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45节
求之不得。
这几个如意算盘事后证明全都落空,因为各国对德国的疑惧高于
其他考虑。在友好协约首次遭到挑战时,英国支持法国到底,且在法
国点头前始终不肯附和德国召开国际会议的提议。奥地利与意大利也
不愿冒挑起战争的风险。但德国领袖却在日益激烈的摩洛哥争议上投
下了极大的声誉赌注,他们的想法是若不能获得证明友好协约无效的
外交胜利,后果将不堪设想。威廉二世在位期间一直是只知道制造危
机,而不懂得如何收场。他觉得戏剧性的冲突相当刺激,但又没胆量
面对长期的对立。他与其左右亲信估计得不错,法国的确还不打算走
上战场。但事实证明他们本身也不求战。他们真正达成的不过是造成
法国外长德尔卡塞( Delcasse)下台,这也是象征性的,因为德尔卡
塞很快又重返政坛,且位居要津。至于争议的本身,德国领袖只懂得
虚张声势,缺乏实际举措,居然也同意了半年后在西班牙的阿尔赫西
拉斯( Algeciras)召开会议。当一国曾扬言不惜一战,后来却退缩到
愿接受半年后才召开的会议,其威胁自然而然无法再令人相信。半世
纪后西方民主国家也以同样的做法化解了赫鲁晓夫( Khrushchev)的
柏林最后通牒。
德国自我孤立的程度在1906年元月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揭幕后显
现无遗。英国新上任的自由党政府外相格雷( Edward Grey)警告德
国驻英大使,一旦发生战争英国会站在法国那一边:
“一日.因摩洛哥协议而引起德攻法,英格兰之舆论势将
强至英国政府无法保持中立之地步。”
德国领袖感情用事,又未能确立长期的目标,使德国在此次会议
上吃了外交大败仗。美、英、俄、意都拒绝与德国立场一致。于是首
次摩洛哥危机的结果恰与德国领袖原想达成的目标相反。不但没有破
坏英法友好协约,反而促成法俄军事合作,也为1907年英俄协约助
了一臂之力。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英国结束多年来的排斥,同意与欧陆强国
军事合作。英法海军将领展开协商。英内阁对此偏离传统的新政策不
曾感到不安。格雷曾致函法国驻英大使康邦( Paul Cambon),希望为
英国保留些余地:
“双方已同意,专家之协商不是亦不可视为一约定,令
任一方之政府承诺为尚未发生及可能永不发生之意外采取行
动。”
这是英国传统的规避辞令,以避免受法律束缚在特定情况下“有
义务”采取军事行动。法国接受英国为安抚国会而做此表态,因为法
国相信无论有没有法律的约束,军方人员的谈判自会发挥其作用。15
年来,德国领袖一直拒绝让英国保有此种自由空间。法国人却有如此
的政治智慧,愿意让英国保持模糊态度,但深信一种道德义务正油然
而生,一旦发生危机反而可能派上用场。
1907年英、法、俄集团出现后,欧洲外交只剩下两股势力:三国
协约( Triple Entente)及德、奥的同盟。包围德国已大功告成。英俄
协约与英法协约相同,都是源于殖民地协定。经过几年,英俄渐次平
息了彼此间的殖民地争议。日本于1905年战胜俄国,有效地制止了
俄国对远东地区的野心。至1907年夏,英国已感觉安全,可在阿富
汗及波斯问题上给俄罗斯较慷慨的待遇,于是波斯(即现今的伊朗)
被瓜分为三个势力范围:俄罗斯获得北部;中部被宣称为中立;英国
则控制波斯南部。阿富汗也属于英国的范围。英俄关系在十年前因遍
及全球三分之一,由君士坦丁堡到韩国的殖民地争议而交恶,如今总
算平静下来。英国在乎德国的程度可由一件事看出,即英国为确保俄
罗斯的合作,甚至情愿放弃不让俄国走出达达尼尔海峡的决心。外相
格雷曾说:
“与俄保持良好关系意味旧时对其关闭海峡,及于任何
列强会议上对其全力反对之政策,务必放弃。”
