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47节
任人羞辱。于是这两大欧陆强国开始互别苗头,玩起美国俚语中的
“胆小鬼( chicken)”游戏,像两个驾车撞向对方的死对头,都希望
对方会在最后一刻转向,而自己的胆量能胜过对方。可惜这个游戏是
在一次大战前的欧洲,在几次不同的场合下发生。由于最后的冲撞都
得以及时避免,使各国对这游戏的安全性渐生信心,而忘了只要有一
次失败,其后果便不堪设想。
德国仿佛是要一视同仁,务必让每一个可能的敌人都感受到德国
的蛮横,抑或是想要让每个潜在的敌人有更充分的理由加紧结合在一
起以求自保,因为它下一步又向法国挑战。1911年时,法国实质上已
是摩洛哥的治理者,为镇压当地暴动而派军至非斯( Fez),明显违反
了阿尔赫西拉斯协定。德皇对此特派遣潜艇“狮豹号( Panther)”至
摩洛哥阿加迪尔港( Agadir),赢得民族主义各报纸一致鼓掌叫好。
1911年7月2日《莱茵日报》 (Rheinisch Westfalische Zeitung)说:
“大哉此举!终于有所行动,大快人心,使各地的阴霾一扫而空。”
《慕尼黑新新闻》( Munchener Neueste Nachrichten)建议政府全力向前
冲,“即使因此一政策造成今日无法预料的状况”,亦在所不惜。以德
国报界微言大义的作风,这家报纸基本上是呼吁德国不惜为摩洛哥而
战。这次名为“豹的跳跃(Panther leap)”的自命不凡的壮举,跟过
去德国企图打破自取其咎的包围下场一样。德、法再一次仿佛又面临
战争边缘,而德国的目标模糊更甚于以往。这一次它究竟想要什么补
偿?摩洛哥的一个港口?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部分领土?取得其他地
方的殖民地?德国想吓唬法国,可是找不出宣示这个目标的适当
词句。
顺着英法关系的演进,英国此次比1906年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上更坚定地支持法国。英国民意的转变表现在当时英国财政大臣劳
合·乔治( David Lloyd Gee)的态度上,他向以主张和平著称,也
主张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对这次事件他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说,警
告:
“倘若迫于情势,唯有放弃我数百年来英勇努力以致之
伟大有利地位始可保有和平,则余断然以为,以此代价获取
之和平对我泱泱大国乃不可容忍之耻辱。”
就连奥地利也对此强大的盟邦表现得很冷淡,觉得没有必要为北
非的一个国家而危及本身的生存。德国再度退缩,接受了中非洲一片
大而无当的土地,这笔交易令德国民族主义的报纸不满。《柏林日报》
( Berliner Tageblatt)在1911年11月3日说:“我国等于是为几个刚果
的沼泽而冒世界大战的危险。”但应当批评的不是这片新土地的价值,
而是每隔几年就以战争威胁不同的国家,却不能明确说出所为何来,
反而每一次都使促成敌对同盟结合在一起的对德国的恐惧更为加深,
这究竟值不值得。
若说此时德国的战术已是千篇一律,英、法的反应也一样公式
化。1912年英、法、俄展开军事人员谈判,除英国依一贯的主张宣称
谈判结果不具法律约束力,这项谈判的内涵没有其他正式的限制。即
使英国的说辞也因1912年的英法海军条约而无法坚持到底,根据此
条约法国的舰队移防至地中海,英国则负起防御法国大西洋沿岸的责
任。两年后这个条约被解释为一项道德义务,使英国加入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英国说法是,法国对英吉利海峡沿岸的防御须仰赖英国的支
持。(20年后,1940年时英美间一项类似的协议,使英国得以将太平
洋舰队移至大西洋,暗示美国有道德上的义务保障英国在亚洲近乎不
设防的领地,对抗日本的攻击。)
1913年,德国领袖又进行了一次他们所擅长的漫无目的的行动,
更激化俄罗斯的离心离德。这一次德国答应重组土耳其军队,并派德
国将领任君士坦丁堡指挥官。威廉二世又大张旗鼓地为军事训练团送
行,并表示希望“德国国旗不久即将飘扬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要塞
上”。增大了此行的挑衅意味。
