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第53节
①《老子道德经玄览·序》,载《方壶外史》卷二,郑观应等排印本,1915年
②《阴符经测疏》后序,载《方壶外史》卷一,版本同上
③《周易参同契测疏·序》,载《方壶外史》卷三,版本同上
《道书十二种》
《道书十二种》为清乾嘉时龙门派道士刘一明所撰之道教丛书。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常郡护国庵刊本;民国二年(1913)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集成书局石印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据常郡护国庵本,并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补缺,于1990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针》,收书十二种,后收书增加,但仍沿袭此名。现共收书十七种。刘一明所作之书,除《道德经会要》《心经解蕴》《金丹口诀》《栖云笔记》,及医书《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杂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汇集在此丛书内。
所收十七种书,可概分为两类。一为注释。计有:《易理阐真》含《周易阐真》五卷,《孔易阐真》二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直指》(含《参同契经文直指》三卷,《参同契直指笺注》三卷,《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二卷),《黄庭经解》一卷,《百字碑注》(附《黄鹤赋》)一卷,《敲爻歌直解》一卷,《悟真直指》四卷,《金丹四百字解》一卷,《无根树解》一卷,共九种。一为撰者。计有:《修真辨难》《修真后辨》各一卷,《修真九要》一卷,《通关文》二卷,《神室八法》一卷,《象言破疑》二卷,《会心集》(含《会心内集》二卷,《会心外集》二卷),《西游原旨》一卷,《悟道录》二卷,共八种。
九种注释书中,后七种为丹经注释。前两种之一的《阴符经》,亦被刘一明视为最古之丹经,以丹道注释之,这与唐宋以后之内丹家无异。别具特色的是对《易》的注释《易理阐真》。《易》被儒家定为六经之首,一般人认其为儒家书;但刘一明认为,《易》之"归根处,总以穷理尽性至命为学"。故断定:"《易》非卜筮之书,乃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在他看来,"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①儒家易学与道教丹学是二而一者的。故他把《易》作为丹经来加以阐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丹经子书,千帙万卷,总不外易理。"②实际又把《易》作为丹经祖书之一。因此他不仅在注《易》时,以丹道解易学,以易学证丹道,而且在注释其他丹经和撰写其他丹书时,亦多以《易》学为本。丹道与《易》学的紧密结合是刘一明内丹理论的特点之一。
八种撰著书,是刘一明内丹理论和方法的直接表述。《修真辨难》(卷上)之后,又作《修真后辨》(卷下)。前者以师徒问答形式,回答了"何为道"、"阴阳何以分内外",以及"玄关一窍"、"内药外药"、"真铅真汞"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天道圣功,性命源流,药火是非,无不一一分晰"。③后恐前者"头绪散涣,语句冗繁,阅者不能会通一贯",特再作后者,将内丹要领集中为二十六条,详加阐释。计有:先天精、气、神,后天精、气、神,先天真一之气,真假身心,真假性命等。《修真九要》提出修丹的九个要点与步骤,计有:勘破世事、积德修行、尽心穷理、访求真师、炼己筑基、和合阴阳、审明火候、外药了命、内药了性等,包括了"功"、"行"两方面的内容。为了使人勘破世事,又作《通关文》,将世人最难勘破的世事,概括为五十关(如色欲关、恩爱关、荣贵关、财利关等),劝人一一勘破,以为修丹悟道的起步。从中反映出强烈的佛教思想色彩。刘一明认为修丹的根本在修心,把人心称作神室,特作《神室八法》,劝人把刚、柔、诚、信、和、静、虚、灵等八种德性作为建筑神室的材料,以为修丹的基础。从中又表现出浓厚的糅合儒家理学的色彩。《象言破疑》会合《易》理,以丹道图数十幅,配合解说修丹的义理,重要者有:象言说、顺逆说、火候说、胎中面目、婴儿面目、炼己筑基、天良真心、阴阳混合、太空虚无等题,借以"细分是非,扫旁门而指正道,息邪说而辩真宗"。④《会心集》分《内集》《外集》,《内集》又分上、下卷,一以诗、词、歌、曲若干首,"因物书怀,就事寓意"以解说丹道;二以论说文字十余篇(如大道归一论,真正丹药伦、采取药物论、作运火候论、颠倒阴阳论等)以述内丹的具体作法。《会心外集》亦分上、下卷,同样以诗、词、歌、曲加杂文若干篇以论说丹道、杂文中再列《三教辨》,以论三教一家。《西游原旨》以"三教一家之理,性命双修之道"解说《西游记》。《悟道录》则就宇宙和人世间诸现象,拈取八十一条(如天高地厚、日照月临、雷鸣风吹、种黍种麻、松心竹节、婴儿天真、痴汉醉人等),从中点悟出修道修丹应该汲取的道理;并写《叹道歌》七十二首,以破人迷妄,劝人入道,指斥外道,引归正道。
