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8节

  师称"祭酒",传道之所称"治",与张陵时相同,显然属于五斗米道的分支。据载,信奉其教者颇多,"徒众以千百数",连巴郡太守唐定也成为道徒。后来势力愈来愈大,陈瑞自称"天师","作朱衣,素带,朱帻,进贤冠",被认为有图谋不轨之嫌;咸宁三年(277),益州刺史王濬以"不孝"罪,下令"诛瑞及祭酒袁旌等,焚其传舍。"⑥

  陈瑞被杀不久,西晋惠帝永宁、太安(301~303)间,四川又发生了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这支起义队伍中多是信奉五斗米道的賨人。他们进攻成都时,得到五斗米道首领范长生(时居青城山)的支持,最后夺得成都。李雄于永兴元年(304)称成都王,改元建兴,于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改元晏平,史称成汉。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天地太师"。范长生死后,其子范贲继任丞相。成汉政权存在四十余年,至东晋永和三年(347),始被桓温所灭。

  陈瑞和范长生所代表的是西晋初年两个比较有名的五斗米道支派,他们先后在犍为、蜀郡的活动,表明五斗米道在四川确有深厚的基础,也表明经过三国时期短暂的沉寂,在西晋又开始复苏了。

  张鲁政权覆灭后,不仅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未被消灭,而且随着张鲁及其部曲的北迁,又把五斗米道传播到中国北方。

  史载,张鲁投降后,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邺城,并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邑五万,其五子也封侯,并让自己的子女与张鲁的子女互为婚配,结为姻亲。当时被迫北迁的不止张鲁一家,《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而且北迁汉中民不止一次,继上次之后,杜袭留督汉中军事时,又"开导"汉中百姓"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⑦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被迫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在它实行限制、利用的宗教政策夹缝中,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在许多豪门士族中有了信徒,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

  《晋书·王羲之传》载称:"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同书《殷仲堪传》称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

  同书《何充传》亦称:"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何)充及弟准崇信释氏。"以上传记中,史家已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表明大概在东晋中期人们对该教派已作了这样的改称。有学者认为,"五斗米道"本是俗称,其教徒自称正一道或天师道,如东汉嘉平二年(173)所立《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即有"祭酒约施天师道"之语。如此,在东晋中期世人改称其教为天师道,只是从其教内的称呼而已。

  在以上众多的士族信徒中,钱塘人杜子恭是其重要首领。

  他有很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南史·沈约传》载:"钱塘人杜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都下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沈约的高祖沈警即"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门徒孙泰,泰弟子恩传其业,警复事之。"杜子恭在世时,门徒众多,影响很大;死后,其天师道信仰为其子孙所继承。史载,其子运,运子道鞠,道鞠子京产,京产子栖,"世传五斗米道不替"。而且他死后很久,仍受人景仰。《南齐书·孔稚珪传》称:孔稚珪之父孔灵产,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随即隐居钱塘,每"东出过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史载杜子恭死时,将教事付弟于孙泰,后孙泰与其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等,以五斗米道为旗帜,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晋书·孙恩传》载:"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塘杜子恭。……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孝武帝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咨议周勰等皆敬事之,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于是朝士皆惧泰为乱,以其与元显交厚,咸莫敢言。会稽内史谢輶发其谋,道子诛之。"孙泰死后,弟子孙恩继之,于隆安三年(399)袭会稽,江东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朝廷震惧,内外戒严。"后孙恩攻临海失败,赴海自沉。其妹夫卢循领其众继续战斗,又经若干年,至安帝义熙七年(411)广州战斗中失败,卢循投水死,起义最后结束。尽管后世史家对这次起义的评价各不相同,但都一致承认它是受五斗米道影响下的起义,因而它是五斗米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可见,张鲁政权覆亡后,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不仅未被消灭,反而从巴蜀一隅发展到北方、南方,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教徒成分,除有众多下层群众外,又有不少豪门士人。应该说,两晋是五斗米道的深入发展时期。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者有二:(一)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五斗米道原起自民间,主要成分是下层群众,早期经书中即有一些批评社会不公、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建立太平世界的言论,如以"三天正法"战胜"六天故气"(邪气)等。因此在社会矛盾尖锐时,五斗米道常成为发动起义的旗帜。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时,汉中的五斗米道徒张修起而响应;西晋李特、李雄通过起义建立成汉割据政权;东晋孙恩、卢循起义更是加速东晋灭亡的大事件。至于以所谓老君化名李弘发动的起义,更是"岁岁有之"。所有这些起义不能不使五斗米道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二)

