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9节
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据此,帛和为三国时道士。另据《水经注》卷十五瀍水条称:"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云:
'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怀帝永宁(嘉)二年十一月立"。此与《神仙传》所载不同,盖为西晋帛家道士所为。
至西晋,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传教。《抱朴子·祛惑》云:"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间,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咨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后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称为白和,于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见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
由上可见,在西晋时,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创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过,看来当时的组织规模不会很大,他们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相传承。另据《太平经》和天师道方面的经典宣称,《太平经》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经典宣称,金阙后圣帝君,先以《素书》二卷(即《太平经复文》)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而后再传于吉,使演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
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阳许映(即许迈)"本属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责,列在三官,而越幸网脱,奉隶真气"。"华侨者,晋陵冠族,世事俗祷"。①"俗祷",即指帛家道。后华侨"背俗入道",于"丹阳许治受奉道之法",成为《上清经》传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为大师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旧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②所谓"旧道"指天师道。表明帛家道与天师道信徒之间互相交参。另外,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晋书·葛洪传》及《鲍靓传》载,葛洪之师郑隐及其岳父鲍靓都曾以神丹经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并十分重视这批经典。葛洪曾谓:"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③表明郑隐、鲍靓、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
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据上述它与上清派、天师道的关系看,盖已融入上清派、天师道中。
注:
①②《道藏》第20册513页,61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6页,中华书局,1985年
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该派托始于仙人李八百,并尊之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因见唐公房有志于道,历试之,最后以《丹经》一卷授之,入云台山仙去。李八百又作李八伯。《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八品"第一昌利治注云:"山在怀安军金堂县东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学道处。八伯,唐公房之师也,游行蜀中诸名山,常自出戏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故号为八伯也。"以上记载,皆未著明李八百的时代,盖为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在流传中,或云其"年八百岁",或言其"动辄八百里",故号李八百。因为流传较广,且为世人信向,故有道士假托其名以创李家道。
李家道创始于何时何人?葛洪《抱朴子·道意》断为三国时蜀人李阿。该篇云:"或问李氏之道起于何时?余答曰:
吴大帝(孙权)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人往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颜容惨戚,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若微叹者,即有深忧。如此之候,未曾一失也。后一旦忽去,不知所在。"葛洪所作《神仙传·李阿传》也作了同样的叙述,只在上文之后加了一段有关古强之事,曰:"有古强者,疑阿异人,常亲事之,试随阿还所宿,乃在青城山中。……强年十八,见阿年五十许;强年八十余,而阿犹然不异。后语人,被昆仑山召,当去,遂不复还也。"《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曾记李阿在平冈治修道,其"下八品"第五平冈治注云:"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天。"葛洪《神仙传》分李八百、李阿为二人,人各为传,表明葛洪认定他们为二人,前者为李八百,后者李阿之号"八百岁公",实为李阿对"李八百"的假托。之所以假托,是欲借李八百之盛名以创教。
托名李八百去吴中传道的不止李阿一人,《抱朴子·道意》继李阿事之后,又记有李宽,云:"后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于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后转骄贵,不复得常见,宾客但拜其外门而退,其怪异如此。于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而升堂入室高业先进者,不过得祝水及三部符、导引日月行气而已。
……余亲识多有及见宽者,皆云宽衰老羸悴、起止咳噫,目瞑耳聋,齿堕发白,渐又昏耗,或忘其子孙,与凡人无异也。
……吴曾有大疫,死者过半。宽所奉道室,名之为庐,宽亦得温病,托言入庐斋戒,遂死于庐中。……余所以委曲论之者,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此李宽"到吴而蜀语",显然又系蜀人。
据葛洪所记,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
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宽所传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至东晋初,又有李脱号称李八百去中州和江东传道。《晋书·周扎传》云:(王敦作乱)"时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自中州至建邺,以鬼道疗病,又署人官位,时人多信事之。"李脱既号李八百,又以鬼道疗病,自属李家道人物。其署人官位的作法,与天师道相同,表明与天师道关系密切。
