大外交 第58节
德、奥民族,达尔马提亚海岸则属斯拉夫,意大利要求这两地是直接
违背民族自决。但奥兰多与桑尼诺不断阻挠和会的进行,直至引起公
愤,南蒂罗尔(但不包括达尔马提亚)终于给了意大利。此一“妥
协”显示十四点原则并非铁则,也大开其他各种领土调整的方便之
门,这全部都违反民族自决原则,而且既未改善旧有的均势,亦未建
立新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不像维也纳会议将战败国也纳入。因此会议一开数月,
德国人只能雾里看花,难免产生错觉。他们一再玩味威尔逊的十四点
原则,而且虽然他们若获胜对战败国提出的和平条件会相当无情,如
今却自以为协约国最后商定的和平方案会相当温和。因此当和会代表
们于1919年6月宣布其决议时,德国人大为震惊,并在随后的20年
里一步步地设法打破它。
列宁主政下的俄罗斯亦未受邀与会,它抨击这整个过程,指其为
一场资本主义闹剧,而发起国最终的目的在干预俄罗斯的内战。于是
就发生为结束一切战争的谋和,却将欧洲两大最强的国家德国与俄国
摒除在外,这两国的人口加起来远超过全欧人口的半数,其军事实力
也属全欧第一。仅这一点就注定凡尔赛和约不会成功。
和会的程序也无助于达成整体的解决方案。四巨头——威尔逊、
克里蒙梭、劳合·乔治及奥兰多虽是主角,却无法像100年前各强国
的首脑主导维也纳会议一般掌控和会的进行。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全
神贯注于建立新的均势,并有皮特的计划为蓝图。在巴黎集会的领袖
们却不断为无休止的枝节问题而分神。
这次和会有27国应邀参加,原始构想是让全世界各民族共聚一
堂,共商大计,最后却演变成漫无章法。最高委员会( Supreme Coun
cil)由英法意美四国元首组成,是此次会议所设的无数委员会与小组
当中层级最高的。另外有五国委员会( Council of Five),由上述四国
加日本元首组成;十人委员会( Council of Ten)由五国委员会再加其
外长。小国的代表可随意向这几个委员会表达各自的意见。这充分表
现出和会的民主作风,但也十分旷时费日。
由于会前并未对议程取得共识,各国代表来开会时都不清楚各个
讨论议题的先后顺序。结果巴黎和会总共设有58个委员会。其中大
部分是处理领土问题。每一国都有一个单独的委员会。另外还有专司
战罪与战犯、赔偿、港口水道铁路、劳工及不可少的国际联盟等委员
会。这不计其数的委员会总共开了1646次会议。
对枝节问题的讨论没完没了,反而模糊了最要紧一点,即和平若
要能持久,其方案便需要某种中心思想为依据,尤其是对德国未来的
地位需要有长远之计。理论上,美国的集体安全及民族自决原则应该
就是中心思想。实际上,和会真正必须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欧
美国际秩序观的歧义,特别是美法之不同。威尔逊否认国际冲突有结
构上的原因。他认为追求和谐是人类天性,因此极力促成能扫除利益
冲突的幻觉、让四海一家的感觉自然而然浮现的体制。
法国身为众多欧洲战争的战场,其本身参加过的战事更不止于
此,当然不会相信国家利益有冲突只是幻觉,或是国际社会隐含有尚
待发掘的和谐本性。50年内两度被德国占领,使法国对于可能再遭侵
略寝食难安。它盼望获得具体的安全保障,至于提升全人类道德的任
务就留待别国去努力吧。但具体的保障要不就是削弱德国,要不便是
有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保证在战争再起时会站在法国这一
边。
美国反对再使德国分裂,集体安全对法国又太过不可捉摸,因此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英美保证协防法国。而那正是这两个盎格鲁一萨
克逊( Anglo Saxon)国家极不愿许下的承诺。既然无法争取到这种保
