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49节
欧布鲁契夫不但不对危机可能自动升级感到忧虑,反而表示热切
欢迎。他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局部冲突。因为,德国即使不涉入俄、奥
间的战争,也必然会在战后现身,掌控谋和的条件。在他想象中,这
正是俾斯麦在柏林会议上的做法:
“我国外交切不可仰仗单独与德、奥、土等国相对立。
柏林会议就此点对我国已提供足够的教训,我们也从而得知
应以何国为最危险之敌人——是直接与我交战者,抑或伺我
国势趋弱再主控和平条件者?”
欧布鲁契夫认为,务必让每一场战争都变成全面大战,才符合俄
国的利益。而与法国结成完整的同盟,对俄国好处便在于可防止发生
局部战争:
“每逢欧战发生伊始,外交人士总迫不及待将之局部化,
尽量缩小其影响。然以今日欧陆武装及动员之情形,俄罗斯
对任何战争之局部化须持特别怀疑之态度,因其将不必要地
令尚隐身于幕后踌躇不前之敌国及犹豫不决之盟国,增加其
可能之选择。”
换言之,为特定目标进行防御性战争有违俄国的国家利益。要打
仗就一定是全面大战,而军方参谋人员不让政治领袖有其他的选择余
地:
“一旦卷入战争,除全军倾巢而出,同时与两方邻国交
战外,别无他法。至于全体武装人员均全面备战,他种战事
均不考虑,唯取最决战性战事,即决定欧洲列强长远未来相
对政治地位尤指俄、德地位之战争。”
无论引起战争的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原因,只要打仗就一定是全面
的,即使一开始只有一个邻国介入,俄罗斯也务必要把另一邻国拉进
来。其军事参谋人员宁愿同时与德国及奥匈帝国作战而不愿各个击
破,令人匪夷所思。法俄1894年1月四日签署了实现欧布鲁契夫构
想的军事协定,双方同意若三国同盟的任一国,无论因何种原因而动
员,则法俄也将一起动员。迈向毁灭的战争机制至此可谓大功告成。
例如,德国的盟国意大利若因萨瓦而对法动员,俄罗斯便须对德动
员;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动员,法国现在也有义务对德动员。至于几
乎必然在某时某刻会有某国因某种原因而动员,爆发全面大战只是迟
早的事,因为只要有一个大国发动一次动员,就足以启动让全体陷入
战争的毁灭机制。
至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明白,现在各国投入的是赌注最大的赌
局。吉尔斯问:“助法摧毁德国于我有何好处?”沙皇答:“我国之好
处为今日德国将消失,将如过往四分五裂为众多弱小邦国。”德国也
抱持同样好大喜功却不具体明确的作战目标。多次化解冲突的欧洲均
势如今却转变为决一死战,然而主其事者没有一人能够解释,有什么
正当理由或为了什么政治目标而需挑起战端,赶尽杀绝。
几乎就在欧布鲁契夫谈判法俄军事协定之际,俄国参谋人员所提
出的理论便被德国军方运用在实际作战计划中。而以德国人设想之周
到,将领们更把动员的观念推展到极致。德军参谋总长施里芬( Al
fred von Schlieffen)对动员时间表的沉迷不下于俄、法的军事首长。
但法俄将领谈判的重点是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动员,而施里芬着重的却
是如何实际动员。
施里芬不愿受反复无常的政治环境所左右,便设法设计了万无一
失的动员计划,以便德国摆脱被包围的可怕情势。俾斯麦的后继者放
弃了他复杂的外交运作,施里芬同样也摒弃了1864~1870年间,为
俾斯麦三次速战速决赢得胜利的军事功臣毛奇( Helmuth von Moltke)
的战略概念。
毛奇所规划的战略为俾斯麦最害怕的反德联盟留有一个政治解决
的机会。万一必须两面作战,他打算将德军分为大致相等的东西两部
分,潜在两方面都采取守势。法国的主要目标在收复阿尔萨斯及洛
