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62节

  注:

  ①②④⑤⑥⑦CF《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118、113、4页,458页,第3册16页,第2册235页,第3册36页,40页,第1册2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11、30、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⑧《玄珠录校释》第137页,巴蜀书社,1989年

  ⑨CDCE《道藏》第25册448~454、438页,535页,38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柔弱

  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道德经》中,关于"柔弱"的论述有七处,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其作用又是柔弱的,以"弱"形容它的运动特点是持久而不带有压力感的。另外,《道德经》又以"柔弱"和"刚强"相对,认为"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它以水为例,称"天下莫柔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又以人和草木为例,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因此,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如果说,刚强和柔弱是道所包含的一组矛盾的特性的话,那么,《道德经》明显地倾向于赞扬柔弱的一面,多次强调柔弱胜于刚强。宋代朱熹在他的《语录》中,曾经评价过这种"柔弱观",说老子"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自应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间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人,他便是如此待你,如云: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到那柔之极时,才有一毫发露,便是刚,这气便粗了"。①《淮南子》对于水的"柔能胜坚"的特性作了广泛而细致的铺陈描写,认为"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故而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②这就是说,具有柔弱特性的水是天下最高的"德"的体现和代表。

  《淮南子》和《文子》(即《通玄真经》),都将"柔弱"之道推衍到治国之中,认为"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③但是汉代的道家并不偏向柔弱,而主张刚柔相济,《淮南子·汜论训》称"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④早期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也赞扬"水善能柔弱,像道",能够"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认为"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⑤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学习水的"柔弱"。魏晋期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引用了《妙真经》,经文与《道德经》和《淮南子》等对水的赞扬和描绘相一致,只是在字句上更加通俗易懂。经文称"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及万物。大无不包,小无不入;

  金石不能障蔽,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冲漂石,疾于风矣。广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淡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天地终始"。⑥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归志于水",这样才能做到"与天地终始"。《无上秘要》还引用了《虚无经》文,概括了道的十三种特性,其中"七日呼吸中和,滑淖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纵体,以奉百事,谓之弱"。《虚无经》认为学习这十三种特性并加力行,"非独治身,平首万国"。⑦不过,这一"柔弱"的特性,却是从"呼吸"调养和"百事"行为的角度加以描述的,主要是内修和修身的内容。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撰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却主要是从"平首万国"的角度阐述"柔弱"的作用,称"力强者,人折之;智强者,人害之;势强者,人谋之;气强者,人制之;德强者,人伏之。守弱体柔,不犯于物,其德如此,可谓之强。如道之用,孰敢害之","道以至柔,无乎不在,贯通万物,流注群形,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故保养道存则生全而柔弱,驰骋气散则枯槁而坚强。理国有道,则襁负而归仁,无道,则萧墙构敌矣"。⑧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兴起。全真道士追求"全性保真",出家住庵,因而常以"柔弱"思想指导自己的内炼。

  《西云集》有洞明子"述怀"诗五十首,其一称"清贫柔弱做真修,名利浮华事总休。心地了然无别物,清风明月满琼楼"。⑨他以"柔弱"和"清贫"相联系作为真正内修的先决条件。内修家常常以刚柔对比来阐述内气运行以及火候方法等等。清代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回答"琴剑者何"的问题时称:"盖以至阳之气,中含至阴。学者执著一个阳刚之气,则不能成丹。剑之取义,刚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刚中有柔,健而和顺之义,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刚柔健顺,方无差错。若到水火调和,金木合并,则刚者不刚,柔者不柔,且至纯熟之候,更不知有刚柔,惟顺其气机之流行,自然天然而已矣。"CD在内修中在气机流行之中,从下手时知刚柔到纯熟时不知刚柔,这是一个从不纯熟到纯熟,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水火调和,金木相并。

  清代另一个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周易阐真》一书中,反复地阐明刚柔相依的道理。在"大壮"中指出"刚而能柔,阴阳混合,金丹已结";"刚以治内,柔以应外。外不足而内有余,不壮而壮,壮之有得于中"。CE在刚柔之间提出"中"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今日常说的对立面之间要保持平衡的意思。在"损"中,即称"刚柔归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如一。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还元返本,圣胎有象。由是享自在无为之乐,我命由我不由天"。认为金丹凝合于"刚柔归中",而不是如同初期道家和道教的著作中,偏于柔弱,强调以柔克刚,这无疑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个进步。

  注:

  ①《古今图书集成》第60册72、243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8年

  ②③④⑥⑦⑧《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8页,462页,102页,第10册217页,218页,第2册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⑨《道藏》第25册53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D《乐育堂语录》第1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CE《道书十二种》第84、94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抱朴

