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88节

  据统计,现存《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中的科仪经籍共有一百七十二种,其中包括各种斋醮仪、授度仪、灯仪、坛仪、格式等著作。AK就其威仪内容和功能分析,已经覆盖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明代道教徒多方面的信仰需要,例如:悼亡、追荐、延寿、解厄、解过、祈福、祈嗣、净宅、醮墓、祈雨雪、止雨雪、断瘟、灭蝗,等等。但在道教一千余年历史中,仪式有个由简趋繁,再由繁趋简的演变过程。宋代的《道门定制》称,"古仪尚简而实,今也好奇而烦"。LB其演变的复杂过程,就是后世道士按照教徒需要、仿照人间礼仪而增设的。吕元素的《道门定制序》指出:"道门斋醮简牍之设,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他表状文移之属,皆后世以人间礼,兼考合经教而增益者,所在无定式。或得之详备而失简易之旨,使力所不逮者,不可跂及;或失之卤莽而使尽敬事天者,无所考定,不惬其意。"LC明太祖在《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文序》中批评"今之教僧教道,非理妄为,广设科仪,于理且不通,人情不近。其愚民无知者,妄从科仪,是有三、五、七日夜讽诵经文","糜费家资","精神疲倦"。LD因此,由礼部会同道门中人,去繁就简,立成定规。明代以后,这一由简趋繁和由繁趋简的演变过程仍在继续之中。

  在道教史上,天师道派由于教派传统和历史蓄积的原因,比较注重斋醮仪式。一般认为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派,注重内修,不重斋醮,其实这是误解。全真教派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仪式。王重阳在《重阳全真集》中多有醮仪的诗篇,称"抵良辰集众仙,将玉篆遂同编。丝不断依从古,口相传各取阗。字金书谁敢悟,田丹诀我惟先。然水木火金土,一灵符便奏天"。又称"谈心应遇佳时,下修成大醮仪","怀道德洪禧助,拔先宗胜广施。谢圣贤多拥护,人名姓已天知"。LE王重阳的弟子中,刘处玄、王玉阳和邱处机等都比较重视科仪,并对全真科仪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金莲正宗记》记载王玉阳于泰和二年(1202)在亳州太清宫主行普天醮事,"万鹤翱翔,太上现于云中",记载邱处机"既住持长春宫,而教化大行。

  全真之道,翕然而兴。主持醮坛,祈风祷雨,刻期不差,如影响焉"。LF王玉阳的《云光集》中,多有《赞黄箓精严》《黄箓醮抄亡灵》等诗篇,称"递相随处广抄灵,正直无私绝爱憎。孝子顺孙同荐福,拔亡解苦尽超升"。LG邱处机的《磻溪集》中,也有不少醮仪的诗篇,"华灯羽服","绛节霓旌","传符受戒","心开地府","力动天关","法事升坛千众集,香云结盖万神集"等。LH全真教派的仪式在吸收传统仪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简洁、朴素、以诵念为主的特点。明清以后的全真道派对于仪范愈加重视,并作为入道人必修的内容。

  《全真清规》中规定:"有志之人,亲奉明师,朝参暮礼,听而从之,习学经典,遵守清规,日至黄昏。烧香上灯,礼谢天地,朝拜圣贤,侍奉师尊。"LI今存于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的《广成仪制》,汇集了全真教派的仪范有二百七十余种。其斋醮规模之大和种类之多并不亚于正一教派。

  道教在斋醮仪式的演变过程中,对于仪式演习也形成了一系列规定。例如:建醮的六斋和八节。规定"六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也。又有三长斋月,即正月、七月、十月是也。十直者,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也。八节,所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他还有"本命、百日、千日等斋"。LJ建醮与天气。白玉蟾称"若曰拔亡度魂,必须阴雨而后可;若曰禳灾度厄,必须晴明而后可,故凡醮祭准此也"。LK建醮必须至诚。《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引用杜光庭语称;

