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87节
道教科仪要素静态要素壇场设置法服冠饰经典文检,等等动态要素个人行为念唱手印点弹步罡踏斗,等等音乐集体行为步虚旋绕散花,等等这一结构的分析是企图从形式上将道教科仪分解为最基本的行为成分。这些最基本的行为方式都渊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唱赞来自于人的歌唱,念诵来自于朗读,手印和弹指来自于手势,旋绕来自于队列,步虚来自于慢步,文检来自于公文,等等。当这些行为方式一旦被选择同一定的道教教义结合起来就成为教义的外在形式,也就成为道教科仪的基本行为成分,并且经过日积月累的加工和提炼,又使其同一般生活方式有了某些差别,从而抹上了宗教色彩。当然,道教的仪式行为都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且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水平相联系。因此,道教的科仪行为的要素也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鲜明个性。
各种道教科仪的动态和静态、个人和集体的要素组合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在道观中看到的一个个完整而具有特定神学意义的科仪,例如:《关灯散花仪》《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九幽灯仪》《早午晚朝科》等等。这样一些完整而具有特定神学意义的科仪,无论在各地各派道教的演习时在语言和音乐上有多大差别,其基本内容却是相同的,其基本形式也是相对稳定的。这一最终组合为道教科仪可以称为仪式体。
这一个个道教仪式体,在非道教圈内的人看来,就是独立而有固定程式的"折子戏"。
许多独立的仪式体,按照教徒的特定要求以及演习时间长短安排,进一步组合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仪式群,例如:举行九天的九皇金箓箓大斋,一般举行三天的下元黄箓大斋以及祈祷世界和平金箓大斋等等。仪式群相当于一个斋醮大斋包含的全部科仪,它体现了举行大型仪式活动的某时某地道教徒的完整的神学要求。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建度亡醮三日的安排,第一日包括"发直符,扬幡,安监斋,敷座演经,灵前召请,立寒林所",第二日"发直符,礼忏,灵前咒食",第三日"发直符,济孤,设醮"等等。AK在非道教圈内的人看来,这道教仪式群犹如有许多出"折子戏"组成的一堂大戏。
然而,在分析各种道教仪式体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仪式体中往往有些共同的成分,例如:署职、发炉、洒净、金钟玉磬、分灯、说戒、三礼、举愿,等等。它们在不同科仪的演习中,其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同。这些成分可以称为道教仪式元。只是因为有了这些仪式元才使渊源于普通生活的仪式行为要素具有了固定的道教仪式意义。而不同的道教仪式元的组合,才形成了具有不同的仪式对象和目的的独立的道教仪式体。
以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LB所收的约十九种仪式体为例,各仪式体所包含的仪式元有共同的,也有相异的,它们都同科仪需要表述的神学思想有关。即使在相同名称的仪式体内,仪式元的组合方式又略有区别。例如"设醮行道"中大多间有散花、奏乐等内容,而"早、中、晚朝与道"中一般就没有。这又同演习该仪式体的目的有关。
《道门科范大全集》中的内容,包括了分别归属于黄箓、金箓、玉箓的三类仪式群,它们的意义和目的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所收录的一组金箓斋和玉箓斋的仪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三类仪式群的不同仪式体中都有升坛、发炉、署职、上香、三启、三礼、举愿等等的仪式元。当然,金箓和玉箓的仪式体中也有一些在黄箓斋的仪式体中没有的仪式元,如:放生、上疏、进状、宣表、焚灯、降圣、云舆、送圣、开经、题经等等。这样一种在不同的仪式群和仪式体中包含有共同的仪式元以及不同的仪式元的现象,说明这些仪式的结构组合是有某些规则的。
道教科仪的结构组合规则,《灵宝玉鉴》称为"酌古准今,通前继后。由内达外,推己济人"。LC这一组合规则,明显的是从思想内容出发的。
所谓"酌古准今,通前继后",可以理解为汉文化模式的传统影响以及道教仪式的历史蓄积。道教科仪是由道教徒演习的,道教徒也是普通人。在金箓、玉箓斋当中,各种仪式体大多反映着道教徒(人)同神的关系,而在黄箓斋当中,各种仪式体大多反映的是道教徒(人)同神以及鬼的关系。这些仪式的组合方式同汉文化中对人神、人鬼关系的认识以及道教历史上蓄积起来的对人神、人鬼关系的看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汉族社会一直是崇拜天地和崇拜祖先的。敬天尊祖而不敢怠慢三教神仙是汉文化中对人神关系的基本态度,但是汉文化的传统信仰又注重现实性和直接性。在道教史上有过无数神灵的降授经戒的传说,正是直接性观念的表现;有过无数长生不死、白日飞升、登临仙界的传说,也正是现实性观念的体现。在这样一种博大的历史蓄积的背景上,道教的仪式在组合方式上都有请圣、降圣,或者面对神灵陈述斋意,或者祈求神灵转达斋意。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称:"建斋设醮,自发炉至复炉,忏谢之词,皆仗仙灵传奏。故发炉末称'令臣所启速达经御太上无极大道至真玉皇上帝御前'。复炉末亦称'传臣向来所启经御太上无极大道至真玉皇上帝御前'。"LD张云光《玄坛刊误论·论发炉品》则认为:"发炉者,即高功法师对三清秉炉关启修斋之旨也。其词云:无上玄元始三气无极大道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自然玉陛下。然后云:臣今奉为大道弟子某官姓名为某事修某斋。此乃法师面觐元皇之祖也。以上更无上于三清也,故不兼称诸圣矣。"LE蒋、张两人的分歧在于蒋为传奏,张为面奏。但无论如何,不管是什么样的"神"都可以奏请的,这种人神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神学思想,导致在仪式中安排组合一系列仪式元,如:洒净,金钟玉磬,瑶坛,卷帘等等,意在幻化醮坛为神仙所居之处。这些仪式元所体现的正是"神"即将光临或者已经光临的思想内容。在汉族的信仰文化之中,或者在道教的神学思想之中,这些对神仙所居之处的设想,以及关于对神灵启奏的程序、方式和内容,事实上都是皇帝所居之处以及宫廷启奏礼仪的投影。