  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原是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又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抱朴"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元代道士李道纯《画前密意·工夫第十一》诗云:"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①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

  《道德经》还有"朴"字多处,如"敦兮其若朴"(十五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特别是对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这一句,历代注家都十分重视,认为它说明道总是具有"无名"和"朴质"这两个重要的特性。唐五代道士杜光庭注称:"端寂无为者,道之真也,故谓之朴。生成应变者,朴之用也,故谓之道。道、朴,一耳。"②《道德经》还提出人治之道也是要"朴"。第三十七章中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称"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阶级将"朴"作为治政原则之一,则民众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朴实了。《南华真经》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还认为从政的人要"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就是自身要静,行为要随道的规律,动静都要无为。使天下和自身都达到朴素的天然本性,这样天下就无人能与之争夺。从道的人则应"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就是去其对本性的雕琢,恢复纯朴的本质,以自己本来的形象独立于世。《淮南子》也将"朴"视为"道"的重要特性,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在天地初辟,万物未生之时,世界就是"混沌为朴"的。万物生成以后,"朴散而为器",因此,治政的人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从道的人应该"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已雕已琢,还反于朴"。④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经》,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称"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并且认为:"虚无者,乃内实外虚也,有若无也。反其胞胎,与道居也;独存其心,悬龙虑也;遂为神室,聚道虚也。但与气游,故虚无也;在气与神,其余悉除也。以心为主,故得无邪也;详论其意,毋忘其书也;得之则度,可久游也;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也,凶祸一至,被大灾也;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也。"⑤指出,如果能够还返到胞胎之中,与世俗之事毫无牵缠,就是"与道居也",如果抛弃了人的真正的纯朴之质,那就是"反成土灰"了。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也认为"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并称:

  "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

  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要求从政之人,按道的规律治国,以"无名之朴"教诫民众,并且以道来锁住邪变。而从道的人要"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

  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在述及写作该书缘由时,自称:"挟怀朴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澹,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所谓"挟怀朴素",也就是"抱朴"的意思。⑦葛洪自称"抱朴子",他并且以《抱朴子》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他在说到"抱朴子"一号的来历时称:

  "洪之为人也,而騃野,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提出了一个与"道"相当的"玄"的概念,认为"玄"同"道"一样具有"含醇守朴,无欲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淡"的特点,并且指出"道家之教"就是使人精神专一,"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哲人大才,应该"嘉遁勿用,翳景掩藻,废伪去欲,执太璞于至醇之中,遗末务于流俗之外",而一些庸才近器,是不可能"开学之奥治,至于朴素"的,他们徒然"锐思于糟粕",也不能"穷测其精微"。⑧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也认为"处无用于嚣途,乃得真之挺朴;任凡庸以内观,乃灵仙之根始也"。⑨认为在喧嚣烦杂的世事中,无为无用,这就得到真正的"朴"。《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要求从道的人有意识地减少思想活动,回归到孩提时代无忧无思的境界,闭塞自己的智慧和邪恶,这才是圣人的朴。冲玄子注称:"蒙,本作朦,不明也。思繁则巧制盛,虑多则谋贼生,奇物来于寇盗,矫诬长于诳衒,故令损之,归于童蒙。童蒙不明无为,膏火自煎,不饰智以惊物。闭塞邪智,开明正慧,则伪法不行,真道流布,去邪取正,圣化之本也"。刘处玄注称:"惩忿窒欲,养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圣人之质朴也。"CD金元的全真道以全性固真为修道要求,十分重视损思、塞邪、归朴。《重阳立教十五论》在《论降心》中称:"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CE这一"定心"的状态,正是"抱朴"的写照。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在《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中回答"愚者,何也"的问题时称:

  "愚者,古之达人,要远其世之梦幻,外貌若愚也。儒者颜回,清贫而一箪一瓢;释者释迦,乞食而一饭七家。道者纯阳,无为而鹑居鷇食,返其朴则高者就于下也,有者就于无为,明者似于暗也,言者若其讷也。经云: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外愚则内抱其道真生也。"CF全真七子之一郝大通的弟子王志谨在《盘山语录》中批评出家修行之人起初以为性命事大,但日久就被俗物移情,口头伎俩,为奴作婢,"岂是清净无为主人之事","凡欲修行,心地明白而守愚拙,则天下之智巧者,皆为之使用矣"。又称:"为道者,抱朴含醇,潜通默运,除情去欲,损损存存,于物无私,作事明白,曲己从人,修仁蕴德,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是非俱泯,心法两忘,向上之机,自然达矣。"CG全真道士李道纯有《自得》诗七首,其七云:"静抱无名朴,尘情了不侵。汞铅熔作粉,瓦砾变成金。觌见羲黄面,参同释老心。顿空超实际,无古亦无今。"CH认为凡是抱朴"的人是不受世俗尘情侵扰的,超凡脱俗,无古无今。只有"抱朴"的人才能尽理、尽性、造道和知天。李道纯还告诉门人,儒家的"赤子之心"和道家的"婴儿之未孩"是"同此言,其大朴未散,其复不远也"。CI也就是如果使自己达到"婴儿"状态,返朴就不远了。清代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中就有关于"婴儿天真"的叙述:"婴儿初生,无识无知,酒色财气而不着,恩爱牵绊而绝无,富贵穷通而不晓,水火刀兵而不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万物皆空,诸尘不染,铁面无情,纯然天真。吾之观此,因悟的返老还童之道矣。人能猛醒回头,脱离万有,居于无事之境,处于无色之界,拔去历劫根尘,扫尽现世习气,头头放下,空空洞洞,清清静静,形虽老而性复初,外虽弱而内实壮,即是返老还童,即是婴儿本面。"CJ

  注:

  ①CECFCHCI《道藏》第4册486页,第32册153页,第23册708页,第4册514页,第23册73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④⑦⑨CDCG《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136页,466页,第5册86、111、58、59、14、4页,第9册51页,第4册578页,第3册616页。508、5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太平经合校》第468、470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47、18页,上海古局出版社,1991年

  ⑧《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71、3、184、15页,中华书局,1985年

  CJ《道书十二种》第396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命

  命,指人的寿命。道教认为,人命的寿夭是自然的赋性,但又受到人的善恶行为和欲望多寡的直接影响。通过多建善功和清静寡欲的德行,以及内外丹的修炼功夫,人可以享尽天寿甚至得道成仙,永生不死。魏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太上灵宝五符序》称:"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不能守神,以御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①先秦诸子对于"命"的论述甚多。儒家的《论语》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寿夭贫富甚至国之安危治乱,都是天命。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是"畏天命"②即人生的顺逆、吉凶,常不可测,令人生畏。墨家则持反对"命"的观点。《墨子·非命》称: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的观点是暴王所作,穷人所述的骗人工具,是"天下之厚害。"③但墨子仍然承认有天,即有主宰性的天帝。道家经典《道德经》言及"命"者有二处。其一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它将"命"当作命令、干预来解释;其二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对于"复命"的解释,河上公称"复还性命",④王弼称"复命则得性命之常也",⑤至于"性命"的根源,则是"虚静",也就是"道"。《南华真经》也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不承认有主宰世界和人的天帝、鬼神。《大宗师》篇有曰:"天无私覆,此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虚斋赵以夫注"命"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德充符》篇有孔子答哀公问,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认为上述生死存亡种种事实都是自然之理,也就是命。

  《大宗师》另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林疑独注称:"死生之理,命也。

  阴阳之常,天也。真人任其自然,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与!"虚斋赵以夫更为明确地注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命即自然之理"。⑥汉代的《淮南子》称:"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以"道"与"命"对举,意思是,命就是道,就是自然之理。因此,得道的人,就是"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命是天命,即自然之理,有道的人要始终坚持自然之理而不违离。因此,无论生死、贫富都不计较,"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⑦《冲虚真经》(即《列子》)有《力命》篇,唐代卢重玄解题称:"命者,必定之分,非力不成。力者,进取之力,非命不就。有其命者,必资其力。有其力者,或副其命。亦有力之不能致者,无命也。

  持命而不力求者,候时也。信命不信力者,失之远矣。信力不信命者,亦非当也。"⑧他认为既要认识自然之理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又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无命,不能致之。候时,不力求,也是"非当"的。

  道教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将太上老君视作"道"的化身,因此,"命"有了神的主宰。但是,由于道家的天命观念的影响,故道教教义中对于"命"的阐述,既有听天由命的消极一面,又有我命在我的积极一面。

  《老子想尔注》称:"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察必审于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⑨意思是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和功能。《想尔注》的天,指的是"天曹",有"罪成结在天曹","天曹左契"等句,天曹就是天庭的职官或部门。《无上秘要》卷五十二《三元斋品》称"三界五帝、三官九府、百二十曹"。CD人的寿命和行为都受到天曹的控制和监督。另外,《想尔注》又称"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CE认为人只要清静无为,就可以"复命"。
首节 上一节 62/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