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59节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并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批评"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是"凶败之符",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他们"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④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中,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⑤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西升经》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物"之中的属性--"仁"。《西升经》中还有"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有"神灵"之神的意思。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必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

  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⑥因此,人能归道,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办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这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灾",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⑦唐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⑧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义着重探讨人的问题。宋徽宗注《西升经》有《序》称:

  "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⑨这就将"道"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古时,"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CD因此,有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认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辈欲反本还源,归根复命,以此为则,不亦简妙乎。今心无所主,性不安闲,安得元神凝寂,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CE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相结合,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CF。清代道士、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又称:"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

  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道德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自谓:"吾尝自内观而无心,外觅而无体,飘飘乎寻之不得,恍恍乎觉而虚灵,似鱼之随水,如雾之笼烟,一派冲和,荣卫天地,但人不能深进,故本然之道味却矣。"CG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将内修理论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强调内丹修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CH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丹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先天全,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全",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所谓"先天亏",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丹家的谬指,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CI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论系统中,"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注:

  ①⑧CE《道藏》第24册805页,第23册674页,89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⑥⑨CDCF《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447、452页,第3册603、624、618页,629页,71页,第1册645、6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老子注释及评介》第152页,中华书局,1984年

  ④《太平经合校》第218~219、143~144、254、110~111、157、159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⑤《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3、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⑦《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12、114~115页,中华书局,1980年

  CG《中国气功大成》第893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CHCI《道书十二种》第529~530页,第509~510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玄

  道教教义中的"玄",相当于"道"。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①因此,"玄"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本体,与"道"相同。道教以"道"名教,后世亦有称之为"玄教"的。明代道教仪式书和御制仪式音乐谱集,就称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和《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道教的"玄"沿袭了道家著作中"玄"的概念。《老子》(即《道德经》)中有"玄"字共十一处。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章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指的是有无之道,概括而称之为"玄"。《说文》释"玄"为"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②宋代苏辙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元代的吴澄注称:"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③《老子》中,还有一些"玄鉴"、"玄德"、"玄通"和"玄牝"之类的连用词组,其中的"玄",大多作为形容词使用,意思是幽深不测、深邃通达。《庄子》中也有一些"玄天"、"玄古"、"玄德"的连用词组。"玄古",就是远古的意思。"玄德"就是天德,因为天德不可捉摸。"玄天",指的是天玄妙莫测。大约成书于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称:"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④"玄"是幽远变化无穷的意思,所以生神。神之为用,触遇玄通,契物化成,无不应也。这里的"玄"成为概括天、地和人的宇宙本体。

  西汉哲学家扬雄仿《周易》作《太玄》,提出"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以"玄"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称"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天日回行,刚柔接矣。还复其所,终始定矣。一生一死,性命莹矣。"⑤认为"玄"就是浑沌未分时无形的元气,由于阴阳的分合才产生了天地万物,这些都是"玄"自身的演化、转化的展开过程。"玄"不仅支配自然界,也支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同人的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玄者,神之魁也。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天奥西北,郁化精也;地奥黄泉,隐魄荣也;人奥思虑,含至精也"。⑥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没有以"玄"代"道"的倾向。《老子想尔注》中释"玄"为"天也",称"微妙玄通"是"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⑦《太平经》卷一至十七,有"玄"字六处,称:"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玉皇虚无之胤,玄元帝君时太皇十五年,太岁丙子兆气,皇平元年甲申成形,上和七年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卯时,刑德相制,直合之辰,育于北玄王国、天冈灵境,人鸟阁蓬莱山中、李谷之间,有上玄虚生之母、九玄之房,处在谷阴。玄虚母之始孕,梦玄云日月缠其形,六气之电动其神,乃冥感阳道,遂怀胎真人。"⑧"玄"字都是幽远深妙不可测的意思。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葛洪另树一帜,在《抱朴子内篇》中首列《畅玄》篇,开宗明义地提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沦大幽而下沉,凌辰极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畴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佪旋四七,匠成草昧,辔策灵机,吹嘘四气,幽括冲默,舒阐粲尉,抑浊扬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匮,与之不荣,夺之不瘁。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⑨他将"玄"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又是超乎物质的精神实体,明确地以"玄"代"道",玄、道同义。其中,"胞胎元一,范畴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就是《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但是葛洪并未否认"道",只是将"玄"和"道"合在一起,他认为音乐会"损聪",色彩要"伤明",美食可"乱性",美色能"伐命",只有"玄道"才"可与为永",即长生成仙。而"玄道之要言"就是"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能得"玄道"者,就能"乘流光,策飞景,凌六虚,贯涵溶","徘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践跚旋玑"。CD唐初道士成玄英承袭魏时的重玄说,将"玄之又玄"衍化为"重玄之道",他的弟子编有成玄英授的《玄珠录》。成玄英认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怯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由于"玄"既是"有"又是"无",因此很易为人所执滞。他既否定"有",又否定"无",超然于"有无"之外,因此,称为"双遣"。超然物外,忘掉违顺、毁誉、荣辱、高下、去来、物我、亲疏、利害、贵贱、祸福、寿夭等一切真实的存在,"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CE这就是一种彻底的无欲境界。