在人鬼关系上同样如此。在汉民族文化模式和道教教义思想中,鬼是居于地下的,他们同样有苦乐,有社会生活,有鬼官管理。人鬼相互对立,但又可以相互沟通。在这样一种教义思想的支配下,道教黄箓类仪式体中,都安排组合了另外一类仪式元,如:破狱,召请、施食、调治、解冤结、水火炼度、九戒、送亡等等,这些仪式元所体现的都是亡灵被召请到醮坛上听取说戒归依道门,经过水火交炼,出离幽狱,升登仙界。炼度之仪,南宋以后逐渐盛行。王契真认为:"斋法莫难于炼度,乃超凡入圣,脱胎换质之道。苦魂沉九夜,乘晨希阳,翘得其理,则水火交济,阴尸秽质,一时生神。"LF水火炼度,后以独立存在和被包含在他种仪式体中两种形式同时并存。它以鲜明的汉民族文化模式的内容以及道教史的背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以"气"为天地万物构成的基础,并且"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是道教的重要观念。人身为形,魂魄为气,人死成鬼,形亡而气游。在道教史上,唐代以后内丹术渐盛。内丹家炼气以求长生,在仪式组合上自然就出现了为鬼炼气以求超度。王契真明确要求施炼度仪的道士要"运一己之神气,合二象之生津,炼化枯骸,形神俱妙"。LG所谓"由内达外,推己济人",可以理解为道教思想体现于仪式行为之中以及道教徒对教义思想的普及宣传。对于道教仪式的整理搜集最力的陆修静,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就曾说过:"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庆祚之家,万不由之。"LH道教徒以行仪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也将自己的追求作为仪式的内容向参加仪式的普通教徒宣传。在金箓、玉箓大斋的仪式中,除了有专门的"说戒仪"外,另外,还在许多仪式体中包含有"说戒"的仪式元,高功以代元始天尊向道君说戒的形式,"普宣法音,开悟一切,解灾却祸,请福祈安,修斋行道,皆当一心奉遵十戒"。在其他的仪式体中间或也有忏悔、发愿、许愿的仪式元,这些内容也大都同道教规戒有关。在黄箓大斋的仪式体中,大多有"三归依"和"九戒"、"十戒"等内容。三归依指归依道经师三尊,幽魂要归命三尊,授持大戒,并要求"早悟真如"。只有归依和受戒的才能"升入九天",不然就要"堕入九地"。从仪式元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这些都是对冤鬼幽魂提出的道德要求,并且作为幽鬼升仙的条件。但是,体现的却是道教的以"道德"为基准的鬼神转化,以及鬼人转化的思想。当然,从仪式中接受道教的规戒教育的,并不是幽魂,而是活生生的道教徒,普通道教徒才是真正听说"戒律"、许愿归依的人。当道德戒律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而且是死后拔度升仙的条件时,将大大增强道教的道德观对教徒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从而也达到了"由内达外,推己济人"的目的。
除了上述由内容决定形式的组合规则以外,道教仪式体乃至于仪式群的组合还有一些从演习和欣赏审美要求出发的规则。例如:以念、唱、做等不同要素为主组成的不同仪式元或仪式体相互搭配的规则,首尾以唱,做为主的规则,高潮铺垫和构成的规则,等等。由于道教仪式元大多是程式化的语言和动作,因此道教仪式元和仪式体的形式组合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某些形式组合,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
方术的种类和构成要素方术,在道教中也称法术,即道法和道术。宋代道士白玉蟾曾经解释过"法"和"术",称"风符雨印,龙兵虎骑,济生度死,通真达灵,此所谓法。噀蜂化鸽,诱蚁呼龟,飞剑斩星,投简挠龙,此所谓术"。LI据此,道术当是指的一些具体的操作行为,而道法所指则是沟通人神或人鬼关系的方法,但习惯上法术二字常常连用。
道教方术,种类很多。广义的方术也将斋醮科仪包括在内。一般认为,道教方术可以区分为二类,一类是与道士自身修炼有关的,例如:守一、黄庭、内视、吐纳、导引、辟谷、房中、黄白、金丹、服食、内丹,等等;另一类是与道士济世度人的活动有关的,例如:符、咒、灵图、降妖、摄魂,等等。道士实行各种法术,有的是由道士个人在修持中进行的,如守一等,有的则是在道士的集体行动中进行的,如降妖摄魂等。某些方术在功能上或者实行方式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某些方术在实行中也要举行跪拜、念诵和礼师等简单的仪式,因此,科仪和方术常常结合在一起,组成道教徒的宗教行为系统。
PPP作为宗教行为系统之一的道教法术,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体现。《云笈七籤》卷四十五《秘要诀法·修真旨要》称:
"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LJ,指出法术的济人功能就是道的功能,人的修习法术就是入道的途径。法术与道教信仰就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元末编集的宋元各派道法总集《道法会元》,就更为明确地将道和法的关系视作"体用"关系,称"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LK元代道士王惟一的《道法心传》有《体用两全》诗一首:"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体用两全行,三界归一统。"MB这里的"体用两全"就是教义思想和法术行为的统一。修道人如果能做到"体用两全",就达到了"三界归一统",也就是得道的最高境界。
守一是东汉和魏晋时期曾经广泛流行的一种修炼方术。