  "常情所见,皆以露坛为宜。殊不知诚之所感,则九天非遥,志所不通,则跬步为隔。若丹襟动于真圣,注念合于神明,岂屋宇之能蔽乎?"MB要求建醮的道士心无杂念,身无杂务,至诚守一,方能感天。

  斋法精严。《道门通教必用集》引用唐代道士张万福语称:

  "夫斋法精严,诸天上圣并垂降鉴,每事须合法度,不得迟留稽废法仪。"MC要求登坛前以洁为先,香汤洗垢,香水盥漱;演仪中,以诚为先,兢兢业业,诚惶诚恐,斋仪毕,递相致贺,互相交礼。

  注:

  ①AEAHAJLDLELGLHLILJMB《道藏》第9册478页,第18册257页,第9册72页,第9册2页,第9册1页,第25册699、700页,第25册657、659页,第25册814页,第32册156页,第24册739页,第9册38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⑨ABACADAFLBLCLFMC《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375页,第8册323页,第8册380页,第8册381页,第8册388页,第8册713页,第8册54页,第8册3页,第6册655、653页,第8册3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说文解字》第8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④⑥⑦⑧《十三经注疏》1603页,1268页,1268页,1268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⑤宋玉《高唐赋》

  AGLK《道藏辑要》娄集第7册22页a,娄集第7册21页b,巴蜀书社,1986年

  AI《金瓶梅词话》9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AK引自朱越利《道教答问》97页,华文出版社,1989年

  三箓七品三箓七品是斋醮仪式的使用范围和不同功能的传统分类。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