有史学家曾主张三国协约其实是两个走样了的殖民地协议,英国
其实是为了保护其帝国,不是为包围德国。不过有一个名为“克劳备
忘录( Crowe Memorandum)”的历史文件,令人无从怀疑英国之所以
加入三国协约,旨在阻挠它所担忧的德国有征服世界的野心。1907年
1月1日,英国外务部著名的分析专家克劳爵士( Sir Eyre Crowe)说
明了为什么他认为不可能讨好德国,为什么与法国签订协约是唯一的
选择。克劳备忘录的分析之精辟,在俾斯麦后的德国找不到出其右
者。他分析当时是一场策略和实力之间的斗争。除非实力悬殊,而当
时情形并非如此,否则策略专家便会占上风,因为他的一切行动都在
计划之中,而只有实力的对手却只能被动的应战。他承认英国与法、
俄有许多重大歧见,但估量可以达成妥协,因为这些歧见均反映确切
因而是有限度的目标。而德国的外交如此令人感到威胁,正因为其无
休止的全球挑衅范围之广,可远至南非、摩洛哥及远东,而背后却看
不出明确的动机。此外德国积极建立海上势力,“与大英帝国之存续
相违”。
克劳以为德国的任性而为势必造成冲突:“最强之军力与最大之
海权结合于一国手中,将迫使世人为除去此一梦魇而结合。”
他的主张颇符合现实政治信条。他指出决定稳定与否的是结构而
非动机:德国的意图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其能力。他提出两个假设:
“德国或明确以整体政治霸权及海上优势为目标,威胁
着邻国的独立,最终并危及英国之生存;抑或以其居国际列
强之一,德国可自在运用其合法地位及影响力,设法促进其
海外商业,传播德国文化之优点,展延其发挥国力之范围,
并随时随地善用和平之机会于全世界创造德国之新利益。”
克劳却亟力认为如此区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德国实力不断增长
势必带来野心的诱惑,到最后野心必会凌驾这两种情形之上:
这几个如意算盘事后证明全都落空,因为各国对德国的疑惧高于
其他考虑。在友好协约首次遭到挑战时,英国支持法国到底,且在法
国点头前始终不肯附和德国召开国际会议的提议。奥地利与意大利也
不愿冒挑起战争的风险。但德国领袖却在日益激烈的摩洛哥争议上投
下了极大的声誉赌注,他们的想法是若不能获得证明友好协约无效的
外交胜利,后果将不堪设想。威廉二世在位期间一直是只知道制造危
机,而不懂得如何收场。他觉得戏剧性的冲突相当刺激,但又没胆量
面对长期的对立。他与其左右亲信估计得不错,法国的确还不打算走
上战场。但事实证明他们本身也不求战。他们真正达成的不过是造成
法国外长德尔卡塞( Delcasse)下台,这也是象征性的,因为德尔卡
塞很快又重返政坛,且位居要津。至于争议的本身,德国领袖只懂得
虚张声势,缺乏实际举措,居然也同意了半年后在西班牙的阿尔赫西
拉斯( Algeciras)召开会议。当一国曾扬言不惜一战,后来却退缩到
愿接受半年后才召开的会议,其威胁自然而然无法再令人相信。半世
纪后西方民主国家也以同样的做法化解了赫鲁晓夫( Khrushchev)的
柏林最后通牒。
德国自我孤立的程度在1906年元月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揭幕后显
现无遗。英国新上任的自由党政府外相格雷( Edward Grey)警告德
国驻英大使,一旦发生战争英国会站在法国那一边:
“一日.因摩洛哥协议而引起德攻法,英格兰之舆论势将
强至英国政府无法保持中立之地步。”
德国领袖感情用事,又未能确立长期的目标,使德国在此次会议
上吃了外交大败仗。美、英、俄、意都拒绝与德国立场一致。于是首
次摩洛哥危机的结果恰与德国领袖原想达成的目标相反。不但没有破
坏英法友好协约,反而促成法俄军事合作,也为1907年英俄协约助
