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46节
“显而易见次一种图谋(半自主性的演进,无法完全摆
脱政策的引导)可于任何阶段进入前一刻意设计之图谋。甚
至若演进策略得以实现,德国因而累积之地位对他国当必构
成巨大威胁,不亚于‘恶意预谋’刻意征服所建立之地位可
形成之威胁。”
克劳备忘录虽只反对与德国达成谅解,未曾更进一步,但其立场
相当清楚:若德国不放弃追求海权优势,并缓和所谓的全球策略,英
国必会加入俄、法一方,一同反德。而且会坚持到底,就如同前几个
世纪曾锲而不舍地打倒法国与西班牙的野心。
英国明白表示,不会坐视德国的力量再继续加大。外相格雷在
1909年,针对德国提议愿“缓和”(但非结束)增建海军,但英国须
同意在德国与法、俄交战时保持中立,发表其看法。格雷指如此协
议:“将助长德国于欧洲建立霸权,且一旦达此目的协议便难以为继。
其无异于受邀助德建一欧洲国协,彼可伺机用于对付我国。若我牺牲
他国使之落人德国之手,迟早我国亦将遭受攻击。”
三国协约成立之后,英德在19世纪90年代所玩的猫捉老鼠游
戏,变得异常地认真起来,最后形成一个拥护现状的强国与一个要求
改变均势的强国之间的角力。一旦外交失去弹性,改变均势唯一的方
法便是增加军备或作战求胜。
欧洲这两个同盟相互对峙,彼此猜忌的鸿沟越来越大。不过当时
与冷战时期不同,这两个同盟不畏战;它们更在乎如何维持内部的团
结,对双方可能摊牌却不在意。冲突成为标准的外交模式。
不过仍有一个机会可避免战争的灾难,因为两个同盟之间真正能
作为战争借口的问题不多。三国协约中的另两国不会为法国收复阿尔
萨斯与洛林而战;德国即使再得意忘形,也不可能支持奥地利侵略巴
尔干。德国若能自我节制或可延后战争爆发,使这两个不自然的同盟
渐渐瓦解,尤其是三国同盟原本便是因恐惧德国而起。
到20世纪10年代结束时,欧洲均势已恶化成两个敌对的联盟,
彼此势不两立,对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俄罗斯与正苦于民族主义甚
至恐怖主义派系林立的塞尔维亚绑在一起,而且因为没什么可输的,
所以对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一点也不在乎。法国则对日俄战争后亟思
恢复自尊的俄罗斯打下包票。德国则对奥地利亟欲保护其斯拉夫省
份,免于受俄国在背后指使来自塞尔维亚利亚的煽动,也做出同样的
保证。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对这些任性妄
动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国家,欧洲各国却宁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唯恐
不如其意,它们就会转换阵营。数年之间危机仍一一获得解决,但每
发生一次,距离势在必行的摊牌就更加接近。德国对三国协约的反应
也显示出其冥顽不化,将一再重蹈覆辙;每一个问题都被转变成是对
男子气概的考验,务必证明德国有决断有力量而其敌手却缺乏决心及
实力。然而德国越是挑衅,三国协约就团结得越紧密。
1908年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引起国际危机,此事值得在此重
提,因为它说明了历史有一再重演的倾向。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是
欧洲的落后地区,柏林会议上各国不知如何加以处置,因此其地位一
直处于暖昧状态。这片位于奥斯曼与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的三不管地
带,宗教信仰有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及回教,居民有克罗地亚人、
塞尔维亚人和伊斯兰教徒,但从未建国,甚至不曾自治。似乎只有各
自为政才能令各族群相安无事。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曾有30年以
土耳其为宗主,由奥地利治理,各地方自治,如此的多国安排不曾遭
遇重大挑战,听任最终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奥地利等了30年才展
