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31节
而就在这个时候情势又更为恶化。
1876年,多年来受土耳其统治的保加利亚人开始反叛,其他巴尔
干民族也群起呼应。土耳其的反应是令人发指的镇压,而泛斯拉夫情
绪高涨的俄罗斯扬言欲加以干预。
这个举动在伦敦又引起例行的对俄国将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
鲁斯海峡的恐慌。自坎宁以后,英国政治家始终奉行一个信条,即俄
国一旦控制这两个海峡,就会主宰东地中海及近东,继而威胁到英国
在埃及的地位。因此根据英国一贯的认定,奥斯曼帝国即使再老朽再
不人道也要保留,甚至不惜与俄国一战。
这种情势令俾斯麦极端为难。俄罗斯的冒进若能激起英国军事反
应,也很可能引得奥地利加入战团。假设德国被迫在奥、俄之间作一
选择,那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必将随三皇同盟一同付诸流水。不论情势
怎么发展,他不是会与奥国就是会与俄国敌对,如果采取中立那就会
得罪双方。1878年他对国会表示:“每逢奥、俄意见分歧,我国必须
选择一边形成二对一的多数。”
这种中庸作风是他一贯的策略,但此次危机发生后却使他倍感棘
手。他第一步行动是设法找出三方面均能接受的立场,以强化三皇同
盟的关系。1876年初,三皇同盟起草了所谓柏林备忘录( Berlin Mem
orandum),警告土耳其勿继续其镇压。这个有一定附带条款的备忘录
似乎在暗示,俄罗斯可能代表欧洲协调干预巴尔干,一如梅特涅在维
罗纳、卢布尔雅那及特洛波召开的会议曾指定某一国负责执行其决
议。
但当年与此时采取这类的行动有一个极大的不同点。梅特涅时代
英国外相是卡斯尔雷,即使英国拒绝参与但他仍赞同神圣同盟的干预
行动。然而现在迪斯累里是英国首相,他对柏林备忘录的看法是,这
是解散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步且英国被排除在外。如此太接近英国所最
忌讳的欧洲霸权。迪斯累里向俄国驻英大使苏瓦洛夫( Shuvalov)抱
怨道:“英国受到之待遇有如门的内哥罗( Montenegro)或波斯尼亚
( Bosnia)。”他也对经常与他通信的布莱福夫人写道:
“均势已失,若不采非常之举,与北方三强共进退,则
彼三强可自行其是,此对英格兰非愿见者。”
以圣彼得堡、柏林、维也纳所展现的团结,英国想要抗拒它们达
成的共识,不论其为何,都将万分困难。迪斯累里显然别无选择,只
有在俄罗斯攻击土耳其的同时仍加入北方三强的行列。
不过他依循帕默斯顿的传统,仍决定放手一搏。他将皇家海军移
往东地中海,并表明同情土耳其的立场,使土国保持顽强的态度,逼
得三皇同盟任何潜在的歧见曝光。素来并不十分谦虚的迪斯累里向维
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宣称,他已打破三皇同盟。他认为此联
盟“已形同历史遗迹,有如古罗马之三头统治。”
迪斯累里是英国政府领导人之中最奇特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1868年当他得知自己将被任命为首相时,不免欣喜若狂:“万岁!万
岁!我已爬上顶峰,位极人臣!”相形之下,当他的宿敌格莱斯顿
( William Ewart Gladstone)在同一年受命继任首相时,却撰写了一篇
万言书,谈权力的责任及自己对上帝的神圣使命,文中还有一段祷
词,祈求全能的上帝赐他以不屈不挠的毅力,以便负起首相任重道远
的责任。
在19世纪下半叶主导英国政治的这两位伟人,上述的反应将两
人正好相反的性情表露无遗:迪斯累里锋芒毕露,才华横溢,敏锐机
智;格莱斯顿则学问渊博、态度稳重、信仰虔诚。这的确是很大的讽
刺,维多利亚时代由乡绅及笃信英国国教的贵族家族组成的托利党,
居然会选出一位犹太裔的豪爽之士为领袖,由精英分子形成的保守党
派却把一位圈外的能人志士推上了世界舞台的最前端。犹太人获得如