此李脱究系何人?史载不详。《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引《集仙录》记有此前之李脱,云:"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曰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栖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于海上遇紫阳君授水五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于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三学山,亦号为栖贤山。"《混元实录》和《混元圣纪》卷五作了同样的记载。《三洞群仙录》卷十七引《野人闲话》亦记李脱,云:
"汉州昌利山李真人讳脱,自西周之初于此山中炼水玉及九华丹,三往三反八百余年,人谓之李八百。丹成,涂石成玉,变砂为珠,至今因雨往往拾得五色真珠者。后汉建武中,饵药骑龙上升。炼丹之处依然存在,其石壁药气所逼,尽成金玉之色,光彩异常。"《三洞群仙录》卷十二又引《列仙传》云:
"李真多者,神仙李脱之妹也。随兄修炼,而兄授之以朝元之要,行仅百年,状如二十许,遇太上降授以飞升之道,今蜀中有真多治是也。"据此记载,与上述《神仙传》所记李八百相似:因为来往蜀中八百年,人称李八百;修炼之处既有广汉,又有金堂。只是事迹很不相同。或者最初原型只是一个,几经流传之后,事迹愈增愈多,以致传说各异,现皆难于稽考。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此李脱大约也是两汉时期流传于蜀中的神仙人物,其所云"周穆王时来居广汉"固不可信,其所云"后汉建武中骑龙上升",或许道出了他的真实时代。若此,《晋书·周扎传》所记之东晋李脱只能是假托,不仅"李八百"之号是假托,其"李脱"之名也是假托。至于他本人的真实姓名、履历,就难以查考了。《周扎传》谓其"自中州至建邺",表明他是先在中州传道,后去建邺活动。据上述很多个号称李八百的李家道道士,都是出自四川,此东晋李脱,或许也是从四川去中州,再去建邺的。
《晋书·周扎传》又称,李脱有"弟子李弘,养徒灊山(今安徽霍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扎及其诸兄子与脱谋不轨。时莚(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莚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扎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扎。"按以上王敦杀李脱、李弘及周扎一门事,又见《晋书·明帝纪》及《周嵩传》。时在东晋太宁二年(324)。
继此李弘起义之后,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据《晋书》有关人物传记记载即有:后赵建武八年(342),山东贝丘人李弘自言姓名应谶,举行起义;东晋永和十二年(356),江夏相刘岵、义阳太守胡骥讨"妖贼"李弘,破之;东晋太和五年(370),广汉"妖贼"李弘与益州"妖贼"李金根聚众反,李弘自称圣王;后秦弘始十六年(414),"妖贼"李弘反于陕西贰原,贰原氏仇常起兵应弘。此外,《魏书》《宋书》《南史》还记有多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李弘起义。正如北魏道士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所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称刘举者甚众,称李弘者亦复不少。"为什么在连绵二百余年间,会在全国广大地区内发生如此之多的李弘起义?
李弘之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原来是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如《老君变化无极经》:"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宫。"《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他为真君,谓"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木子弓口"是民间惯用的拆字法,"木子"合为"李","弓口"合为"弘",谓李弘王治天下,天下就将太平,人民享受大乐。在东晋南北朝那种连年战乱、人民朝不保夕的年代里,这种号召自然深受群众欢迎。
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由上可见,前面那个"养徒灊山"、图谋"不轨"的李弘,很可能就是依据道书所作的托名。这个行动,表明他已放弃了他师父李脱所用的"李八百"那个老旗号,而改用了"太上老君"这个更具号召力的新旗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被灊山李弘结束了它的历史,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而是真君木子弓口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上清派
上清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是东晋中期杨羲造作的"上清经"逐渐传播后形成的。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云笈七》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将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穆(305~376)。许穆再传子许翙(341~370)。《真诰叙录》云:"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许翙)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羲)书"。由此可见上清派始创过程中,杨、许经书造作之一斑。实际上"上清"众经、诸仙真传记、并修行杂事等即扬羲的扶乩降笔。二许去世后,翙子临沮令黄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写经符秘箓,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奉经入剡,为马朗、马罕礼敬供养。至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凡五十余篇。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于是,一个以皈依上清经箓的新道派--上清派渐次形成。
此时许黄民见王灵期经书卷帙丰厚,门徒殷盛,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致使"许王齐辔,真伪比踪"。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许又封其先世真经一橱留马家。后又为嘉兴殳季真所得,以付陆修静。陆又兼得《灵宝经》《三皇文》,遂总括《三洞》为世宗师。泰始七年(471),陆撰《三洞经书目录》,继又"撰经义百有余篇",于是上清派"孙经宗坛,教法大备"。后陆又以"三洞"并杨、许真书授弟子孙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536)又师事孙游岳。于永明六年(488)在茅山获杨、许手书。八年,传又得真人手迹十余卷。十年,陶弘景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