开公开兼并,因为当地种族杂处,民族情绪太过复杂,即使有多年治
理此乱局经验的奥地利也无从廓清。到奥国终于并吞了波斯尼亚一黑
塞哥维纳,其目的主要是为给塞尔维亚(间接的是给俄罗斯)一点颜
色看看,并非为达成任何一贯的政治目标。但各民族相互仇视所形成
的微妙平衡被奥国打破。
三个世代之后,在1902年,同样根深蒂固的情绪因类似的问题
而爆发,虽令世人吃惊,但对置身其间的狂热分子与熟知当地沧桑史
者却不足为奇。政府仓促间改朝换代使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再度沸
腾。波斯尼亚刚一宣布独立,各民族便为争做老大而竞相残杀起来,
塞尔维亚人以尤为残忍的手法报复过去的宿怨。
奥地利利用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弱势,轻率地将30年前柏林会议
的一则秘密附加条款付诸实行,各国在此密约中同意让奥国并吞波斯
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当年奥地利对有实无名的控制感到满意,因为它
并不想要更多斯拉夫子民。但1908年奥地利改变主意,因为担心塞
尔维亚的煽动即将造成奥匈帝国的解体,也认为需要以事实证明它在
巴尔干半岛仍享有优越地位。过去的30年间俄罗斯已失去对保加利
亚的控制,三皇同盟也已寿终正寝。无怪乎俄罗斯对这早已遭遗忘的
约定现在又被奥国用来夺取是俄国作战所解放的领土大为震怒。
但愤怒并不能保证成功,尤其是在怨恨的对象已得逞后。德国也
首次率直地为奥国后援,表示俄罗斯若因此挑衅将不惜一战。德国得
寸进尺又要求俄罗斯人及塞尔维亚人正式承认奥国的举动,使事态更
加紧张。俄国不得不咽下这口气,因英、法尚不打算为巴尔干问题而
开启战端,俄国本身又因刚在对日战争中失利尚无法独力作战。
德国因而成为俄国的眼中钉,而且是为了一个德国从未有过重要
利益的地区,事实上过去俄国一直是仰仗德国来缓和奥国对此地的野
心。德国不但暴露出其轻率莽撞,也罹患严重的历史失忆症。仅仅半
世纪前俾斯麦便曾正确地预测,俄罗斯决不会原谅奥地利在克里米亚
战争中对它的羞辱。现在德国却犯下同样的错误,使自柏林会议以来
便与之交恶的俄国更离心离德。
羞辱大国却未同时削弱其实力向来是很危险的游戏。德国虽以为
是在教训俄国了解德国的善意有多么重要,俄国却下定决心再也不会
脱政策的引导)可于任何阶段进入前一刻意设计之图谋。甚
至若演进策略得以实现,德国因而累积之地位对他国当必构
成巨大威胁,不亚于‘恶意预谋’刻意征服所建立之地位可
形成之威胁。”
克劳备忘录虽只反对与德国达成谅解,未曾更进一步,但其立场
相当清楚:若德国不放弃追求海权优势,并缓和所谓的全球策略,英
国必会加入俄、法一方,一同反德。而且会坚持到底,就如同前几个
世纪曾锲而不舍地打倒法国与西班牙的野心。
英国明白表示,不会坐视德国的力量再继续加大。外相格雷在
1909年,针对德国提议愿“缓和”(但非结束)增建海军,但英国须
同意在德国与法、俄交战时保持中立,发表其看法。格雷指如此协
议:“将助长德国于欧洲建立霸权,且一旦达此目的协议便难以为继。
其无异于受邀助德建一欧洲国协,彼可伺机用于对付我国。若我牺牲
他国使之落人德国之手,迟早我国亦将遭受攻击。”
三国协约成立之后,英德在19世纪90年代所玩的猫捉老鼠游
戏,变得异常地认真起来,最后形成一个拥护现状的强国与一个要求
改变均势的强国之间的角力。一旦外交失去弹性,改变均势唯一的方
法便是增加军备或作战求胜。
欧洲这两个同盟相互对峙,彼此猜忌的鸿沟越来越大。不过当时
与冷战时期不同,这两个同盟不畏战;它们更在乎如何维持内部的团
结,对双方可能摊牌却不在意。冲突成为标准的外交模式。
不过仍有一个机会可避免战争的灾难,因为两个同盟之间真正能
作为战争借口的问题不多。三国协约中的另两国不会为法国收复阿尔
萨斯与洛林而战;德国即使再得意忘形,也不可能支持奥地利侵略巴
尔干。德国若能自我节制或可延后战争爆发,使这两个不自然的同盟
渐渐瓦解,尤其是三国同盟原本便是因恐惧德国而起。
到20世纪10年代结束时,欧洲均势已恶化成两个敌对的联盟,
彼此势不两立,对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俄罗斯与正苦于民族主义甚
至恐怖主义派系林立的塞尔维亚绑在一起,而且因为没什么可输的,