其修炼要领就是守住身中的魂神或精、气、神,使之不向外散逸而长驻体内。《太平经》称:"夫守一者,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MC守一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正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和第十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服食,也是一种源起秦汉时代后被道教吸收利用的修炼方术。其修炼要领就是服食草木药和丹药以求长生不死。《抱朴子内篇·仙药》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MD服食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正如《云笈七籤》卷四十五引"秘要诀法"所指出的:"药者,五行之华英,天地之精液也。"ME《洞神八帝元变经》也称:
"药之为用,广矣,大矣。然则含灵通识,莫不资之所以存身。
故还丹玉液,神仙之秘道;异草灵芝,养生之要路。故药者,可谓流形之命,圣达之心。"
MF符箓,也是一种道教用以修炼和济世的方术。符是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而箓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并有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士用符箓来治压、镇邪、驱鬼和召神等。《洞神八帝元变经》称:"符者,盖是天仙召役之神文,学者灵章之秘宝。然则,符文于术,无所不宗。故云:玄文垂象,王者当有衰盛坤文兆灵,百姓所以存亡;变怪见微,室家必有善恶;龟莢呈文,筮者岂无臧否:符文已彰,鬼神何能隐伏。"
MG符箓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也如《云笈七籤》卷四十五引"秘要诀法"所称的:"符者,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也。"
MH《道法会元》称:"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
MI《道法心传》引用萨守坚真人诗亦称"一点灵光便是符,时人错认墨和朱。元精不散元阳定,万怪千秋一扫除"。
MJ道教法术尽管经过历代的发展衍生,门类众多,但是据《秘要诀法》所述,其共同的要素有三,即"道之要者,深简而易知也;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
MK上举符箓、守一和服食三种,即从符、气和药三方面指出法术要素同道教教义思想的体用关系。体用统一的关键则在于心。《道法会元》卷五称"道乃法体,法乃道用。体用一致,不外此心。所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道皆心法,心通法通"。QB《道法心传》中也有诗称"万法从心起,万法从心灭。晓得起灭处,生死事方决",QC强调心是一身之主,道法的根本。人的修道学法,归根结底是修心,从一个意义上说,就是道士无论是画符、服药和内修,如同白玉蟾在《道法九要》中所要求的;"必光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QD道教法术和道教科仪都是道教的行为系统的内容。由于它们是道教教义思想的行为表现,因此它们是一种宗教行为,自然包含着某些神秘主义成分。但是,它们又是源于人类的普通行为,所以又能为人们所理解,为道教徒所认同。
法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曾在为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创立一百周年的纪念论文集《关于仪式的论文集》(第一卷)所作的序言中曾这样说过:"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QE这话不无道理。同样,道教科仪也是道教文化的真正纪念碑,而道教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因此,道教科仪中包含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因素,既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产物,又对它的发展有过自己的贡献。
至于道教方术的科学意义,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注意和肯定。
李约瑟认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道家思想曾几乎完全被大多数欧洲翻译家和作家误解了。道教被人们所忽视,道家方术被视为迷信而被一笔勾销",而"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巨大重要性","科学与方术在早期是不分的。道家哲学家由于强调自然界,在适当的时候就必然要从单纯的观察转移到实验上来",炼丹术、医学和药物学的开端都是道家思想和巫术合流而形成道教以后产生的。QF这些独具只眼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探索道教方术的科学史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ACAEAFAGAKLDLELFLGLHLKMBMFMIMJQBQCQD《道藏》第24册739页,第9册73页,第31页、608页,第9册1页,第32册149页,626页,第36册413页,第30册875页,87页,936页,第31册203页,第9册1页,471~472页,第32册64页,第31册250页,217页,第32册619页,第28册674页,第32册416页,第28册399页,第28册398页,674页,第32册421页,第28册706页,第32册420页,第28册67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⑨ABAHAJLBLCLJMEMHMK《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55页,551页,324、323页,336页,429页,111~320页,556、557页,第1册319页,319页,319页,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AD《道教和佛教》第1卷(日文版)567页,国书刊行会,1970年
