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63节

  《太平经》称"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神仙都是命与天连,因此"无穷时",人的寿命就是由神、仙和鬼所控制,"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

  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便见鬼门"。所遣之"神",不仅有天神、地鬼,还有人身中的神同天神相配合。另外,《太平经》又称"人有贵贱,寿命有长短,各禀命六甲"。"六甲"指甲子、甲戍、甲申、甲午、甲辰和甲寅,古时以天干地支计算时日的一种方法。卷一百一十有《有德人禄命诀》认为"生命之日,司候在房,记著禄籍,不可有忘。命在子午,其命自长,丑未之年,不失土乡","寅申之岁,其人似虎"等等,因此"籍系星宿,命在天曹",意思是,人的命同出生的时日和天上的星宿有关。以星宿和时日作为"命"的依据的,古已有之,早期道教吸收这些方术作为其内容,也使"天命"的内容渐趋繁杂。同时,《太平经》中又有"天道万端,在人可为"的内容,曰:"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认为"知命不怨天,行各自慎,勿非有邪,教人为善,复得天心意者,命自长"。CF强调人只要符合天道,就可以使寿命自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根据教义造作了一系列神祇,又吸收了大量民间崇拜的英雄神、山川神和功能神,这些天神地祇有的同自然现象有关,有不少又同人的寿命、功名、利禄等有关,因此,"命"也受到一些天神地祇乃至鬼魔的控制和管辖。《度人经》有"但欲遏人算,截断人命门"句,北齐严东注称:"六天魔鬼,常欲遏截命算,断人生门,欲令人死也";唐薛幽栖注称:"鬼之为理,常刻人算寿,欲人早终,截人生根,断人命门,故上云:鬼道贵终,当人生门也。"CG意思是六天鬼魔来刻人算寿,断绝人命。

  同时,随着道教外丹术和内丹术的发展,与丹术有关的各种经书、典籍又反复强调人对于自己的"命"的能动作用。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引用了《龟甲文》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CH齐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卷上,也称:"仙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CI《西升经》更称"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后为许多道教经籍所引用,体现了道教徒对于寿夭不受天命摆布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也为外丹和内丹术的发展奠定了教义基础。南北朝韦处玄在《西升经》注中称"命者,自然也","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生,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绝耳目,各守本根之一气,则与道同久矣"。唐代道士李荣也注称"天地无私,任物自化。寿之长短,岂使之哉,但由人行,有善有恶,故命有穷通。若能存之以道,纳之以气,气续则命不绝,道在则寿自长。故云不属天地"。在"不劳于神,受命无期"经句之后,李荣又注称:"养身者,其身清。修心者,其神静。静则不劳,清者无染,不劳不染,与道同身,身与道同,命无期尽。"CJ宋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五十六引用《元气论》称:"仙经云:

  我命在我,保精受气,寿无极也。又云: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CK仍然认为,保精受气,归心静默,是生命长生之道。

  唐五代以后的内丹术逐渐替代了外丹术,修炼理论和方法渐趋精密,特别是提出了"性命"理论,并且按先性后命、先命后性以及性命双修的操作步骤的不同,区别为北宗、南宗和中派等。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派,有《重阳立教十五论》,其十一《论混性命》中称"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CL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修炼方法,大致属于北宗。在其弟子邱处机所著《大丹直指》中,性命还只是上下丹田之称,"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CM而李道纯在《中和集》的《性命论》中已将性命同精、气、神相联系,称"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与性,命之根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只有"性命双全",才能"形神俱妙"。ND清代柳华阳《金仙证论·顾命说》称"古圣有言曰:命由性修,性由命立。命者气也,性者神也,气则本不离神,神则有时离气","命之元气乃月魄,神之灵光乃日魂,以魂伏魄,则先天之气自然发生"。NE据此,内丹家的"命"尽管同道家和道教典籍中的"命"有一定联系,但其内涵已相距甚远。宋代白玉蟾《指玄篇·谢张紫阳书》有解释《道德经》的"归根复命"的文字,称"形中以神为君,神乃形之命也,神中以性为极,性乃神之命也。自形中之神,以合神中之性,此谓之归根复命也"。NF它与一般的《道德经》释文完全不同。