为弘扬上清经法,他在顾欢《真迹》的基础上,以"真人口授之诰"为名,编《真诰》一书,其《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更广集上清法术,纂《登真隐诀》二卷,使上清经诀较之陆修静时更为完备。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而进入上清派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一称三十九章经),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
《正统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经》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之校勘本。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云驾龙"而升天,是谓"上登上清"。盖道教认为:天有玉清、太清、上清三境,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该经首叙修炼者登斋入靖,诵咏《大洞真经》前,应经叩齿、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炼法,出于魏晋间的《黄庭内景经》。该经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经典,是一部以中国医学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百脉关窍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炼专著。尽管经中缺乏具体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实之辞,但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精神内守,神不外驰,正体现了上清经法的根本。
上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
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
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东汉袁康所作《越绝书》,载有神人授夏禹《灵宝五符》经的神话故事,略谓:"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后藏于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吴王阖闾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使者)赍符以问孔子。"孔子告之乃《灵宝五符》云云。葛洪《抱朴子·辨问》有类似的记载。并谓:"《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AE|》,凡三篇,皆仙术也。"其《遐览》篇即著录《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各一卷,盖以一篇为一卷。
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此序及文与北周甄鸾《笑道论》及《御览》所引《五符经》文合,证明它确是古《五符经》。此《太上灵宝五符序》共三卷,只上卷之首段方为序文,其余为经,现将三卷皆标作序,"乃标题之讹也"。刘师培又据《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五色;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认为"均汉人遗说,即出自汉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见,在东汉末,至迟到汉、魏之际,已有"灵宝经"如《灵宝五符经》的出现,只是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
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杨、许造"上清经"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5),葛巢甫以经书传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求受"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兴三年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
'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怀帝永宁(嘉)二年十一月立"。此与《神仙传》所载不同,盖为西晋帛家道士所为。
至西晋,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传教。《抱朴子·祛惑》云:"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间,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咨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后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称为白和,于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见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
由上可见,在西晋时,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创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过,看来当时的组织规模不会很大,他们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相传承。另据《太平经》和天师道方面的经典宣称,《太平经》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经典宣称,金阙后圣帝君,先以《素书》二卷(即《太平经复文》)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而后再传于吉,使演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
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阳许映(即许迈)"本属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责,列在三官,而越幸网脱,奉隶真气"。"华侨者,晋陵冠族,世事俗祷"。①"俗祷",即指帛家道。后华侨"背俗入道",于"丹阳许治受奉道之法",成为《上清经》传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为大师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旧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②所谓"旧道"指天师道。表明帛家道与天师道信徒之间互相交参。另外,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晋书·葛洪传》及《鲍靓传》载,葛洪之师郑隐及其岳父鲍靓都曾以神丹经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并十分重视这批经典。葛洪曾谓:"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③表明郑隐、鲍靓、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
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据上述它与上清派、天师道的关系看,盖已融入上清派、天师道中。
注:
①②《道藏》第20册513页,61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6页,中华书局,1985年
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
该派托始于仙人李八百,并尊之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因见唐公房有志于道,历试之,最后以《丹经》一卷授之,入云台山仙去。李八百又作李八伯。《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八品"第一昌利治注云:"山在怀安军金堂县东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学道处。八伯,唐公房之师也,游行蜀中诸名山,常自出戏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故号为八伯也。"以上记载,皆未著明李八百的时代,盖为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在流传中,或云其"年八百岁",或言其"动辄八百里",故号李八百。因为流传较广,且为世人信向,故有道士假托其名以创李家道。
李家道创始于何时何人?葛洪《抱朴子·道意》断为三国时蜀人李阿。该篇云:"或问李氏之道起于何时?余答曰:
吴大帝(孙权)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人往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颜容惨戚,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若微叹者,即有深忧。如此之候,未曾一失也。后一旦忽去,不知所在。"葛洪所作《神仙传·李阿传》也作了同样的叙述,只在上文之后加了一段有关古强之事,曰:"有古强者,疑阿异人,常亲事之,试随阿还所宿,乃在青城山中。……强年十八,见阿年五十许;强年八十余,而阿犹然不异。后语人,被昆仑山召,当去,遂不复还也。"《云笈七》卷二十八《二十四治》曾记李阿在平冈治修道,其"下八品"第五平冈治注云:"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天。"葛洪《神仙传》分李八百、李阿为二人,人各为传,表明葛洪认定他们为二人,前者为李八百,后者李阿之号"八百岁公",实为李阿对"李八百"的假托。之所以假托,是欲借李八百之盛名以创教。
托名李八百去吴中传道的不止李阿一人,《抱朴子·道意》继李阿事之后,又记有李宽,云:"后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于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后转骄贵,不复得常见,宾客但拜其外门而退,其怪异如此。于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而升堂入室高业先进者,不过得祝水及三部符、导引日月行气而已。
……余亲识多有及见宽者,皆云宽衰老羸悴、起止咳噫,目瞑耳聋,齿堕发白,渐又昏耗,或忘其子孙,与凡人无异也。
……吴曾有大疫,死者过半。宽所奉道室,名之为庐,宽亦得温病,托言入庐斋戒,遂死于庐中。……余所以委曲论之者,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此李宽"到吴而蜀语",显然又系蜀人。
据葛洪所记,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
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宽所传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至东晋初,又有李脱号称李八百去中州和江东传道。《晋书·周扎传》云:(王敦作乱)"时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自中州至建邺,以鬼道疗病,又署人官位,时人多信事之。"李脱既号李八百,又以鬼道疗病,自属李家道人物。其署人官位的作法,与天师道相同,表明与天师道关系密切。
此李脱究系何人?史载不详。《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引《集仙录》记有此前之李脱,云:"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余年,因号曰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栖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余年,于海上遇紫阳君授水五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于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三学山,亦号为栖贤山。"《混元实录》和《混元圣纪》卷五作了同样的记载。《三洞群仙录》卷十七引《野人闲话》亦记李脱,云:
"汉州昌利山李真人讳脱,自西周之初于此山中炼水玉及九华丹,三往三反八百余年,人谓之李八百。丹成,涂石成玉,变砂为珠,至今因雨往往拾得五色真珠者。后汉建武中,饵药骑龙上升。炼丹之处依然存在,其石壁药气所逼,尽成金玉之色,光彩异常。"《三洞群仙录》卷十二又引《列仙传》云:
"李真多者,神仙李脱之妹也。随兄修炼,而兄授之以朝元之要,行仅百年,状如二十许,遇太上降授以飞升之道,今蜀中有真多治是也。"据此记载,与上述《神仙传》所记李八百相似:因为来往蜀中八百年,人称李八百;修炼之处既有广汉,又有金堂。只是事迹很不相同。或者最初原型只是一个,几经流传之后,事迹愈增愈多,以致传说各异,现皆难于稽考。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此李脱大约也是两汉时期流传于蜀中的神仙人物,其所云"周穆王时来居广汉"固不可信,其所云"后汉建武中骑龙上升",或许道出了他的真实时代。若此,《晋书·周扎传》所记之东晋李脱只能是假托,不仅"李八百"之号是假托,其"李脱"之名也是假托。至于他本人的真实姓名、履历,就难以查考了。《周扎传》谓其"自中州至建邺",表明他是先在中州传道,后去建邺活动。据上述很多个号称李八百的李家道道士,都是出自四川,此东晋李脱,或许也是从四川去中州,再去建邺的。
《晋书·周扎传》又称,李脱有"弟子李弘,养徒灊山(今安徽霍山),云应谶当王。故(王)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扎及其诸兄子与脱谋不轨。时莚(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为敦咨议参军,即营中杀莚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扎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扎。"按以上王敦杀李脱、李弘及周扎一门事,又见《晋书·明帝纪》及《周嵩传》。时在东晋太宁二年(324)。
继此李弘起义之后,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据《晋书》有关人物传记记载即有:后赵建武八年(342),山东贝丘人李弘自言姓名应谶,举行起义;东晋永和十二年(356),江夏相刘岵、义阳太守胡骥讨"妖贼"李弘,破之;东晋太和五年(370),广汉"妖贼"李弘与益州"妖贼"李金根聚众反,李弘自称圣王;后秦弘始十六年(414),"妖贼"李弘反于陕西贰原,贰原氏仇常起兵应弘。此外,《魏书》《宋书》《南史》还记有多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李弘起义。正如北魏道士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所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反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称刘举者甚众,称李弘者亦复不少。"为什么在连绵二百余年间,会在全国广大地区内发生如此之多的李弘起义?
