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61节

  ⑦《太平经合校》第203、46、470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⑨《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36、139、17页,中华书局,1985年

  CL《道书十二种》第510~511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清静

  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道德经》中提到"静"字有十处。其中"清静"连用的仅一处。第十六章称"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做静,静了才是复命。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制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第三十七章还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南华真经·天地》篇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意即古代之善于治理天下者,没有贪欲而天下能自足,任其自然而万物能自化,心如深池之水那样的平静,百姓也就自然安定。《天道》篇还认为圣人之静,"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①进而将"静"视作观察和衡量天地万物的方法和标准。《淮南子·原道训》称:"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而恬愉者,万物之用也。"将"清静"和"柔弱"作为道德的至要。在《精神训》和《说林训》中还称"天静以清","水静则平";《原道训》还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都以"静"作为天地万物的规律和人的行为规范。由此,在阐述人主治国之术时,认为"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②君人之道,就是拿"处静"来约束自己,拿"节俭"而守纪律来约束下属。"处静",就不会骚扰下属,"节俭",就不会使民众产生怨恨的情绪。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对于学道的人,则"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③《太平经》中则认为天地有性,"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人只要能够自己"善"和"正",就能感动天地。声称"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有恶意,瑞应善物为其出。子欲重知其大信,古者大圣贤皆用心清静专一,故能致瑞应也。"④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⑤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马承祯《坐忘论》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学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收心的标准,就是"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⑥《清静经》充分发挥了《道德经》的清静思想,认为"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唐代以后道门注家对此作了充分发挥,杜光庭在《清静经注》中称:"清者,天之气也,浊者,地之气也。"

  又曰:"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元初道士李道纯也注曰:"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⑦《清静经》着重阐述了清静修炼的要求是澄心遣欲,万类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杜光庭在其注本中对此也有所阐释:"遣者,去除之喻也。人能去其情欲,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心既安静,世欲岂能生焉?"

  李道纯认为"遣欲之要"为"悠悠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就是经文所述之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⑧身心和万物,都被视作"空",当然物欲即可摆脱。《清静经》还认为只是遣欲,还不能真正做到清静,只有"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由此,修炼的"清静",才是"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⑨这样一种"清静"得道,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既不为物累,也不为心累,不为累而累,也不为不累而累。

  宋元以后,清静之道与道教内丹修炼之术逐渐融合。《云笈七箓》卷五十六《诸家气法》引《元气论》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

  意思是长生修炼之诀窍在于使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卷九十二《仙籍语论要记》称,"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CD"近真",就是得道的意思。全真道创立后,"清静"之法,就完全同精、气、神的内修联系在一起了。《纯阳真人浑成集》中有诗两首,一首题名《清》:"一念不起,万缘何生。虚无浩浩,月白风清";另一首题名《静》:"外境不侵,内神自定。

  一点灵光,莹然自静。"CE这两首诗从"外侵"、"内念"等角度描述了内修中的感受。《真仙直指语录》引全真七子之一马丹阳之语,称:"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静所到也。"CF李道纯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述及"清净"时,也说"灵源浪息谓之清,性地无尘谓之净。神水本来清,随流便不澄。只今还不动,慧日自西东","清清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默识通玄关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CG认为内修之中,神水之流转,关窍之通透,都要依靠"清静"功法作为基础。

  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较为辩证地看待内丹修炼中的"动静"问题。他认为"静处炼命,动处炼性,集义生气,积气成义",主张"成真作圣,皆从此一动一静,立其基。盖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是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此一出一入间,实为玄物之门"。CH认为内修的过程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在炼命阶段强调"静",在炼性阶段强调"动",只有在一动一静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炼就大丹。