此高位的他是第一人。一个世纪后,同样也是看似高高在上的托利党
(即英国保守党),而不是自诩为进步的工党,让一位蔬果商人之女即
撒切尔夫人( Margaret Thatcher)登上首相宝座,她又是一位了不起
的领袖人物,也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迪斯累里的崛起颇出人意料之外。年轻时他是个小说家,更像是
文人而不像是政治决策者,原本极可能终此一生做个成功的作家,没
想到却成为19世纪英国政治的主角之一。他跟俾斯麦一样,都赞同
将投票权扩大到全体男性,他有把握英国的中产阶级会投票给保守
党。
身为托利党党魁的迪斯累里,对帝国主义自有一套论点,与17
世纪以来英国所奉行的以商业为主的扩张政策颇不相同,有人曾说英
国是因商业扩张而无心插柳地建立了帝国。对迪斯累里而言,大英帝
国不是为商业需要而是为精神需求而存在,也是英国之所以伟大的基
本前提。在著名的1872年水晶官( Crystal Palace)演讲中他说道:
“此一问题非同小可。症结在于英国是否甘于不求长进,
一切追随欧陆,模仿欧陆,到一定时间后走上势不可免的命
运;抑或是要成为泱泱大国,成为帝国,使后世子孙得以君
临权位的巅峰,不仅为其国人也为全世界所景仰尊敬。”
对此深信不疑的迪斯累里必然会反对俄罗斯对奥斯曼帝国的威
胁。就欧洲均衡的角度,他拒绝接受三帝联盟的解决办法;就大英帝
国的角度,他反对由俄罗斯来执行欧洲列强对如何处置君士坦丁堡所
达成的共识。因为在19世纪里,视俄罗斯为英国世界地位主要威胁
的观念已渐渐根深蒂固。英国认为在海外的利益遭到俄国的两面夹
攻,一面是针对君士坦丁堡而来,另一面是经过中亚逼向印度。俄国
在19世纪后半叶向中亚扩张的过程中,其处心积虑的侵略方法后来
成了公式化。每次被侵略的对象一定是远离国际焦点的偏远地带,使
西方人很少能确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依旧不改沙皇其实很仁民爱
物,是他的子民好勇斗狠的成见,借此把鞭长莫及及混淆视听当做了
1876年,多年来受土耳其统治的保加利亚人开始反叛,其他巴尔
干民族也群起呼应。土耳其的反应是令人发指的镇压,而泛斯拉夫情
绪高涨的俄罗斯扬言欲加以干预。
这个举动在伦敦又引起例行的对俄国将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
鲁斯海峡的恐慌。自坎宁以后,英国政治家始终奉行一个信条,即俄
国一旦控制这两个海峡,就会主宰东地中海及近东,继而威胁到英国
在埃及的地位。因此根据英国一贯的认定,奥斯曼帝国即使再老朽再
不人道也要保留,甚至不惜与俄国一战。
这种情势令俾斯麦极端为难。俄罗斯的冒进若能激起英国军事反
应,也很可能引得奥地利加入战团。假设德国被迫在奥、俄之间作一
选择,那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必将随三皇同盟一同付诸流水。不论情势
怎么发展,他不是会与奥国就是会与俄国敌对,如果采取中立那就会
得罪双方。1878年他对国会表示:“每逢奥、俄意见分歧,我国必须
选择一边形成二对一的多数。”
这种中庸作风是他一贯的策略,但此次危机发生后却使他倍感棘
手。他第一步行动是设法找出三方面均能接受的立场,以强化三皇同
盟的关系。1876年初,三皇同盟起草了所谓柏林备忘录( Berlin Mem
orandum),警告土耳其勿继续其镇压。这个有一定附带条款的备忘录
似乎在暗示,俄罗斯可能代表欧洲协调干预巴尔干,一如梅特涅在维
罗纳、卢布尔雅那及特洛波召开的会议曾指定某一国负责执行其决
议。
但当年与此时采取这类的行动有一个极大的不同点。梅特涅时代
英国外相是卡斯尔雷,即使英国拒绝参与但他仍赞同神圣同盟的干预
行动。然而现在迪斯累里是英国首相,他对柏林备忘录的看法是,这
是解散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步且英国被排除在外。如此太接近英国所最
