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52节

  一,鬼神信仰和地狱天堂论。谓世人生前行善,"死则魄降于地,魂升于天"而为神;生前行恶,"死则沉沦长夜。其有执而不化者,则未散之气,或依草附木,或为厉为妖";并"随其恶念以有地狱,以拘其魂,使受报对"。认为这些受苦鬼魂,只有建设斋醮,礼拜神灵,才能获得超度。

  二,道为体,法为用,内炼为基说。认为灵宝斋之所以能拔幽拯苦、济生度死,自然要靠法术,但更要靠行法者深厚的内炼工夫。《宿启朝醮门》称:"宝珠神化,太一含真,五气朝元,三花聚顶,此内景之谓也;飞章列符,行科演道,誊词进表,忏谢礼方,此外景之谓也。故凡外景之设,实本乎内景之妙。"《神虎追摄门》亦云:"行灵宝上道,贵在炼气存神,一如元始天尊真身法性,同此慧力,方遂感召。"因此无论是上章、召将、飞符、破幽、炼度等各个环节,无不依赖行法者的内炼工夫作基础。

  三,三教合一思想。这是贯穿全部斋法理论的思想线索。

  其生死论曰:"万化本形气也,形气本神明也,神明本虚无也。

  ……故气化有物,神化无方,及其死者,形气既散,四大归空,其湛然若存者自若也。"又说:"一切有象有形,皆由是气而生成,所谓成象成形者,又各有是气也,亦儒家所谓一物一太极也。"其善恶、凡圣论曰:"一切万法,皆从心起,亦从心灭。……原夫人生之初,特一神之寓耳,未尝有此心也。

  及其四大假合,神凝为心,心以神寓,则渐离其本矣。心为离本,而念即随起,一念既着,则百为以生,百为既生,则万缘由是萌矣。是以斯念之起,适于善者,则为天仙人伦神祇;适于不善者,则为地狱、饿鬼、畜生。此无他,良由一念之所致也。"天堂地狱论曰:"天堂地狱之事,实由善恶一念之所致也。""所谓狱者,皆随死者所积之恶,以有其狱为之报对也,非直截如阳世官府有一定之囹圄也。"凡此皆表现出融合儒释的特色。

  此书对宋元灵宝斋法作了系统整理,特别是对灵宝斋法的理论作了全面阐述,是研究宋元灵宝斋法及其理论的重要资料。

  《金丹大要》

  《金丹大要》,元陈致虚撰。成书于文宗至顺二年(1331)至惠宗元统三年(1335)之间。原为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时,前七卷各分为二,加卷九、十而为十六卷;另将第八卷析出单成一书,名《金丹大要图》。

  这是一部内丹专著,作者为了抬高内丹(金丹)术的地位,奉老子为内丹始祖,称老子之道即金丹之道。该书卷二《道德经序》中称:道始无名,先天地而位天地,始万物而育万物,张良得之以佐汉,文帝得之以治天下,张陵得之以降魔济民,许旌阳(许逊)得之而善摄生,唯有金丹奥理,世人知者甚少。作者认为,《道德经》中所谓仿佛中有象有物,杳冥中有精有信,以及不贵难得之货等,皆直指金丹大道,显露玄机。至于"众甫"、"神器"、"玄牝"、"橐籥"之类,皆为经中所隐八十余金丹术语之异名。"盖深注意于道,使后之人从是而悟,因悟而入,因入而有焉,即有为者金丹也。"

  作者十分重视精、气、神的作用,且以先天精、气、神为本,后天精、气、神为用。他说,修行人应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所谓精者,是指先天地之精。"《老子》曰:'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者',此也。修炼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是号为金液还丹。"气为生成天地万物之本,在人则有先天、后天之分。"世人但知养生止于禁欲,殊不知一念若动,气随心散,精逐气亡。为此,道者当心体太虚,内外如一。……养生之士先资其气,资气在于寡欲,欲情不动则精气自相生矣"。神者通灵玄妙,依形而生。心之本体无思无虑,虚灵变化无穷,即为先天之神。"大修行人先明此神而敬惮之,若能明了即神仙矣"。他总结说,修炼金丹不外修炼精、气、神三物,只要善于分辨三物之先天、后天,以先天精、气、神为本,后天精、气、神为用,"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性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在先天地之一物耳。"