  王元晖在其《清静经》的注本中称,修炼之士"当须入三静关",要大静三百日,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在入关期间,要"闭户不出"。CI但是,黄元吉在修炼场所的选择上,并不主张形式上的"静",认为:"只要在欲无欲,居尘出尘足矣。古云:炼己于尘俗,原不可绝人而逃世,须于人世中修之,方能淡得尘情,扫得垢秽,否则未见性明心,即使深居崖谷,鲜不炼一腔躁气也。"至于玉液已成,炼金液大丹时,为了以山林的天地之气,养已身先天一气,才不得不入山采药,择静地而修之。在修炼过程中,黄元吉也认为动静是结合的,"当夫静坐之时,一心返照于虚无祖窍,务令无知识,无念虑,尘垢一空,清明尝见,庶几混混沌沌之中,落出一点真意,即是先天之意。从此有觉,即先天之觉。从此有动,即先天之动"。通过"静坐"的修炼,达到先天之"觉动"。在一静一动之中,"真精真气真神,即从此而生"。CJ

  注:

  ①②⑥⑦⑧⑨CDCI《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447、477页,第5册9、50、135、66页,第1册645~646页,第3册12、39页,13、40、39页,3页,第1册388、635、638页,第3册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7、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512~513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⑤《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7页,中华书局,1985年

  CECFCG《道藏》第23册690页,第32册433页,第23册76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HCJ《乐育堂语录》第148、163页,第89、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寡欲

  道教认为人的欲望是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无论是治国理政、个人修养都要对欲望加以抑制。

  《道德经》多处说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欲和贪欲。第四十六章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并且以"少私寡欲"(十九章)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对治理天下的君王来说,则"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南华真经·天地》中所谓"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也就是这个意思。《淮南子》说得更为透彻,认为"至人之治",要"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

  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约守"和"寡求"这两者,成了"至人之治"的主要内容。它认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必须使民"足用",要使民"足用"就必须不夺其时,不夺时,就必须"省事",而"省事"就在于"节欲"。

  《淮南子》还认为"嗜欲"有害于"人性",称"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等等。因此,"寡欲"也就自然成为养生的一种要求。认为"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①圣人要损欲自养,掌握节制,才能恢复人的本"性"。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老子想尔注》中称,"道常无欲,乐清静"、"王者亦当法之",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时,对于世俗的人来说,也应是"道之所说无私,少欲于世俗耳"。这是因为"道性于俗间都无所欲"。②但是早期道教,不论是五斗米道或太平道并不一般地否定人的饮食男女和乐舞娱乐。《太平经》上说到:"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凡事乐者,无有恶也。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皆与人相似。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早期道教还把歌舞之乐同善联系在一起,认为"凡万物尽生善,人人欢喜,心中常乐欲歌舞,人默自相爱,不变争,自生乐,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故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也。"③由此可见,早期道教的"寡欲观",是有条件的对"欲"的克制。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阐述"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但他要求涤除的是"嗜欲",而对一般的人欲,他并不一律反对,最突出的就是他对房中术的宽容态度。他指出:"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④《西升经》,则对"欲"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唐代道士李荣注称:"有欲,则伤身,故云:凶害之根。无欲,则会道,故云:天地之原。"他认为"外去贪欲,自守无为,唯有圣人方能"。而一般人"凡情迷乱,蒙昧无知",不懂得有欲是凶害之根,"今言去欲入无者,亦教凡流以为行也,能依圣行,可以成道"。⑤《清静经》将"清静"视为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就是"清静"的对立物。《清静经》认为:"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只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王元晖注曰:"人身贱罗绮,口饫珍馔,目惑邪色,耳乱郑声,所慕者荣华富贵,日就沉溺也。"⑥因此,《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将"除欲"和"心清"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欲"指"六欲"。《清静经》中便有"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之句。唐末道士杜光庭注"六欲"为"六根"。六根是佛教概念,指"眼、耳、鼻、舌、身、意"。杜光庭认为:"欲者,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景而染谓之欲,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人若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岂能生乎。内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故不生也"。侯善渊描写"六欲不生"的状态是:"眼观无色,神不邪视。耳听无音,声色不闻。鼻息冲和,不容香臭。舌餐无味,不甘酸甜。身守无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⑦要达到这种境界,李道纯在其注释中认为:"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所以清心,所以静至。"⑧金元之际,全真道创立。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就要求学道之人出家住庵,打坐降心,认为:"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并且认为"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王重阳的"圣境"就是超越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称"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如果能够"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⑨佛教有三界之说,全真道以出离三界,作为得道的要求,因此,对于"欲"的态度,就不是"寡欲",而是"绝欲"。王重阳的弟子、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曾有这样的诗句,"无情不作乡中梦,有志须为物外仙","一念无生即自由,千灾散尽复何忧"。CD他的另一弟子郝大通在《金丹诗》中也称"常听壶中金石声,凡情除去道情生"。CE另一弟子谭处端在《述怀》诗中,更加完整地说明了"断欲"、"绝情","寂寥孤淡"的追求,诗云:"欲情巧胜染多言,悟此方离种种边。欲断情忘通妙理,烟消火灭达幽玄。口张舌举功难就,意出心生行怎圆。绝了人情无个事,寂寥孤淡任残年。"