由上可见,《道书十二种》几乎全为刘一明的内丹著作。
其中《悟道录》虽类杂著与劝世文,但主旨却是以己之"悟"劝人入道和修丹;《西游原旨》也是杂著,但仍以三教合一与修丹思想为核心。其余各篇,或以己之丹道思想阐释丹经,或是直接阐述内丹理论和方法,是内丹著作的主体。
以上各书,表现出刘一明内丹理论和方法的两大特点:
(一)刘一明虽为全真龙门派道士,但其丹法理论却上承钟吕,主性命双修、先命后性,与道教南宗十分接近。他说:"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修命不修性,犹有家财无主柄,此皆为性命双修而言也。"其丹法次第是先了命后了性,首先炼己筑基,其次"锻去后天余阴",凝结圣胎,再进入性功,"迸出清净法身",复归无极。这种丹法路线,是与全真道的先性后命、以性兼命大不相同的。(二)三教合一思想比其先辈更为浓厚。不仅在不少著作中作专论(如《大道归一论》《三教辨》等)阐述三教同源,而且在修炼的各个环节,诸如药物、鼎器、火候等方面,无不大量融合儒、释,特别融合理学。如他分性、命为两种:"性有天赋之性,有气质之性;
命有天数之命,有道气之命。天赋之性,良知良能,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气质之性,贤愚智不肖,秉气清浊邪正不等者也。天数之命,夭寿穷通,富贵困亨,长短不一者也;道气之命,刚健纯粹,齐一生死,永劫长存,天地不违,阴阳不拘者也。天赋之性为真,气质之性为假。道气之命为真,天数之命为假。……修道者若知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性命之道得矣。"⑤其承袭朱熹理学思想之迹甚明。又分身、心为两种,指人之肉身为幻化之身,心为幻化之心,是七情六欲所自出,也是丧失性命之根由。另有"真正之身",曰"法身",是成道之种;"真正之心",曰"天心",是性之所寄。只有这真正之身、心,才是修丹之基础,"知此身心,以修性命,则了性了命,易如反掌"。⑥这又明显带有佛学色彩。如此之论甚多,兹不备举。
刘一明是清乾嘉时龙门派的重要人物,对陕、甘、青影响很大,研究他的《道书十二种》,可以了解龙门派丹法的发展演变。且此丛书在论述内丹理论的同时,全面反映了刘一明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它又为研究龙门派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注:
①②③④⑤⑥《道书十二种》第1册5页,4页,170页,第3册468页第2册172页,第3册498页,498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古书隐楼藏书》
《古书隐楼藏书》为清嘉道时龙门派道士闵一得撰辑之道教丛书。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民国五年(1916)重刊本,前者不分卷,后者分十二卷。共收书三十五种。
丛书内容可概分为三类:一为闵一得之注释书,计有:
《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辨难参证》二卷,《阴符经玄解正义》一卷,《皇极阖辟证道仙经》三卷,《泄天机》一卷,《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一卷,《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一卷,《雨香天经咒注》一卷,《智慧真言注》一卷,《一目真言注》一卷,《增智慧真言》一卷,《祭炼心咒注》一卷,《密迹金刚神咒注》一卷,《大悲神咒注》一卷,《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一卷,《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一卷,共十五种。二为闵一得撰著,计有:《读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一卷,《天仙心传》一卷,《养生十三则阐微》一卷,《管窥编》一卷,《二懒心话》一卷,《琐言续》一卷,共六种。三为他人著作,计有:
张三丰《玄谭全集》一卷,蒋元庭辑《太乙金华宗旨》一卷,王常月《碧苑坛经》五卷,李德冾《上品丹法节次》一卷,闵阳林《金丹四百字注解》一卷,哆律师《持世陀罗尼经法》一卷,际莲《陀罗尼经注》一卷,太虚翁《天仙道程宝则》及《天仙道戒忌须知》各一卷,陆世沈《就正录》及《与林奋千先生书》各一卷,《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一卷,《如是我闻》一卷,《清规玄妙》一卷,共十四种。