对俄罗斯一百年来求之不可得的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
峡,德国居然有意插手,对俄国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俄国好不容易
才勉强接受,由奥斯曼土耳其这样一个弱国控制两个海峡,但对于让
另一个大国掌控达达尼尔海峡决不会坐视。俄国外相萨索诺夫( Ser
gei Sazonov)在1913年12月上书沙皇:“放弃该等海峡以致落人一强
国之手,无异于令俄罗斯南部整体经济发展全受制于该国。”尼古拉
二世则告诉英国大使:
“德国正着眼于君士坦丁堡取得之地位,足以使其将俄
罗斯整个封闭于黑海之内。若其企图执行此一政策,则朕势
必不惜一切抵抗之,即便唯有战争一途,亦在所不惜。”
德国后来虽为撤回君士坦丁堡的指挥官,想出挽回颜面的下台阶
办法(将这位将军升为陆军元帅,根据德国传统这表示他再也不能指
挥战场上的部队),但已造成的伤害却无法挽回。俄罗斯了解到德国
支持奥地利并吞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并非一时的错误。德皇把这
些作为看成是对其男子气概的考验。1914年2月25日他对首相表示:
“普俄关系已死!我们已成敌人!”半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国际体系演变至此,其僵化且势不两立的气氛与日后的冷战不相
上下。但事实上一次大战前的国际秩序远比冷战时期的世界更容易一
触即发。核时代唯有美、苏两国拥有能发动全面战争的技术工具,而
全面核战争后果之恐怖,使这两大超级强国都不敢将如此可怕的武力
授予任何盟国,不论其关系有多么亲密。反之,一次大战前,两大主
要同盟的各国不但都具有发动战争,也具有要挟盟邦支持其作战的能
力。
有一度结盟本身便具有某种约束力。法国牵制俄罗斯避开主要是
涉及奥地利的冲突,德国也约束奥国勿与俄国冲突。1908年波斯尼亚
危机发生时,法国明白表示不会因巴尔干问题而作战。1911年的摩洛
哥危机期间,俄国坚定地告知法国总统凯约( Calliaux),法国若想以
武力解决殖民地纠纷,不会得到俄国的支持。迟至1912年的巴尔干
“胆小鬼( chicken)”游戏,像两个驾车撞向对方的死对头,都希望
对方会在最后一刻转向,而自己的胆量能胜过对方。可惜这个游戏是
在一次大战前的欧洲,在几次不同的场合下发生。由于最后的冲撞都
得以及时避免,使各国对这游戏的安全性渐生信心,而忘了只要有一
次失败,其后果便不堪设想。
德国仿佛是要一视同仁,务必让每一个可能的敌人都感受到德国
的蛮横,抑或是想要让每个潜在的敌人有更充分的理由加紧结合在一
起以求自保,因为它下一步又向法国挑战。1911年时,法国实质上已
是摩洛哥的治理者,为镇压当地暴动而派军至非斯( Fez),明显违反
了阿尔赫西拉斯协定。德皇对此特派遣潜艇“狮豹号( Panther)”至
摩洛哥阿加迪尔港( Agadir),赢得民族主义各报纸一致鼓掌叫好。
1911年7月2日《莱茵日报》 (Rheinisch Westfalische Zeitung)说:
“大哉此举!终于有所行动,大快人心,使各地的阴霾一扫而空。”
《慕尼黑新新闻》( Munchener Neueste Nachrichten)建议政府全力向前
冲,“即使因此一政策造成今日无法预料的状况”,亦在所不惜。以德
国报界微言大义的作风,这家报纸基本上是呼吁德国不惜为摩洛哥而
战。这次名为“豹的跳跃(Panther leap)”的自命不凡的壮举,跟过
去德国企图打破自取其咎的包围下场一样。德、法再一次仿佛又面临
战争边缘,而德国的目标模糊更甚于以往。这一次它究竟想要什么补
偿?摩洛哥的一个港口?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部分领土?取得其他地
方的殖民地?德国想吓唬法国,可是找不出宣示这个目标的适当
词句。
顺着英法关系的演进,英国此次比1906年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上更坚定地支持法国。英国民意的转变表现在当时英国财政大臣劳
合·乔治( David Lloyd Gee)的态度上,他向以主张和平著称,也
主张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但对这次事件他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说,警
