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6节

多。威廉一世死后约20年,一家通常代表反对言论的报纸《工匠》
(The Craftsman)报指出,均势是“英国政治最具创见的、最持久的
原则”之一,而欧陆的和平“对以贸易为主的岛国的繁荣极为重要,
因此应当有某个英国部门自行长期负责加以维护,并在和平遭到破坏
或干扰时设法予以恢复”。
英国人民虽认同均势的重要性,但对于实行这个政策的最佳策略
却始终没有定论。有两派分别代表国会两大主要政党的学说,颇类似
于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所出现的争议。辉格党( the Whigs)认为,英
国只有在均势确实遭到威胁时才应介入,且一待威胁消除便应抽身。
相反的,托利党( the Tories)主张,英国的主要职责是主动塑造而非
仅是保护均势。辉格党的看法是,一旦各低地国家真正遭到侵犯,一
定会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抵抗;托利党的论点则是,作壁上观的政策
可能导致侵略者对均势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英国若想避免在沿
海的多佛( Dover)作战,就必须在莱茵河沿岸,或任何欧洲均势可
能遭到威胁的其他地方,抵抗侵略。辉格党认为结盟只是权宜之计,
一旦赢得胜利,结盟的目的达成,就应中止,托利党则拥护英国参与
长期的合作协议,以便于主导情势发展,维持和平。
1742—1744年任外相的托利党人卡特雷(Lord Carteret),对长期
参与欧洲事务曾有一番颇具说服力的辩解。他指责辉格党倾向于“不
理会欧陆一切的问题与动乱,不走出国门发现可能的敌人,却只顾本
身的生意及快乐;不在意外国发生的危险,高枕无忧,要到我国的海




岸发出警讯时才被惊醒”。但他表示,英国需要面对支持哈布斯堡制
衡法国符合其长期利益的这个现实:
“因为法王若发现在那片大陆上少了一个对手,他便可
稳稳守住征服所得的战利品,届时他可能削减驻军,放弃碉
堡,解散部队;但当前使大地布满士兵的庞大势力,很快便
会被用于对我们更加危险的图谋之中,因此,各位大人,我
们必须支持奥地利的皇室,那是唯一可与波旁王朝相抗衡的
力量。”
辉格党与托利党在外交策略上的歧义是实务上而非理念上,是战
术而非战略,也反映出各党对英国安全地位不同的评价。辉格党静观
其变的政策反映出该党相信,英国所保持的安全距离够广够宽。托利
党却觉得英国的安全不是如此万无一失。20世纪美国的孤立主义与国
际主义论战,其分野几乎与此完全相同。但不论是18、19世纪的英
国或20世纪的美国,要说服其国民相信,为维护自身安全必须做长
期承诺,不能闭关自守,均非易事。
这两国不时会出现某位领袖人物,向人民提出长期介入的必要
性。威尔逊倡议国际联盟,卡斯尔雷数度倡言长期参与欧陆事务。
1812~1821年任外相的卡斯尔雷(Castlereagh)赞同有系统地召开欧
洲会议;19世纪末的首相格莱斯顿(Gladstone)提出最早的集体安全
构想。但他们的提议最后均未实现,因为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英美
两国人民在国家安全未明显受到挑战前均不会接受这个事实。
英国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欧洲均势的保持者,最初是情势使然,后
来则是主动采取此种策略。若无英国如此执著地扮演这个角色,法国
几乎无疑地会在18或l9世纪成为欧洲的霸主,德国也会在当代登上
欧洲盟主地位。就这一点而言,丘吉尔在200年后宣称英国“保住了
欧洲的自由”,实非虚言。
19世纪早期,英国将随机应变式的保护均势的做法,转变为精心
设计的策略。在此之前,英国一贯奉行符合英国人天赋的务实政策,
对抗任何威胁破坏平衡的国家,在18世纪那无疑是法国。战争多以
妥协收场,通常法国的地位会略有增强,却无法达到它想独霸的真正


目标。
法国无可避免地提供了让英国首度阐明其均势理念的机会。经过
一个半世纪以国家至上为名,追求无上权势的法国,在大革命之后又
回归早期天下一家的观念。它不再拿出国家至上的理论作为扩张主义
的烟幕,更少提及过往君王的光荣史。大革命后法国对其他欧洲国家
作战,是为保存革命的成果并在各地传播共和的理想。再一次,又出
现一个占优势的法国有主宰欧洲的危险。征兵制征来的军队,结合意
识形态的狂热,驱使着法军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下,走遍全欧
洲。他们在拿破仑领导之下,险些便成功地建立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
洲国协。至1807年时,法军已在意大利与西班牙沿莱茵河建立了许
多卫星国,将普鲁士降级为二流强国,并重挫奥地利。俄罗斯成为妨
碍拿破仑及法国主宰欧洲的唯一障碍。
但当时俄罗斯已是令人又期待又害怕的国家,这一点直到今天都
未改变。18世纪初,俄罗斯的边疆在第聂伯河( Dnieper);100年后
已向西扩张500英里,到达维斯瓦河( Vistula)。18世纪初,俄罗斯
仍在深入今日乌克兰的波尔塔瓦( Poltava)与瑞典做生死存亡之战。
但到18世纪中叶,它已参与七年战争,其部队曾抵达柏林。18世纪
末,它更是瓜分波兰的主谋。
俄罗斯纯物质条件上的强大实力,又因为其国内残酷独裁的政体
而更加令人生畏。其专制体制不像西欧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统治各国的
君王,有传统习俗或具独立自主性的贵族作为缓冲。俄罗斯一切的事
务都要看沙皇是否高兴。外交政策仅凭沙皇的心情好坏,便由自由主
义转向保守也是绝对可能的,当时在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Tsar
Alexander I)的确就这么做过。但在国内从未尝试过自由主义。


欧洲均势的出现
1804年,全俄罗斯的统治者,善变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向英国
首相也是拿破仑的死对头皮特二世( Pitt the Younger)提出一项建议。
深受启蒙时代哲学家影响的亚历山大,自诩为欧洲的道德良心,对自


由体制一时的向往也接近最后阶段。他在此种心态下,向皮特提出一
首节 上一节 6/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