闵一得撰、注之书中,大部为内丹著作。《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辨难参证》是对悟元子刘一明《修真辨难》所作的阐释论证。《阴符经玄解正义》是对范一中《阴符经玄解》的纠谬,谓其书"不轨于正,遗误非细,故述本经之义以正之"。《皇极阖辟证道仙经》据称为尹真人(尹喜)所说,列《添油接命》《凝神入窍》《神息相依》《聚火开辟》《采药归壶》《卯酉周天》《长养圣胎》《乳哺婴儿》《移神内院》《炼虚合道》,共十章,闵一得对每章之义作出阐发。《泄天机》是对无名氏所作丹书之注释,中有《金液大还直指》《筑基全凭橐籥》等节。
《养生十三则阐微》是对古法养生十三则的阐说。《管窥篇》是闵一得据其师授,讲解铅汞、定慧、采取、操持、进退、提防、抽添等内丹概念,指出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但身非色身,乃指法身;心"即儒之仁心,释之佛心,吾道谓之天心是也"。《二懒心话》设"一号懒翁,一号太懒"二人之问答,谈论丹道。《琐言续》则是阐述太虚翁所授之丹法。以上各书所叙大体为龙门正宗所传之丹法。另一方面,闵一得又从鸡足道者受西竺斗法,其注、撰之《吕祖三尼医世说述》《管窥》《功诀》《天仙心传》,以及七种经咒、真言注(见上列《雨香天经咒注》《智慧真言注》等七种),盖即传自此系。
《吕祖三尼医世说述》据称是吕洞宾得自孔子(仲尼)、如来(牟尼)、老子(青尼)所传的三尼医世之道,实即据《易》之十二消息卦(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复、临、泰)以言修丹的六步功法理论,闵一得对之作解说。为了进一步加以阐发,又作《读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
《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则是修持上述丹法的口诀密语,有"玄蕴咒"、"灵符"、"玉经"、"祝词"等。《天仙心传》之本文,以歌诀形式叙说此丹法的要诀,分《内篇》《外篇》《圆诀》《续篇》《大涤洞音》等各若干章(首);另有《天仙心传玄科》,含设坛、进坛、退休、告圆、开科偈、熔一真言、圣诰、情词、忏谢真言、云篆、普应真言等。可见将丹功与云篆、真言(佛教咒语)相结合,是这种丹法的突出特点。同时,此丹法除十分重视玄关一窍外,一般又以三光聚合于梵天(指眉心处)起手(见闵一得订正之《太乙金华宗旨》),这从另一方面表现出释道融合的特色。
《古书隐楼藏书》既然集中了闵一得一派所传的内丹著作,自然为研究此派丹法准备了基本条件;它所收的张三丰《玄谭全集》和王常月《碧苑坛经》等,又为研究张三丰、王常月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道书十七种》
《道书十七种》原名《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为清嘉庆、道光间(1796~1850)净明派道士傅金铨撰辑之道教丛书。有蜀东善成堂刊本。共收书十七种。可概分为三类:一为傅金铨之注释书,有《吕祖五篇注》《度人梯径》《天仙正理读法点睛》,共三种;二为傅金铨之撰著,有《一贯真机易简录》《丹经示读》《杯溪集》(杯或作抔)、《道海津梁》《性天正鹄》《心学》《自题所画》《赤水吟》,共八种;三为他人著述,有《樵阳经》《外金丹》《内金丹》《玄微心印》《三丰丹诀》《邱祖全书》,共六种。
三种注释书中,《吕祖五篇注》五卷,含《黄鹤赋》《百句章》《真经歌》《鼎器歌》《采金歌》等五篇之注。《度人梯径》八卷,署"纯阳吕祖著,傅金铨敬释(或敬录)",托名吕洞宾向净明八百弟子讲净明教义及丹道,傅金铨为之诠释。
《天仙正理读法点睛》一卷,为傅金铨注释伍守阳《天仙正理》之著,但非按章按句注释,而是抽出要点加以阐释,故谓之《读法点睛》。
八种撰著书中,《性天正鹄》与《道海津梁》各一卷,皆为傅金铨向弟子讲净明教义及修道、修丹之言论杂录,其中多会合三教特别是会合理学之语,《道海津梁》之后部,又附录傅金铨对《入药镜》《吕祖沁园春》《康节邵子诗》《阴真君成道诗》等之注释。《心学》三卷,则广泛引用儒、释、道三家之言论,以证三教"共心共理。虽分三教,实本一源"。①《丹经示读》一卷、《赤水吟》一卷,《一贯真机易简录》十二卷,皆为傅金铨讲丹道之著作,《丹经示读》以问答形式讲丹道,《赤水吟》以诗词数十首解丹道,《一贯真机易简录》则引道经、道士语以讲法财侣地,鼎炉符火、明理习静、炼己筑基、知时采药、还丹温养、脱胎乳哺等问题;并在此书之后部收录几部女丹著作:《清静元君坤元经》《孙不二元君功夫次第》、清乾隆八年(1743)兴行妙化真人《坤宁妙经》,及《性功诗》《群真诗》等。《杯溪集》为傅金铨所写之杂文,分人事、物理、性命三个栏目,为文二百三十余条,借物论事,以喻劝世、修身、证道之意。《自题所画》为傅金铨给自己的画卷所作题词、诗咏之汇集。
六种他人著述中,收有《樵阳经》二卷,为明清净明道士所写之丹经,附有松沙记、龙沙谶记、瀛洲仙籍,以及元代净明道士刘玉之语录摘编(称名《樵阳子语录》)。《三丰丹诀》一卷,除载张三丰传外,收有《金液还丹歌》《大道歌》《炼铅歌》《了道歌》,以及《金丹节要》(十六篇)、《无根树》《青羊留题》《采真机要》等。《邱祖全书》一卷,为后人所编之邱处机语录,并附有据称为邱处机所作之《证道歌》、王重阳所作之《打坐论》等。《玄微心印》二卷,为喻太真所撰之内丹书。《内金丹》一卷,收冲虚子所撰之内丹书九章。
