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53节
的后援。更要紧的是他忘了,或许该说他根本从未意识到,列强既已
如此濒于战争边缘,军事动员的速度很可能快过外交。
7月28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虽然其军队要到8月12日
才能采取行动。同一天沙皇下令对奥局部动员,却惊讶地发现,虽然
过去50年来阻碍俄国对巴尔干野心的是奥地利,而这段期间军事参
谋学校一直是以局部的俄奥战争为标的,但军方参谋人员唯一拟就的
计划是对德、奥同时全面动员。俄国外相对此完全不知情,在7月28
日还向德国保证:“我方于奥宣战后采取之军事措施,无任何一项乃
针对德国而来。”
俄国军事领袖无一例外全是欧布鲁契夫的信徒,他们害怕沙皇的
局部动员,要求全面动员,以便与当时尚未有军事动作的德国交战。
有一位首要的将领对萨索诺夫说:“战争就在眼前,若不及早行动,
怕来不及拔剑出鞘已被击败。”
沙皇的做法在俄国将领眼中或许太优柔寡断,对德国而言却是太
果决了。德国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以六天内打垮法国为着眼点,然后
转向想必尚未动员完毕的俄罗斯。俄罗斯有任何动员,即使是局部
的,都会打断这个时间表,并使原本已冒着极大风险的德国获胜的几
率更低。于是德国在7月29日要求俄国停止动员,否则德国将跟进。
而众所皆知,德国动员就等于是战争。
沙皇过于软弱,无法让步。若停止局部动员,那俄国整个的军事
计划便付诸东流,而军事将领的抗拒也令他相信木已成舟。于是他在
7月30日下令全面动员。7月31日德国再次要求俄国停止。德国得
不到回应后便向俄国宣战。这段期间,圣彼得堡与柏林之间从未就危
机的实质有过任何认真的政治讨论,而且德、俄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具
体的争议,但一切还是发生了。
德国现下的难题是,根据作战计划必须立即进攻法国,但整个危
机当中,法国除保证给予无条件支持以鼓励俄罗斯勿妥协外,始终是
静观其变。威廉二世在终于尝到20年无所作为的苦果后,如今只有
设法将动员的对象由法国转为俄国。但他想主导军事的企图,跟沙皇
先前想局限俄国的动员一样徒劳无功。德国的参谋人同样不愿把20
年来的辛苦计划一笔勾销,事实上也跟俄方一样没有任何替代的方
案。沙皇与德皇虽然都想自战争的边缘退一步,却都不知该怎么做,
沙皇是因为局部动员受阻,德皇则是因为不能只对俄国动员。两人都
因他们自己促成的军事机器而自食恶果,而这个机器一旦发动,就无
法回头。
8月1日,德国询问法国是否有意保持中立。法国的回答若是肯
定的,则德国会要求取得凡尔敦( Verdun)及都尔(Toul)两处要
塞,作为法国善意的象征。但法国却讳莫如深,答以将依照国家利益
行事。德国自然没有特别的争议可作为对法宣战的借口,因为巴尔干
危机期间法国一直保持观望。而动员计划再一次成为宣战的促因。于
是德国捏造法国侵犯边界,并在8月3日宣战。同日,德军执行施里
芬计划,入侵比利时。次日,8月4日,除德国外在各方意料之中,
英国对德宣战。
欧洲列强成功地把一个次要的巴尔干危机转变成世界大战。因波
斯尼亚和塞尔维亚而起的争议,却导致远在欧洲另一边的入侵比利
时,继而又使英国不得不加入战争。具讽刺意味的是,西线正在进行
决定性的战役时,奥地利军队仍尚未进攻塞尔维亚。
德国终于知道,战争没有定数,而德国对速战速决取胜的秀丽迷,
反使它身陷于消耗战中不得脱身,只可惜已经太迟。德国实行施里芬
的计划,粉碎了英国会保持中立的美梦,却也未能摧毁法军,完全没
有达到当初冒此风险的目的。而造化弄人,德国在西欧战线的攻势失
败,在东线的防御战却胜利,跟上一辈的毛奇所预见的相仿。后来,
毛奇的战略虽以政治妥协谋和为基础,而德国因政策已失去这样的机
会,但仍不得不在西线改用毛奇的守势战略。