  明代正一道士袁文逸有诗曰:"至简至易神仙道,难遇难逢半句言。若得真师亲诀破,我命在我不由天。"NG只是"性命双修"的神仙道,事实上并不可能使修道人永生,于是,随着外内丹术相继衰落,"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天命观",逐渐被儒佛两家的"天命观"和报应轮回观念所替代。牧常晁著的《玄宗直指万法同归》有《分定》诗,认为"今见恶心人,富贵多供奉。此是前世因,今生还他用。今生所为错,后世必堕落,不信久长看,子孙日贫穷。""今见好心人,平生多祸咎。此是前世因,今生还他受。今生用心吉,后生断不失,不信久长看,子孙居官职。"NH清代广泛流传的《太上感应篇》、"功过格"和《阴骘文》都将人的寿天、福祸、富贫、安危等视为由天神、地祇、人鬼所控制,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命运安排。

  注:

  ①④⑤CLCMNDNGNH《道藏》第6册342页,第12册5页,275页,第32册156页,第4册402页,503页,第24册118页,第23册95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十三经注疏》第2503、2461、2522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③《墨子闲诂》第239、251、247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⑥⑦⑧CDCGCICJCKNF《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384、345、360页,第5册117、54、111、153页,640页,第10册192页,第4册499页,第9册400页,第3册594、618页,第1册286页,第3册3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⑨CE《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4页,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CF《太平经合校》第567、546、548、549、339、527页,中华书局,1960年

  CH《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7页,中华书局,1985年

  NE《中国气功大成》第837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盗

  盗,在道教教义中指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窃取"精气。学道者只要自觉运用"盗"之道,不断汲取天地万物之精华就能长生。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在《悟道录》中,从月借日光的例子出发,浅近地阐述了"盗"的道理。他认为:"人本一身纯阴无阳,须借他家之阳以为阳。所谓他家者,对我者,皆是天地也、日月也、万物也、万事也;所谓他家之阳者,先天虚无真一之气也,即不死之人也。有生以来,此气本具,交于后天,渐次散于天地、日月、万物、万事之中,不为我有,属于他家矣。知的此气在于他家,随时盗来,归于我家,无而复有,失而又得,亦如月借日光而生明,此乃窃夺造化,颠倒阴阳之天机。"①先秦道家著作中并无关于"盗"的专门论述。《道德经》第二章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指出事物间相生相成的关系,并无相互窃盗的说法。但是,第四十二章中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是"气"为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基础这一思想的先河。两汉时期,在哲学思想上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

  《淮南子·本经训》称"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一气者也","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②意思是天地万物以及它们的产生、变化,都是"气"的作用。这就为天地万物间的互"盗"理论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明确提出"盗天地"的是《冲虚真经·天瑞》篇,它说宋国向氏到齐国向国氏请教致富之"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听了以后就去钻墙凿室,不久案发获罪,抄没全部家产。向氏怨尤国氏而再度赴齐。国氏笑曰:"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国氏告诉向氏盗天并没有灾祸,然而盗"人之所聚"就要获罪。向氏又去问东郭先生,东郭先生说:"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沉外物,而非盗哉!"又称"国氏之盗,公盗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③太平道在《太平经》中,也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天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④它认为学道的人只要像天地一样,守气不绝就不会死。《阴符经》称: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认为"盗"就是"天覆地载,万物潜生,冲气暗滋。"⑤"天地,万物之盗"。影响较大的《阴符经》注家唐李筌称:"天地者,阴阳也。阴阳二字,洎乎五行,共成其七","天地万物,胎卵湿化,百谷草木,悉承此七气而生长,从无形至于有形,潜生覆育,以成其体,如行窃盗,不觉不知。天地亦潜与其气,应用无穷;万物私纳其覆育,各获其安,故曰:天地,万物之盗。"⑥"万物,人之盗"。李筌称"人与禽兽、草木,俱禀阴阳而生,人之最灵,位处中宫,心怀智度,能反照自性,穷达本始,明会阴阳五行之气","人于七气之中,所有生成之物,悉能潜取,以资养其身,故言盗,则田蚕五谷之类是也"。⑦至于"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李筌又称,"人但能盗万物,资身以充荣禄、富贵,殊不知万物反能盗人以生祸患";"三义更相为盗者,亦自然之理,凡此相盗,其中皆须有道,惬其宜则吉,乖其理则凶"。所谓盗中之道,就是"见室中之藏,圣也;知可否,智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分均,仁也","三盗之中,皆须有道,令尽合其宜,则三才不差,尽安其任矣,皆不令越分伤性,以生祸患者也"。⑧"三盗"之时,又有"盗机"。《阴符经》称:"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李筌称:"缘己之先无,知彼之先有,暗设计谋而动其机数,不知不觉,窃盗将来,以润其己,名曰盗机。"天下人均能见此盗机,而很少人理解它深刻的道理。"君子知至道之中,包含万善,所求必致,如响应声,但设其善计,暗默修行,动其习善之机,与道契合,乃致守一存思,精心念习,窃其深妙,以滋其性;或盗神水华池,玉英金液,以致神仙贤人。君子知此妙道之机,修炼以成圣人,故曰君子得知固躬矣"。而小人则不辞疲瘁追求金帛、荣华或女色,"暂得浮荣,终不免于患咎,盖为不知其妙道之机以致于此,故曰:小人得之轻命也"。⑨自唐以后,"盗"的思想一直是道教内丹修炼时的重要理论依据。宋夏元鼎在《黄帝阴符经讲义》中,注释"盗机"时称"盗机之喻,妙矣哉!盗者何?不可测知也。机者何?不可御遏也","此盗此机,能通三才造化,得阴阳阖辟,一气流行,机缄自应,百姓日用而不知,惟学道者得之以固穷,非曰:特守贫穷也。凡其浮云富贵,不事肥甘,乐清虚,从淡泊,即固穷之义也。小人得之轻命,非曰:事刀兵也。凡其御房采战,嗜酣声乐,饮酒食,逞财气,即轻命之谓也"。尽管对于"盗机"的态度,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但"盗机之发亦何私于有无也"。CD意思是"盗机"的存在和作用是同样的,并不因人而异。