《外金丹》五卷,则收外丹黄白书三十种(篇),重要者有托名广成子著、葛玄注之《浮黎鼻祖金药秘诀》,②明李文烛之《黄白镜》,另有托名太上著之《金谷歌》《明镜匣》、东华帝君著之《金匮藏书》、淮南王刘安著之《火莲经》等。
《道书十七种》收书驳杂,编辑淆乱,校印很差,但仍不失为有用之书:第一,元以后净明道所存资料很少,此书收集有明清时若干净明道资料,具有研究的价值。所收净明资料中,特重吕洞宾,又重内丹、外丹术,似反映了明清净明道的变化特点。第二,此书所收《邱祖全书》为他处所少见,中有永乐十三年(1415)龙门弟子潘静观序,称此书所载邱处机语录原为处机弟子张碧虚所秘藏,后由张手授给潘静观之师"云阳老师",才得以面世。其真假如何,当需查考,但它为研究龙门派提供了一项资料。其他如所收张三丰丹诀、喻太真和冲虚子之内丹书,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本书所收之数十种(篇)外丹、黄白书和多种女丹书,很多也为他书所不载,在外丹术早已衰落、女丹术长期不被人重视的情况下,也具有研究的价值。
注:
①傅金铨:《心学·序》,《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蜀东善成堂刊本
②《道藏辑要》斗集收此书名《浮黎鼻祖金华秘诀》
《列仙传》
《列仙传》,二卷。旧题汉光禄大夫刘向撰。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不类西汉文字,必非向撰"。黄伯思《东观余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旨明润,疑东京人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隋志》著录,则出于梁前。又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向作。则晋时已有其本。然《汉志》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图颂》,无《列仙传》之名。又《汉志》所录,皆因《七略》,其总赞引《孝经援神契》,为《汉志》所不载。涓子传称其《琴心》三篇,有条理,与《汉志》《蜎子》十三篇不合。老子传称作《道德经》上下二篇,与《汉志》但称《老子》亦不合。均不应自相违异。或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于向耶?"
神仙之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及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笃信寻求,神仙传说,遂屡见于史传之中。道教兴起后,记述神仙事迹之专著应运而生。《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继之,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与可学,正与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的理想相吻合,于是神仙传记历代迭出,踵事增华。
《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所收《列仙传》,记述上古三代秦汉神仙七十一人。上卷四十一人(内"江妃二女"应作二人);下卷三十人。此与葛洪《神仙传》序所言相符。首为赤松,终于玄俗,人系以赞,全如《列女传》之体。传末附有总赞一篇。
该书虽系伪托,然其博采诸家言神仙之事,实开神仙传说著作之先河。自《隋书·经籍志》始,历代书目多予著录,且东汉王逸注《楚辞》、应邵《汉书音义》、东晋葛洪《神仙传》已引其文。晋以后言神仙事多据之;历代文人多用其神仙事迹为典故,屡见于诗文创作之中。
《神仙传》
《神仙传》,十卷。东晋道士葛洪撰。葛洪自谓在《抱朴子内篇》撰成之后,因弟子滕升问古仙之有无,乃作此书。书前自序云:"昔秦大夫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撰(按指《列仙传》--引者注)又七十一人。盖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世之所闻,犹千不及一者也。………余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四库全书》收入子部道家类。
此书始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其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并见著录,皆云十卷,与今本同。郑樵《通志·艺文略》道家类著录"《列仙传》十卷,葛洪撰。"其名独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皆谓郑樵著录有误,非书有二名。