  书中对金丹、药物、鼎器、采取、真土、火候、神化等内炼诀要作了详细阐述。在《金丹妙用章》中说,所谓金丹之"金",非世间金银之金,乃先天之祖气,却生于后天。大修行人于后天已有形质之中,而求先天祖气,以此气炼成纯阳,故名曰丹。"夫纯阳者乾也,纯阴者坤也,阴中阳者坎也,阳中阴者离也。喻人之身亦如离卦,却向坎心取出阳爻,而实离中之阴,则成乾卦,故曰纯阳。以其坎中心爻属金,故曰金丹"。在《药物妙用章》中公药物为内、外,谓外药为真一精气,内药为真一之液,"大凡学道,必先从外药起,然后及内药。……外药者色身上事,内药者法身上事,外药是地仙之道,内药是天仙之道,外药了命,内药了性。夫惟道属阴阳,所以药有内外"。所谓"色身上事",指阴阳双修丹法。

  《鼎器妙用章》述内丹炉鼎位置,有内鼎、外鼎、阴鼎、阳鼎诸说。据陈致虚解释,内鼎实指下丹田,外鼎实指中丹田。

  《采取妙用章》言采取药物的奥秘,《真土妙用章》论述意念在内炼中的作用。《火候妙用章》言精气升降运行之掌握,《神化妙用章》言丹成神化之妙用。

  书中又为金丹修炼提出了七个注意事项,即七个"须知":运火行符须知、朔望弦晦须知、防危护失须知、卯酉刑德须知、沐浴心虑须知、生杀爻铢须知、脱胎换鼎须知等,提醒修炼者注意掌握。

  此书表现出浓厚的三教合一思想。一方面,将老子之道说成是万法之宗、三教之祖,称"孔子而佛,皆明此道,非另有一道也,后来乃分三教",把老子抬高到三教始祖的地位;

  另方面,又将金丹之道与儒、释会通:"夫金丹之道先明三纲五常,次则因定生慧。纲常既明,则道自纲常而出,非出纲常之外而别求道也,是谓有为。故云'和其光、同其尘'也。"

  又引佛家定慧之说,以证金丹无为之性功,曰:"乃至定慧圆明,是谓无为,故云'知其雄,守其雌'也。道至无为,则神仙之事备矣。"书中还多处采用禅宗的棒喝、公案手段,以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这种理论上的特征是宋元内丹派的基本倾向,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三教合一潮流。

  该书融南北二宗理论和丹法为一体,并在很多方面作了比前人更系统更精细的论述,是元代最重要的一部内丹书。在道教内丹史上也不失为一部重要著作。

  《道法会元》

  《道法会元》为道法书文汇编之一。未著编纂人姓氏。

  《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书中所收道士文论甚多,以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赵宜真(?~1382)之文论最多且最晚;在其他多篇清微法中,已将赵宜真作为清微派一代祖师列入启请神灵中,表明编纂此书时,赵宜真已经作古。故此书成书之年代,当在赵宜真逝世之年至《正统道藏》始刊年(正统九年,1444)之间。

  全书二百六十八卷,收载宋元至明初新符箓派之道法甚伙。大体言之,卷一至卷五五,为清微派道法;卷五六至卷一五四,为神霄派道法;以下各卷,为正一、天心、东华、净明及其他小派之道法。所收各种符法、密诀、隐书、灵文(包括少数斋仪),多达百种以上。是研究宋元明诸派道法的重要资料。在收录众多符法咒术的同时,又收有不少道法论说文字,其撰述人有:白玉蟾、王文卿、邹铁壁、黄舜申、萨守坚、莫月鼎、赵宜真等。故此书又是研究宋元明诸派道法理论的重要资料。