  据宋代道士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称:"三箓者,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国王,惟帝王用之;二者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惟后妃臣寮用之;三者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七品者,一者三皇斋,求仙保国;二者自然斋,修真学道;三者上清斋,升虚入妙;四者指教斋,禳灾救疾;五者涂炭斋,悔过请命:六者明真斋,拔九幽之魂;七者三元斋,谢三官之罪。此等诸斋,或一日一夜,或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具如仪范,要之皆有所本也。"①中国古代宗教对于祭祀仪式有严格等级规定和种种不同的名称。据《周礼》称大祝掌六祈和九祭。六祈指类、造、禬、萗、攻、说,皆是祈祷之事。其中类祭于上帝,造祭于先祖,萗为日月星辰山川之祭,禬是除去灾变之祭,攻、说则是以辞责之。九祭指命祭、衍祭、炮祭、周祭、振祭、擩祭、绝祭、缭祭、共祭。据贾公彦疏:周祭以上,皆是祭鬼神之事,振祭以下,皆是生人祭食之礼。②另外,祈和祭又区分为大、中、小三种,祈祭对象和规格等也有明确不同。天子祭祀天帝的仪式称为郊祭、庙祭和封禅。郊祭是每年按季例祭,殷时"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③早期道教的仪式十分简单,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繁冗,并且创立了各种斋名。《上清灵宝大法》称:"斋法起于中古。晋宋之间简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别四辅之源,疏列科条,校迁斋法。又唐时张清都经理之余,尚未大备。至广成先生荐加编集,于是黄箓之科仪典格灿然详密矣。"④陆修静在收集和清理道教斋醮之法的基础上,将仪式区分为九斋十二法,《洞玄灵宝五感文》称:"一曰洞真上清之斋,有二法:其一法,绝群离偶,无为无业,寂胃虚申,眠神静气,遗形忘体,无与道合;其二法,孤影夷豁。二曰洞玄灵宝之斋,有九法:其一法,金箓斋,调和阴阳,救度国正;其二法,黄箓斋,为同法,拔九祖罪根;其三法,明真斋,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斋,学士一年三过,自谢涉学犯戒之罪;其五法,八节斋,学士一年八过,谢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自然斋,普济之法,内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灾祈福,适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斋,以精简为上,单己为偶,绝尘期灵,沐浴玄云之水,烧皇上之香,燃玄液之烛,服上元香丸;其八法,太一之斋,以恭肃为首;其九法,指教之斋,以清素为贵",另外又有"三元涂炭之斋,以苦节为功,上解亿曾道祖无数劫来宗亲门族及己身家门无鞅数罪,拯拔忧苦,济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称量。"⑤其中对于各种斋法的形式和功能,都已有较为详尽的说明。但其区分标准,首要的是不同教派的不同斋法,而斋法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则被认为是次要的。经过唐及五代的铺陈整理,又出现两种分类,即《云笈七籤》卷三十七引用《玄门大论》的"十二斋"和《道门大论》的六种斋。⑥所谓十二种斋指的是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上清斋、明真斋、指教斋、涂炭斋、三元斋、八节斋、三皇子午斋、靖斋、自然斋。其斋法区分仅以不同功能和范围作为标准,而把灵宝和上清的不同略为其中的一种。所谓六种斋指的是上清斋、灵宝斋、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涂炭斋,不过灵宝斋内又包括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六斋的内容。其斋法区分仍是以不同教派的不同斋法为主,与《洞玄灵宝五感文》不同的,只是将后者的灵宝九法中的三法,即: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单独列出与"灵宝斋"相并列而已。这可能表明此三种斋法已为上清、灵宝各派共同采用而失去了原属的某些特点。随着灵宝、上清等派同天师道派逐渐融合的进程,各派斋法也相互吸收和渗透,并列"十二种斋"的区分方法遂成为主导。到宋末时,在"十二种斋"中,前三种是从使用范围的角度区分的,独立出来,即成为"三箓"。后九种斋法中,"八节斋,学士谢过求仙"之用,"靖斋,如千日、百日、三日、七日修真之用"。⑦因此,均系个人修持之斋,同"三箓七品"大多用于为他人消灾祈福、济生度死之功能不同,当另立。南宋道士吕元素编集的《道门定制·斋品》称:"广成先生曰斋有二十七等,备在三洞经中。"但《斋品》所录仅"三箓七品"共十种,吕元素指出"右十品斋法皆有科仪,其余一十七品,详在广成黄箓序事仪中,或虽有名题,科仪不备"。⑧科仪是一种仪式行为,既无行备,当名存实亡。元代以降,"三箓七品"之说遂成为流行的斋醮仪式分类,一直流行至今。虽然华南及港台地区道教常以"醮"代斋,但就整体而言,道教仍以三箓之斋作为大型的道教法会名称。素来被视为正一道之斋法全书的《灵宝玉鉴》称:"大斋之格,其品有三,一曰上元金箓,可以清宁两仪,参赞天地,祈天永命,致国休征,衍百世之本支,培万年之社稷,皆天子事,非有朝旨不可为也。二曰中元玉箓,诸王公侯为之,可以固本宁邦。藩屏王室、大臣将相为之,可以敛福锡民,安镇寰宇。或资以调和鼎鼐,或藉以燮理阴阳,非庶人所可为也。三曰下元黄箓,星宿错度,日月失昏,雨旸愆期,寒燠失序,兵戈不息,疫疠盛行,饥馑荐臻,死亡无告,孤魂流落,新鬼烦冤,若能依式修崇,即可消弭灾变,生灵蒙福,幽壤沾恩,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建也。其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报亲追远,锡类推恩,倘竭一诚,如谷答响,故申之以三日正斋,九时朝奏。"⑨三箓七品各斋。其坛场设置,行仪次序因功能和使用范围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据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载称:

  金箓斋。于露天设玄坛,广三丈。坛立重坛,广二丈,围栏,上下设十门。重坛中央安一长灯,长九尺,上安九灯。围坛四面安色灯,共三十六灯。坛外可燃千百灯。以五案放五方金龙五枚,枚重一两,盛五方天文,文用五色,纹缯随方,匹数合三十六之数。士结众行道,春则九日,夏则三日,秋则七日,冬则五日。四季之月十二日、一日、六日。事竟,焚天文,散龙缯,为功德也。

