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22节
威胁而心怀不满之议会名流,行堂吉诃德式之追求。余以为
普国之荣誉在于不与民主产生任何不名誉之瓜葛,并决不容
许未得普国同意之事出现于德国。”
表面上俾斯麦对自由主义的抨击,是沿用梅特涅的哲学。但两者
所强调的有极大的差异。梅特涅体系是基于普奥对保守制度有共同的
承诺,且需要彼此合作对抗自由民主的潮流。俾斯麦则暗示普鲁士可
自行其是;即使对内采取保守政策,在外交上也无须与奥国或其他保
守国家发生关联;同时普国也不需要与他国结盟来应付本国的革命。
因为俾斯麦,使哈布斯堡又面临与黎塞留所带来同样的考验——除国
家荣耀外不涉及任何价值体系的政策。也跟黎塞留当年的情形一样,
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甚至无法掌握这种政策的真正含意。
但普鲁士在中欧不向外求援,又如何维持现实政治呢?过去自
1815年以来,普国一向几乎是不惜任何代价地依附着神圣同盟;但俾
斯麦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他是全方位的与各国结盟,建立关系,使普
国与起冲突的各国的关系总是比那些国家彼此之间还要密切。在这样
的安排下,看似孤立的地位反使普鲁士能操持他国许下的承诺,并对
冲突中要支持哪一国待价而沽,看谁出价最高。
在俾斯麦看来,普鲁士除加强本身在德国的地位外,别无太多的
外交利益可追求,这是最有利于它待价而沽的策略。而其他每一强国
都有更复杂的牵扯:英国不但有本身的帝国,还有欧洲整体的均势需
要操心;俄罗斯同时向东欧、亚洲及奥斯曼帝国三方面进攻;法国有
新缔造的帝国,对意大利有野心,还在墨西哥开疆辟土;奥地利忙于
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又须顾及在德意志邦联的领导地位。由于普鲁
士的政策完全集中于德国,因此除奥地利外,与其他大国均无主要歧
见,而当时与奥国的歧见基本上仍是俾斯麦个人主观的想法。现代人
所说的不结盟( nonalignment),与他将普鲁士的援手待价而沽——而
他认为那可以左右逢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下情势迫使吾国难以向他国先许以承诺。吾国无力
于依本身意旨决定列强间之关系,但可保有行动自由,随机
善用彼此关系间之优势。吾国与奥、英、俄之关系不应构成
与任一国交好之障碍。唯与法之关系须谨慎从事,以便视需
要随时可与之往来。”
如此暗示可与波拿巴主政的法国友好往来,显示出他已打算将意
识形态打人冷宫,以便于普鲁士得与任何国家结盟(不论其国内的制
度如何),只要有益于增进国家利益即可。这样一来他的政策与黎塞
留的政策暗合。黎塞留虽身为枢机主教,却会因法国利益的需要而反
对同样是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俾斯麦也一样,虽个人思想属保守
派,但当保守派的正统原则有可能限制到普鲁士的行动自由时,他就
会与保守派大佬们分道扬镳。
这隐含的歧见到1856年变得白热化。当时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
联大使的俾斯麦,更详细地说明他主张普鲁士应对拿破仑三世持更积
极的态度,但在普国保守派的眼中,拿破仑三世是正统王位篡夺者。
将拿破仑三世当做普国可能的对话对象,在一手提拔俾斯麦建立
外交事业的保守派大佬眼中,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对俾斯麦这逐渐
成形的想法大为震怒大惑不解的情形,与200年前黎塞留提出国家利
益应超越宗教之上的革命性论点时的遭遇不相上下,同样的反应也见
于当代尼克松总统( Richard Nixon)提出的与苏联缓和(detente)的
政策。在保守派看来,拿破仑三世代表法国新的扩张主义野心,更有
甚者,这象征着肯定令他们憎恨不已的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原则。
