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34节


中的主要论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件文件。以保守国君
团结为基础的三皇同盟,至此已难以为继。自此,若要说国际事务有
任何的凝聚力量,那就只有现实政治一途了。
19世纪50年代,俾斯麦所赞同的政策相当于英国“光荣孤立”
政策的欧陆版。他力主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持观望态度,在选定
对普鲁士国家利益最有利的一边后,始能投入普国的力量。这种做法
是避免结盟,保有行动自由,更可使普鲁士享有比任何可能的对手更
多的选择余地。到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为求完成德国的统一而回
归传统的与俄、奥结盟。但19世纪80年代出现前所未有的情势。德
国国势太强,已无法坐观情势的发展,否则可能演变成整个欧洲联合
起来对付德国。同时它再也无法依恃俄国会像过去一样,几乎是直觉
反应式地支持德国。现在德国是个需要朋友的巨人。
为解决这个困境,俾斯麦完全改变以往的外交政策取向。如果他
不能以比对手少作承诺来操控均势,那他索性尽量与比对手更多的国
家建立关系,以便在必要时能有更多的与国可供选择。他放弃前二十
年间外交政策对行动自由的主要诉求,改以建立一个联盟体系,经他
巧妙地运用,一方面可防止德国潜在的敌国结成联盟,另一方面也可
约束德国盟国的行动。德国与不同国家结盟有时显得自相矛盾,但每
一个联盟中,德国跟各盟国的关系必定比它们各自彼此间更亲密;因
此俾斯麦总是对联盟共同的行动有否决权,并有权选择独立行动。前
后十年间,他成功地维持了与盟国的敌国间的协定,而得以节制各方
面的行动。
他自1879年开始这个新政策,先是与奥地利密切结盟。他明白
柏林会议后俄国的不满情绪,因此现在希望建立阻止俄国再扩张的屏
障。但由于不愿让奥国利用德国的支持向俄国挑衅,他设法获得了对
奥地利巴尔干政策的否决权。索尔兹伯里对德奥同盟表示热烈欢迎,
还用了“可喜的福音( tidings of great joy)”的字眼,令俾斯麦深信想
要制止俄国扩张的不只是他。索尔兹伯里显然希望奥地利在德国支持
下,会承担起英国阻挡俄罗斯向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前进
的负担。为他国的国家利益而战并非俾斯麦的专长。他尤其不肯在巴


尔干这么做,因为对当地的纷扰感到极端厌恶。有一次他发巴尔干人
的牢骚:“务必让这些宵小明白,欧洲各国政府无必要因其贪婪或内


斗而令自身缚手缚脚。”可惜对欧洲和平很不幸的是,他的后继者把
这番警语完全置诸脑后。
俾斯麦主张以结盟而非对抗的方式约束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扩张。
至于沙皇,已到孤立的边缘。鉴于英国是俄国主要的敌对国,法国国
势仍弱,而且其共和体制使法国不可能成为可信赖的与国,于是沙皇
同意恢复三皇同盟,但此次是基于现实政治的原则。
奥皇一开始看不出与主要的敌对国结盟有什么好处。他理当宁肯
与英国同盟,因为双方在阻挡俄国向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
扩张上有共同的利益。但迪斯累里在1880年竞选失败,格莱斯顿上
台,英国即使是非直接地参与亲土耳其、反俄罗斯的同盟也全无可
能,奥地利只得放弃与英国结盟。
第二个三皇同盟绝口不提道德,完全以现实政治为基本条件。盟
约中规定,任何一签约国一旦与第四国开战,如英、俄或法、德,其
他两国将保持善意的中立。如此一来德国便可免于两面作战,俄国可
免于克里米亚战争时的反俄联盟(英、法、奥)再次出现,而德国保
卫奥地利对抗侵略的承诺也维持不变。奥国则至少在文字上受限无法
加入反俄的结盟,抗拒俄国向巴尔干侵略的重责大任便转移到英国肩
上。俾斯麦借着部分相互抵消的若干同盟维持了均势,使他几乎可享
有跟先前观望外交阶段同样的行动自由。最主要的是他去除了可能使
地方性危机演成全面大战的促因。
1882年,即第二个三皇同盟的次年,俾斯麦将他的结盟罗网更加
扩大,说服了意大利加入德奥二国同盟( Dual Alliance)形成德奥意
三国同盟( Triple Alliance)。意大利通常不过问中欧的外交,但现在
对法国捷足先登征服突尼斯感到不满,因为这影响到意大利对北非的
图谋。同时意国摇摇欲坠的专制王朝希望,若在强国外交上有些建树
或可有助于压制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至于奥国,也希望多一层保障


以防三皇同盟无法约束俄国。在结成三国同盟时,德、意保证互伸援
手对抗法国攻击,意大利则保证万一奥、俄交战时对奥保持中立,缓
和了奥地利对两面作战的顾虑。最后在1887年,俾斯麦又鼓励意、
奥两个盟国跟英国达成所谓地中海协议( Mediterranean Agreements),
三方面同意联合保持地中海的现状。
俾斯麦的外交形成了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同盟,有相互重叠也有相
互竞争之处,使奥地利获得对付俄罗斯攻击的保障,使俄国得以抵制
奥地利的冒险挑衅,使德国可免于被包围,又让英国加入反对俄国向
地中海扩张。为减少这个复杂的体系可能遭遇的挑战,俾斯麦竭尽所
能地满足法国除阿尔萨斯与洛林外在各处的野心。他鼓励法国扩大殖
民地,部分即为了转移法国对中欧的兴趣,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让法国
涉人与其他殖民国尤其是英国的对立。
十多年间,这一番布局被证明相当正确。英、法几乎为埃及而兵
戎相见,法国因突尼斯而与意大利交恶,英国仍反对俄国在中亚及向
君士坦丁堡的扩张。俾斯麦急于避免与英国起冲突,因此在19世纪
80年代中期前对攫取殖民地采取守势,把德国外交政策范围限于欧
陆,目标则是在维持现状。
但到最后,现实政治的需要复杂到难以为继的地步。时间一久,
俄、奥在巴尔干的冲突已失去控制。若纯讲均势不受外力干扰,则巴
尔干早已划分为俄、奥两个势力范围。然而民意已被挑起,即使在最
独裁的国家也无法接受这个政策。俄罗斯绝难同意让斯拉夫人落入奥
地利手中,而奥地利也不会同意让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斯拉夫附庸增
加。俾斯麦的18世纪式内阁外交与大众民意时代渐行渐远。英、法
两国的代议政府对回应民意已视为当然。在法国,这意味着要求收复
阿尔萨斯与洛林的压力日增。但最能彰显民意重要性的最突出的例子
首节 上一节 34/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