证,法国退而求其次要求采取变通做法。美国有地理隔绝为保护,德
国舰队投降也消除英国对控制海权的疑虑。法国是唯一须仰赖全球舆
论为安全保障的战胜国。法国主谈者之一达赫狄欧( Andre Tardieu)
主张:
“对法国而言,就如同英、美,有必要建立一安全区。
这个区域海权强国靠其本身的舰队,靠消灭德国的舰队来建
立。没有海洋屏障的法国,又无力消灭千千万万训练有素的
德国人,就必须靠莱茵河来建立这个安全区,由盟国共同占
领这条河。”
但法国要求自德国领土中割出莱茵河地区,根本违背了美国的信
念,“如此得来的和平完全违反我们奋战的目的。”美国代表团指出,
将莱茵河划出德国并派盟军驻守,会导致德国永远愤愤不平。英国代
表克尔( Philip Kerr)告诉达赫狄欧,英国认为一个独立的莱茵邦将
“制造复杂情势,导致衰弱。若当地发生冲突,后果会如何?若因此
爆发战争,英国及英联邦各自治领均不会有前次战争中,使它们倍受
鼓舞的与法国同仇敌忾的认同感。”
法国领袖们顾不了德国日后的愤恨,德国真正的实力才最令他们
忧心。达赫狄欧坚持自己的立场:
“你说英国不愿将英军派往海外。只要看看实际情形便
知。英国在印度及埃及向来有驻军。为什么?因为英国知道
其国界不以多佛( Dover)为限。要求我们放弃占领,无异
于要求英美将自己的舰队沉没。”
法国若得不到缓冲地,就需要某种保障,最好是与英美结盟。如
有必要,法国愿意接受透过对集体安全概念的解释,以达到与传统结
盟相同的结果。
威尔逊实在太热衷于创建国际联盟,因此偶尔会提出一些令法国
满怀希望的理论。有好几次,他把国际联盟说得有如一个国际法庭,
可以裁决纠纷,改变国界,为国际关系注入极有必要的弹性。他的顾
问之一波曼博士(Dr. Isaiah Bowman)在1918年12月,在前往和会
途中的船上草拟了一份文件,扼要地列举出威尔逊的构想。其中提到
国际联盟可提供领土完整,若得以证明有不公平之处或情况已有变
违背民族自决。但奥兰多与桑尼诺不断阻挠和会的进行,直至引起公
愤,南蒂罗尔(但不包括达尔马提亚)终于给了意大利。此一“妥
协”显示十四点原则并非铁则,也大开其他各种领土调整的方便之
门,这全部都违反民族自决原则,而且既未改善旧有的均势,亦未建
立新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不像维也纳会议将战败国也纳入。因此会议一开数月,
德国人只能雾里看花,难免产生错觉。他们一再玩味威尔逊的十四点
原则,而且虽然他们若获胜对战败国提出的和平条件会相当无情,如
今却自以为协约国最后商定的和平方案会相当温和。因此当和会代表
们于1919年6月宣布其决议时,德国人大为震惊,并在随后的20年
里一步步地设法打破它。
列宁主政下的俄罗斯亦未受邀与会,它抨击这整个过程,指其为
一场资本主义闹剧,而发起国最终的目的在干预俄罗斯的内战。于是
就发生为结束一切战争的谋和,却将欧洲两大最强的国家德国与俄国
摒除在外,这两国的人口加起来远超过全欧人口的半数,其军事实力
也属全欧第一。仅这一点就注定凡尔赛和约不会成功。
和会的程序也无助于达成整体的解决方案。四巨头——威尔逊、
克里蒙梭、劳合·乔治及奥兰多虽是主角,却无法像100年前各强国
的首脑主导维也纳会议一般掌控和会的进行。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全
神贯注于建立新的均势,并有皮特的计划为蓝图。在巴黎集会的领袖
们却不断为无休止的枝节问题而分神。
这次和会有27国应邀参加,原始构想是让全世界各民族共聚一
堂,共商大计,最后却演变成漫无章法。最高委员会( Supreme Coun
cil)由英法意美四国元首组成,是此次会议所设的无数委员会与小组
当中层级最高的。另外有五国委员会( Council of Five),由上述四国
加日本元首组成;十人委员会( Council of Ten)由五国委员会再加其