欧洲协调因各国政治领袖的退却而不幸失败。其结果是,在19
世纪多半可提供冷却期或导致确切解决方法的欧洲会议,如今连尝试
都不曾尝试。各国领袖曾对任何意外都有所准备,唯独未为外交斡旋
留些时间。他们也忘记俾斯麦的忠告:“终战时无法如开战时一般理
直气壮之领袖们将自食其果。”
当大势已定时,已有两千万人死于战火;奥匈帝国消失;参战的
四个王朝中,德、奥、俄三个已被推翻;只有英国王室还保留着。战
后已很难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大难。大家所知道的只有必
须自这无比的愚行所造成的灰烬中建立新的欧洲体系,虽然以当时厮
杀过后的气氛及精疲力竭的情形,很难认清这个体系的内涵。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尔逊与凡尔赛和约
和平的条件
1918年11月11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David Lloyd Gee)
宣布德国与协约国间已签署停战协定。他是这么说的:“但愿我们可
以这么说,在此重大的早晨,一切战争均将终止。”事实上,不过20
年后欧洲又发生另一次更惨烈的战争。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一样是按计划发生的,所以在谈和时也
难免徒劳无功,就如同各国当初参战时的预期是全部落空的。各国都
以为战事很快就会结束,以为谈和的条件可比照过去百年来的惯例由
外交会议来决定。然而随着死伤日益惨重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大家已
忘了引发战争的政治争议,竞争在巴尔干的影响力,阿尔萨斯与洛林
被占领及海军竞赛。反而把本身所受的苦难怪罪于敌国的邪恶本质,
并认为妥协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必须将敌人赶尽杀绝或是战到最后
如此濒于战争边缘,军事动员的速度很可能快过外交。
7月28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虽然其军队要到8月12日
才能采取行动。同一天沙皇下令对奥局部动员,却惊讶地发现,虽然
过去50年来阻碍俄国对巴尔干野心的是奥地利,而这段期间军事参
谋学校一直是以局部的俄奥战争为标的,但军方参谋人员唯一拟就的
计划是对德、奥同时全面动员。俄国外相对此完全不知情,在7月28
日还向德国保证:“我方于奥宣战后采取之军事措施,无任何一项乃
针对德国而来。”
俄国军事领袖无一例外全是欧布鲁契夫的信徒,他们害怕沙皇的
局部动员,要求全面动员,以便与当时尚未有军事动作的德国交战。
有一位首要的将领对萨索诺夫说:“战争就在眼前,若不及早行动,
怕来不及拔剑出鞘已被击败。”
沙皇的做法在俄国将领眼中或许太优柔寡断,对德国而言却是太
果决了。德国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以六天内打垮法国为着眼点,然后
转向想必尚未动员完毕的俄罗斯。俄罗斯有任何动员,即使是局部
的,都会打断这个时间表,并使原本已冒着极大风险的德国获胜的几
率更低。于是德国在7月29日要求俄国停止动员,否则德国将跟进。
而众所皆知,德国动员就等于是战争。
沙皇过于软弱,无法让步。若停止局部动员,那俄国整个的军事
计划便付诸东流,而军事将领的抗拒也令他相信木已成舟。于是他在
7月30日下令全面动员。7月31日德国再次要求俄国停止。德国得
不到回应后便向俄国宣战。这段期间,圣彼得堡与柏林之间从未就危
机的实质有过任何认真的政治讨论,而且德、俄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具
体的争议,但一切还是发生了。
德国现下的难题是,根据作战计划必须立即进攻法国,但整个危