俾斯麦对保守派关于拿破仑的看法并未极力驳斥,就如同尼克松
对于保守派对共产党缓和动机的解读着墨不多。俾斯麦在不够老成持
重的拿破仑身上,跟尼克松在老朽的苏联领导阶层身上
,同样都看到机会,但也看到危险。他认为法国的扩张野心与
法国革命的影响,对奥地利的威胁比对普鲁士更大。他也不认同一般
认为拿破仑三世很狡狯的看法,还曾故意说,欣赏他人的才能并非他
的特长。奥地利越怕拿破仑三世就越必须向普鲁士让步,而普鲁士就
越能享有更大的外交弹性空间。
俾斯麦与普国保守派关系破裂的原因,与黎塞留跟反对他的教士
起争执的因素大同小异,其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普鲁士保守派是坚持
普遍的政治原则,而黎塞留的反对者是坚持宗教无国界。俾斯麦主张
实力本身就可以创造正统;保守派则认为正统观所代表的价值观超越
实力的算计之上。他相信对自身实力做正确的评估会令各国懂得自我
节制;保守派却坚信唯有道德原则始能真正地限制各国对权力的主
张。
这个冲突引起俾斯麦与其恩师格拉克( Leopold von Gerlach),在
19世纪50年代末期在信件中你来我往地激辩。格拉克是普王军事上
的左右手,俾斯麦之所以有今日,他的第一个外交职位,他与王室的
关系,他的整个事业,全都要归因于格拉克的提携。
辩论始于俾斯麦上书格拉克,建议普鲁士研拟多一个与法国结交
的可能选择,在随此建言所附的信函中,他提出实用重于意识形态的
主张:
“余对数理推论之结果,即吾国难以与今日奥国为友,
无从逃避。奥方若始终拒不同意划定德境内之势力范围,则
吾国势必预备于承平时期借外交及谎言与奥对决,并运用任
何机会予其致命之一击。”
但格拉克无法说服自己接受为战略利益便可牺牲原则的说法,尤
其是有波拿巴的一员牵涉在内时。他力主梅特涅的做法,让普鲁士与
奥地利、俄罗斯的结合更密切,并恢复神圣同盟以孤立法国。
俾斯麦再提出的建议令格拉克更难以理解,俾斯麦建议邀请拿破
仑三世参观普鲁士军团的演习,因为“此一与法国关系友好之明证,
普国之荣誉在于不与民主产生任何不名誉之瓜葛,并决不容
许未得普国同意之事出现于德国。”
表面上俾斯麦对自由主义的抨击,是沿用梅特涅的哲学。但两者
所强调的有极大的差异。梅特涅体系是基于普奥对保守制度有共同的
承诺,且需要彼此合作对抗自由民主的潮流。俾斯麦则暗示普鲁士可
自行其是;即使对内采取保守政策,在外交上也无须与奥国或其他保
守国家发生关联;同时普国也不需要与他国结盟来应付本国的革命。
因为俾斯麦,使哈布斯堡又面临与黎塞留所带来同样的考验——除国
家荣耀外不涉及任何价值体系的政策。也跟黎塞留当年的情形一样,
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甚至无法掌握这种政策的真正含意。
但普鲁士在中欧不向外求援,又如何维持现实政治呢?过去自
1815年以来,普国一向几乎是不惜任何代价地依附着神圣同盟;但俾
斯麦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他是全方位的与各国结盟,建立关系,使普
国与起冲突的各国的关系总是比那些国家彼此之间还要密切。在这样
的安排下,看似孤立的地位反使普鲁士能操持他国许下的承诺,并对
冲突中要支持哪一国待价而沽,看谁出价最高。
在俾斯麦看来,普鲁士除加强本身在德国的地位外,别无太多的
外交利益可追求,这是最有利于它待价而沽的策略。而其他每一强国
都有更复杂的牵扯:英国不但有本身的帝国,还有欧洲整体的均势需
要操心;俄罗斯同时向东欧、亚洲及奥斯曼帝国三方面进攻;法国有
新缔造的帝国,对意大利有野心,还在墨西哥开疆辟土;奥地利忙于
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又须顾及在德意志邦联的领导地位。由于普鲁
士的政策完全集中于德国,因此除奥地利外,与其他大国均无主要歧
见,而当时与奥国的歧见基本上仍是俾斯麦个人主观的想法。现代人
所说的不结盟( nonalignment),与他将普鲁士的援手待价而沽——而