告:
“倘若迫于情势,唯有放弃我数百年来英勇努力以致之
伟大有利地位始可保有和平,则余断然以为,以此代价获取
之和平对我泱泱大国乃不可容忍之耻辱。”
就连奥地利也对此强大的盟邦表现得很冷淡,觉得没有必要为北
非的一个国家而危及本身的生存。德国再度退缩,接受了中非洲一片
大而无当的土地,这笔交易令德国民族主义的报纸不满。《柏林日报》
( Berliner Tageblatt)在1911年11月3日说:“我国等于是为几个刚果
的沼泽而冒世界大战的危险。”但应当批评的不是这片新土地的价值,
而是每隔几年就以战争威胁不同的国家,却不能明确说出所为何来,
反而每一次都使促成敌对同盟结合在一起的对德国的恐惧更为加深,
这究竟值不值得。
若说此时德国的战术已是千篇一律,英、法的反应也一样公式
化。1912年英、法、俄展开军事人员谈判,除英国依一贯的主张宣称
谈判结果不具法律约束力,这项谈判的内涵没有其他正式的限制。即
使英国的说辞也因1912年的英法海军条约而无法坚持到底,根据此
条约法国的舰队移防至地中海,英国则负起防御法国大西洋沿岸的责
任。两年后这个条约被解释为一项道德义务,使英国加入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英国说法是,法国对英吉利海峡沿岸的防御须仰赖英国的支
持。(20年后,1940年时英美间一项类似的协议,使英国得以将太平
洋舰队移至大西洋,暗示美国有道德上的义务保障英国在亚洲近乎不
设防的领地,对抗日本的攻击。)
1913年,德国领袖又进行了一次他们所擅长的漫无目的的行动,
更激化俄罗斯的离心离德。这一次德国答应重组土耳其军队,并派德
国将领任君士坦丁堡指挥官。威廉二世又大张旗鼓地为军事训练团送
行,并表示希望“德国国旗不久即将飘扬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要塞
上”。增大了此行的挑衅意味。
对俄罗斯一百年来求之不可得的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
峡,德国居然有意插手,对俄国而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俄国好不容易
才勉强接受,由奥斯曼土耳其这样一个弱国控制两个海峡,但对于让
另一个大国掌控达达尼尔海峡决不会坐视。俄国外相萨索诺夫( Ser
gei Sazonov)在1913年12月上书沙皇:“放弃该等海峡以致落人一强
国之手,无异于令俄罗斯南部整体经济发展全受制于该国。”尼古拉
二世则告诉英国大使:
“德国正着眼于君士坦丁堡取得之地位,足以使其将俄
罗斯整个封闭于黑海之内。若其企图执行此一政策,则朕势
必不惜一切抵抗之,即便唯有战争一途,亦在所不惜。”
德国后来虽为撤回君士坦丁堡的指挥官,想出挽回颜面的下台阶
办法(将这位将军升为陆军元帅,根据德国传统这表示他再也不能指
挥战场上的部队),但已造成的伤害却无法挽回。俄罗斯了解到德国
支持奥地利并吞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并非一时的错误。德皇把这
些作为看成是对其男子气概的考验。1914年2月25日他对首相表示:
“普俄关系已死!我们已成敌人!”半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国际体系演变至此,其僵化且势不两立的气氛与日后的冷战不相
上下。但事实上一次大战前的国际秩序远比冷战时期的世界更容易一
触即发。核时代唯有美、苏两国拥有能发动全面战争的技术工具,而
全面核战争后果之恐怖,使这两大超级强国都不敢将如此可怕的武力
授予任何盟国,不论其关系有多么亲密。反之,一次大战前,两大主
要同盟的各国不但都具有发动战争,也具有要挟盟邦支持其作战的能
力。
有一度结盟本身便具有某种约束力。法国牵制俄罗斯避开主要是
涉及奥地利的冲突,德国也约束奥国勿与俄国冲突。1908年波斯尼亚
危机发生时,法国明白表示不会因巴尔干问题而作战。1911年的摩洛
哥危机期间,俄国坚定地告知法国总统凯约( Calliaux),法国若想以
武力解决殖民地纠纷,不会得到俄国的支持。迟至1912年的巴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