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51节

  《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为内丹著作丛书,六十卷。未著编纂入。

  《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类。该丛书所收内丹著作甚众,除钟离权、吕洞宾外,绝大部分为南宗五祖及其弟子们的著作,其中尤以白玉蟾为最多。北宗只收郝大通弟子王志谨,(号栖云子)之《盘山语录》。其时代最晚者为彭耜之弟子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

  何以取名《修真十书》?"修真"谓修炼内丹以成真成圣;

  "十书"盖即全书所含之篇数:《杂著指玄篇》《金丹大成集》《钟吕传道集》《杂著捷径》《悟真篇》《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盘山语录》《黄庭内景五藏(脏)六府(腑)图》《黄庭内景玉经注》《黄庭外景玉经注》。所含篇数实为十二,如将白玉蟾所作之《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视为一篇,恰为十;或将最后三部《黄庭》著作视为一篇,亦为十。

  编纂者虽将此书分为十篇,而实际所含书的种数却是很多的。因此大多数篇目又各分为若干卷。如《杂著指玄篇》与《杂著捷径》皆为八卷,其余各篇皆为数卷不等,仅《盘山语录》和《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各为一卷。各篇基本内容如下:

  一,《杂著指玄篇》。主收南宗五祖之内丹著作,计有:张伯端《金丹四百字》,石泰《还源篇》,薛道光《丹髓歌》,陈楠《庭经》,白玉蟾《金丹火候图》《修仙辨惑论》等。《金丹四百字》以五言诗二十首,《还源篇》以五言诗八十一首,《丹髓歌》以七言诗三十四首论述内丹旨要,《庭经》以长歌形式咏内丹,《金丹火候图》以多幅图式,"设象以明大道之奥",《修仙辨惑论》则为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设问答以论丹道。

  另有白玉蟾《谢仙师寄书词》,是白玉蟾获其师陈楠寄书后之答词;又有白玉蟾《谢张紫阳书》,一般皆疑为后人之伪托。

  二,《金丹大成集》。彭耜弟子、元道士萧廷芝撰。包含几种类型著作:一以《无极图》《天心图》《玄牝图》《既济鼎图》等十图,解说金丹的修炼。二以诗、歌、赋,论述内丹,有《橐籥歌》《乐道歌》《金液还丹赋》《金液还丹论》及七言绝句八十一首等。三以问答形式解说何谓"金液还丹"、"铅汞"、"火候"、"真一"、"动静"等内丹名词八十九个。四为《崔公入药镜》《吕公沁园春》的注解。

  三,《钟吕传道集》。题钟离权述,吕洞宾集,华阳真人施肩吾传。皆钟、吕二人对论丹道的记述,有《论真仙》《论大道》《论天地》《论日月》《论四时》《论五行》《论水火》《论龙虎》《论丹药》《论铅汞》《论抽添》《论河车》《论还丹》等十八题。是内丹的重要典籍。

  四,《杂著捷径》。收有陈楠《翠虚篇》(书题泥丸先生陈朴传,"朴"为"楠"之误),烟萝子《体壳歌》《内观经》、崔希范《天元入药镜》、曾慥《劝道歌》《临江仙》及《钟离八段锦》《吕公缚心猿诗》《吕真人小成导引法》等内丹著作。

  五,《悟真篇》。北宋张伯端撰。由诗八十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及禅宗歌颂三十二首组成,为内丹重要著作。此书主收叶士表之注。

  六,《玉隆集》。南宋白玉蟾撰。一为对南昌西山和临江阁皂山宫观所作的碑记,有《阁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玉隆宫会仙阁记》《涌翠亭记》《心远堂记》《牧斋记》等。二是为净明道祖师及所尊仙人所作的传记,有《旌阳许真君传》《续真君传》记许逊,《逍遥山群仙传》记吴猛、陈盱烈、周广、时荷等十二真君,《诸仙传》记兰公、谌母、胡惠超等,另有《御降真君册造表文》记宋代册封许逊的几通文诰。此外,尚有几首赠友人诗。

  七,《上清集》。白玉蟾撰。一为游记与题词,如《游仙岩记》《云窝记》《驻云堂记》《题三清殿后壁》《题丹枢先生草庵》等。二为诗、歌、曲、赋,如《九曲杂咏》《九曲棹歌》《云游歌》《快活歌》《必竟恁地歌》《满江红·咏武夷》《念奴桥·咏雪》《水调歌头·修炼》《懒翁斋赋》等。三为赞、疏、醮词,如《朱文公像疏》《赞文公遗像》《自赞》《化修造精舍疏》《为武夷道众奏名传法谢恩醮词》等,纯属杂文。

