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52节
能控制情势的发展。因为最后通牒一旦发出,大国一定是箭在弦上,
即将展开动员,而没有回头的可能。可笑的是,触发一连串盲目动员
的居然是最不重视动员时间表的奥地利。当时在列强当中,唯有奥国
的军事计划仍是旧式不讲究速度的形态。对奥国的作战计划而言,哪
一方开打都无所谓,只要奥军能与塞尔维亚交手,迟早都没有关系。
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目的是先下手阻止调停,不是为加
速动员。奥地利的动员行动也未威胁到任何其他大国,因为要一个月
以后才会完成。
因此可以说,触发动员程序使各国不得不一战的国家,直到西欧
重要战役已经打完之后,其部队才真正开始作战。另一方面,不论奥
地利备战的程度如何,俄罗斯若有意威胁奥地利,就需动员部分军
队,而此举将连带触动德国一发不可收拾的行动(当时似乎没有一位
政治领袖意识到这种可能性)。1914年7月的矛盾现象是,有政治理
由走上战场的国家,没有严谨的动员计划,而有严密动员计划的国家
如德、俄,却缺乏作战的政治理由。
最能够阻止这连锁反应的国家英国,却犹豫不决。英国在此次巴
尔干危机中的利益微乎其微,虽然维持三国协约的确是一重要利益。
英国虽排斥战争,但更忧虑德国会获胜。英国若能明确宣示其立场,
让德国了解英国会参与全面大战,威廉二世很可能会规避正面作战。
这也是萨索诺夫的后见之明:
“余对此亟欲一吐为快,若1914年时格雷爵士,依余坚
决之敦促,及时确切地宣示英与法、俄同心同德,或可挽救
人类免于如此悲惨之灾难,免于足以令欧洲文明难以为继之
后果。”
英国领袖不愿因对援助盟友表现得裹足不前,而影响到三国协
约,可是有点矛盾的是,他们又不愿威胁德国,以便保留在适当时机
可以介入调停的余地。结果是两头落空。正如1914年6月11日,距
斐迪南被刺两周前,格雷对下议院所作的保证,英国没有法定义务要
加入法、俄这一边作战:若欧洲列强间发生战事,没有任何未公开的
协定,可限制或妨碍政府或国会决定英国是否应参战的自由。
就法律上说,这是千真万确。但其中还涉及无形的道德层面。法
国海军因英法海军协定而留在地中海;因此英国若不参战,等于是让
法国北部的海岸对德国海军门户洞开。随着危机的发展,贝斯曼,霍
尔威格保证,若英国承诺保持中立,德国便不会以海军对付法国。但
格雷拒绝这个交换条件,理由与1909年德国提议以减缓发展海军交
换英国的中立而被他所拒的原因相同,他担心一旦法国战败,英国便
只有任德国宰割。他的回答是:
“请务必告知贵国首相,其提议我国应以如此条件而保
守中立绝无可能。牺牲法国而与德国达成如此交易,将使我
国名誉蒙羞且永难以恢复。贵国首相也等于要求我国放弃对
比利时中立一切之义务与利益。我方亦难接受此一条件。”
令格雷头痛的是英国民意压力与外交政策传统相互矛盾。一方
面,民意不支持因巴尔干的问题而加入战争,英国便应该设法调停。
但另一方面,若法国战败或对与英法同盟失去信心,德国便可称霸,
这正是英国一向极力反对的。因此很可能到最后,即使德国不曾入侵
比利时,英国也必须参战,以免法军全军覆没。但要英国民意接受战
争恐怕尚需要时间。在此酝酿期间英国可能已尝试调停。然而,德国
决定挑战英国最确定的外交政策原则之一,即决不可让低地国家落人
任一强国之手,却解决了英方的疑虑,使战争再无妥协的余地。
格雷主张,在危机发生早期不加入哪一边,可令英国保持不偏不
倚的地位,这或有助于英国介入协调解决战争。过去的经验也支持这
种策略。20年来,国际紧张情势一旦激化,结果一定是召开国际会
议。但过去的危机中并没有国家动员。如今各国都蓄势待发,根本没
有时间用传统的外交方式解决问题。在军事动员的关键96小时里丝
毫没有机会进行政治运作,英国内阁等于只能袖手旁观。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把已经自认为倍受威胁的俄罗斯,更逼得忍无
可忍。因俄罗斯数度作战才得以脱离土耳其统治获得自由的保加利亚