  黄箓斋。设坛与重坛,广狭门户同于金箓,但围坛四面安十灯、十门、三香火。十方纹缯之信,庶人一百三十六尺,诸侯丈数,天子匹数。金龙十枚,枚重一两。行道礼谢二十方,日数如金箓,随四时之制,事竟,投龙于水,又埋于山,余纹缯散为功德。

  明真斋。于露地燃一长灯,上有九火,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和门户之式。绕香灯行道,一日一夜,六时礼谢十方。

  三元斋。以正月、七月、十月,皆用月半,一日三时沐浴,三时行道,于斋堂中礼谢二十一方。

  八节斋。以八节日,于斋堂内,六时行道,礼谢十方。

  自然斋。可以由众徒或由一人,礼谢十方。可以一日、三日,也可百日、千日。可三时,也可六时。

  三皇斋。先合众名香,炼为香珠,和作香丸,又香汤沐浴。燃三十六油灯,又安三十六香炉,以相开次。侍灯侍香,昼夜不辍,或百日四十日,注心密念烛灯行香咒、愿清妙真辞,凡三十二言。欲召神祇,尽皇文召之,所召所问,求仙求生,在意所欲。

  太一斋。契同洁己,励志施为,不杂异学。跪拜揖让同法,磬折尽节。

  指教斋。祭酒箓生共应用,随巨细,无苦时,遭饥食,唯菜蔬。向王之菜则不得噉。中食之后,水不过齿,思经念道,不替须臾。

  涂炭斋。露地立坛,斋人皆以黄土泥额披发,系著栏杆,反手自缚,口中啣璧,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忏谢。昼三时,向西;夜三时,向北。斋有上中下三元相连,一元十二日,合三十六日。AB玉箓斋是隋唐以后才有的,其法略同于黄箓,则是在数量上略有差异。

  注:

  ①④⑤AB《道藏》第33册122页,第31册608页,第32册620页,6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十三经注疏》第808页、810页,1606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⑥⑦⑧⑨《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260、261页,261页,第8册62页,5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醮坛执事

  醮坛是为举行斋醮仪式而布置的祭坛。在仪式进行中各有一定职守的道教徒,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由于道教的斋醮仪式总是由某个施主为某一特定目的举行的,因此,醮坛执事也是一个临时职务。但因不同职务有不问的要求,所以,醮坛执事要分别由水平相当的道士担任。

  据陆修静撰《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南朝宋时,醮坛执事已有细致的区分,其中有:法师,都讲,监斋,侍经,侍香,侍灯等。唐末五代时,据杜光庭的《太上黄箓斋仪》,法师、都讲、监斋等三职改称高功法师、监斋法师和都讲法师,另外又增设知磬和知钟等职。①高功法师居于各执事之首。"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担任高功法师的道士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就是既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又要具备庄严的仪表,才能使天人归向,鬼神俱服。高功法师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就是既能步罡踏斗,沟通神人,又能代神宣教,拔度人鬼,其仪式中的地位超越于"众官之上"。②监斋法师仅次于高功法师。《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监斋的职守,一是"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就是监督斋醮仪式按科进行,从事仪式的道士严遵职守;二是"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③就是对于亏犯之人,绳纠愆违,授简告之。秉执科宪,毫无私心,"外能合礼,以全济济之仪;内不欺心,免抱忡忡之恨"。④《要修科仪戒律钞》引《升玄经》又称,监斋有"十事",一,了解斋主心愿,请斋人姓名道位和人数;二,令斋主斋洁,全身口意;三,令斋主不以不洁之物供养;四,令斋主不取外来听经者饮食费用;五,令斋主于静室烧香;六,令斋主不辞托;七,令斋主布施;八,斋主不得缓带裙裳;九,令斋主不迎送道士;十,道士不得贪利惜费。⑤都讲法师同高功、监斋等合称"三法师"。《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担任都讲的道士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矩,领袖班联",就是通晓和精究科仪的程式和唱赞,辅助高功,成为全班道士之首。同时,"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国命,默契天心",也能演教弘道,沟通人神。⑥唐代道士朱法满称:"以建斋行事,都讲要用明能,一则参详法师,二则知主人斋意,三则先定时节,四则击鼓鸣钟。"⑦在道教仪式中,"三法师,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承,共同发挥对于仪式的主导作用。