  《道法会元》还收录有多篇新符箓派重要传人的传记和传法谱系。如清微派历代传人小传,神霄派祖师汪真君小传,神霄支派传人刘清卿传,东华派重要传人宁全真、林灵真传,丹阳派传人王玄真传以及清微派传法谱系,林灵素所传神霄谱系,陈楠、白玉蟾所传神霄谱系,田思真、宁全真所传东华派谱系,廖守真所传天心支派谱系等,凡此又为研究宋元明符箓派道教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庚道集》

  《庚道集》为现存文字最长(约六万余字)、纂集丹法最详的外丹黄白术著作的汇集。编纂人不详。据今人陈国符考证,为元人或明人所纂。所载丹法多出于唐宋,尤以宋代最多。收载《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我国古炼丹术称黄金为"庚辛","庚道"即炼黄金之道。

  全书九卷,每卷各载黄白法(少数为外丹法)十余条,或数十条,可谓集唐宋黄白法之集大成。其中不少记载,作法具体,且可得到今天化学实验之验证。如卷二"抽汞法朱砂",即"朱砂抽汞法"载:"……炉冷开取,其砂化为真汞,在水瓶内淘出,焙干,若砂好,每一两砂得汞七八钱上下。"从理论上计算,一两朱砂可得真汞八钱六分,上法所得如为八钱,即与理论值甚为接近。

  卷六记载制取药银的"丹阳术"(西汉时,炼丹家多以丹阳郡盛产之赤铜为制取"药金"、"药银"的原料,久之,"丹阳"一词遂衍化为"药金"、"药银"的代称。而制炼"药金"、"药银"的方技也被称为"丹阳术"),先是"制杖子法","杖子"又称"骨头"、"赤毛"、"茆"等,即用"开通钱"炼成"赤铜"。其次,制取"点化药",有"制矾法"、"制砒粉"、"造粉霜"等。最后为制"丹阳银"之法,有"结煅粉霜丹阳换骨法"、"四白头丹阳法"、"制砒粉丹阳法"、"升砒朱粉霜硇点化法"等。炼丹家因所制"丹阳银""雪白如银",故以之冒充"白银",实为"药银"。

  黄白术中之化铜为银法,最早使用的"点化药"为"三黄"。即三种含砷的硫化物:雄黄(As2S3),雌黄((As2S3)),砒黄。西汉时,即出现了用此三黄点化得到的一种铜砷合金,因系黄色,被冒充作黄金,故有"汉代多伪金"之说。但"三黄"与金属合炼时,在高温条件下容易挥发,后在实践中发现,经过"伏火(煅烧)"处理,即可改变其易挥发的特性,如东汉末黄白大师狐刚子即有"伏火三黄,点化五金"的论述。唐金陵子《龙虎还丹诀》中的"点丹阳方"更详细记载了用"砒霜(As2O3)"点化丹阳(铜),从而获得"砷白铜"(另一种白色的铜砷合金)即"药银"的实验。故唐代的炼丹文献中,出现了不少"伏砒法"、"伏X法"。在此基础上,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为"死砒法"、"死X法"。所谓"死",即对"砒"煅烧处理时,不仅改变了其原有特性(即原物"死"了,分解了),并获得了新的形质,用以制炼,更具成效。

  卷六又记载有分离"单质砷"的方法。古代所称"砒",即今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第33号元素"砷"。已知自然界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砷"很少,大都是以砷的硫化物存在(如"三黄")。关于最早从化合物中分离出单质砷,西方一致公认归功于13世纪德国炼丹家大阿尔伯特(AlbertusMagnus),但我国化学史家赵匡华等按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有关"雄黄"一段文字进行模拟试验,证明葛洪早在四世纪初就曾分离出单质砷,这比大阿尔伯特要早九百多年。

  可惜葛洪没有明确记载"砷"的形质,而本卷"葛仙翁见宝砒","煅信(信石即As2O3)法","煅信"三法,则有"色如银","……甚硬"等关于单质砷形质的确切描述。而当赵匡华等对上述三法模拟试验时,也确实炼制出单质砷。