机当中,法国除保证给予无条件支持以鼓励俄罗斯勿妥协外,始终是
静观其变。威廉二世在终于尝到20年无所作为的苦果后,如今只有
设法将动员的对象由法国转为俄国。但他想主导军事的企图,跟沙皇
先前想局限俄国的动员一样徒劳无功。德国的参谋人同样不愿把20
年来的辛苦计划一笔勾销,事实上也跟俄方一样没有任何替代的方
案。沙皇与德皇虽然都想自战争的边缘退一步,却都不知该怎么做,
沙皇是因为局部动员受阻,德皇则是因为不能只对俄国动员。两人都
因他们自己促成的军事机器而自食恶果,而这个机器一旦发动,就无
法回头。
8月1日,德国询问法国是否有意保持中立。法国的回答若是肯
定的,则德国会要求取得凡尔敦( Verdun)及都尔(Toul)两处要
塞,作为法国善意的象征。但法国却讳莫如深,答以将依照国家利益
行事。德国自然没有特别的争议可作为对法宣战的借口,因为巴尔干
危机期间法国一直保持观望。而动员计划再一次成为宣战的促因。于
是德国捏造法国侵犯边界,并在8月3日宣战。同日,德军执行施里
芬计划,入侵比利时。次日,8月4日,除德国外在各方意料之中,
英国对德宣战。
欧洲列强成功地把一个次要的巴尔干危机转变成世界大战。因波
斯尼亚和塞尔维亚而起的争议,却导致远在欧洲另一边的入侵比利
时,继而又使英国不得不加入战争。具讽刺意味的是,西线正在进行
决定性的战役时,奥地利军队仍尚未进攻塞尔维亚。
德国终于知道,战争没有定数,而德国对速战速决取胜的秀丽迷,
反使它身陷于消耗战中不得脱身,只可惜已经太迟。德国实行施里芬
的计划,粉碎了英国会保持中立的美梦,却也未能摧毁法军,完全没
有达到当初冒此风险的目的。而造化弄人,德国在西欧战线的攻势失
败,在东线的防御战却胜利,跟上一辈的毛奇所预见的相仿。后来,
毛奇的战略虽以政治妥协谋和为基础,而德国因政策已失去这样的机
会,但仍不得不在西线改用毛奇的守势战略。
欧洲协调因各国政治领袖的退却而不幸失败。其结果是,在19
世纪多半可提供冷却期或导致确切解决方法的欧洲会议,如今连尝试
都不曾尝试。各国领袖曾对任何意外都有所准备,唯独未为外交斡旋
留些时间。他们也忘记俾斯麦的忠告:“终战时无法如开战时一般理
直气壮之领袖们将自食其果。”
当大势已定时,已有两千万人死于战火;奥匈帝国消失;参战的
四个王朝中,德、奥、俄三个已被推翻;只有英国王室还保留着。战
后已很难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大难。大家所知道的只有必
须自这无比的愚行所造成的灰烬中建立新的欧洲体系,虽然以当时厮
杀过后的气氛及精疲力竭的情形,很难认清这个体系的内涵。
第九章 外交新面貌:威尔逊与凡尔赛和约
和平的条件
1918年11月11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David Lloyd Gee)
宣布德国与协约国间已签署停战协定。他是这么说的:“但愿我们可
以这么说,在此重大的早晨,一切战争均将终止。”事实上,不过20
年后欧洲又发生另一次更惨烈的战争。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一样是按计划发生的,所以在谈和时也
难免徒劳无功,就如同各国当初参战时的预期是全部落空的。各国都
以为战事很快就会结束,以为谈和的条件可比照过去百年来的惯例由
外交会议来决定。然而随着死伤日益惨重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大家已
忘了引发战争的政治争议,竞争在巴尔干的影响力,阿尔萨斯与洛林
被占领及海军竞赛。反而把本身所受的苦难怪罪于敌国的邪恶本质,
并认为妥协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必须将敌人赶尽杀绝或是战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