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5节
国、萨克森及瑞典为伍,英国及汉诺威( Hanover)则为普鲁士后援。
各国作战的动机纯粹是利害关系的考虑,不涉及任何国际秩序原则。
然而在这看似混乱,各方一味只求壮大自己的争夺战中,却渐渐
出现一种平衡。这并非各国自我节制的结果,而是因为没有任何一国
强大到足以让其他国家屈服、从而建立帝国的地步,即使法国也办不
到。每当有某一国可能占上风时,其邻国便会联合起来,不是为了实
践某种国际关系理论,而是纯为防范最强国家的野心,保护自身的利
益。
这连年不断的争战并未像前面的宗教战争如此惨烈,原因有二。
18世纪的统治者动员国家资源的能力,反而不及宗教、意识形态或民
选政府所能激起的同仇敌忾的情绪。他们受制于传统,或许也因为不
敢课征所得税和其他现代的苛捐杂税,使之能够用于作战的国库财富
有限。
最重要的还是英国的出现。英国的外交政策明白支持维持均势。
这强化并维持着欧陆的均势。英国的政策是衡量情势,然后站在较弱
或受威胁较大的一方,以为制衡。首倡这个政策的是英王威廉三世
( King WilliamⅢ),他是个果决而有世界观的荷兰人。在祖国荷兰,
他曾备受法王路易十四的野心所苦,即位为英王后,便利用每一个可
能的机会,联合他国来对付路易十四。英国是欧洲各国当中唯一不需
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有鉴于欧洲的均势对英国
有利,因此她成为对欧陆仅求其不出现独霸的强权,此外别无他求的
唯一一国。为达成这个目标,英国愿加入任何反对独大势力的组合。
威廉一世:对抗路易十四的先锋
经由在英国领导之下频频变换的各种对抗法国野心的组合,欧洲
的均势渐次成形。几乎18世纪的每一场战争,还有以保卫自由为名,
一如黎塞留最初在德国所号召的对抗哈布斯堡的理由,在英国领导下
组成的每一个对抗法国的联盟,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平衡。各国得以
保持势均力敌,正是因为反对法国霸权的力量大到无法压制,也因为
一个半世纪来的对外扩张逐渐耗尽了法国的国力。
英国扮演制衡者的角色乃是反映地缘政治的现实需要。像这样一
个位于欧洲外海的小岛,设若整个欧陆的资源全部汇集在一个统治者
之下动员起来,则其生存势必受到威胁。因为如此一来,(在1707年
前尚未与苏格兰合并的)英格兰所拥有的资源及人口均远远有所不
及,迟早会落人某个欧陆帝国的统制之下。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使她与法王路易十四产生直接冲突。光荣
革命罢黜了信仰天主教的英王詹姆士二世( JamesⅡ),并在欧陆寻
找信仰新教的继任者,最后选中荷兰君主奥兰治亲王威廉( William of
Orange)。他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相当薄弱,只因为他娶了詹姆士二
世的女儿玛丽。威廉一世人主英国后,也带来了他正与路易十四进行
的战争,争夺的目标即后来的比利时,那里有成群的要塞及港口,要
接近英国的海岸是易如反掌(虽然这层顾虑是渐渐才显现的)。威廉
深知若路易十四成功地占领这些要塞,不但荷兰的独立地位不保,法
国称霸欧洲的可能性大增,而且英国也会直接受到威胁。于是他决定
派遣英军为今日的比利时与法国作战,这可算是1914年德国入侵比
利时时,英国也决定派兵的滥觞。
自此威廉一世成为对抗路易十四的先锋。身材矮小、驼背、又有
气喘的威廉,乍看之下实在不像是注定要挫太阳王威风的人物。但这
位君主有铁一般的意志,再加上不同于常人的敏捷机智。他自己的看
法,而且是相当正确的见解,是认为路易十四已是欧洲权势最大的国
君,倘若听凭他征服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herlands,即今日的
比利时),那英格兰便岌岌可危。因此务必要结成一个能制得住法王
的联盟,这不是为了抽象的均势理论而做,而是基于维持英国及荷兰
独立的实际需要。他意识到路易十四对西班牙及其属地的图谋万一实
现,将使法国成为超级强权,其他国家再怎么组合也无法向其挑战。
为防患于未然,他积极寻求盟友,很快便有了结果。瑞典、西班牙、
萨瓦( Savoy)、奥国皇帝、萨克森、荷兰共和国与英国结成了大同盟