  卷七所记几个"死砒点化法",其发生的化学变化与上三法同,对反应生成物亦记录为:"亦如玉银,相似可爱"。

  综观《庚道集》各卷丹法,都广泛使用了植物药,且剂量小(以两、钱为单位),说明当时对植物类药的药理、药性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书末所载的以植物药为主,兼及极少量的其它类药合和而成的"治大麻癞风药感应大风丸",标志了黄白术趋于衰微时,已渐次为植物类药所代替。

  诸丹法中还广泛使用了"米醋"。考"米醋"系从米类发酵制得,质量较高。由此看出,随着古代作坊的出现和酿造业的进步,使参与黄白术实验的有机酸质量,也相应获得了提高。

  《方壶外史》

  《方壶外史》为明道士陆西星撰著的内丹丛书。早有明刊本,已难觅;现存民国四年(1915)郑观应据明刊之重刻本。

  分八卷,收书十四种。可概分为两类:一为注释。计有:《黄帝阴符经测疏》二卷,《老子道德经玄览》二卷,《周易参同契测疏》一卷,《周易参同契B义》一卷,《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一卷,《崔公入药镜测疏》一卷,《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一卷,《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测疏》一卷,《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一卷,《邱长春真人青天歌测疏》一卷,共十种。一为撰著,计有:《玄肤论》一卷,《金丹就正篇》一卷,《金丹大旨图》一卷,《七破论》一卷,共四种。黄邃《悟真篇注》跋称,明刊《方壶外史》又收陆西星《悟真篇小序》一卷,如然,则明刊《方壶外史》共收书十五种。

  十种注释书中,后八种为丹经注释,前两种《老子道德经》和《阴符经》本非丹书,但陆西星认为:"《老子》者,圣人道德之微言,而性命之极致也。""若夫溯大道之宗,穷性命之隐,完混沌之朴,复真常之道,则孰先《老子》?"①即认为《老子道德经》是修道修丹之祖宗。又称世人将《阴符经》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旨"、"强兵战胜之术"等三篇,"固已支离破碎,大失经旨","而兵家者流,又窃其八卦甲子神机鬼藏之说,以为兵机,不根甚矣"!他认为:

  "《阴符经》,固古之丹经也。"②基于上述认识,故将《老子道德经》和《阴符经》视为最古最基本之丹经而加注释,并从中发挥了他的内丹思想。

  四种撰著为陆西星直接阐述内丹理论和方法的著作。《玄肤论》一卷,二十篇,详论修丹理论、步骤和方法,计有:三元论、内外药论、阴阳互藏论、先天后天论、铅汞论、元精元气元神论等。《金丹就正篇》一卷,三篇,阐述阴阳双修理论,称直接得之于吕祖(洞宾)。《七破论》一卷,七篇,批驳世上流行的"邪术"、"愚见",有《破非论》《破伪论》《破执论》《破邪论》《破疑论》《破愚论》《破痴论》等。《金丹大旨图》一卷,绘"先天无极之图"、"太极未分之图"等八幅内丹图,解说内丹。

  陆西星内丹说,宗承南宗双修派,主阴阳双修。他很推崇元代双修派传人陈致虚,说:"间尝参读诸家真一抱一玉吾之书,分注错经,互有挂漏;而求其心领神会,以得乎立言之旨者,则惟上阳(陈致虚号上阳子)近之。"③因此在《金丹就正篇》中明确标示阴阳双修之旨,说:"金丹之道,必资阴阳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气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气取于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但如何阴阳双修,其关键之处如"开关"、"展窃"、"交气"等,却不著于文字。

  另一方面,其丹法中又有许多与清修派相通之处,如《玄肤论》强调修丹之要在于炼神、调息,而炼神的主要步骤,一是澄神(其要为遣欲),二是养神,三是凝神;调息的要诀是勿忘、勿助,顺其自然。

  陆西星以其系统的丹法理论,肇开内丹东派,对明代中叶以后的内丹界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其内丹丛书《方壶外史》则是研究此派丹法的基本材料。鉴于此派之后继人不彰,此书更具研究之价值。

  注:
首节 上一节 52/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