外长。小国的代表可随意向这几个委员会表达各自的意见。这充分表
现出和会的民主作风,但也十分旷时费日。
由于会前并未对议程取得共识,各国代表来开会时都不清楚各个
讨论议题的先后顺序。结果巴黎和会总共设有58个委员会。其中大
部分是处理领土问题。每一国都有一个单独的委员会。另外还有专司
战罪与战犯、赔偿、港口水道铁路、劳工及不可少的国际联盟等委员
会。这不计其数的委员会总共开了1646次会议。
对枝节问题的讨论没完没了,反而模糊了最要紧一点,即和平若
要能持久,其方案便需要某种中心思想为依据,尤其是对德国未来的
地位需要有长远之计。理论上,美国的集体安全及民族自决原则应该
就是中心思想。实际上,和会真正必须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欧
美国际秩序观的歧义,特别是美法之不同。威尔逊否认国际冲突有结
构上的原因。他认为追求和谐是人类天性,因此极力促成能扫除利益
冲突的幻觉、让四海一家的感觉自然而然浮现的体制。
法国身为众多欧洲战争的战场,其本身参加过的战事更不止于
此,当然不会相信国家利益有冲突只是幻觉,或是国际社会隐含有尚
待发掘的和谐本性。50年内两度被德国占领,使法国对于可能再遭侵
略寝食难安。它盼望获得具体的安全保障,至于提升全人类道德的任
务就留待别国去努力吧。但具体的保障要不就是削弱德国,要不便是
有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保证在战争再起时会站在法国这一
边。
美国反对再使德国分裂,集体安全对法国又太过不可捉摸,因此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英美保证协防法国。而那正是这两个盎格鲁一萨
克逊( Anglo Saxon)国家极不愿许下的承诺。既然无法争取到这种保
证,法国退而求其次要求采取变通做法。美国有地理隔绝为保护,德
国舰队投降也消除英国对控制海权的疑虑。法国是唯一须仰赖全球舆
论为安全保障的战胜国。法国主谈者之一达赫狄欧( Andre Tardieu)
主张:
“对法国而言,就如同英、美,有必要建立一安全区。
这个区域海权强国靠其本身的舰队,靠消灭德国的舰队来建
立。没有海洋屏障的法国,又无力消灭千千万万训练有素的
德国人,就必须靠莱茵河来建立这个安全区,由盟国共同占
领这条河。”
但法国要求自德国领土中割出莱茵河地区,根本违背了美国的信
念,“如此得来的和平完全违反我们奋战的目的。”美国代表团指出,
将莱茵河划出德国并派盟军驻守,会导致德国永远愤愤不平。英国代
表克尔( Philip Kerr)告诉达赫狄欧,英国认为一个独立的莱茵邦将
“制造复杂情势,导致衰弱。若当地发生冲突,后果会如何?若因此
爆发战争,英国及英联邦各自治领均不会有前次战争中,使它们倍受
鼓舞的与法国同仇敌忾的认同感。”
法国领袖们顾不了德国日后的愤恨,德国真正的实力才最令他们
忧心。达赫狄欧坚持自己的立场:
“你说英国不愿将英军派往海外。只要看看实际情形便
知。英国在印度及埃及向来有驻军。为什么?因为英国知道
其国界不以多佛( Dover)为限。要求我们放弃占领,无异
于要求英美将自己的舰队沉没。”
法国若得不到缓冲地,就需要某种保障,最好是与英美结盟。如
有必要,法国愿意接受透过对集体安全概念的解释,以达到与传统结
盟相同的结果。
威尔逊实在太热衷于创建国际联盟,因此偶尔会提出一些令法国
满怀希望的理论。有好几次,他把国际联盟说得有如一个国际法庭,
可以裁决纠纷,改变国界,为国际关系注入极有必要的弹性。他的顾
问之一波曼博士(Dr. Isaiah Bowman)在1918年12月,在前往和会
途中的船上草拟了一份文件,扼要地列举出威尔逊的构想。其中提到
国际联盟可提供领土完整,若得以证明有不公平之处或情况已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