他认为那可以左右逢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下情势迫使吾国难以向他国先许以承诺。吾国无力
于依本身意旨决定列强间之关系,但可保有行动自由,随机
善用彼此关系间之优势。吾国与奥、英、俄之关系不应构成
与任一国交好之障碍。唯与法之关系须谨慎从事,以便视需
要随时可与之往来。”
如此暗示可与波拿巴主政的法国友好往来,显示出他已打算将意
识形态打人冷宫,以便于普鲁士得与任何国家结盟(不论其国内的制
度如何),只要有益于增进国家利益即可。这样一来他的政策与黎塞
留的政策暗合。黎塞留虽身为枢机主教,却会因法国利益的需要而反
对同样是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俾斯麦也一样,虽个人思想属保守
派,但当保守派的正统原则有可能限制到普鲁士的行动自由时,他就
会与保守派大佬们分道扬镳。
这隐含的歧见到1856年变得白热化。当时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
联大使的俾斯麦,更详细地说明他主张普鲁士应对拿破仑三世持更积
极的态度,但在普国保守派的眼中,拿破仑三世是正统王位篡夺者。
将拿破仑三世当做普国可能的对话对象,在一手提拔俾斯麦建立
外交事业的保守派大佬眼中,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对俾斯麦这逐渐
成形的想法大为震怒大惑不解的情形,与200年前黎塞留提出国家利
益应超越宗教之上的革命性论点时的遭遇不相上下,同样的反应也见
于当代尼克松总统( Richard Nixon)提出的与苏联缓和(detente)的
政策。在保守派看来,拿破仑三世代表法国新的扩张主义野心,更有
甚者,这象征着肯定令他们憎恨不已的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原则。
俾斯麦对保守派关于拿破仑的看法并未极力驳斥,就如同尼克松
对于保守派对共产党缓和动机的解读着墨不多。俾斯麦在不够老成持
重的拿破仑身上,跟尼克松在老朽的苏联领导阶层身上
,同样都看到机会,但也看到危险。他认为法国的扩张野心与
法国革命的影响,对奥地利的威胁比对普鲁士更大。他也不认同一般
认为拿破仑三世很狡狯的看法,还曾故意说,欣赏他人的才能并非他
的特长。奥地利越怕拿破仑三世就越必须向普鲁士让步,而普鲁士就
越能享有更大的外交弹性空间。
俾斯麦与普国保守派关系破裂的原因,与黎塞留跟反对他的教士
起争执的因素大同小异,其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普鲁士保守派是坚持
普遍的政治原则,而黎塞留的反对者是坚持宗教无国界。俾斯麦主张
实力本身就可以创造正统;保守派则认为正统观所代表的价值观超越
实力的算计之上。他相信对自身实力做正确的评估会令各国懂得自我
节制;保守派却坚信唯有道德原则始能真正地限制各国对权力的主
张。
这个冲突引起俾斯麦与其恩师格拉克( Leopold von Gerlach),在
19世纪50年代末期在信件中你来我往地激辩。格拉克是普王军事上
的左右手,俾斯麦之所以有今日,他的第一个外交职位,他与王室的
关系,他的整个事业,全都要归因于格拉克的提携。
辩论始于俾斯麦上书格拉克,建议普鲁士研拟多一个与法国结交
的可能选择,在随此建言所附的信函中,他提出实用重于意识形态的
主张:
“余对数理推论之结果,即吾国难以与今日奥国为友,
无从逃避。奥方若始终拒不同意划定德境内之势力范围,则
吾国势必预备于承平时期借外交及谎言与奥对决,并运用任
何机会予其致命之一击。”
但格拉克无法说服自己接受为战略利益便可牺牲原则的说法,尤
其是有波拿巴的一员牵涉在内时。他力主梅特涅的做法,让普鲁士与
奥地利、俄罗斯的结合更密切,并恢复神圣同盟以孤立法国。
俾斯麦再提出的建议令格拉克更难以理解,俾斯麦建议邀请拿破
仑三世参观普鲁士军团的演习,因为“此一与法国关系友好之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