倾向德国。已并吞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的奥地利,仿佛又想把俄国
在巴尔干最后一个重要盟友塞尔维亚,变成奥国保护国。最后当德国
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据点时,俄国益发疑惧泛斯拉夫运动时代,会不会
在所有其垂涎已百年之久的土地均落得被条顿民族掌控的情形下告
终。
即使如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不急于与德国摊牌。他曾在7月24
日的一次内阁会议上,检讨俄国可能有的选择。财政大臣巴克( Peter
Bark)向沙皇报告:“战争将为全世界带来灾祸,且一旦爆发便难以
止歇。”巴克说:“德皇曾经常向吾皇保证其竭诚维护欧洲和平之意。”
他还提醒其他大臣勿忘,“德皇于日俄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内部动乱
时期所表现之忠诚态度。”
提出反驳的是颇有权势的农业大臣克瑞弗辛( Aleksandr Kri
voshein)。他表现出俄国人记仇的民族性,指出德皇虽曾对有亲戚关
系的沙皇尼古拉做过这类善意的表示,但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中德
国曾蛮横地对待俄国。因此“民意及国会将无法了解,为何在涉及俄
罗斯重要利益之关键时刻,帝国政府不愿勇敢地采取行动。我方过于
审慎之态度可惜并未能安抚中欧各强国。”
克瑞弗辛的主张获得俄国驻保加利亚大使的电文证实,文中指称
若俄国退缩,“我于斯拉夫世界及巴尔干之声望将破产且永不复返”。
政府领袖对于质疑其胆识的话向来难以抗拒。沙皇终于压抑住灾祸将
随之而来的预感,选择支持塞尔维亚,甚至打仗也在所不惜,不过他
并未下令动员。
塞尔维亚在7月25日回复奥地利的最后通牒,态度出乎意料地
顺从,全部接受奥国的条件,只有一项例外,航海刚回来的威廉二世
以为危机已除。但他想不到奥地利打定主意要利用他如此轻易就提出
即将展开动员,而没有回头的可能。可笑的是,触发一连串盲目动员
的居然是最不重视动员时间表的奥地利。当时在列强当中,唯有奥国
的军事计划仍是旧式不讲究速度的形态。对奥国的作战计划而言,哪
一方开打都无所谓,只要奥军能与塞尔维亚交手,迟早都没有关系。
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目的是先下手阻止调停,不是为加
速动员。奥地利的动员行动也未威胁到任何其他大国,因为要一个月
以后才会完成。
因此可以说,触发动员程序使各国不得不一战的国家,直到西欧
重要战役已经打完之后,其部队才真正开始作战。另一方面,不论奥
地利备战的程度如何,俄罗斯若有意威胁奥地利,就需动员部分军
队,而此举将连带触动德国一发不可收拾的行动(当时似乎没有一位
政治领袖意识到这种可能性)。1914年7月的矛盾现象是,有政治理
由走上战场的国家,没有严谨的动员计划,而有严密动员计划的国家
如德、俄,却缺乏作战的政治理由。
最能够阻止这连锁反应的国家英国,却犹豫不决。英国在此次巴
尔干危机中的利益微乎其微,虽然维持三国协约的确是一重要利益。
英国虽排斥战争,但更忧虑德国会获胜。英国若能明确宣示其立场,
让德国了解英国会参与全面大战,威廉二世很可能会规避正面作战。
这也是萨索诺夫的后见之明:
“余对此亟欲一吐为快,若1914年时格雷爵士,依余坚
决之敦促,及时确切地宣示英与法、俄同心同德,或可挽救
人类免于如此悲惨之灾难,免于足以令欧洲文明难以为继之
后果。”
英国领袖不愿因对援助盟友表现得裹足不前,而影响到三国协
约,可是有点矛盾的是,他们又不愿威胁德国,以便保留在适当时机
可以介入调停的余地。结果是两头落空。正如1914年6月11日,距
斐迪南被刺两周前,格雷对下议院所作的保证,英国没有法定义务要
加入法、俄这一边作战:若欧洲列强间发生战事,没有任何未公开的
协定,可限制或妨碍政府或国会决定英国是否应参战的自由。
就法律上说,这是千真万确。但其中还涉及无形的道德层面。法