( the Grand Alliance)。这是近代欧洲史上,针对单一强权所形成的规
模最大的大结合。在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1688~1713年),路易十
四对这个同盟所发动的战争几乎不断。但是到最后,法国对国家至上
权威的追求,仍受到欧洲其他国家基于本身利益而采取的抵制。法国
仍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无法独霸。这正是说明均势如何发挥作用
的最佳实例。
威廉对路易十四的敌意既非出于个人的好恶,亦非源自反法的情
绪,却反映着他对太阳王的权势及无穷尽的野心冷静的评估结果。他
曾对一位亲信透露,如果他生在16世纪50年代,眼看着哈布斯堡王
朝有一国独大的危险,“他也会是个反奥的法国人,就如同他现在是
个反法的西班牙人。”20世纪30年代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对
别人指责他反德的回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情况相反,我们一
样可能亲德而反法。”
威廉一世若觉得与路易十四谈判对维持均势最有利,那他会百分
之百地愿意这么做。对他而言,这很简单,英国要设法维持哈布斯堡
与波旁王朝( the Burbons)之间大致的平衡,好让较弱的一方在英国
协助之下,维持着欧洲的平衡。而自黎塞留以来,较弱的一边始终是
奥地利,因此英国与哈布斯堡结盟,反抗法国之扩张。
扮演制衡者的角色这个构想刚提出时,英国的舆论反应欠佳。17
世纪末,英国的民意倾向于孤立主义,颇似200年后的美国。当时普
遍的观感是,即使万一英国真的遭到威胁,也总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应
对。因此不必为了别国日后可能有的行动,而对想象中的危险先下手
为强。
威廉一世所处的地位就如同后来老罗斯福在美国的角色,他警告
基本上不愿涉外的英国民众,他们自身的安全有赖参与海外的均势以
获得保障。英国人民接受其号召比美国人接受罗斯福的号召要快得
各国作战的动机纯粹是利害关系的考虑,不涉及任何国际秩序原则。
然而在这看似混乱,各方一味只求壮大自己的争夺战中,却渐渐
出现一种平衡。这并非各国自我节制的结果,而是因为没有任何一国
强大到足以让其他国家屈服、从而建立帝国的地步,即使法国也办不
到。每当有某一国可能占上风时,其邻国便会联合起来,不是为了实
践某种国际关系理论,而是纯为防范最强国家的野心,保护自身的利
益。
这连年不断的争战并未像前面的宗教战争如此惨烈,原因有二。
18世纪的统治者动员国家资源的能力,反而不及宗教、意识形态或民
选政府所能激起的同仇敌忾的情绪。他们受制于传统,或许也因为不
敢课征所得税和其他现代的苛捐杂税,使之能够用于作战的国库财富
有限。
最重要的还是英国的出现。英国的外交政策明白支持维持均势。
这强化并维持着欧陆的均势。英国的政策是衡量情势,然后站在较弱
或受威胁较大的一方,以为制衡。首倡这个政策的是英王威廉三世
( King WilliamⅢ),他是个果决而有世界观的荷兰人。在祖国荷兰,
他曾备受法王路易十四的野心所苦,即位为英王后,便利用每一个可
能的机会,联合他国来对付路易十四。英国是欧洲各国当中唯一不需
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有鉴于欧洲的均势对英国
有利,因此她成为对欧陆仅求其不出现独霸的强权,此外别无他求的
唯一一国。为达成这个目标,英国愿加入任何反对独大势力的组合。
威廉一世:对抗路易十四的先锋
经由在英国领导之下频频变换的各种对抗法国野心的组合,欧洲
的均势渐次成形。几乎18世纪的每一场战争,还有以保卫自由为名,
一如黎塞留最初在德国所号召的对抗哈布斯堡的理由,在英国领导下
组成的每一个对抗法国的联盟,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平衡。各国得以
保持势均力敌,正是因为反对法国霸权的力量大到无法压制,也因为
一个半世纪来的对外扩张逐渐耗尽了法国的国力。
英国扮演制衡者的角色乃是反映地缘政治的现实需要。像这样一
个位于欧洲外海的小岛,设若整个欧陆的资源全部汇集在一个统治者