  八,《武夷集》。亦为白玉蟾之杂著,包括诗、歌、题词、杂记等,如《重建止止庵记》《赞历代天师》《先生曲肱诗》《怀仙吟》《见鹤吟》等。另有几通上奏天神的奏章,为白玉蟾兼行五雷法时所写。

  九,《盘山语录》。为全真道郝大通弟子王志谨与门人论道的语录。涉及道德修养与内丹修炼等多方面的问题。

  十,《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题"太白山见素女胡愔撰"。《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载此书,题"太白山见素子胡愔撰",文字略有异同,为同书之异本。前有序,末署大中二年戊辰(848)。为早期炼养著作。分述肺、心、肝、脾、肾、胆等五脏之修养法、治病法、导引法、吐纳法等。所述五脏之生理、病理、多与医理合。

  十一,《黄庭内景玉经注》。梁丘子(唐玄宗时人白履忠)注。《黄庭内景经》盖魏晋人所撰,主述存思法,梁丘子分三十六章注解之。

  十二,《黄庭外景玉经注》,梁丘子注。《外景经》盖成书于魏晋,亦主述存思诸神,梁丘子注,不分章。

  总上可见,《修真十书》所收道教著作甚多,除《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外,多为内丹著作。在众多的内丹著作中,除二三种外,又皆为钟吕一系的内丹著作,主要是道教南宗著作,故是研究该派内丹理论和丹法的基本资料。

  虽然所收诸书大都在其他文集中可以找到,但也有仅见于此书者,如崔希范《天元入药镜》、叶士表《悟真篇注》、萧廷芝《金丹大成集》等,弥足珍贵。

  《道枢》

  《道枢》是一部广集道教修炼方术精要之类书。南宋曾慥编撰。"道枢"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曾慥取之以名书,含有道术精要之义。曾慥于绍兴六年(1136)编《类说》六十卷,晚而好道,绍兴二十一年又编成《集仙传》。《修真十书》录其词《临江仙》,自称"至游居士",亦序于该年。由是可推知《道枢》的编纂约在绍兴二十一年前后。

  《遂初堂书目》著录此书,不著撰人和卷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神仙类著录二十卷,云:"曾慥端伯撰。慥自号至游子。采诸家金丹大药修炼般运之术,为百二十二篇。"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此书四十二卷,百一十二篇,各篇或分上、下,或分上、中、下,共百二十篇,近乎足本。《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存目著录《至游子》"上卷凡十有三篇,下卷凡十有二篇"。是此书残本(四库史臣误断为明人撰)。《重刊道藏辑要》收此书不分卷。

  《道枢》分篇辑录诸家之说,或采撷诸家炼养要语,附以评论,联缀成篇。其篇名多取自原作书名,如《坐忘篇》《阴符篇》《玄纲篇》《真诰篇》《黄庭篇》《金碧龙虎篇》《参同契篇》等;或取与书题有关之义,如《五化篇》(谭峭《化书》)、《虚白问篇》(杨谷《授道志》);或取撰人名号为题,如《鸿濛篇》(鸿濛子张无梦)、《崇真篇》(崇真子晋道成);或直以义类而名篇,或取义类相似者而汇为一篇,如《百问篇》《容成篇》《颐生篇》《炼精篇》《金丹篇》《大丹篇》《圣胎篇》《运火篇》《返真篇》《金液龙虎篇》等。有些篇中虽取一书之名而实摘数书,如《坐忘》上、中、下篇分录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和《天隐子》;《参同契》上、中、下篇分录三种不同的《参同契》(据考,《下篇》即别本元阳子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又多改易书名,变通文句;但大体上仍忠于原意,而且每置作者名号于篇首。即曾慥自撰之《周天》《火候》《水火》《坎离》《服气》《五行》诸篇,亦有所据。每篇题下又有四言四句提要,文内或略示传授源流。