②《阴符经测疏》后序,载《方壶外史》卷一,版本同上
③《周易参同契测疏·序》,载《方壶外史》卷三,版本同上
《道书十二种》
《道书十二种》为清乾嘉时龙门派道士刘一明所撰之道教丛书。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常郡护国庵刊本;民国二年(1913)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集成书局石印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据常郡护国庵本,并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补缺,于1990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针》,收书十二种,后收书增加,但仍沿袭此名。现共收书十七种。刘一明所作之书,除《道德经会要》《心经解蕴》《金丹口诀》《栖云笔记》,及医书《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杂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汇集在此丛书内。
所收十七种书,可概分为两类。一为注释。计有:《易理阐真》含《周易阐真》五卷,《孔易阐真》二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直指》(含《参同契经文直指》三卷,《参同契直指笺注》三卷,《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二卷),《黄庭经解》一卷,《百字碑注》(附《黄鹤赋》)一卷,《敲爻歌直解》一卷,《悟真直指》四卷,《金丹四百字解》一卷,《无根树解》一卷,共九种。一为撰者。计有:《修真辨难》《修真后辨》各一卷,《修真九要》一卷,《通关文》二卷,《神室八法》一卷,《象言破疑》二卷,《会心集》(含《会心内集》二卷,《会心外集》二卷),《西游原旨》一卷,《悟道录》二卷,共八种。
九种注释书中,后七种为丹经注释。前两种之一的《阴符经》,亦被刘一明视为最古之丹经,以丹道注释之,这与唐宋以后之内丹家无异。别具特色的是对《易》的注释《易理阐真》。《易》被儒家定为六经之首,一般人认其为儒家书;但刘一明认为,《易》之"归根处,总以穷理尽性至命为学"。故断定:"《易》非卜筮之书,乃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在他看来,"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①儒家易学与道教丹学是二而一者的。故他把《易》作为丹经来加以阐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丹经子书,千帙万卷,总不外易理。"②实际又把《易》作为丹经祖书之一。因此他不仅在注《易》时,以丹道解易学,以易学证丹道,而且在注释其他丹经和撰写其他丹书时,亦多以《易》学为本。丹道与《易》学的紧密结合是刘一明内丹理论的特点之一。
八种撰著书,是刘一明内丹理论和方法的直接表述。《修真辨难》(卷上)之后,又作《修真后辨》(卷下)。前者以师徒问答形式,回答了"何为道"、"阴阳何以分内外",以及"玄关一窍"、"内药外药"、"真铅真汞"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天道圣功,性命源流,药火是非,无不一一分晰"。③后恐前者"头绪散涣,语句冗繁,阅者不能会通一贯",特再作后者,将内丹要领集中为二十六条,详加阐释。计有:先天精、气、神,后天精、气、神,先天真一之气,真假身心,真假性命等。《修真九要》提出修丹的九个要点与步骤,计有:勘破世事、积德修行、尽心穷理、访求真师、炼己筑基、和合阴阳、审明火候、外药了命、内药了性等,包括了"功"、"行"两方面的内容。为了使人勘破世事,又作《通关文》,将世人最难勘破的世事,概括为五十关(如色欲关、恩爱关、荣贵关、财利关等),劝人一一勘破,以为修丹悟道的起步。从中反映出强烈的佛教思想色彩。刘一明认为修丹的根本在修心,把人心称作神室,特作《神室八法》,劝人把刚、柔、诚、信、和、静、虚、灵等八种德性作为建筑神室的材料,以为修丹的基础。从中又表现出浓厚的糅合儒家理学的色彩。《象言破疑》会合《易》理,以丹道图数十幅,配合解说修丹的义理,重要者有:象言说、顺逆说、火候说、胎中面目、婴儿面目、炼己筑基、天良真心、阴阳混合、太空虚无等题,借以"细分是非,扫旁门而指正道,息邪说而辩真宗"。④《会心集》分《内集》《外集》,《内集》又分上、下卷,一以诗、词、歌、曲若干首,"因物书怀,就事寓意"以解说丹道;二以论说文字十余篇(如大道归一论,真正丹药伦、采取药物论、作运火候论、颠倒阴阳论等)以述内丹的具体作法。《会心外集》亦分上、下卷,同样以诗、词、歌、曲加杂文若干篇以论说丹道、杂文中再列《三教辨》,以论三教一家。《西游原旨》以"三教一家之理,性命双修之道"解说《西游记》。《悟道录》则就宇宙和人世间诸现象,拈取八十一条(如天高地厚、日照月临、雷鸣风吹、种黍种麻、松心竹节、婴儿天真、痴汉醉人等),从中点悟出修道修丹应该汲取的道理;并写《叹道歌》七十二首,以破人迷妄,劝人入道,指斥外道,引归正道。
