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57节
弱,这一点其他国家尤其美国是不会相信的。在此情况下,美法于胜
战前夕展开的会谈使法国的士气加速低落。法国与现代以色列相同,
以处处作梗来掩饰其脆弱的内在,以强硬不妥协来掩饰心中出现的恐
慌。它也与现代以色列一样,不断有被孤立的危险。
盟国虽认定法国的忧虑是大惊小怪,但法国领袖有自知之明。
1880年时法国人口为欧洲15.7 010。1900年时已降至9.7010。到1920
年,法国有4100万人,德国却有6500万,以至于法国政治家白里安
( Briand)面对别人批评他采取讨好德国的政策时,为自己辩护他实
行的是依法国出生率而来的外交政策。
法国相对经济地位的衰落情况更严重。1850年法国是欧陆最大工
业国。1880年德国生产的钢、煤、铁超过法国。1913年,法国年产
4100万吨煤,德国却有27900万吨。到20世纪30年代末,差距更拉
大为法国4700万吨,德国35100万吨。
战败国残存的实力是维也纳会议后与凡尔赛和约后国际秩序最主
要的不同点,其不同的原因在于凡尔赛和约后战胜国四分五裂。当年
各国联手击败拿破仑,如今压倒德国也需要多国合作。但即使战败,
1815年的法国与1918年的德国仍保有相当实力,足以对抗原先结盟
的个别国家甚至于以一对二。其间的差别在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
谋和的各国能够齐心协力,结成四国同盟,其压倒性的实力足以粉碎
任何东山再起的企图。但凡尔赛和约后战胜国却不能团结。美、苏完
全退出,英国对法国则是又爱又恨。
直到凡尔赛和约后法国才觉悟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即1871年败
于德国并非只是一时落败的特例。法国唯一能只靠本身力量维持与德
国势均力敌的途径,就只有将德国分裂成许多小邦,或许是重建十九
世纪的德意志邦联。法国确实也不遗余力地追求这个目标,鼓励莱茵
区( Rhineland)寻求独立,并占领产煤的萨尔区(Saar)。
然而要分裂德国有双重的阻碍。一是俾斯麦太成功了。他所建立
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法国于1923年占领鲁尔区( Ruhr),以
及苏联在二次大战后在东德建附庸国达数十年后,仍保有其国家意
识。柏林墙于1989年倒下时,法国总统密特朗( Mitterrand) 度曾
想到与戈尔巴乔夫( Gorbachev)合作阻止德国统一。但戈尔巴乔夫
对内政问题尚自顾不暇,不可能推行此种冒险行动。1918年时法国同
样因为势单力孤而无法令德国分裂。即便法国有意这么做,盟国尤其
是美国也不会容许如此明目张胆地违反民族自决原则。但威尔逊同样
不打算坚持和好式的和平。最后他提出几项违背十四点原则保证的平
等待遇的惩罚性条款。
要在美国的理想主义与法国的梦魇之间取得协调,以人类的智慧
势难办到。威尔逊便以修正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联盟的交换条
件,他希望以这个组织来解决一切合约中悬而未决的合理问题。法国
希望能换得美国长期承诺保障法国的安全,因而接受了它认为与其牺
牲不成比例的惩罚措施。到头来没有一国达到目标:德国未享受到和
解,法国的安全未获保障,美国又退出合约。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至6月在巴黎举行的和会,威尔逊是会上的明星人
物。在由美国到欧洲需在海上航行一星期的年代,很多顾问都警告他
美国总统不可连续离开首都几个月。而他离去后的确降低了对国会的
影响力,这在和约送交国会批准时尤其是致命伤。除此之外,国家元
首亲自参与谈判的细节几乎必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么一来,他们必
须熟悉通常由外交部处理的事务,分心于交给属下更恰当的主题,反
而无法专注于唯有元首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能爬到最高职位的人自
我意识都很强,要妥协相当不易,僵局更十分危险。而往往至少要表
面上看来成功,才能形成各国国内有利的气氛,因此谈判的重点多在