了一臂之力。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英国结束多年来的排斥,同意与欧陆强国
军事合作。英法海军将领展开协商。英内阁对此偏离传统的新政策不
曾感到不安。格雷曾致函法国驻英大使康邦( Paul Cambon),希望为
英国保留些余地:
“双方已同意,专家之协商不是亦不可视为一约定,令
任一方之政府承诺为尚未发生及可能永不发生之意外采取行
动。”
这是英国传统的规避辞令,以避免受法律束缚在特定情况下“有
义务”采取军事行动。法国接受英国为安抚国会而做此表态,因为法
国相信无论有没有法律的约束,军方人员的谈判自会发挥其作用。15
年来,德国领袖一直拒绝让英国保有此种自由空间。法国人却有如此
的政治智慧,愿意让英国保持模糊态度,但深信一种道德义务正油然
而生,一旦发生危机反而可能派上用场。
1907年英、法、俄集团出现后,欧洲外交只剩下两股势力:三国
协约( Triple Entente)及德、奥的同盟。包围德国已大功告成。英俄
协约与英法协约相同,都是源于殖民地协定。经过几年,英俄渐次平
息了彼此间的殖民地争议。日本于1905年战胜俄国,有效地制止了
俄国对远东地区的野心。至1907年夏,英国已感觉安全,可在阿富
汗及波斯问题上给俄罗斯较慷慨的待遇,于是波斯(即现今的伊朗)
被瓜分为三个势力范围:俄罗斯获得北部;中部被宣称为中立;英国
则控制波斯南部。阿富汗也属于英国的范围。英俄关系在十年前因遍
及全球三分之一,由君士坦丁堡到韩国的殖民地争议而交恶,如今总
算平静下来。英国在乎德国的程度可由一件事看出,即英国为确保俄
罗斯的合作,甚至情愿放弃不让俄国走出达达尼尔海峡的决心。外相
格雷曾说:
“与俄保持良好关系意味旧时对其关闭海峡,及于任何
列强会议上对其全力反对之政策,务必放弃。”
有史学家曾主张三国协约其实是两个走样了的殖民地协议,英国
其实是为了保护其帝国,不是为包围德国。不过有一个名为“克劳备
忘录( Crowe Memorandum)”的历史文件,令人无从怀疑英国之所以
加入三国协约,旨在阻挠它所担忧的德国有征服世界的野心。1907年
1月1日,英国外务部著名的分析专家克劳爵士( Sir Eyre Crowe)说
明了为什么他认为不可能讨好德国,为什么与法国签订协约是唯一的
选择。克劳备忘录的分析之精辟,在俾斯麦后的德国找不到出其右
者。他分析当时是一场策略和实力之间的斗争。除非实力悬殊,而当
时情形并非如此,否则策略专家便会占上风,因为他的一切行动都在
计划之中,而只有实力的对手却只能被动的应战。他承认英国与法、
俄有许多重大歧见,但估量可以达成妥协,因为这些歧见均反映确切
因而是有限度的目标。而德国的外交如此令人感到威胁,正因为其无
休止的全球挑衅范围之广,可远至南非、摩洛哥及远东,而背后却看
不出明确的动机。此外德国积极建立海上势力,“与大英帝国之存续
相违”。
克劳以为德国的任性而为势必造成冲突:“最强之军力与最大之
海权结合于一国手中,将迫使世人为除去此一梦魇而结合。”
他的主张颇符合现实政治信条。他指出决定稳定与否的是结构而
非动机:德国的意图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其能力。他提出两个假设:
“德国或明确以整体政治霸权及海上优势为目标,威胁
着邻国的独立,最终并危及英国之生存;抑或以其居国际列
强之一,德国可自在运用其合法地位及影响力,设法促进其
海外商业,传播德国文化之优点,展延其发挥国力之范围,
并随时随地善用和平之机会于全世界创造德国之新利益。”
克劳却亟力认为如此区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德国实力不断增长
势必带来野心的诱惑,到最后野心必会凌驾这两种情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