AIMC《太平经合校》708、634页,743页,中华书局,1960年
LI《道藏辑要》娄集第4册50页,巴蜀书社,1986年
MD《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196页,中华书局,1985年
QE《关于仪式的论文集》(法文版)第1卷1~8页,巴黎朗文出版社,1988年
QF《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36、145、67、3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年
斋醮
斋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道场"。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称,"烧香行道,忏罪谢愆,则谓之斋;延真降圣,乞恩请福,则谓之醮。斋醮仪轨不得而同"。①而"行住坐卧,举念运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持斋礼拜,诵经烧香,奉戒修身,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惟行道业。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礼拜皈敬,最为尊胜。不朝天子,不揖诸侯,作人天福田,为三界依怙",②是道士修道行道的重要内容。
斋(齋),《说文》称"戒洁也,从示",③是斋戒、洁净之意,指的是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饭酒茹荤、不行房事,以示祭祀人的诚敬。《礼记》说到将祭时,"君子乃齐(斋)","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斋)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④醮,《说文》中有二义,一作冠娶之礼解,一作祭仪解,而"祭,从示,以手持肉",意思是献肉以祭。宋玉《高唐赋》称:"有方之士,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巨谷,进纯牲,祷旋宫,醮诸神,礼太一"。⑤醮神意即祭神。中国古代宗教有众多的斋戒仪礼以及等级森严的祭仪规定。《礼记·曲礼下》称"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⑥只有王有祭天地的权利,而大夫以下的庶人只有祭祀其祖先的权利。并称"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⑦"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⑧对于祭献之物,不同等级也有明确的区别规定。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腐败、社会动乱之际,一开始它就以与统治阶级相对抗的姿态出现,因此,它构造了自己的天地神灵系统,并且创造了自己的祭祀"天、地、水"三官的仪式。但是道教仪式仍然同古代祭祀仪式有密切关系。韩混成在《道门通教必用集·序》中称,"天师因经立教,而易祭祀为斋醮之科。法天象地,备物表诚,行道诵经,飞章达款,亦将有以举洪仪、修清祀也",⑨指出道教斋醮仪式是古代宗教祭祀仪的改易。早期道教多用"斋"名。北魏寇谦之的《老君音诵戒经》称:"斋功不达,无有感彻之理",AB"诸欲修学长生之人,好共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功成,感彻之后长生可剋"。AC南朝宋时的《三天内解经》也称,"夫为学道,莫先乎斋,外则不尘垢,内则五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居,能修长斋者,则合道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师遗教为学,不修斋直,冥冥如夜行不持火烛,此斋直应是学道之首"。AD另外,《正一威仪经》在"正一奉斋威仪"外,又有"正一醮请威仪。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亦有多种,所有饼果,并须清洁,不得肉脯荤秽,三官不佑"。AE"斋"和"醮"仍是分别使用。约成书于两晋之际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则将"斋"和"醮"对举,称"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AF大约到了唐代才普遍流行"斋醮"连称。
道教创立斋醮仪范,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修道。《海琼白真君语录》引用白玉蟾的话说:"古之圣人以道学难入,世欲易迷,设科戒仪范之文,以一齐其外;著注念凝神之法,以正其心。复以炼气胎元之方,制其食味。又以祈真朝谢之品,涤其过尤。然后趋于学。无学之徒,臻乎冥寂,栖于损又损之府,契乎无为,则邪谲之关键不开,镇静之淳和可致。"AG二是为通神。《金箓大斋启盟仪》称"道家所先,莫近于斋。斋者甚多,大同小异,功德甚重,实能贯通乎上下,以归于最上一乘也。其威仪节度总二百四十条,秘于三元宫中,造端举要,以诏后学。由此观之,则所谓动天地、感鬼神,福邦家,济幽显,舍此道,则何以哉"。AH三是为供养。早期道教在行仪后,收取五斗米,就是供养。明代的《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有西门庆为李瓶儿亡后五七建"水火炼度荐扬斋坛"的细节,在斋功圆满后,西门庆酬谢黄真人"一匹天青云鹤金缎,一匹色缎,十两白银",酬谢吴道官"一匹金缎,伍两白银,又是十两经资"。AI十两经资,当是给参加仪式道士们的供养。