  此书专论炼养,内容包括内丹、外丹、存思、守一、服气、导引、咽纳、存神、炼精、内观、胎息、房中、摄养等,而以内丹为主。论内丹,则祖述钟吕。其中摘录的书籍,可考者有百余种,而称引钟吕金丹道著作最多,并且以钟吕金丹派三部要典(《西山群仙会真论》《钟吕传道集》和《灵宝毕法》)作结。自撰部分也主要依据钟吕丹道。认为二十四节气乃升降之期,其于内丹之运用为水火二端。人身自有"三昧之火":即君火、臣火、民火,分别在心、肾、膀胱。水在人体内,则脑为髓海,心为血海,丹田为气海,脾胃为水谷之海,百骸为百川。"火在心为性者也,水在肾为命者也,二者实相须以济焉。肾之水非心之火养之,则不能上升矣;心之火非肾之水藏之,则不能下降矣。""若能明天地升降之运,知日月交合之宜,气中生液,液中生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则坎离成矣"。进而"使龙虎交加,千万遍不止,则大丹于是就矣"。又斥"阴丹"(房中术)为以死求生,如莲在淤泥,犹不免于朽烂;并谓"彼方士以采战之方以惑学士大夫,惧其言之不足取信也,则窃古先至人以名其书。故称《西华》二十有四篇,则曰钟离云房所作也;《西江月》十有八篇,曰张平叔所作也"。

  唐宋时代,道教炼养著作大量涌现,尤其是晚唐以后内丹术渐次兴盛,这就需要一部大型工具书反映已有的成果,集其精华,提其纲要。《道枢》一书,即应运产生。南宋初年,时变世危。随着宋金对峙之势的形成,士大夫多承前代之风,好言内丹修炼。曾慥系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他编纂此书,颇能代表一部分士人追求精神寄托而好道的时代风尚。此书所选多唐宋新作,尤能体现道教哲学和修炼方法的新进展,为研究道教炼养特别是唐宋内丹术的重要典籍。其中部分资料现已不传或与今本多异,故对辑录佚文、校勘道书和甄别版本也不无裨益。

  《中和集》

  《中和集》为元初道士李道纯所撰内丹理论的结集。门人蔡志颐编。李道纯曾取《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义,题其所居曰"中和庵",故门人名其书曰《中和集》。前有元大德十年(1306)杜道坚序,表明此书成于是年。《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方法类。

  书分六卷。卷一《玄门宗旨》,绘制《太极图》《中和图》《委顺图》《照妄图》等四图,配合解说全书之主旨。中心点是《太极图》所标之三教合一说,谓儒、释、道三教,派虽分三,其源则一,皆以卦象未画前之太极为本。道教之修炼金丹,就是循太极之道而逆行之,使精、气、神三物凝结为圣胎,而复归无极。为表此意,复作《太极图颂》《画前密意》以发明之。

  卷二,列《金丹妙诀》《三五指南图局说》《试金石》等题。《金丹妙诀》以金丹图像阐说修丹之鼎器、药物、火候;

  并分述炼精化气(初关)、炼气化神(中关)、炼神还虚(上关)等三段工夫。《三五指南图局说》借析《悟真篇》诗"三五一都三个字"之义,总述金丹生成之理。谓"丹书云:炼精化气为初关,身不动也;炼气化神为中关,心不动也;炼神还虚为上关,意不动也。……身心意合,即三家相见结婴儿也。作是见者,金丹之能事毕矣,神仙之大事至是尽矣。至于丹书种种法象,种种异名,并不外乎身心意也"。《试金石》对当时流行的种种修炼法进行分类总结,首辟旁门九品。

  谓其中之"下三品",如"御女房中,三峰采战","用胞衣为紫河车,炼小便为秋石",以及"炉火烧爇五金八石(外丹)"等一千余条,为"邪道";"中三品"如"休粮辟谷"、"吞霞采气","或想身中三气"等一千余条为"外道";"上三品"如存思、吐纳、按摩、闭息行气、屈伸导引、固守丹田、服中黄气等一千余条,为"旁门"。称下三品只贪淫嗜利者行之,行中、上之品只能却病,皆非正道。次叙丹法正道--渐法、顿法。称渐法有三乘,顿法只一乘。"渐法三乘"者,下乘为安乐之道,中乘为养命之道,上乘为延生之道,是为根基浅薄者所设,以利其循序渐进者。至于顿法则为"最上一乘",专为夙有根器者所设,据称,此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到"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就是大功告成之日。