林,因此法军一定会进攻。若德国能击败法国的攻势,那法国就不得
不考虑妥协求和。毛奇特别警告不可将战线延伸到巴黎,自法俄战争
所得到的教训告诉他,一面围攻敌人的首都,一面想议和是极其困难
的。
他对东面作战也主张同样的战略,即先瓦解俄军的攻势,然后把
俄军击退至战略上的安全距离外,然后再提议谈和。不论东西两边哪
一边先获胜,都可以转向支援另一边作战。如此安排之下,战争的规
模、死伤与政治解决,将可保持某种平衡。
但正如俾斯麦的后继者对他那交错复杂的联盟关系混沌不明而感
到不安一样,施里芬对毛奇的计划也不以为然,因为这个计划把军事
主动权交到德国的敌人手里。他也不赞成毛奇不求完全胜利而倾向于
政治妥协。他决心以实际上等于无条件投降为目标,拟定了详尽的计
划,打算速战速决先赢得一边的胜利,再倾全力对付另一边的敌人,
以求在两面战线都获得胜负分明的结果。基于在东面不易进行速战速
决的战斗,因俄罗斯动员的步调缓慢,可能要长达六周,加以俄国幅
员又大,施里芬决定趁俄军尚未动员完成之际,先摧毁法军。为包抄
法国在德国边境的强大防御工事,他想出违反比利时中立的办法,将
德国大军绕行经过比国境内。他打算占领巴黎,自后方诱击驻守边界
要塞的法军。在东面德军则采守势。
这个计划既欠考虑也不够高明。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若比
利时遭侵袭英国一定会参战,德皇与德军参谋人员似乎完全没想到这
一点。施里芬在1892年完成此一作战计划后,20年间德国领袖不断
向英国提议,希望获得英国首肯,在欧陆发生战争时能给予支持,至
少是保持中立。这一切努力在德军如此计划之下都等于白费了。英国
最义无反顾、势在必行的参战理由便是为维护低地国家的独立。在对
抗路易十四及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的表现已足以证明其坚定的立
场。英国一旦参战就一定会奋战到底,即使法国被打败也一样。施里
欢迎。他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局部冲突。因为,德国即使不涉入俄、奥
间的战争,也必然会在战后现身,掌控谋和的条件。在他想象中,这
正是俾斯麦在柏林会议上的做法:
“我国外交切不可仰仗单独与德、奥、土等国相对立。
柏林会议就此点对我国已提供足够的教训,我们也从而得知
应以何国为最危险之敌人——是直接与我交战者,抑或伺我
国势趋弱再主控和平条件者?”
欧布鲁契夫认为,务必让每一场战争都变成全面大战,才符合俄
国的利益。而与法国结成完整的同盟,对俄国好处便在于可防止发生
局部战争:
“每逢欧战发生伊始,外交人士总迫不及待将之局部化,
尽量缩小其影响。然以今日欧陆武装及动员之情形,俄罗斯
对任何战争之局部化须持特别怀疑之态度,因其将不必要地
令尚隐身于幕后踌躇不前之敌国及犹豫不决之盟国,增加其
可能之选择。”
换言之,为特定目标进行防御性战争有违俄国的国家利益。要打
仗就一定是全面大战,而军方参谋人员不让政治领袖有其他的选择余
地:
“一旦卷入战争,除全军倾巢而出,同时与两方邻国交
战外,别无他法。至于全体武装人员均全面备战,他种战事
均不考虑,唯取最决战性战事,即决定欧洲列强长远未来相
对政治地位尤指俄、德地位之战争。”
无论引起战争的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原因,只要打仗就一定是全面
的,即使一开始只有一个邻国介入,俄罗斯也务必要把另一邻国拉进
来。其军事参谋人员宁愿同时与德国及奥匈帝国作战而不愿各个击
破,令人匪夷所思。法俄1894年1月四日签署了实现欧布鲁契夫构
想的军事协定,双方同意若三国同盟的任一国,无论因何种原因而动
员,则法俄也将一起动员。迈向毁灭的战争机制至此可谓大功告成。
例如,德国的盟国意大利若因萨瓦而对法动员,俄罗斯便须对德动