忌讳的欧洲霸权。迪斯累里向俄国驻英大使苏瓦洛夫( Shuvalov)抱
怨道:“英国受到之待遇有如门的内哥罗( Montenegro)或波斯尼亚
( Bosnia)。”他也对经常与他通信的布莱福夫人写道:
“均势已失,若不采非常之举,与北方三强共进退,则
彼三强可自行其是,此对英格兰非愿见者。”
以圣彼得堡、柏林、维也纳所展现的团结,英国想要抗拒它们达
成的共识,不论其为何,都将万分困难。迪斯累里显然别无选择,只
有在俄罗斯攻击土耳其的同时仍加入北方三强的行列。
不过他依循帕默斯顿的传统,仍决定放手一搏。他将皇家海军移
往东地中海,并表明同情土耳其的立场,使土国保持顽强的态度,逼
得三皇同盟任何潜在的歧见曝光。素来并不十分谦虚的迪斯累里向维
多利亚女王( Queen Victoria)宣称,他已打破三皇同盟。他认为此联
盟“已形同历史遗迹,有如古罗马之三头统治。”
迪斯累里是英国政府领导人之中最奇特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1868年当他得知自己将被任命为首相时,不免欣喜若狂:“万岁!万
岁!我已爬上顶峰,位极人臣!”相形之下,当他的宿敌格莱斯顿
( William Ewart Gladstone)在同一年受命继任首相时,却撰写了一篇
万言书,谈权力的责任及自己对上帝的神圣使命,文中还有一段祷
词,祈求全能的上帝赐他以不屈不挠的毅力,以便负起首相任重道远
的责任。
在19世纪下半叶主导英国政治的这两位伟人,上述的反应将两
人正好相反的性情表露无遗:迪斯累里锋芒毕露,才华横溢,敏锐机
智;格莱斯顿则学问渊博、态度稳重、信仰虔诚。这的确是很大的讽
刺,维多利亚时代由乡绅及笃信英国国教的贵族家族组成的托利党,
居然会选出一位犹太裔的豪爽之士为领袖,由精英分子形成的保守党
派却把一位圈外的能人志士推上了世界舞台的最前端。犹太人获得如
此高位的他是第一人。一个世纪后,同样也是看似高高在上的托利党
(即英国保守党),而不是自诩为进步的工党,让一位蔬果商人之女即
撒切尔夫人( Margaret Thatcher)登上首相宝座,她又是一位了不起
的领袖人物,也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迪斯累里的崛起颇出人意料之外。年轻时他是个小说家,更像是
文人而不像是政治决策者,原本极可能终此一生做个成功的作家,没
想到却成为19世纪英国政治的主角之一。他跟俾斯麦一样,都赞同
将投票权扩大到全体男性,他有把握英国的中产阶级会投票给保守
党。
身为托利党党魁的迪斯累里,对帝国主义自有一套论点,与17
世纪以来英国所奉行的以商业为主的扩张政策颇不相同,有人曾说英
国是因商业扩张而无心插柳地建立了帝国。对迪斯累里而言,大英帝
国不是为商业需要而是为精神需求而存在,也是英国之所以伟大的基
本前提。在著名的1872年水晶官( Crystal Palace)演讲中他说道:
“此一问题非同小可。症结在于英国是否甘于不求长进,
一切追随欧陆,模仿欧陆,到一定时间后走上势不可免的命
运;抑或是要成为泱泱大国,成为帝国,使后世子孙得以君
临权位的巅峰,不仅为其国人也为全世界所景仰尊敬。”
对此深信不疑的迪斯累里必然会反对俄罗斯对奥斯曼帝国的威
胁。就欧洲均衡的角度,他拒绝接受三帝联盟的解决办法;就大英帝
国的角度,他反对由俄罗斯来执行欧洲列强对如何处置君士坦丁堡所
达成的共识。因为在19世纪里,视俄罗斯为英国世界地位主要威胁
的观念已渐渐根深蒂固。英国认为在海外的利益遭到俄国的两面夹
攻,一面是针对君士坦丁堡而来,另一面是经过中亚逼向印度。俄国
在19世纪后半叶向中亚扩张的过程中,其处心积虑的侵略方法后来
成了公式化。每次被侵略的对象一定是远离国际焦点的偏远地带,使
西方人很少能确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依旧不改沙皇其实很仁民爱
物,是他的子民好勇斗狠的成见,借此把鞭长莫及及混淆视听当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