  在他的《示门人》诗中,更是要求弟子们"情欲永除超法界,痴嗔灭尽离人天","灭恶除情作善良,好将名利两俱忘",等等。CF全真道重视内丹修炼。内丹修炼都把"断欲"作为入门的第一步。《盘山语录》称,"或问:初学修炼,心地如何入门?师云:把从来私情眷恋,图谋计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两断着。又把所着底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内无妄念,外慎言语,节饮食,省眠睡,尘垢净尽,就是个"无上道人"。CG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柳华阳的《金仙论证》在述及"炼己"时,就称"断欲离爱,不起邪见,逢大魔而不乱者曰炼"。而炼己的最高境界就是"寂淡直捷,纯一不二,以静而浑,以虚而灵,常飘飘乎,随处随缘而安止,不究其所在,不求其未至,不喜其现在,醒醒寂寂,寂寂醒醒,形体者不拘不滞,虚灵者不有不无,不生他疑,了彻一心,直入于无为之化境,此乃智者上根之炼法"。CH

  注:

  ①⑤⑥⑦⑧CG《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112、9、164页,第3册613页,28页,13、34页,39页,5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7、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③《太平经合校》第648、646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④《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7、12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⑨CDCECF《道藏》第32册153~154页,第25册811、818票,881页,847、8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H《中国气功大成》第824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不争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曾经高度概括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下而不争的。当然,"道"的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另外,《道德经》还说到老子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这里的三宝,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仇恨"、"奢侈"和"争名夺利"的现象而提出的个人道德规范,在治国之策上,他则要求"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意思是不尊崇贤才高能,就可以让民众不争夺功名。西汉时的《淮南子·兵略训》称"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诠言训》还指出"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意思是世人相争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或因物质财富不足,或因分配不平等,等等。不过在《原道训》中仍然认为"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就是说得道的人可以应付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内心之中却不能失去按道行事的本性。又称"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则"天下归之,好邪畏之"。①《通玄真经》(即《文子》)认为"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认为过分的追求和争夺,将适值其反,而遭到灾祸。"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②就是说地处于低下的位置不争高势,所以平安而无危险。水从高处向下流,不争速度,然而流而不慢。人要有所得,主要是因为有得的时机,而不在人的争利的愿望。治理国家依靠的是道,而不在于是否是圣人。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道家的"不争"思想,称"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人如果仿效水的不争,"终不遇大害"。它认为"人"有二类,一类是圣人,一类是俗人,圣人要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这里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不同,乃指学道之人。《老子想尔注》称:"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③《清静经》有"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之语。杜光庭在为该经作注时认为"争"是为了求得清静。而上士和下士的"争"又是不同的,其区别在于是否"执见"。上士"不执有见"所以"不著于耳目鼻口身意之病,亦不著于咸苦辛甜之味,亦不著于宫商角徵羽之音",如果"执见",就是追求"耳目鼻口身意"的享受,就成为"下士好争之理"。人只要能够"不执"而"无争",就是"清静"。④杜光庭另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注解"三宝"时称:

  "慈以法天,泽无不被也;俭以法地,大信不欺也;让以法人,恭谦不争也。此三者,理国之本,立身之基,宝而贵之,故曰三宝",意思是慈、俭是天道的特性,而不争是人道的特性,三者都是"道之用"也。⑤金代的侯善渊认为"上士"知道天命,"处于无侣太空,天真妙道,寂然不动,无所争讼",因此,"静室居闲坐,清空任便行"。而"下士好争强","动生人我,竞起是非,发于争讼矣"。如果下士能"闭目凝神室,开睛混太阳。自然知古道,心地得清凉"。⑥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在《清静经》的注解中有明显的三教融一思想,认为"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好胜,自满自见,做了一点好事,就"矜伐"而"致争"。李道纯认为上士和下士的最大区别在于各有"照心"和"妄心",要"常灭妄心,不灭照心"。所谓"妄心"就是"一切不止之心";"照心"即"一切不动之心"。认为"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而"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扰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⑦唐代道士王玄览在《玄珠录》中称"上善若水,水性谦柔,不与物争",仍然承袭《道德经》的思想,同时,又对如何实现"不争",提出了"行者之用,处物无违,于中万施,详之以遇"的要求,即接触事物要审慎,不可逾限。他认为:

  "智莫过实,行莫过力,则能互相优养,各得其全。若过则费而且伤,大者伤命,小者成灾。"结果"违天背道,法所不容"。因此"不争"就是要"适足",这才是"用天之德"。⑧金元全真道的一些高道都将"不争"作为全性保真的重要的行为规范。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在他的《仙乐集》的《五言绝句颂》中,反复颂赞"不争",称"善觉不争空,忘尘见道功","大悟不争空,至明万事容","得道不争空,混尘众垢容","坚志不争空,真明万慧通","世外不争空,身青如万松","无争道性强,保命浊情忘。永免轮回苦,真归蓬岛乡"等等。刘处玄还认为:"上士无争,应物常平。不贪外宝,道合真灵。理明正教,敬信来听。方圆随顺,救死哀生。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六铢无赐,换却伪形。完全功行,胜殢声名。了真归去,朝现三清。"他对于"不争"的要求就是"应物常平",同王玄览的"于中万施"一脉相承,但是刘处玄从全真道的"绝欲"出发,进一步提出"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只求"了真归去,朝现三清"。⑨元以后的全真道士都以不争名利同超脱生死相联系,洞明子《西云集》中有《示众》诗,其中二首意在警戒世人"不争"名利。一曰:"日夜经营名利事,朝昏整顿幻躯身。直饶紫绶金华贵,争及无名闲道人。"一曰:"生死途中人度岁,轮回路上客流年。可怜错把身心用,不学长生久视仙。"认为把身心耗费在"名利"和"幻躯"上,就脱离不了生死轮回的苦难。只有做个"无名闲道人",才能"长生久视",羽化登仙。CD道士姬志真的《警世》诗说得更为透彻明白,诗道:"春去秋来不暂停,两轮催促太无情。蜗牛角上争名利,石火星中寄死生。阎老判句难抵当,酆都决去没期程。有条坦坦分明道,争奈迷人不肯行。"CE争名争利的人都是走向地狱的"迷人"。只有抛弃名利才能走上长生的"坦坦分明道"。

  "不争"在道教规戒中也成为道士的一项行为规范。《老君二十七戒》,分道戒为上中下三行,要求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行知足等。每行各有九戒,明确规定:"戒勿与人争,曲直得失,避之"。并且称"九行"(二十七戒)备者神仙,六行(十八戒)备者寿,三行(九戒)备者增年"。CF
首节 上一节 61/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