国海军因英法海军协定而留在地中海;因此英国若不参战,等于是让
法国北部的海岸对德国海军门户洞开。随着危机的发展,贝斯曼,霍
尔威格保证,若英国承诺保持中立,德国便不会以海军对付法国。但
格雷拒绝这个交换条件,理由与1909年德国提议以减缓发展海军交
换英国的中立而被他所拒的原因相同,他担心一旦法国战败,英国便
只有任德国宰割。他的回答是:
“请务必告知贵国首相,其提议我国应以如此条件而保
守中立绝无可能。牺牲法国而与德国达成如此交易,将使我
国名誉蒙羞且永难以恢复。贵国首相也等于要求我国放弃对
比利时中立一切之义务与利益。我方亦难接受此一条件。”
令格雷头痛的是英国民意压力与外交政策传统相互矛盾。一方
面,民意不支持因巴尔干的问题而加入战争,英国便应该设法调停。
但另一方面,若法国战败或对与英法同盟失去信心,德国便可称霸,
这正是英国一向极力反对的。因此很可能到最后,即使德国不曾入侵
比利时,英国也必须参战,以免法军全军覆没。但要英国民意接受战
争恐怕尚需要时间。在此酝酿期间英国可能已尝试调停。然而,德国
决定挑战英国最确定的外交政策原则之一,即决不可让低地国家落人
任一强国之手,却解决了英方的疑虑,使战争再无妥协的余地。
格雷主张,在危机发生早期不加入哪一边,可令英国保持不偏不
倚的地位,这或有助于英国介入协调解决战争。过去的经验也支持这
种策略。20年来,国际紧张情势一旦激化,结果一定是召开国际会
议。但过去的危机中并没有国家动员。如今各国都蓄势待发,根本没
有时间用传统的外交方式解决问题。在军事动员的关键96小时里丝
毫没有机会进行政治运作,英国内阁等于只能袖手旁观。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把已经自认为倍受威胁的俄罗斯,更逼得忍无
可忍。因俄罗斯数度作战才得以脱离土耳其统治获得自由的保加利亚
倾向德国。已并吞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的奥地利,仿佛又想把俄国
在巴尔干最后一个重要盟友塞尔维亚,变成奥国保护国。最后当德国
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据点时,俄国益发疑惧泛斯拉夫运动时代,会不会
在所有其垂涎已百年之久的土地均落得被条顿民族掌控的情形下告
终。
即使如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不急于与德国摊牌。他曾在7月24
日的一次内阁会议上,检讨俄国可能有的选择。财政大臣巴克( Peter
Bark)向沙皇报告:“战争将为全世界带来灾祸,且一旦爆发便难以
止歇。”巴克说:“德皇曾经常向吾皇保证其竭诚维护欧洲和平之意。”
他还提醒其他大臣勿忘,“德皇于日俄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内部动乱
时期所表现之忠诚态度。”
提出反驳的是颇有权势的农业大臣克瑞弗辛( Aleksandr Kri
voshein)。他表现出俄国人记仇的民族性,指出德皇虽曾对有亲戚关
系的沙皇尼古拉做过这类善意的表示,但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中德
国曾蛮横地对待俄国。因此“民意及国会将无法了解,为何在涉及俄
罗斯重要利益之关键时刻,帝国政府不愿勇敢地采取行动。我方过于
审慎之态度可惜并未能安抚中欧各强国。”
克瑞弗辛的主张获得俄国驻保加利亚大使的电文证实,文中指称
若俄国退缩,“我于斯拉夫世界及巴尔干之声望将破产且永不复返”。
政府领袖对于质疑其胆识的话向来难以抗拒。沙皇终于压抑住灾祸将
随之而来的预感,选择支持塞尔维亚,甚至打仗也在所不惜,不过他
并未下令动员。
塞尔维亚在7月25日回复奥地利的最后通牒,态度出乎意料地
顺从,全部接受奥国的条件,只有一项例外,航海刚回来的威廉二世
以为危机已除。但他想不到奥地利打定主意要利用他如此轻易就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