所以对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一点也不在乎。法国则对日俄战争后亟思
恢复自尊的俄罗斯打下包票。德国则对奥地利亟欲保护其斯拉夫省
份,免于受俄国在背后指使来自塞尔维亚利亚的煽动,也做出同样的
保证。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对这些任性妄
动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国家,欧洲各国却宁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唯恐
不如其意,它们就会转换阵营。数年之间危机仍一一获得解决,但每
发生一次,距离势在必行的摊牌就更加接近。德国对三国协约的反应
也显示出其冥顽不化,将一再重蹈覆辙;每一个问题都被转变成是对
男子气概的考验,务必证明德国有决断有力量而其敌手却缺乏决心及
实力。然而德国越是挑衅,三国协约就团结得越紧密。
1908年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引起国际危机,此事值得在此重
提,因为它说明了历史有一再重演的倾向。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是
欧洲的落后地区,柏林会议上各国不知如何加以处置,因此其地位一
直处于暖昧状态。这片位于奥斯曼与哈布斯堡帝国之间的三不管地
带,宗教信仰有罗马天主教、希腊正教及回教,居民有克罗地亚人、
塞尔维亚人和伊斯兰教徒,但从未建国,甚至不曾自治。似乎只有各
自为政才能令各族群相安无事。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曾有30年以
土耳其为宗主,由奥地利治理,各地方自治,如此的多国安排不曾遭
遇重大挑战,听任最终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奥地利等了30年才展
开公开兼并,因为当地种族杂处,民族情绪太过复杂,即使有多年治
理此乱局经验的奥地利也无从廓清。到奥国终于并吞了波斯尼亚一黑
塞哥维纳,其目的主要是为给塞尔维亚(间接的是给俄罗斯)一点颜
色看看,并非为达成任何一贯的政治目标。但各民族相互仇视所形成
的微妙平衡被奥国打破。
三个世代之后,在1902年,同样根深蒂固的情绪因类似的问题
而爆发,虽令世人吃惊,但对置身其间的狂热分子与熟知当地沧桑史
者却不足为奇。政府仓促间改朝换代使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再度沸
腾。波斯尼亚刚一宣布独立,各民族便为争做老大而竞相残杀起来,
塞尔维亚人以尤为残忍的手法报复过去的宿怨。
奥地利利用日俄战争后俄国的弱势,轻率地将30年前柏林会议
的一则秘密附加条款付诸实行,各国在此密约中同意让奥国并吞波斯
尼亚一黑塞哥维纳。当年奥地利对有实无名的控制感到满意,因为它
并不想要更多斯拉夫子民。但1908年奥地利改变主意,因为担心塞
尔维亚的煽动即将造成奥匈帝国的解体,也认为需要以事实证明它在
巴尔干半岛仍享有优越地位。过去的30年间俄罗斯已失去对保加利
亚的控制,三皇同盟也已寿终正寝。无怪乎俄罗斯对这早已遭遗忘的
约定现在又被奥国用来夺取是俄国作战所解放的领土大为震怒。
但愤怒并不能保证成功,尤其是在怨恨的对象已得逞后。德国也
首次率直地为奥国后援,表示俄罗斯若因此挑衅将不惜一战。德国得
寸进尺又要求俄罗斯人及塞尔维亚人正式承认奥国的举动,使事态更
加紧张。俄国不得不咽下这口气,因英、法尚不打算为巴尔干问题而
开启战端,俄国本身又因刚在对日战争中失利尚无法独力作战。
德国因而成为俄国的眼中钉,而且是为了一个德国从未有过重要
利益的地区,事实上过去俄国一直是仰仗德国来缓和奥国对此地的野
心。德国不但暴露出其轻率莽撞,也罹患严重的历史失忆症。仅仅半
世纪前俾斯麦便曾正确地预测,俄罗斯决不会原谅奥地利在克里米亚
战争中对它的羞辱。现在德国却犯下同样的错误,使自柏林会议以来
便与之交恶的俄国更离心离德。
羞辱大国却未同时削弱其实力向来是很危险的游戏。德国虽以为
是在教训俄国了解德国的善意有多么重要,俄国却下定决心再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