  阐述内丹理论与功法的《入药镜》,称内修方法就是"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萧廷芝注称:"修炼莫不盗天地之机,夺造化之妙。

  运用则符乾坤否泰,抽添则像日月亏盈。"又称:"倘或火候失时,抽添过度,寒暑不应,进退差殊,即令天地之间,凭何而生万物哉,阴阳之气凭何而生龙虎也。"元代道士王道渊还对"盗夺"作了具体的解释:"一呼一息,能夺造化,人一日有一万三千五百呼,一万三千五百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则一息之间潜夺天运一万三千五百年之数;一年三百六十日四百六十八万息,潜夺天运四百八十六万年之数。于是,换尽阴浊之躯,变成纯阳之体,神化自在,聚则成形,散则成风,出有入无,隐显莫测。"CE宋代张紫阳《悟真篇》有诗云:"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CF意思是修道之人掌握"三盗"的时机,是长生成仙的关键。天地万物的各种变化都能按规律运行,人的各种世俗之虑都得到平息,百骸都能得到调畅,那就证明了无为自然之道。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的《阴符经注》,以阐述内丹修炼之道,认为"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于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常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CG刘一明还认为"盗"之秘密,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CH只有深明造化,洞晓阴阳者才能理解和掌握它。

  注:

  ①CH《道书十二种》第586页,第410、411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②③⑤⑥⑦⑧⑨CDCECG《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58、59页,550~551页,第3册第565页、565页,565页,565~566页,567页,577页,331页,4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450页,中华书局,1960年

  CH《道藏》第2册88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9年

  机

  机,是弓上发箭的装置,《说文》称"主发谓之机"。但也含关键、时机、征兆、素质等义。道教将"机"认作天地和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变化的原因,以及人对于天地万物的存变关键的认识。

  《南华真经·至乐》称"列子行食于道,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最后归结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林疑独注称:"圣人知生不长存,死不永灭,一气之变,所适万形,万形万化而有不化者,存归于不化,故谓之机。机者,动静之主,出无入有,散有反无,靡不由之也。"①《冲虚真经·天瑞》篇,亦有同样的故事,也认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晋张湛注曰:"夫生死变化,胡可测哉。生于此者,或死于彼;死于彼者,或生于此。而形生之主,未尝暂无,是以圣人知生不常存,死不永灭,而一气之变所适万形,万形万化而不化者,存归于不化,故谓之机。机者,群有之始,动之所宗,故出无入有,散有反无,靡不由之。"②《淮南子·兵略训》以"机"指行为变化的时机,谓"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又称良将之用兵,"发必中铨,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必中揍;通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塞举措之利害",等等。③《淮南子》的行为之"机",同《南华真经》《冲虚真经》的"动之所宗",是一致的。

  大约出于南北朝时期的《阴符经》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机。"在说到"三盗"时,又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其盗机也,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④在这里提出了"机"、"盗机"、"杀机"等一系列重要教义概念。

  对于"机"的理解,元代俞琰《黄帝阴符经注》认为历来有二种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是"权谋知术之士"的解释,一种是"修炼之士"的解释。"虽各言其志,理则暗合"。⑤唐李筌《黄帝阴符经疏》注"天发杀机"和"人发杀机"时称:"天道生杀,皆合其机宜,不妄发动,阴阳改变,时代迁谢,去故就新,此天发杀机,皆至公也。乘天威杀之机,或龙或蛇,沉隐之类,皆能震起于陵陆,顺天应时,畅达于其间,为乘天之机,不失其宜。"又曰:"世间之法,杀人者死,杀生者罪,何也?为非天之合杀,彼人奈何杀之乎?