  一般的道教经籍则仍停留在以"玄"代"道"。《西升经》称"守神玄通,是谓道同"。韦处玄注称:"神不离形,故曰守也。神形相保,则通玄而合道也。"CF"玄"和"道"是同义并用的。唐代著名道士吴篇,道号"宗玄",当是以"玄"为"宗"的意思,著有《玄纲论》;名为"玄纲",其内容通篇讲的是"道",其实可称"道纲论"。在陶弘景的《真诰》中,"玄"则多作修饰语,如"玄心"、"玄宫"、"玄霄"、"玄晨"、"玄真"、"玄风"、"玄唱"、"玄峰"、"玄烟"等,大多作幽远莫测的意思解,但都同道教的修仙成真有关。

  北宋以后,道教内丹术逐渐代替了外丹术。内丹术以《道德经》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作为理论依据。《悟真篇》说过:"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CG由于内丹修炼,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幽深而不可捉摸,因此,多以"玄"字命名其术语,如口中唾液称为"玄泉",肾称为"玄冥",喉之起点称为"玄膺",人体的关键重要部位称为"玄关"。清代道士刘一明的《象言破疑》中说:"玄关者,至玄至妙之关口,又名生死户、生杀室、天人界、刑德门、有无窍、神气穴、虚实地、十字路等等异名。

  无非形容此一窍耳。玄关即玄牝之别名,因其阴阳在此,故谓玄牝门。因其玄妙不测,故谓玄关窍,其实皆此一窍耳。愚人不知,或以心下肾上处为玄关,或以脐心为玄关,或以尾闾为玄关,或以夹脊双关为玄关,凡此皆非也。盖玄关无定位,若有定位,即非玄关。"CH既无定位,当然不可捉摸,所以只能称之为"玄"关。

  注:

  ①⑨CD《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页,第1页,第2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说文解字》第84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③CE《道藏》第12册292、780页,第13册36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黄帝内经素问》第130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

  ⑤⑥《太玄校释》第358、260~261页,第37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⑦《老子想尔注校释》第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⑧《太平经合校》第2页,中华书局,1960年

  CFCG《道藏要籍选刊》第3册617页,第1册4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CH《道书十二种》第188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一

  道教教义中的"一",一般认为其义与"道"相当。以"一"作"道"解的,最早见于《道德经》。《道德经》有"一"十四处,其中除作为数词和"指示代词"外,大部分均作"道"解。第三十九章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故宋代林希逸注曰:"一者,道也。"①以后随着道家思想的发展和道教的出现对"一"与"道"的理解和解释,又有新的变化。如《庄子·天地》中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郭象注称:"一者,有之初,至妙而未有物理之形。"②这里的"一"是从数的角度来阐述"道"的。从无到有要一个过渡,"有"的第一个状态就是"一"。汉代高诱在注解《淮南子·精神训》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时称:"一谓道也,二曰神明也,三曰和气也。或说,一者元气也,生二者乾坤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设位,阴阳通流,万物乃生。"③这里的"一"又是从生成论和元气论的角度来阐述的。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在《五事解承负法》中,曾经这样概括:"一者,数之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④其中,数之始、生之道和元气所起等三种意义都是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等角度对《道德经》"一"的发展,而"天之纲纪"则是从社会伦理意义上对"一"的说明。

  从元气的角度理解"一",使"道生一"的宇宙生成过程得到了具体化。《庄子·大宗师》称:"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知北游》也称:"通天下一气耳。"⑤"一气",就将支配着天地万物的"道"变成了游于天地之间的气。《太上老君开天经》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一气即化生为二。其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二即化生为三。"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朴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⑥《西升经》,也有"万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气化"之句。

  韦处玄注称:"天地万物皆微妙一气而化生也。"李荣注称:

  "天地人物,并皆抱真一之道,受微妙之气,所以方得化生。

  是知一气者,万物之本也。"意思是"一"作为"气"贯串于天地和人物之中。《西升经》又称:"一从无生,同出异名。"⑦因此,不论是高天厚地,人伦物类,大小愚智,都是从一产生的,即从"气"产生的。

  《庄子·刻意》中,提出了"守一"的概念,并且认为"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就是"纯素之道",是"合于天伦"的。⑧因此,"守一"不仅表现在人物之道中,也体现在天地万物之中。《西升经》曰:"亦知天地清静,皆守一也。"徐道邈注称:"天得玄玄之气,故清高在上;地得混黄之气,故浊静在下,二仪虽异,守一同也。"⑨天地二仪,上下相对,就是守"一",各按"道"的规律运动不已。《三皇经》称:"天能守一,覆而不举。地能守一,静而能处。岳能守一,不避寒暑。海能守一,流而不还。人能守一,必得真仙。"CD人的"守一",则在《庄子》的时代就已被认为是"养神之道"。

  《太平经》,在《修一却邪法》中称:"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又称:

  "上贤明力为之,可得度世;中贤力为之,可为帝王良辅善吏;

  小人力为之,不知喜怒,天下无怨咎也。"CE守一不仅是养身之道,也是一种度世、辅国、治身的方法。即"天之纲纪"。

  《西升经》称"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CF意思是,守一之人,虚空无心,常德留止,所以能控制天地,治理万物,威震千灵,鬼神畏伏。因此,守一又是一种降服神鬼的方法。
首节 上一节 59/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