  卷三,列《问答语录》《金丹或问》《全真活法》等题。

  《问答语录》为与门人谈丹道之记录,详记与弟子程安道、赵定庵之问答。为"破后人之惑","将丹书中精要,集成三十六条",曰《金丹或问》,对九还、七返、三关、玄关、三宫、玄牝、炉鼎、药物等问题,作出较为明晰的解释。《全真活法》讲保全本真之要。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谓之全真"。三全的前提是身定、心清、意诚,"精气神为三元药物,身心意为三元至要"。炼精之要在乎身,炼气之要在乎心,炼神之要在乎意。"炼精化气,所以先保其身;炼气化神,所以先保其心。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心定则神全,神全则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

  卷四,以两"论"、两"说"及歌十二首以阐丹道。其《性命论》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修炼金丹必须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命基永固","性本圆明","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卦象论》谓"丹书用卦用爻者,盖欲学者法象安炉,依爻进火,易为取则也"。白玉蟾告诫后人"不可泥于爻象",故云"上品丹法无卦爻"。两"说"有《死生说》和《动静说》。前者谓"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要"于平常--境界觑得破,打得彻,不为物眩,不被缘牵",久之,"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后者谓天动地静为天道之常,修道之要在于"效天法地","一动象天,一静象地,身心俱静,天地合也";"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歌有《原道歌》《炼虚歌》《破惑歌》等十二首,其《炼虚歌》序谓"虚者大道之体,天地之始,动静自此出,阴阳由此运,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歌云:"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破惑歌》破"三峰采战"等邪术。

  卷五,诗四十九首,卷六,词五十八首,外《隐语》二篇,皆杂论性命及内丹之旨。其中又多合一三教之篇什,如《满江红》一首述"三教一理",前半阕云:"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释氏性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入。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又一首"述三教",前两句云:"教有三门,致极处元来只一。"《隐语·教外名言》更引三教言论以证异流同源。谓"三教唯心",学佛在乎"见性",学道在乎"存性",学儒在乎"尽性"。

  由上可见,《中和集》所述的内丹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中和"、"虚静"四字。认为"玄关"就是"中",守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导致身静心虚。持此行之,渐至身心混合,动静相须,乃至心归虚极,身入无为,动静俱忘,精凝气化。故守中是此丹法的第一要着,虚静则是它的灵魂。谓行此功法,不须筑基、炼精、炼气、炼神的渐修,只须从炼神还虚入手,即穷性尽命,一了百了。后世鉴于李道纯这种丹法所具有的特点,称之为内丹之"中派",《中和集》则是研究这种丹法的主要资料。

  《灵宝玉鉴》

  《灵宝玉鉴》为宋元间灵宝派斋醮仪法之集成。《正统道藏》收入洞玄部方法类。书无序跋,不著撰人。卷一文中提到萨真人(名守坚)、路真官(名时中)、紫极田真君(名思真)等,皆两宋间道士,故成书当在南宋或以后。虞集《河图仙坛之碑》记元代玄教大宗师吴全节事,有云:"道家之书,有曰灵宝斋法者,授受既久,浸失宗旨,公(指吴全节--

  引者注)集诸家所传,手为删定,类为二十四门,总为十卷,题曰《灵宝玉鉴》,以惠后学。"按此书题名与上记相同,结构亦是分卷分门,与上记相吻合,此书可能即为吴全节(1269~1346)所编撰。唯《正统道藏》所载卷数为四十三,门为二十五,与虞集所记有出入,或为《正统道藏》编纂者对原书结构作了改易。

  此书有的一卷为一门,有的几卷为一门。计有:道法释疑门,修斋节次门,灵旛宝盖门,申牒头连门,召役发遣门等。是一部集灵宝斋醮仪范、符箓咒法为一编之书。除卷一《道法释疑门》通论各种斋醮仪法的理论外,其余各卷按门分叙各项斋醮仪法,诸如修斋的程序与仪式,斋坛的建立与布置,幢旛的制作与设置,灯烛的燃放与安置,符箓的篆写与运用,章表的书写与上奏,以及召神遣将、追摄魂灵、沐浴施食、水火炼度、投龙进简等各种斋法。不过上述斋醮仪法,虽源于灵宝,却非直接抄自灵宝派之斋仪书,而是从宋元诸符箓派所传灵宝醮仪法中采摭而来,因而带着明显的宋元斋法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内炼与外法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此书不仅所载斋法繁多,尤重对斋法作理论上之阐述。除第一卷通论斋法理论外,其余各门之首皆冠以专论。其对斋法理论之重视,在现存斋法书中是比较突出的。
首节 上一节 51/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