李弘之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原来是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如《老君变化无极经》:"老君变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经,……胡儿弭伏道气隆,随时转运西汉中,木子为姓讳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宫。"《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他为真君,谓"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木子弓口"是民间惯用的拆字法,"木子"合为"李","弓口"合为"弘",谓李弘王治天下,天下就将太平,人民享受大乐。在东晋南北朝那种连年战乱、人民朝不保夕的年代里,这种号召自然深受群众欢迎。
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由上可见,前面那个"养徒灊山"、图谋"不轨"的李弘,很可能就是依据道书所作的托名。这个行动,表明他已放弃了他师父李脱所用的"李八百"那个老旗号,而改用了"太上老君"这个更具号召力的新旗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被灊山李弘结束了它的历史,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而是真君木子弓口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上清派
上清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是东晋中期杨羲造作的"上清经"逐渐传播后形成的。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云笈七》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将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穆(305~376)。许穆再传子许翙(341~370)。《真诰叙录》云:"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许翙)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羲)书"。由此可见上清派始创过程中,杨、许经书造作之一斑。实际上"上清"众经、诸仙真传记、并修行杂事等即扬羲的扶乩降笔。二许去世后,翙子临沮令黄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写经符秘箓,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奉经入剡,为马朗、马罕礼敬供养。至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凡五十余篇。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于是,一个以皈依上清经箓的新道派--上清派渐次形成。
此时许黄民见王灵期经书卷帙丰厚,门徒殷盛,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致使"许王齐辔,真伪比踪"。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许又封其先世真经一橱留马家。后又为嘉兴殳季真所得,以付陆修静。陆又兼得《灵宝经》《三皇文》,遂总括《三洞》为世宗师。泰始七年(471),陆撰《三洞经书目录》,继又"撰经义百有余篇",于是上清派"孙经宗坛,教法大备"。后陆又以"三洞"并杨、许真书授弟子孙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536)又师事孙游岳。于永明六年(488)在茅山获杨、许手书。八年,传又得真人手迹十余卷。十年,陶弘景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
为弘扬上清经法,他在顾欢《真迹》的基础上,以"真人口授之诰"为名,编《真诰》一书,其《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更广集上清法术,纂《登真隐诀》二卷,使上清经诀较之陆修静时更为完备。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而进入上清派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一称三十九章经),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
《正统道藏》收《上清大洞真经》六卷,系南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之校勘本。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云驾龙"而升天,是谓"上登上清"。盖道教认为:天有玉清、太清、上清三境,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该经首叙修炼者登斋入靖,诵咏《大洞真经》前,应经叩齿、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炼法,出于魏晋间的《黄庭内景经》。该经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经典,是一部以中国医学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百脉关窍各有主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炼专著。尽管经中缺乏具体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实之辞,但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精神内守,神不外驰,正体现了上清经法的根本。
上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
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
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东汉袁康所作《越绝书》,载有神人授夏禹《灵宝五符》经的神话故事,略谓:"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后藏于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吴王阖闾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使者)赍符以问孔子。"孔子告之乃《灵宝五符》云云。葛洪《抱朴子·辨问》有类似的记载。并谓:"《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AE|》,凡三篇,皆仙术也。"其《遐览》篇即著录《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各一卷,盖以一篇为一卷。
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此序及文与北周甄鸾《笑道论》及《御览》所引《五符经》文合,证明它确是古《五符经》。此《太上灵宝五符序》共三卷,只上卷之首段方为序文,其余为经,现将三卷皆标作序,"乃标题之讹也"。刘师培又据《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五色;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认为"均汉人遗说,即出自汉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见,在东汉末,至迟到汉、魏之际,已有"灵宝经"如《灵宝五符经》的出现,只是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
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杨、许造"上清经"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5),葛巢甫以经书传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求受"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兴三年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