  言人不合妄动杀机也。至如奸臣逆节,违背天道,反叛君亲,恣行凶恶,损害于世,擅行屠戮,妄动杀机者,同翻天作地,覆地作天,如此之大乱为逆天之大祸,是名天地反覆,此则人怨神怒,天将诛之,人共杀之,俱合其杀机,是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罚叛讨逆,顺天行诛,皆合天杀之机,宜惬至公之正道则万物咸伏,无敢妄动,名曰定基。"⑥李筌对"杀机"的解释,就是从治政权术的角度出发,认为天道公正,人道有私,私情紊乱天地,共发杀机,天道伏私,才得以"定基"。

  宋夏元鼎《黄帝阴符经讲义》称"人道即天道,天道即天机,天机即天性,所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夏元鼎的解释则从修炼之士的角度出发。他在注"机在目"时称:"心目相关,生死相因,物机相应,曾无间断也。人生为万物之灵,日与万物交际,一念之起,随念生于物;一念之灭,随念死于物。然心非自生于物也,其机在目耳;心非自死于物也,其机亦在目。"意思是人的眼睛一见美色,就会生爱,一见恶事,就会生恶。这些"岂是心之本然哉,皆其机在目也"。当然盲者也会有嗜欲,因此,机并不全在目,所以说"心目相关"。在解释"杀机"时,夏元鼎又称"天发杀机,下除阴邪之气","地发杀机,上承阳刚之运","人识此机,则潜夺造化,旋乾转坤,翻天覆地,使地天交而为泰,生杀定而为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反覆之机也"。⑦宋金元以后的道教内丹家们多有以《阴符经》的"机"来解释养命的"法"和"时"。张紫阳《悟真篇》有诗云:"天地盈虚自有时,审观消息始知机"。意思是,天地之间,阴阳化消都是有时间和条件的,人要能够观察掌握变化的道理,就能知道天地造化之"机"了。"须将死户为生户,莫执生门号死门。若会杀机明返复,始知害里却生恩"。谓人如果能够明白人发杀机,天翻地覆的道理,那么就可以转死为生。"祸福由来互倚伏,还如影响相随逐。若能转此生杀机,返掌之间灾变福"。⑧认为祸福从来互相倚伏,如同形影和声响那样相互联系。人能掌握转变生杀之机,那么翻掌之间灾可成福,死中可生。

  元代全真道七子之一刘处玄的《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在对"机者,何也"的答问中称:"机者,智也。无道之人用智,则损于人,安其自己,谓之贼也。有道之人用智,则损其自己,安于人,谓之福也。"他将《阴符经》的"机"和《道德真经》的第六十五章中"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自然之智"即"自然之机","明道,则无虑"。⑨全真道另一道士李道纯在《画前密意》组诗中,有《神机》一首,称:"存乎中者,神也。发而中者,机也。寂然不动,神也。感而遂通,机也。隐显莫测,神也。应用无方,机也。蕴之一身,神也。推之万物,机也。

  吉凶先兆,神也。变动不居,机也。备四德,自强不息者,存乎神者也。贯三才,应用无尽者,运其机者也。"CD诗中叙述了"机"的各种特点,如:发而中,感而通,应用无方,推之万物,变化不居而贯三才,应用无尽者,等等。

  明清道士大多以"机"来说明内丹修炼术。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在《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中,从瓜果的子实说起,称"瓜果中俱有子,子中俱有仁,其仁两瓣,瓣中又有一心,此心乃一点生机。其瓜果生成,皆本于此。所谓天地之心是也。吾之观此,因悟的阴阳生机之道矣"。CE他认为天机运于阴阳,人如果能够掌握阴阳天机,就能,结"瓜果"成大道。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553页,第5册537页,123、124页,第3册562、563、566页,563页,578页、574页,412、4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⑨CD《道藏》第2册830页,第23册716页,第4册48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E《道书十二种》第592~593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坐忘

  坐忘是指人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也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称:"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

  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①宋代曾慥在《道枢·坐忘篇》中称:"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矣。"②《南华真经》(即《庄子》),有"坐忘"一词,语见《大宗师》,"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通就是道,因此坐忘就是得道。《南华真经》说到"忘"的还有多处,《天地》中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③能够做到忘物、忘天、忘己的人,也就是做到了"坐忘"。
首节 上一节 63/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