  侍经、侍香、侍灯、知磬和知钟等,都是参加仪式的道士的特定职务的执事名称。据《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侍经的职务一是"严洁几裀,整齐卷轴,开函启奏,收椟敷陈",就是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二是"调和众音,表仪庶职,观听允睦,幽显交欢。"⑧即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表仪的准备工作。

  侍香的职务一是清洁香炉和香案,二是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致中断。"精饰鼎彝,严洁案席,巡行爇炷,始终芬芳,玄鉴昭彰,丹诚露达,毋或中绝"。⑨依朱法满的说法,即"毕夜烟流,终朝火续,以法事之所先,宜晨昏而勿怠"。AB侍灯的职务一是整理和清洁点灯用的器具,二是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整办缸篝,精严灯烛,高下照彻,内外辉华,际夜续明,乘晨收焰,光明道境,辉耀斋坛"。AC知磬和知钟的职务,当是主管击磬和击钟。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醮坛执事的名称和分工,有个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宗教的祭祀和丧葬礼仪十分繁复,执事礼仪各有专职官员,《周礼·春官·宗伯》称,春官宗伯"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有"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肆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AD各官各有职守,以适应古代宗教的祭祀和丧葬仪式的森严的等级规定。早期道教的仪式甚简,因此,仪式由祭酒等主持,祭酒既是为道教徒下三官手书者,也是受道领部众者。佛教传入后,佛教徒尊称常修梵行并能下为物师的僧人为法师。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典籍也出现法师及都讲、监斋之类的执事名称。南朝宋时的陆修静撰有《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列举法师、都讲、监斋、侍经、侍香、侍灯等六种执事名称及其职能。AE其中并无高功法师之名,各执事之职能比起唐宋经籍的阐述亦较为简单。唐宋时期,道教仪式规模渐大,执事的分工也渐趋细致和繁复。高功法师之称也流行开来。据《唐六典》,各种从事斋醮仪式的执事,又统称为"威仪师"。AF在斋醮仪式的日常演习过程中,执事分工经常会出现混淆和不规范的情况,历代科仪著作中多有批评。例如:杜光庭的《太上黄箓斋仪》指出:"今蜀地高功,止于发炉、复炉两称名位,其他宣读皆委他人。虽云先唱后随,何异龙吟鼈应,此盖不惧冥谴,自掇罪尤。"可知唐末五代时四川一带的道教仪式中,高功法师已不复宣读。而在吴中江表荆楚之间,"近年,或都讲年德稍高,不欲一一劳止,即于众官之内差一人执磬开礼。盖事出一时,原非古制,详其执简,颇谓旷官。

  更有后学生情,妄为臆断,于六职之外,置一人持磬,殊无经据,讹谬益深"。AG就是都讲法师常因年迈而不复开礼。南宋道士吕太古在《道门通教必用集》中也指出,因为都讲"年德稍高,不欲一一劳止,即于众官之内,补一人执磬唱礼,盖事出一时,原非古制"。另在侍经之外,为"整饰坛筵,别置直坛之号,六职之外,颇有冗员"。AH当代道教的道士举行仪式时,在榜文中仍然沿用醮坛执事的分工名称,但大多是职称性质。除三法师外,在坛场中大多由不参加仪式的值坛人员负责香、经、灯的布置和整理工作,这是因为当代道教仪式的坛场布置十分繁琐,仪式过程变化繁多,已非参与仪式的道士所能兼任。

  注:

  ①②③④⑥⑧⑨ACAG《道藏》第9册825、346页,74页,74页,347页,74页,74页,74页,74页,34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⑦ABAEAH《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29页,428页,430页,507,3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AD《十三经注疏》第752页,中华书局,1980年

  AF《最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4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首节 上一节 88/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