道教斋醮仪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它由各种独立的科仪组成,每个科仪又都具有特定的神学意义和作用。例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就是由"炼度"、"济幽"和"斛食"三仪组成的大型仪式,每次演习时间长达四小时。演习此仪就是运道士一己之神气,合二象之生津,炼化亡灵之枯骸,使之超度入圣。每个科仪又由具有独立意义的仪式元组成,例如:升坛、发炉、署职、唱方等等,而许多种科仪组合在一起,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仪式群,即斋醮法会。例如仪式过程需历时九天的九皇金箓大斋、三天的下元黄箓大斋等等。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建度亡醮的三天安排,第一天包括"发直符、扬幡、安监斋、敷座演经、灵前召请、立寒林所"等,第二天包括"发直符、礼忏、灵前咒食"等,第三天有"发直符、济孤、设醮"等。AJ所有的独立科仪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某时某处举行大型斋醮法会的神学要求。
各种道教科仪的动态和静态、个人和集体的要素组合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在道观中看到的一个个完整而具有特定神学意义的科仪,例如:《关灯散花仪》《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九幽灯仪》《早午晚朝科》等等。这样一些完整而具有特定神学意义的科仪,无论在各地各派道教的演习时在语言和音乐上有多大差别,其基本内容却是相同的,其基本形式也是相对稳定的。这一最终组合为道教科仪可以称为仪式体。
这一个个道教仪式体,在非道教圈内的人看来,就是独立而有固定程式的"折子戏"。
许多独立的仪式体,按照教徒的特定要求以及演习时间长短安排,进一步组合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仪式群,例如:举行九天的九皇金箓箓大斋,一般举行三天的下元黄箓大斋以及祈祷世界和平金箓大斋等等。仪式群相当于一个斋醮大斋包含的全部科仪,它体现了举行大型仪式活动的某时某地道教徒的完整的神学要求。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建度亡醮三日的安排,第一日包括"发直符,扬幡,安监斋,敷座演经,灵前召请,立寒林所",第二日"发直符,礼忏,灵前咒食",第三日"发直符,济孤,设醮"等等。AK在非道教圈内的人看来,这道教仪式群犹如有许多出"折子戏"组成的一堂大戏。
然而,在分析各种道教仪式体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仪式体中往往有些共同的成分,例如:署职、发炉、洒净、金钟玉磬、分灯、说戒、三礼、举愿,等等。它们在不同科仪的演习中,其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同。这些成分可以称为道教仪式元。只是因为有了这些仪式元才使渊源于普通生活的仪式行为要素具有了固定的道教仪式意义。而不同的道教仪式元的组合,才形成了具有不同的仪式对象和目的的独立的道教仪式体。
以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LB所收的约十九种仪式体为例,各仪式体所包含的仪式元有共同的,也有相异的,它们都同科仪需要表述的神学思想有关。即使在相同名称的仪式体内,仪式元的组合方式又略有区别。例如"设醮行道"中大多间有散花、奏乐等内容,而"早、中、晚朝与道"中一般就没有。这又同演习该仪式体的目的有关。
《道门科范大全集》中的内容,包括了分别归属于黄箓、金箓、玉箓的三类仪式群,它们的意义和目的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所收录的一组金箓斋和玉箓斋的仪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三类仪式群的不同仪式体中都有升坛、发炉、署职、上香、三启、三礼、举愿等等的仪式元。当然,金箓和玉箓的仪式体中也有一些在黄箓斋的仪式体中没有的仪式元,如:放生、上疏、进状、宣表、焚灯、降圣、云舆、送圣、开经、题经等等。这样一种在不同的仪式群和仪式体中包含有共同的仪式元以及不同的仪式元的现象,说明这些仪式的结构组合是有某些规则的。
道教科仪的结构组合规则,《灵宝玉鉴》称为"酌古准今,通前继后。由内达外,推己济人"。LC这一组合规则,明显的是从思想内容出发的。
所谓"酌古准今,通前继后",可以理解为汉文化模式的传统影响以及道教仪式的历史蓄积。道教科仪是由道教徒演习的,道教徒也是普通人。在金箓、玉箓斋当中,各种仪式体大多反映着道教徒(人)同神的关系,而在黄箓斋当中,各种仪式体大多反映的是道教徒(人)同神以及鬼的关系。这些仪式的组合方式同汉文化中对人神、人鬼关系的认识以及道教历史上蓄积起来的对人神、人鬼关系的看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汉族社会一直是崇拜天地和崇拜祖先的。敬天尊祖而不敢怠慢三教神仙是汉文化中对人神关系的基本态度,但是汉文化的传统信仰又注重现实性和直接性。在道教史上有过无数神灵的降授经戒的传说,正是直接性观念的表现;有过无数长生不死、白日飞升、登临仙界的传说,也正是现实性观念的体现。在这样一种博大的历史蓄积的背景上,道教的仪式在组合方式上都有请圣、降圣,或者面对神灵陈述斋意,或者祈求神灵转达斋意。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称:"建斋设醮,自发炉至复炉,忏谢之词,皆仗仙灵传奏。故发炉末称'令臣所启速达经御太上无极大道至真玉皇上帝御前'。复炉末亦称'传臣向来所启经御太上无极大道至真玉皇上帝御前'。"LD张云光《玄坛刊误论·论发炉品》则认为:"发炉者,即高功法师对三清秉炉关启修斋之旨也。其词云:无上玄元始三气无极大道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自然玉陛下。然后云:臣今奉为大道弟子某官姓名为某事修某斋。此乃法师面觐元皇之祖也。以上更无上于三清也,故不兼称诸圣矣。"LE蒋、张两人的分歧在于蒋为传奏,张为面奏。但无论如何,不管是什么样的"神"都可以奏请的,这种人神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神学思想,导致在仪式中安排组合一系列仪式元,如:洒净,金钟玉磬,瑶坛,卷帘等等,意在幻化醮坛为神仙所居之处。这些仪式元所体现的正是"神"即将光临或者已经光临的思想内容。在汉族的信仰文化之中,或者在道教的神学思想之中,这些对神仙所居之处的设想,以及关于对神灵启奏的程序、方式和内容,事实上都是皇帝所居之处以及宫廷启奏礼仪的投影。