  组织涣散,科律废弛。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随曹操回到北方,次年卒于邺城。此后,五斗米道失去统一领导,各级道官、祭酒各自为政,随意"置职"和"授箓",组织十分紊乱;原有的制度和戒律也被废弃,道官乱收道民财帛,道民不去师治赴会等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以求问题的解决。

  寇谦之在北魏初年,宣称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命他宣此《新科》,"清整道教"。清整的重点就是调整天师道与封建制度的关系,制止天师道徒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使之与封建制度相适应。他对过去已经出现的各次起义,包括多次的李弘起义,严加斥责。称他们是"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犯了亵渎太上老君、叛逆君父的大罪,"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

  表示坚决制止同类事件的继续发生,为此要"以礼度为首",即用儒家礼法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它的戒律,使之完全符合封建制度的需要。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⑧还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等。经过寇谦之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在南方也对天师道实行了整顿和改造,据《陆先生道门科略》记载,其重点是组织整顿。提出整顿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实行道官按功升迁制度等。经过陆修静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南天师道。

  天师道在南北朝经过寇、陆二人的整顿和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摒除原来它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层群众要求、有违封建礼制的成分,增添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内容,使它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士族宗教。

  与此同时,其组织得到相应的整顿,教规、教仪得到一定充实。自此以后,天师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天师道,得到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北魏境内大为兴盛。《魏书·释老志》载: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并"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太延六年(440),太武帝听从寇谦之建议,改元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此后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定制。太和十五年(491)秋,孝文帝元宏因京城"里宅栉比,人神猥凑",下令将原在城内的道坛迁至南郊。六世纪中期,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分别迁都洛阳和邺城,各将天师道场迁至新都,崇奉天师道如故。不久,高氏取代东魏建北齐,字文氏取代西魏建北周。天师道在北齐曾一度遭取缔,但在北周却继续受到支持。

  经陆修静改造后的南天师道,亦有相当发展。主要表现是两晋时期天师世家的子孙仍继续奉道。如杜子恭的玄孙杜京产及子栖,仍"世传五斗米道不替"。《南齐书·高逸传》载:

  "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师道世家会稽孔氏,至孔灵产时继续奉道,他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后,有隐遁之怀,"宋明帝于禹穴之侧立怀仙馆,诏使居焉。"⑨此外,南郡枝江人刘凝之,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师化民之道",⑩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⑾

  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注:

  ①⑦《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第3册666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③④《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第46页、16页,第12页、27页、9页、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⑤⑥《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

  ⑧《魏书》第8册3051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⑨⑩⑾《道藏》第24册875页,第25册296页,第30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酝酿时间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领书》算起,则肇始于东汉顺帝时(126~144)。

  但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168~178)年间,巨鹿(今河北宁晋)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始创太平道。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兼并,小农破产,加以自然灾害频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张角顺应时势,据《太平经》"以善道教化天下"之宗旨,开始以"跪拜首过"向神忏悔的方式布道,用"符水咒说"为下层民众治病,备受欢迎,史称"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①但在《后汉书》中,仅称张角"奉事黄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并无"太平道"一词。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魏郎中鱼豢所撰《典略》中,始有"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等语。实际上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经》:"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三国志·孙坚传》载:

  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张角"潜相连结"起义时的自称。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②

  其教人"叩头思过"亦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

  "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头于地。"认为人有过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惩罚,要得到天神宽宥,可在旷野四达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所请上通于天,下通于地,而得免罪。《太平经》卷九十二称:"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卷一百八又称:"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太平道认为符是天神的文字,饮符水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正自觉,便可除病去疾,与《太平经》所载,如出一辙。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称,东汉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曾致书曹操:"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观此文之意,黄巾军是奉祀"中黄太乙"神的,这或许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灵。"太乙"即"太一"。《太平经》称:"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受符而行。"秦汉时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黄帝内经》《参同契》《老子铭》等与早期道教有关的文献、碑铭中,亦出现"太一"信仰,并有"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黄"二字,既与"太一"居中的观念有关,又与五行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的意义相通。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亦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该经复有"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之语,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是受《太平经》的影响。

  张角在创教过程中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境。张角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统领。准备就绪,乃命大方马元义等调集荆州、扬州数万人,北上冀州邺城,准备在邺城发动起义。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车裂马元义,京城洛阳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杀,原定于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义被迫提前于二月发难。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八州太平道徒同时俱发,"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③经过十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东汉王朝重兵围剿下,黄巾主力虽然被歼,但到中平五年(188),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其中青、徐两州黄巾竟发展至百万之众。在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注:

  ①③《后汉书》第8册2299页,2300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三国志》第1册264页,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59年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首节 上一节 8/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