之下动员起来,则其生存势必受到威胁。因为如此一来,(在1707年
前尚未与苏格兰合并的)英格兰所拥有的资源及人口均远远有所不
及,迟早会落人某个欧陆帝国的统制之下。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使她与法王路易十四产生直接冲突。光荣
革命罢黜了信仰天主教的英王詹姆士二世( JamesⅡ),并在欧陆寻
找信仰新教的继任者,最后选中荷兰君主奥兰治亲王威廉( William of
Orange)。他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相当薄弱,只因为他娶了詹姆士二
世的女儿玛丽。威廉一世人主英国后,也带来了他正与路易十四进行
的战争,争夺的目标即后来的比利时,那里有成群的要塞及港口,要
接近英国的海岸是易如反掌(虽然这层顾虑是渐渐才显现的)。威廉
深知若路易十四成功地占领这些要塞,不但荷兰的独立地位不保,法
国称霸欧洲的可能性大增,而且英国也会直接受到威胁。于是他决定
派遣英军为今日的比利时与法国作战,这可算是1914年德国入侵比
利时时,英国也决定派兵的滥觞。
自此威廉一世成为对抗路易十四的先锋。身材矮小、驼背、又有
气喘的威廉,乍看之下实在不像是注定要挫太阳王威风的人物。但这
位君主有铁一般的意志,再加上不同于常人的敏捷机智。他自己的看
法,而且是相当正确的见解,是认为路易十四已是欧洲权势最大的国
君,倘若听凭他征服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herlands,即今日的
比利时),那英格兰便岌岌可危。因此务必要结成一个能制得住法王
的联盟,这不是为了抽象的均势理论而做,而是基于维持英国及荷兰
独立的实际需要。他意识到路易十四对西班牙及其属地的图谋万一实
现,将使法国成为超级强权,其他国家再怎么组合也无法向其挑战。
为防患于未然,他积极寻求盟友,很快便有了结果。瑞典、西班牙、
萨瓦( Savoy)、奥国皇帝、萨克森、荷兰共和国与英国结成了大同盟
( the Grand Alliance)。这是近代欧洲史上,针对单一强权所形成的规
模最大的大结合。在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1688~1713年),路易十
四对这个同盟所发动的战争几乎不断。但是到最后,法国对国家至上
权威的追求,仍受到欧洲其他国家基于本身利益而采取的抵制。法国
仍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无法独霸。这正是说明均势如何发挥作用
的最佳实例。
威廉对路易十四的敌意既非出于个人的好恶,亦非源自反法的情
绪,却反映着他对太阳王的权势及无穷尽的野心冷静的评估结果。他
曾对一位亲信透露,如果他生在16世纪50年代,眼看着哈布斯堡王
朝有一国独大的危险,“他也会是个反奥的法国人,就如同他现在是
个反法的西班牙人。”20世纪30年代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对
别人指责他反德的回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情况相反,我们一
样可能亲德而反法。”
威廉一世若觉得与路易十四谈判对维持均势最有利,那他会百分
之百地愿意这么做。对他而言,这很简单,英国要设法维持哈布斯堡
与波旁王朝( the Burbons)之间大致的平衡,好让较弱的一方在英国
协助之下,维持着欧洲的平衡。而自黎塞留以来,较弱的一边始终是
奥地利,因此英国与哈布斯堡结盟,反抗法国之扩张。
扮演制衡者的角色这个构想刚提出时,英国的舆论反应欠佳。17
世纪末,英国的民意倾向于孤立主义,颇似200年后的美国。当时普
遍的观感是,即使万一英国真的遭到威胁,也总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应
对。因此不必为了别国日后可能有的行动,而对想象中的危险先下手
为强。
威廉一世所处的地位就如同后来老罗斯福在美国的角色,他警告
基本上不愿涉外的英国民众,他们自身的安全有赖参与海外的均势以
获得保障。英国人民接受其号召比美国人接受罗斯福的号召要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