模糊歧见,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这正是威尔逊在巴黎的遭遇。时间一月一月地过去,他却越来越
身陷于为过去从不关心的细节讨价还价而无法自拔。他待得越久,越
觉得迫不及待地要让事情告一段落,欲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反被置诸
脑后。这项和约的谈判程序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由于有太多的时间
耗费在调整领土的问题上,使国际联盟最后变成救火队,才能解决威
尔逊的道德诉求与和约实际条款间的鸿沟。
代表英国的是机敏的威尔士人劳合·乔治。他在和会就要召开前
竞选时,誓言要迫使德国赔偿战争的一切耗费,“我们搜他们的口袋
也要搜出这笔钱来。”但面对善变的德国与难缠的法国,他便着重于
在克里蒙梭( Gee Clemenceau)与威尔逊之间的运作。最后,他号
召以国际联盟为日后纠正一切不平等的机构,如愿地制定了惩罚性条
款。
为法国立场辩护的是身经百战但年岁不小的克里蒙梭。有“老
虎”之称的他曾打过数十年的内战,历经推翻拿破仑三世,到拥护德
雷福斯上尉(Captain Dreyfus)。但在巴黎和会上,即使以他如此强势
的才干,欲完成他心目中的任务仍力有未逮。他极力想促成的和平是
设法分裂俾斯麦建构的德国,并师法黎塞留使法国恢复在欧陆的优越
地位,这超出国际体系所能容忍的限度,事实上也超出法国的能力范
围。时光不可能倒流150年。其他国家也不认同法国的立场,要不便
是无法真正了解法国的目标何在。克里蒙梭是注定会遭到挫折,法国
的士气也免不了每况愈下。
“四巨头”中的第四位是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Vittorio Orlando)。
虽然他本人十分杰出,但因外相桑尼诺( Sidney Sonnino)非常活跃,
经常抢去他不少风头。原来意大利的谈判代表到巴黎来是领取战利品
的,不是为了规划新世界秩序。协约国为拉拢意大利参战,便在1915
年伦敦条约( Treaty of London)中,以保证它可获得南蒂罗尔(South
Tirol)及达尔马提亚(Dalmatian)海岸为饵。但南蒂罗尔居民主要属
战前夕展开的会谈使法国的士气加速低落。法国与现代以色列相同,
以处处作梗来掩饰其脆弱的内在,以强硬不妥协来掩饰心中出现的恐
慌。它也与现代以色列一样,不断有被孤立的危险。
盟国虽认定法国的忧虑是大惊小怪,但法国领袖有自知之明。
1880年时法国人口为欧洲15.7 010。1900年时已降至9.7010。到1920
年,法国有4100万人,德国却有6500万,以至于法国政治家白里安
( Briand)面对别人批评他采取讨好德国的政策时,为自己辩护他实
行的是依法国出生率而来的外交政策。
法国相对经济地位的衰落情况更严重。1850年法国是欧陆最大工
业国。1880年德国生产的钢、煤、铁超过法国。1913年,法国年产
4100万吨煤,德国却有27900万吨。到20世纪30年代末,差距更拉
大为法国4700万吨,德国35100万吨。
战败国残存的实力是维也纳会议后与凡尔赛和约后国际秩序最主
要的不同点,其不同的原因在于凡尔赛和约后战胜国四分五裂。当年
各国联手击败拿破仑,如今压倒德国也需要多国合作。但即使战败,
1815年的法国与1918年的德国仍保有相当实力,足以对抗原先结盟
的个别国家甚至于以一对二。其间的差别在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
谋和的各国能够齐心协力,结成四国同盟,其压倒性的实力足以粉碎
任何东山再起的企图。但凡尔赛和约后战胜国却不能团结。美、苏完
全退出,英国对法国则是又爱又恨。
直到凡尔赛和约后法国才觉悟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即1871年败
于德国并非只是一时落败的特例。法国唯一能只靠本身力量维持与德
国势均力敌的途径,就只有将德国分裂成许多小邦,或许是重建十九
世纪的德意志邦联。法国确实也不遗余力地追求这个目标,鼓励莱茵
区( Rhineland)寻求独立,并占领产煤的萨尔区(Saar)。
然而要分裂德国有双重的阻碍。一是俾斯麦太成功了。他所建立
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法国于1923年占领鲁尔区( Ruhr),以
