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50节


芬的计划便也未为失败预留余地。若德国未能摧毁法军,这不无可
能,因为法国有以巴黎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公路系统,德军却需步行
翻山越岭,走过路线很糟的乡间。因此在假途比利时使政治解决的后
路已断,德国可能被迫采取毛奇的东西两面都采守势的战略。俾斯麦
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在于避免两面作战,毛奇的战略目标则在限制两
国作战的规模,施里芬却坚持毫无保留地在两面同时作战。
最可能引起冲突的地方是东欧,但德国驻军却着重于对付法国,
于是俾斯麦最害怕的问题:“要两面作战怎么办?”到施里芬手里则成
了:“不两面作战怎么办?”若巴尔干发生战事时法国宣布中立,德国
或许会面临法国在俄罗斯动员完毕后对德宣战,这是欧布鲁契夫在东
欧这一边已说明过的。另一方面,若德国忽略法国宣布中立一事,施
里芬的计划将使德国为攻打未宣战的法国而攻击非交战国的比利时,
又会令德国的处境难堪。因此他不得不找个使法国保持旁观的攻打法
国的借口。他订出令人难以接受的标准,作为德国承认法国中立的依
据。法国必须同意将主要军事据点之一割让给德国,德国才承认法国
为中立,这等于是要法国放弃大国的地位,任德国摆布。
大规模的政治联盟加上一触即发的军事战略,这种可怕的组合注
定会引起大量流血牺牲。均势已失去在18、19世纪时的弹性面貌。
不论哪里爆发战争(百分之百是在巴尔干),施里芬的计划都会使战
火蔓延到西欧,让对于导火线地区没有多少利益的国家也陷入其中。
外交政策被军事战略所取代,军事战略则变成了孤注一掷。再也难找
出更缺乏智慧更本位主义的战略计划了。
虽然两方面的军事领袖都坚持要打置敌人于死地的战争,他们却
对现代军事技术的政治后果三缄其口。以他们所追求的战争规模,战
后的欧洲将是一番如何景象?是什么样的变革值得像他们所计划的那
般大肆屠杀?俄罗斯对德国或德国对俄罗斯的诸多要求中,找不出任
何一个是值得打局部战的,更甭说是全面战了。
两边的外交家也都默不作声,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各国所埋下
的定时炸弹有何政治含意,而且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使他们不敢质疑
军方的作为。这种不作声的姑息使各主要国家的政治领袖,无法要求


军事计划应与政治目标有某种交集。
以这些领袖人物姑息养奸所造成的大浩劫来看,他们掉以轻心的
态度令人心寒。居然很少有人提出警告,唯一可敬的例外人物是俄罗
斯前内务大臣、后任枢密院( State Council)议员的杜诺弗(Peter
Durnovo)。1914年2月,大战爆发前半年,他上书沙皇作了如下的预
言:
“战争之主要责任将落于我国,因英格兰极难以大力参
与欧陆之战,法国人力不足,由于当前军事技术,作战可导
致重大伤亡,因而或将严采守势。在德国坚强的防御中要打
出一条血路,此攻击主力则非我莫属。”
根据杜诺弗判断,俄国的死伤不过是白白送死,因为英国是俄国
地缘政治上的宿敌,俄罗斯与英国并肩作战是不会得到领土上的好处


的。英国虽愿将中欧的占领地让予俄国,但多获得一块波兰领土,只
会使俄罗斯帝国内部强烈的分离倾向更加恶化。杜诺弗认为,再增加
乌克兰的人口将刺激乌克兰人要求独立的意愿。因此,虽然获胜,反
而有可能促成种族动乱,造成使沙皇的帝国缩小的反效果。
就算俄罗斯得以一偿宿愿,征服达达尼尔海峡,杜诺弗却指出,
这在战略上不算成功:
“然(此举)无法予我国一出海口,因海峡彼端之水域几乎全属
他国领海,且其间岛屿星罗棋布,以致无论有否海峡,如英国之海军
仍可轻易封锁我进出之路。”
俄罗斯连续三代的领袖均渴望征服君士坦丁堡,而英国矢志不让
其得逞,但为什么两方面却都未看出以上这地缘政治上的道理,实在
令人费解。
杜诺弗还认为,打仗对俄国的经济更无助益。不论怎么计算,战
争的花费一定远大于可能获得的赔偿。德国胜利必将使俄罗斯经济破
坏殆尽,俄国获胜则德国经济必将枯竭,因此无论哪一方胜利都得不
到补偿:


“作战之花费无疑将超出俄罗斯有限之财力负担。我势须向盟邦
及中立国借贷,但需付出代价。至若战争结果对我不利,为臣在此不
欲多言。战败之财经后果既无法计算,甚至亦难以预见,但无疑将使
全国经济全面瘫痪。然即使战胜对我财政亦极为不利,德国一败涂地
后将无力于赔偿我国之军费。和约将受制于英格兰之利益,不会予德
经济充分复苏以支付我战争开支之机会,即使许久之后亦不可能。”
但他反战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他预测战争必然会导致社会革命,先
发生于战败国再蔓延到战胜国:
“基于长期仔细研究所有当代反动势力,吾人深信社会革命势必
于战败国爆发,且自然而然将散布至战胜国。”
没有证据可证明,沙皇看到了这封或可拯救其王朝的上书。在欧
洲其他国家也找不到有类似见解的纪录。最接近杜诺弗观点的是贝斯
曼·霍尔威格( Bethmann Hollweg)曾说过的几句警语,他正是带领
德国走上战场的首相。1913年,虽已太迟太迟,但他很正确地说出为
何德国的外交政策看在欧洲其他国家眼里如此令人无法安心:
“向各方挑战,以此挡住各方之去路,实际却无法削弱
任一方。行为理由:无的放矢,需求无助于声望之成就,讨
好任何当今之民意。”
同年贝斯曼霍尔威格又提出另一个原则,若能早20年付诸实
施,德国或许能逃过一劫:
“我应对英、俄持审慎政策借以制法。此举自不为民族
优越感者所喜见,不投合民意。然余以为短期内德国别无选
择。”
但当这些想法形诸文字之时,欧洲已一步步陷入战争漩涡。引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发生于与欧洲均势无关的地点,而交战的原
首节 上一节 50/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