由上可见,《道书十二种》几乎全为刘一明的内丹著作。
其中《悟道录》虽类杂著与劝世文,但主旨却是以己之"悟"劝人入道和修丹;《西游原旨》也是杂著,但仍以三教合一与修丹思想为核心。其余各篇,或以己之丹道思想阐释丹经,或是直接阐述内丹理论和方法,是内丹著作的主体。
以上各书,表现出刘一明内丹理论和方法的两大特点:
(一)刘一明虽为全真龙门派道士,但其丹法理论却上承钟吕,主性命双修、先命后性,与道教南宗十分接近。他说:"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修命不修性,犹有家财无主柄,此皆为性命双修而言也。"其丹法次第是先了命后了性,首先炼己筑基,其次"锻去后天余阴",凝结圣胎,再进入性功,"迸出清净法身",复归无极。这种丹法路线,是与全真道的先性后命、以性兼命大不相同的。(二)三教合一思想比其先辈更为浓厚。不仅在不少著作中作专论(如《大道归一论》《三教辨》等)阐述三教同源,而且在修炼的各个环节,诸如药物、鼎器、火候等方面,无不大量融合儒、释,特别融合理学。如他分性、命为两种:"性有天赋之性,有气质之性;
命有天数之命,有道气之命。天赋之性,良知良能,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气质之性,贤愚智不肖,秉气清浊邪正不等者也。天数之命,夭寿穷通,富贵困亨,长短不一者也;道气之命,刚健纯粹,齐一生死,永劫长存,天地不违,阴阳不拘者也。天赋之性为真,气质之性为假。道气之命为真,天数之命为假。……修道者若知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性命之道得矣。"⑤其承袭朱熹理学思想之迹甚明。又分身、心为两种,指人之肉身为幻化之身,心为幻化之心,是七情六欲所自出,也是丧失性命之根由。另有"真正之身",曰"法身",是成道之种;"真正之心",曰"天心",是性之所寄。只有这真正之身、心,才是修丹之基础,"知此身心,以修性命,则了性了命,易如反掌"。⑥这又明显带有佛学色彩。如此之论甚多,兹不备举。
刘一明是清乾嘉时龙门派的重要人物,对陕、甘、青影响很大,研究他的《道书十二种》,可以了解龙门派丹法的发展演变。且此丛书在论述内丹理论的同时,全面反映了刘一明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它又为研究龙门派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注:
①②③④⑤⑥《道书十二种》第1册5页,4页,170页,第3册468页第2册172页,第3册498页,498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古书隐楼藏书》
《古书隐楼藏书》为清嘉道时龙门派道士闵一得撰辑之道教丛书。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民国五年(1916)重刊本,前者不分卷,后者分十二卷。共收书三十五种。
丛书内容可概分为三类:一为闵一得之注释书,计有:
《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辨难参证》二卷,《阴符经玄解正义》一卷,《皇极阖辟证道仙经》三卷,《泄天机》一卷,《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一卷,《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一卷,《雨香天经咒注》一卷,《智慧真言注》一卷,《一目真言注》一卷,《增智慧真言》一卷,《祭炼心咒注》一卷,《密迹金刚神咒注》一卷,《大悲神咒注》一卷,《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一卷,《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一卷,共十五种。二为闵一得撰著,计有:《读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一卷,《天仙心传》一卷,《养生十三则阐微》一卷,《管窥编》一卷,《二懒心话》一卷,《琐言续》一卷,共六种。三为他人著作,计有:
张三丰《玄谭全集》一卷,蒋元庭辑《太乙金华宗旨》一卷,王常月《碧苑坛经》五卷,李德冾《上品丹法节次》一卷,闵阳林《金丹四百字注解》一卷,哆律师《持世陀罗尼经法》一卷,际莲《陀罗尼经注》一卷,太虚翁《天仙道程宝则》及《天仙道戒忌须知》各一卷,陆世沈《就正录》及《与林奋千先生书》各一卷,《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一卷,《如是我闻》一卷,《清规玄妙》一卷,共十四种。