在人鬼关系上同样如此。在汉民族文化模式和道教教义思想中,鬼是居于地下的,他们同样有苦乐,有社会生活,有鬼官管理。人鬼相互对立,但又可以相互沟通。在这样一种教义思想的支配下,道教黄箓类仪式体中,都安排组合了另外一类仪式元,如:破狱,召请、施食、调治、解冤结、水火炼度、九戒、送亡等等,这些仪式元所体现的都是亡灵被召请到醮坛上听取说戒归依道门,经过水火交炼,出离幽狱,升登仙界。炼度之仪,南宋以后逐渐盛行。王契真认为:"斋法莫难于炼度,乃超凡入圣,脱胎换质之道。苦魂沉九夜,乘晨希阳,翘得其理,则水火交济,阴尸秽质,一时生神。"LF水火炼度,后以独立存在和被包含在他种仪式体中两种形式同时并存。它以鲜明的汉民族文化模式的内容以及道教史的背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以"气"为天地万物构成的基础,并且"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是道教的重要观念。人身为形,魂魄为气,人死成鬼,形亡而气游。在道教史上,唐代以后内丹术渐盛。内丹家炼气以求长生,在仪式组合上自然就出现了为鬼炼气以求超度。王契真明确要求施炼度仪的道士要"运一己之神气,合二象之生津,炼化枯骸,形神俱妙"。LG所谓"由内达外,推己济人",可以理解为道教思想体现于仪式行为之中以及道教徒对教义思想的普及宣传。对于道教仪式的整理搜集最力的陆修静,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就曾说过:"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庆祚之家,万不由之。"LH道教徒以行仪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也将自己的追求作为仪式的内容向参加仪式的普通教徒宣传。在金箓、玉箓大斋的仪式中,除了有专门的"说戒仪"外,另外,还在许多仪式体中包含有"说戒"的仪式元,高功以代元始天尊向道君说戒的形式,"普宣法音,开悟一切,解灾却祸,请福祈安,修斋行道,皆当一心奉遵十戒"。在其他的仪式体中间或也有忏悔、发愿、许愿的仪式元,这些内容也大都同道教规戒有关。在黄箓大斋的仪式体中,大多有"三归依"和"九戒"、"十戒"等内容。三归依指归依道经师三尊,幽魂要归命三尊,授持大戒,并要求"早悟真如"。只有归依和受戒的才能"升入九天",不然就要"堕入九地"。从仪式元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这些都是对冤鬼幽魂提出的道德要求,并且作为幽鬼升仙的条件。但是,体现的却是道教的以"道德"为基准的鬼神转化,以及鬼人转化的思想。当然,从仪式中接受道教的规戒教育的,并不是幽魂,而是活生生的道教徒,普通道教徒才是真正听说"戒律"、许愿归依的人。当道德戒律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而且是死后拔度升仙的条件时,将大大增强道教的道德观对教徒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从而也达到了"由内达外,推己济人"的目的。
除了上述由内容决定形式的组合规则以外,道教仪式体乃至于仪式群的组合还有一些从演习和欣赏审美要求出发的规则。例如:以念、唱、做等不同要素为主组成的不同仪式元或仪式体相互搭配的规则,首尾以唱,做为主的规则,高潮铺垫和构成的规则,等等。由于道教仪式元大多是程式化的语言和动作,因此道教仪式元和仪式体的形式组合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某些形式组合,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
方术的种类和构成要素方术,在道教中也称法术,即道法和道术。宋代道士白玉蟾曾经解释过"法"和"术",称"风符雨印,龙兵虎骑,济生度死,通真达灵,此所谓法。噀蜂化鸽,诱蚁呼龟,飞剑斩星,投简挠龙,此所谓术"。LI据此,道术当是指的一些具体的操作行为,而道法所指则是沟通人神或人鬼关系的方法,但习惯上法术二字常常连用。
道教方术,种类很多。广义的方术也将斋醮科仪包括在内。一般认为,道教方术可以区分为二类,一类是与道士自身修炼有关的,例如:守一、黄庭、内视、吐纳、导引、辟谷、房中、黄白、金丹、服食、内丹,等等;另一类是与道士济世度人的活动有关的,例如:符、咒、灵图、降妖、摄魂,等等。道士实行各种法术,有的是由道士个人在修持中进行的,如守一等,有的则是在道士的集体行动中进行的,如降妖摄魂等。某些方术在功能上或者实行方式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某些方术在实行中也要举行跪拜、念诵和礼师等简单的仪式,因此,科仪和方术常常结合在一起,组成道教徒的宗教行为系统。
PPP作为宗教行为系统之一的道教法术,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体现。《云笈七籤》卷四十五《秘要诀法·修真旨要》称:
"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LJ,指出法术的济人功能就是道的功能,人的修习法术就是入道的途径。法术与道教信仰就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元末编集的宋元各派道法总集《道法会元》,就更为明确地将道和法的关系视作"体用"关系,称"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LK元代道士王惟一的《道法心传》有《体用两全》诗一首:"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体用两全行,三界归一统。"MB这里的"体用两全"就是教义思想和法术行为的统一。修道人如果能做到"体用两全",就达到了"三界归一统",也就是得道的最高境界。
守一是东汉和魏晋时期曾经广泛流行的一种修炼方术。
其修炼要领就是守住身中的魂神或精、气、神,使之不向外散逸而长驻体内。《太平经》称:"夫守一者,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MC守一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正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和第十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服食,也是一种源起秦汉时代后被道教吸收利用的修炼方术。其修炼要领就是服食草木药和丹药以求长生不死。《抱朴子内篇·仙药》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MD服食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正如《云笈七籤》卷四十五引"秘要诀法"所指出的:"药者,五行之华英,天地之精液也。"ME《洞神八帝元变经》也称:
"药之为用,广矣,大矣。然则含灵通识,莫不资之所以存身。
故还丹玉液,神仙之秘道;异草灵芝,养生之要路。故药者,可谓流形之命,圣达之心。"
MF符箓,也是一种道教用以修炼和济世的方术。符是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而箓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并有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士用符箓来治压、镇邪、驱鬼和召神等。《洞神八帝元变经》称:"符者,盖是天仙召役之神文,学者灵章之秘宝。然则,符文于术,无所不宗。故云:玄文垂象,王者当有衰盛坤文兆灵,百姓所以存亡;变怪见微,室家必有善恶;龟莢呈文,筮者岂无臧否:符文已彰,鬼神何能隐伏。"
MG符箓之法的教义思想依据,也如《云笈七籤》卷四十五引"秘要诀法"所称的:"符者,三光之灵文,天真之信也。"
MH《道法会元》称:"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
MI《道法心传》引用萨守坚真人诗亦称"一点灵光便是符,时人错认墨和朱。元精不散元阳定,万怪千秋一扫除"。
MJ道教法术尽管经过历代的发展衍生,门类众多,但是据《秘要诀法》所述,其共同的要素有三,即"道之要者,深简而易知也;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
MK上举符箓、守一和服食三种,即从符、气和药三方面指出法术要素同道教教义思想的体用关系。体用统一的关键则在于心。《道法会元》卷五称"道乃法体,法乃道用。体用一致,不外此心。所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道皆心法,心通法通"。QB《道法心传》中也有诗称"万法从心起,万法从心灭。晓得起灭处,生死事方决",QC强调心是一身之主,道法的根本。人的修道学法,归根结底是修心,从一个意义上说,就是道士无论是画符、服药和内修,如同白玉蟾在《道法九要》中所要求的;"必光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QD道教法术和道教科仪都是道教的行为系统的内容。由于它们是道教教义思想的行为表现,因此它们是一种宗教行为,自然包含着某些神秘主义成分。但是,它们又是源于人类的普通行为,所以又能为人们所理解,为道教徒所认同。
法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曾在为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创立一百周年的纪念论文集《关于仪式的论文集》(第一卷)所作的序言中曾这样说过:"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QE这话不无道理。同样,道教科仪也是道教文化的真正纪念碑,而道教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因此,道教科仪中包含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因素,既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产物,又对它的发展有过自己的贡献。
至于道教方术的科学意义,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注意和肯定。
李约瑟认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道家思想曾几乎完全被大多数欧洲翻译家和作家误解了。道教被人们所忽视,道家方术被视为迷信而被一笔勾销",而"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巨大重要性","科学与方术在早期是不分的。道家哲学家由于强调自然界,在适当的时候就必然要从单纯的观察转移到实验上来",炼丹术、医学和药物学的开端都是道家思想和巫术合流而形成道教以后产生的。QF这些独具只眼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探索道教方术的科学史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ACAEAFAGAKLDLELFLGLHLKMBMFMIMJQBQCQD《道藏》第24册739页,第9册73页,第31页、608页,第9册1页,第32册149页,626页,第36册413页,第30册875页,87页,936页,第31册203页,第9册1页,471~472页,第32册64页,第31册250页,217页,第32册619页,第28册674页,第32册416页,第28册399页,第28册398页,674页,第32册421页,第28册706页,第32册420页,第28册67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⑨ABAHAJLBLCLJMEMHMK《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55页,551页,324、323页,336页,429页,111~320页,556、557页,第1册319页,319页,319页,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AD《道教和佛教》第1卷(日文版)567页,国书刊行会,1970年
AIMC《太平经合校》708、634页,743页,中华书局,1960年
LI《道藏辑要》娄集第4册50页,巴蜀书社,1986年
MD《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196页,中华书局,1985年
QE《关于仪式的论文集》(法文版)第1卷1~8页,巴黎朗文出版社,1988年
QF《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36、145、67、36页,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年
斋醮