员;若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动员,法国现在也有义务对德动员。至于几
乎必然在某时某刻会有某国因某种原因而动员,爆发全面大战只是迟
早的事,因为只要有一个大国发动一次动员,就足以启动让全体陷入
战争的毁灭机制。
至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明白,现在各国投入的是赌注最大的赌
局。吉尔斯问:“助法摧毁德国于我有何好处?”沙皇答:“我国之好
处为今日德国将消失,将如过往四分五裂为众多弱小邦国。”德国也
抱持同样好大喜功却不具体明确的作战目标。多次化解冲突的欧洲均
势如今却转变为决一死战,然而主其事者没有一人能够解释,有什么
正当理由或为了什么政治目标而需挑起战端,赶尽杀绝。
几乎就在欧布鲁契夫谈判法俄军事协定之际,俄国参谋人员所提
出的理论便被德国军方运用在实际作战计划中。而以德国人设想之周
到,将领们更把动员的观念推展到极致。德军参谋总长施里芬( Al
fred von Schlieffen)对动员时间表的沉迷不下于俄、法的军事首长。
但法俄将领谈判的重点是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动员,而施里芬着重的却
是如何实际动员。
施里芬不愿受反复无常的政治环境所左右,便设法设计了万无一
失的动员计划,以便德国摆脱被包围的可怕情势。俾斯麦的后继者放
弃了他复杂的外交运作,施里芬同样也摒弃了1864~1870年间,为
俾斯麦三次速战速决赢得胜利的军事功臣毛奇( Helmuth von Moltke)
的战略概念。
毛奇所规划的战略为俾斯麦最害怕的反德联盟留有一个政治解决
的机会。万一必须两面作战,他打算将德军分为大致相等的东西两部
分,潜在两方面都采取守势。法国的主要目标在收复阿尔萨斯及洛
林,因此法军一定会进攻。若德国能击败法国的攻势,那法国就不得
不考虑妥协求和。毛奇特别警告不可将战线延伸到巴黎,自法俄战争
所得到的教训告诉他,一面围攻敌人的首都,一面想议和是极其困难
的。
他对东面作战也主张同样的战略,即先瓦解俄军的攻势,然后把
俄军击退至战略上的安全距离外,然后再提议谈和。不论东西两边哪
一边先获胜,都可以转向支援另一边作战。如此安排之下,战争的规
模、死伤与政治解决,将可保持某种平衡。
但正如俾斯麦的后继者对他那交错复杂的联盟关系混沌不明而感
到不安一样,施里芬对毛奇的计划也不以为然,因为这个计划把军事
主动权交到德国的敌人手里。他也不赞成毛奇不求完全胜利而倾向于
政治妥协。他决心以实际上等于无条件投降为目标,拟定了详尽的计
划,打算速战速决先赢得一边的胜利,再倾全力对付另一边的敌人,
以求在两面战线都获得胜负分明的结果。基于在东面不易进行速战速
决的战斗,因俄罗斯动员的步调缓慢,可能要长达六周,加以俄国幅
员又大,施里芬决定趁俄军尚未动员完成之际,先摧毁法军。为包抄
法国在德国边境的强大防御工事,他想出违反比利时中立的办法,将
德国大军绕行经过比国境内。他打算占领巴黎,自后方诱击驻守边界
要塞的法军。在东面德军则采守势。
这个计划既欠考虑也不够高明。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若比
利时遭侵袭英国一定会参战,德皇与德军参谋人员似乎完全没想到这
一点。施里芬在1892年完成此一作战计划后,20年间德国领袖不断
向英国提议,希望获得英国首肯,在欧陆发生战争时能给予支持,至
少是保持中立。这一切努力在德军如此计划之下都等于白费了。英国
最义无反顾、势在必行的参战理由便是为维护低地国家的独立。在对
抗路易十四及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的表现已足以证明其坚定的立
场。英国一旦参战就一定会奋战到底,即使法国被打败也一样。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