闵一得撰、注之书中,大部为内丹著作。《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辨难参证》是对悟元子刘一明《修真辨难》所作的阐释论证。《阴符经玄解正义》是对范一中《阴符经玄解》的纠谬,谓其书"不轨于正,遗误非细,故述本经之义以正之"。《皇极阖辟证道仙经》据称为尹真人(尹喜)所说,列《添油接命》《凝神入窍》《神息相依》《聚火开辟》《采药归壶》《卯酉周天》《长养圣胎》《乳哺婴儿》《移神内院》《炼虚合道》,共十章,闵一得对每章之义作出阐发。《泄天机》是对无名氏所作丹书之注释,中有《金液大还直指》《筑基全凭橐籥》等节。
《养生十三则阐微》是对古法养生十三则的阐说。《管窥篇》是闵一得据其师授,讲解铅汞、定慧、采取、操持、进退、提防、抽添等内丹概念,指出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但身非色身,乃指法身;心"即儒之仁心,释之佛心,吾道谓之天心是也"。《二懒心话》设"一号懒翁,一号太懒"二人之问答,谈论丹道。《琐言续》则是阐述太虚翁所授之丹法。以上各书所叙大体为龙门正宗所传之丹法。另一方面,闵一得又从鸡足道者受西竺斗法,其注、撰之《吕祖三尼医世说述》《管窥》《功诀》《天仙心传》,以及七种经咒、真言注(见上列《雨香天经咒注》《智慧真言注》等七种),盖即传自此系。
《吕祖三尼医世说述》据称是吕洞宾得自孔子(仲尼)、如来(牟尼)、老子(青尼)所传的三尼医世之道,实即据《易》之十二消息卦(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复、临、泰)以言修丹的六步功法理论,闵一得对之作解说。为了进一步加以阐发,又作《读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
《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则是修持上述丹法的口诀密语,有"玄蕴咒"、"灵符"、"玉经"、"祝词"等。《天仙心传》之本文,以歌诀形式叙说此丹法的要诀,分《内篇》《外篇》《圆诀》《续篇》《大涤洞音》等各若干章(首);另有《天仙心传玄科》,含设坛、进坛、退休、告圆、开科偈、熔一真言、圣诰、情词、忏谢真言、云篆、普应真言等。可见将丹功与云篆、真言(佛教咒语)相结合,是这种丹法的突出特点。同时,此丹法除十分重视玄关一窍外,一般又以三光聚合于梵天(指眉心处)起手(见闵一得订正之《太乙金华宗旨》),这从另一方面表现出释道融合的特色。
《古书隐楼藏书》既然集中了闵一得一派所传的内丹著作,自然为研究此派丹法准备了基本条件;它所收的张三丰《玄谭全集》和王常月《碧苑坛经》等,又为研究张三丰、王常月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道书十七种》
《道书十七种》原名《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为清嘉庆、道光间(1796~1850)净明派道士傅金铨撰辑之道教丛书。有蜀东善成堂刊本。共收书十七种。可概分为三类:一为傅金铨之注释书,有《吕祖五篇注》《度人梯径》《天仙正理读法点睛》,共三种;二为傅金铨之撰著,有《一贯真机易简录》《丹经示读》《杯溪集》(杯或作抔)、《道海津梁》《性天正鹄》《心学》《自题所画》《赤水吟》,共八种;三为他人著述,有《樵阳经》《外金丹》《内金丹》《玄微心印》《三丰丹诀》《邱祖全书》,共六种。
三种注释书中,《吕祖五篇注》五卷,含《黄鹤赋》《百句章》《真经歌》《鼎器歌》《采金歌》等五篇之注。《度人梯径》八卷,署"纯阳吕祖著,傅金铨敬释(或敬录)",托名吕洞宾向净明八百弟子讲净明教义及丹道,傅金铨为之诠释。
《天仙正理读法点睛》一卷,为傅金铨注释伍守阳《天仙正理》之著,但非按章按句注释,而是抽出要点加以阐释,故谓之《读法点睛》。
八种撰著书中,《性天正鹄》与《道海津梁》各一卷,皆为傅金铨向弟子讲净明教义及修道、修丹之言论杂录,其中多会合三教特别是会合理学之语,《道海津梁》之后部,又附录傅金铨对《入药镜》《吕祖沁园春》《康节邵子诗》《阴真君成道诗》等之注释。《心学》三卷,则广泛引用儒、释、道三家之言论,以证三教"共心共理。虽分三教,实本一源"。①《丹经示读》一卷、《赤水吟》一卷,《一贯真机易简录》十二卷,皆为傅金铨讲丹道之著作,《丹经示读》以问答形式讲丹道,《赤水吟》以诗词数十首解丹道,《一贯真机易简录》则引道经、道士语以讲法财侣地,鼎炉符火、明理习静、炼己筑基、知时采药、还丹温养、脱胎乳哺等问题;并在此书之后部收录几部女丹著作:《清静元君坤元经》《孙不二元君功夫次第》、清乾隆八年(1743)兴行妙化真人《坤宁妙经》,及《性功诗》《群真诗》等。《杯溪集》为傅金铨所写之杂文,分人事、物理、性命三个栏目,为文二百三十余条,借物论事,以喻劝世、修身、证道之意。《自题所画》为傅金铨给自己的画卷所作题词、诗咏之汇集。
六种他人著述中,收有《樵阳经》二卷,为明清净明道士所写之丹经,附有松沙记、龙沙谶记、瀛洲仙籍,以及元代净明道士刘玉之语录摘编(称名《樵阳子语录》)。《三丰丹诀》一卷,除载张三丰传外,收有《金液还丹歌》《大道歌》《炼铅歌》《了道歌》,以及《金丹节要》(十六篇)、《无根树》《青羊留题》《采真机要》等。《邱祖全书》一卷,为后人所编之邱处机语录,并附有据称为邱处机所作之《证道歌》、王重阳所作之《打坐论》等。《玄微心印》二卷,为喻太真所撰之内丹书。《内金丹》一卷,收冲虚子所撰之内丹书九章。