斋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道场"。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称,"烧香行道,忏罪谢愆,则谓之斋;延真降圣,乞恩请福,则谓之醮。斋醮仪轨不得而同"。①而"行住坐卧,举念运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持斋礼拜,诵经烧香,奉戒修身,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惟行道业。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礼拜皈敬,最为尊胜。不朝天子,不揖诸侯,作人天福田,为三界依怙",②是道士修道行道的重要内容。
斋(齋),《说文》称"戒洁也,从示",③是斋戒、洁净之意,指的是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饭酒茹荤、不行房事,以示祭祀人的诚敬。《礼记》说到将祭时,"君子乃齐(斋)","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斋)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斋)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④醮,《说文》中有二义,一作冠娶之礼解,一作祭仪解,而"祭,从示,以手持肉",意思是献肉以祭。宋玉《高唐赋》称:"有方之士,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巨谷,进纯牲,祷旋宫,醮诸神,礼太一"。⑤醮神意即祭神。中国古代宗教有众多的斋戒仪礼以及等级森严的祭仪规定。《礼记·曲礼下》称"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⑥只有王有祭天地的权利,而大夫以下的庶人只有祭祀其祖先的权利。并称"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⑦"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⑧对于祭献之物,不同等级也有明确的区别规定。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腐败、社会动乱之际,一开始它就以与统治阶级相对抗的姿态出现,因此,它构造了自己的天地神灵系统,并且创造了自己的祭祀"天、地、水"三官的仪式。但是道教仪式仍然同古代祭祀仪式有密切关系。韩混成在《道门通教必用集·序》中称,"天师因经立教,而易祭祀为斋醮之科。法天象地,备物表诚,行道诵经,飞章达款,亦将有以举洪仪、修清祀也",⑨指出道教斋醮仪式是古代宗教祭祀仪的改易。早期道教多用"斋"名。北魏寇谦之的《老君音诵戒经》称:"斋功不达,无有感彻之理",AB"诸欲修学长生之人,好共寻诸诵诫,建功香火,斋练功成,感彻之后长生可剋"。AC南朝宋时的《三天内解经》也称,"夫为学道,莫先乎斋,外则不尘垢,内则五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居,能修长斋者,则合道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师遗教为学,不修斋直,冥冥如夜行不持火烛,此斋直应是学道之首"。AD另外,《正一威仪经》在"正一奉斋威仪"外,又有"正一醮请威仪。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亦有多种,所有饼果,并须清洁,不得肉脯荤秽,三官不佑"。AE"斋"和"醮"仍是分别使用。约成书于两晋之际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则将"斋"和"醮"对举,称"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AF大约到了唐代才普遍流行"斋醮"连称。
道教创立斋醮仪范,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修道。《海琼白真君语录》引用白玉蟾的话说:"古之圣人以道学难入,世欲易迷,设科戒仪范之文,以一齐其外;著注念凝神之法,以正其心。复以炼气胎元之方,制其食味。又以祈真朝谢之品,涤其过尤。然后趋于学。无学之徒,臻乎冥寂,栖于损又损之府,契乎无为,则邪谲之关键不开,镇静之淳和可致。"AG二是为通神。《金箓大斋启盟仪》称"道家所先,莫近于斋。斋者甚多,大同小异,功德甚重,实能贯通乎上下,以归于最上一乘也。其威仪节度总二百四十条,秘于三元宫中,造端举要,以诏后学。由此观之,则所谓动天地、感鬼神,福邦家,济幽显,舍此道,则何以哉"。AH三是为供养。早期道教在行仪后,收取五斗米,就是供养。明代的《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六回,有西门庆为李瓶儿亡后五七建"水火炼度荐扬斋坛"的细节,在斋功圆满后,西门庆酬谢黄真人"一匹天青云鹤金缎,一匹色缎,十两白银",酬谢吴道官"一匹金缎,伍两白银,又是十两经资"。AI十两经资,当是给参加仪式道士们的供养。
道教斋醮仪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它由各种独立的科仪组成,每个科仪又都具有特定的神学意义和作用。例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就是由"炼度"、"济幽"和"斛食"三仪组成的大型仪式,每次演习时间长达四小时。演习此仪就是运道士一己之神气,合二象之生津,炼化亡灵之枯骸,使之超度入圣。每个科仪又由具有独立意义的仪式元组成,例如:升坛、发炉、署职、唱方等等,而许多种科仪组合在一起,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仪式群,即斋醮法会。例如仪式过程需历时九天的九皇金箓大斋、三天的下元黄箓大斋等等。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建度亡醮的三天安排,第一天包括"发直符、扬幡、安监斋、敷座演经、灵前召请、立寒林所"等,第二天包括"发直符、礼忏、灵前咒食"等,第三天有"发直符、济孤、设醮"等。AJ所有的独立科仪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某时某处举行大型斋醮法会的神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