及苏联在二次大战后在东德建附庸国达数十年后,仍保有其国家意
识。柏林墙于1989年倒下时,法国总统密特朗( Mitterrand) 度曾
想到与戈尔巴乔夫( Gorbachev)合作阻止德国统一。但戈尔巴乔夫
对内政问题尚自顾不暇,不可能推行此种冒险行动。1918年时法国同
样因为势单力孤而无法令德国分裂。即便法国有意这么做,盟国尤其
是美国也不会容许如此明目张胆地违反民族自决原则。但威尔逊同样
不打算坚持和好式的和平。最后他提出几项违背十四点原则保证的平
等待遇的惩罚性条款。
要在美国的理想主义与法国的梦魇之间取得协调,以人类的智慧
势难办到。威尔逊便以修正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联盟的交换条
件,他希望以这个组织来解决一切合约中悬而未决的合理问题。法国
希望能换得美国长期承诺保障法国的安全,因而接受了它认为与其牺
牲不成比例的惩罚措施。到头来没有一国达到目标:德国未享受到和
解,法国的安全未获保障,美国又退出合约。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至6月在巴黎举行的和会,威尔逊是会上的明星人
物。在由美国到欧洲需在海上航行一星期的年代,很多顾问都警告他
美国总统不可连续离开首都几个月。而他离去后的确降低了对国会的
影响力,这在和约送交国会批准时尤其是致命伤。除此之外,国家元
首亲自参与谈判的细节几乎必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么一来,他们必
须熟悉通常由外交部处理的事务,分心于交给属下更恰当的主题,反
而无法专注于唯有元首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能爬到最高职位的人自
我意识都很强,要妥协相当不易,僵局更十分危险。而往往至少要表
面上看来成功,才能形成各国国内有利的气氛,因此谈判的重点多在
模糊歧见,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这正是威尔逊在巴黎的遭遇。时间一月一月地过去,他却越来越
身陷于为过去从不关心的细节讨价还价而无法自拔。他待得越久,越
觉得迫不及待地要让事情告一段落,欲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反被置诸
脑后。这项和约的谈判程序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由于有太多的时间
耗费在调整领土的问题上,使国际联盟最后变成救火队,才能解决威
尔逊的道德诉求与和约实际条款间的鸿沟。
代表英国的是机敏的威尔士人劳合·乔治。他在和会就要召开前
竞选时,誓言要迫使德国赔偿战争的一切耗费,“我们搜他们的口袋
也要搜出这笔钱来。”但面对善变的德国与难缠的法国,他便着重于
在克里蒙梭( Gee Clemenceau)与威尔逊之间的运作。最后,他号
召以国际联盟为日后纠正一切不平等的机构,如愿地制定了惩罚性条
款。
为法国立场辩护的是身经百战但年岁不小的克里蒙梭。有“老
虎”之称的他曾打过数十年的内战,历经推翻拿破仑三世,到拥护德
雷福斯上尉(Captain Dreyfus)。但在巴黎和会上,即使以他如此强势
的才干,欲完成他心目中的任务仍力有未逮。他极力想促成的和平是
设法分裂俾斯麦建构的德国,并师法黎塞留使法国恢复在欧陆的优越
地位,这超出国际体系所能容忍的限度,事实上也超出法国的能力范
围。时光不可能倒流150年。其他国家也不认同法国的立场,要不便
是无法真正了解法国的目标何在。克里蒙梭是注定会遭到挫折,法国
的士气也免不了每况愈下。
“四巨头”中的第四位是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Vittorio Orlando)。
虽然他本人十分杰出,但因外相桑尼诺( Sidney Sonnino)非常活跃,
经常抢去他不少风头。原来意大利的谈判代表到巴黎来是领取战利品
的,不是为了规划新世界秩序。协约国为拉拢意大利参战,便在1915
年伦敦条约( Treaty of London)中,以保证它可获得南蒂罗尔(South
Tirol)及达尔马提亚(Dalmatian)海岸为饵。但南蒂罗尔居民主要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