《外金丹》五卷,则收外丹黄白书三十种(篇),重要者有托名广成子著、葛玄注之《浮黎鼻祖金药秘诀》,②明李文烛之《黄白镜》,另有托名太上著之《金谷歌》《明镜匣》、东华帝君著之《金匮藏书》、淮南王刘安著之《火莲经》等。
《道书十七种》收书驳杂,编辑淆乱,校印很差,但仍不失为有用之书:第一,元以后净明道所存资料很少,此书收集有明清时若干净明道资料,具有研究的价值。所收净明资料中,特重吕洞宾,又重内丹、外丹术,似反映了明清净明道的变化特点。第二,此书所收《邱祖全书》为他处所少见,中有永乐十三年(1415)龙门弟子潘静观序,称此书所载邱处机语录原为处机弟子张碧虚所秘藏,后由张手授给潘静观之师"云阳老师",才得以面世。其真假如何,当需查考,但它为研究龙门派提供了一项资料。其他如所收张三丰丹诀、喻太真和冲虚子之内丹书,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本书所收之数十种(篇)外丹、黄白书和多种女丹书,很多也为他书所不载,在外丹术早已衰落、女丹术长期不被人重视的情况下,也具有研究的价值。
注:
①傅金铨:《心学·序》,《济一子证道秘书十七种》,蜀东善成堂刊本
②《道藏辑要》斗集收此书名《浮黎鼻祖金华秘诀》
《列仙传》
《列仙传》,二卷。旧题汉光禄大夫刘向撰。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不类西汉文字,必非向撰"。黄伯思《东观余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旨明润,疑东京人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隋志》著录,则出于梁前。又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向作。则晋时已有其本。然《汉志》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图颂》,无《列仙传》之名。又《汉志》所录,皆因《七略》,其总赞引《孝经援神契》,为《汉志》所不载。涓子传称其《琴心》三篇,有条理,与《汉志》《蜎子》十三篇不合。老子传称作《道德经》上下二篇,与《汉志》但称《老子》亦不合。均不应自相违异。或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于向耶?"
神仙之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及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笃信寻求,神仙传说,遂屡见于史传之中。道教兴起后,记述神仙事迹之专著应运而生。《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继之,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与可学,正与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的理想相吻合,于是神仙传记历代迭出,踵事增华。
《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所收《列仙传》,记述上古三代秦汉神仙七十一人。上卷四十一人(内"江妃二女"应作二人);下卷三十人。此与葛洪《神仙传》序所言相符。首为赤松,终于玄俗,人系以赞,全如《列女传》之体。传末附有总赞一篇。
该书虽系伪托,然其博采诸家言神仙之事,实开神仙传说著作之先河。自《隋书·经籍志》始,历代书目多予著录,且东汉王逸注《楚辞》、应邵《汉书音义》、东晋葛洪《神仙传》已引其文。晋以后言神仙事多据之;历代文人多用其神仙事迹为典故,屡见于诗文创作之中。
《神仙传》
《神仙传》,十卷。东晋道士葛洪撰。葛洪自谓在《抱朴子内篇》撰成之后,因弟子滕升问古仙之有无,乃作此书。书前自序云:"昔秦大夫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撰(按指《列仙传》--引者注)又七十一人。盖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世之所闻,犹千不及一者也。………余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四库全书》收入子部道家类。
此书始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其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并见著录,皆云十卷,与今本同。郑樵《通志·艺文略》道家类著录"《列仙传》十卷,葛洪撰。"其名独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皆谓郑樵著录有误,非书有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