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32节

俄国外交政策的工具。
欧洲各强国中,仅英国关切中亚。当俄罗斯南侵步步逼近印度,
英国屡次抗议,但总被俄国首相哥尔查科夫搪塞过去。哥氏往往也不
清楚俄军的行动。英国驻俄大使奥格斯特爵士( Lord Augustus Loftus)
推测,俄国对印度的进逼“非出于俄皇之授意,虽俄皇享有绝对权
威,实乃军方跋扈使然。既建有庞大之常备军,为其寻求出路便势在
必行。一旦侵略之举启动,如中亚,领土征服即接二连三,欲罢不
能。”当然这番心得几乎是前面提到的哥尔查科夫的看法的翻版。另
一方面,俄国究竟是因骑虎难下还是刻意扩张才威胁到印度,对英国
而言并没有差别。
同样的模式一再重演。每一年俄军都会更深入亚洲心脏地区。英
国随即要求解释,所得到的不外乎种种保证,保证沙皇无意于并吞一
尺一寸的土地。起先这些敷衍之词还能把事情摆平。但令人不安的是
俄国又会再一次进攻,重新挑起问题。比方1868年5月俄军占领撒
马尔罕(Samarkand,在今日乌兹别克境内)后,哥尔查科夫告诉英
国大使安德鲁爵士( Sir Andrew Buchanan):“对该地被占领,俄国政
府不仅不愿其发生,亦深表遗憾,并保证不致永不放手。”当然我们
也知道,撒马尔罕一直在俄国统治下,直到一个多世纪后苏联解体时
才终止。


1872年同样的文字游戏又在东南边数百里外重演,这次是位于现
代阿富汗边境的诸侯国希瓦( Khiva)。沙皇的侍从武官苏瓦洛夫伯爵
( Count Shuvalov)奉派到伦敦向英国保证,俄国无意于在中亚再取更
多领土:
“我皇不仅毫不据有希瓦之野心,甚至曾三令五申加以
禁止,又频频指示应保有不致导致持久占据希瓦之情势。”
这些保证言犹在耳,消息传来,俄军将领考夫曼(General Kauf
mann)已攻破希瓦,并订下内容与苏瓦洛夫所言迥然不同的条约。
1875年,同样的手法又用于阿富汗边境的另一个诸侯国可干
( Kokand)。这一次哥尔查科夫感觉似有必要对俄方的言行不一致有所
解释。他很天才地想出一种前所未见的片面保证与正式双边协定间的
差别(前者在他看来是不具约束力的)。他曾写道:“英内阁由我方数


度自动善意地陈述我方对中亚之看法,特别是我方之坚定决心,决不
采取兼并或征服政策,似因而信以为我方已就此事与其订下确切之约
定。”言下之意,俄罗斯将坚持在中亚行动的自由,其进退存乎莫斯
科一心,即使它本身提出的保证亦不足以限制其行为。
迪斯累里不会允许俄国如法炮制地逼近君士坦丁堡。他鼓励奥斯
曼土耳其拒绝柏林备忘录,并继续在巴尔干的镇压。虽然英国表现出
坚定的态度,但迪斯累里在国内却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奥斯曼土耳
其人的暴行使英国民情愤然,格莱斯顿对迪斯累里不顾道德的外交政
策也是冷嘲热讽。因此迪斯累里不得不加入1877年的伦敦议定书
( London Protocol),与北边三王朝德、奥、俄一同呼吁土耳其停止在
巴尔干的滥杀,改革对当地的统治。土耳其苏丹认为,不论表面上提
出什么要求,迪斯累里一定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因此连这个议定书也
拒绝接受。于是俄罗斯对土宣战。
一时之间俄罗斯似乎赢了这场外交角力。不但有德、奥的支持,
法国也表同情,更甚得英国的民心。迪斯累里则动弹不得;如果助土
耳其一战,他的政府很可能垮台。


但就像过去多次的危机,俄国领袖这次又做得太过火了。俄军在
善战但鲁莽的将军兼外交家伊格纳帖夫( Nicholas Ignatyev)率领下,
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奥地利对支持俄国的立场开始动摇。迪斯累里
将英国舰队开到达达尼尔海峡。此时伊格纳帖夫宣布的圣斯特法诺条
约( Treaty of San Stefano),震动全欧。这个条约将削弱土耳其,改建
立一个“大保加利亚( Big Bulgaria)”国,其国土将延伸至地中海。
各国都相信这个国家一旦建立,必定成为俄罗斯的附庸。
自1815年以来,依欧洲传统概念,奥斯曼的命运只能由欧洲协
调共同来解决,不可由一国尤其是俄罗斯单方面行动。圣斯特法诺条
约有可能使俄国控制重要的黑海海峡,英国决不会坐视不管;它可能
让俄国控制巴尔干的斯拉夫人,奥地利决不会任其发生。于是英、奥
均宣布此条约令人难以接受。
突然之间迪斯累里不再孤单无助。他的行动看在俄国领导人眼
里,等于是克里米亚战争时的反俄同盟又死灰复燃。英国外相索尔兹
伯里爵士发表其著名的1878年4月备忘录,说明圣斯特法诺条约为
何必须修改时,连俄国驻英大使也是伊格纳帖夫的宿敌苏瓦洛夫,也
表示赞同。英国扬言若俄国进入君士坦丁堡就要宣战,奥地利则扬言
若巴尔干的领土分配不公,也不惜一战。
俾斯麦最看重的三皇同盟现已摇摇欲坠,濒临破产。在此之前他
一直极端小心谨慎。1876年8月,在俄军假“为正教及斯拉夫世界而
战”之名进军土耳其前一年,哥尔查科夫曾向俾斯麦提议,由德国召
集会议解决巴尔干危机。要是梅特涅或拿破仑三世,他们对担任欧洲
协调的主导者是求之不得的,俾斯麦却犹豫踌躇,他认为召开会议只
会令三皇同盟内部的歧见曝光。他曾私下表示,所有与会国包括英
国,来参加会议,“均是对我国别有用心,因无一国可获我国如其预
期之支持。”他也以为让迪斯累里与哥尔查科夫共聚一堂非明智之举,
他称这两人为“同等危险自负的臣子”。
可是情势越来越不妙,巴尔干眼看要成为一场欧洲大战的导火
线,俾斯麦这才勉为其难地在柏林举行了会议,因为俄国领袖拒往其
他的国都。不过他宁愿不插手寻常的外交庶务,便说服奥匈帝国外长


安德拉西( Andrassy)发出请帖。
会议定在1878年6月13日举行。但会议尚未开幕,英俄便就主
要问题达成了协议,由索尔兹伯里与俄罗斯新任外相苏瓦洛夫于5月
30日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要建立的“大保加利亚”国由三个新实
体所取代:规模缩小许多的保加利亚独立国;东罗美利亚国( Eastern
首节 上一节 32/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