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50节

  此书现存三种注本,一为成书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之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三卷;二为佚名氏《古文龙虎经注》一卷,皆载《正统道藏》太玄部:三为明彭好古《金碧古文龙虎上经》一卷,载《道言内外秘诀全书》。以上注家皆认《古文龙虎经》为先于《参同契》之古丹经,故皆引《参同契》文以闸释《古文龙虎经》,实是对历史之颠倒。

  此外,《正统道藏》又有佚名氏《读龙虎经》之短文,为《古文龙虎经》的某些名词术语作铨释。

  注:

  ①《朱子语类》第8册3001页,中华书局,1986年

  ②《道藏》第20册26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⑤《周易参同契考证》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④见《道藏源流考》下册287~289页,中华书局,1963年

  《道门科范大全集》

  《道门科范大全集》是一部斋醮科仪书。八十七卷。大部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其中卷二十五至四十五和六十三至六十八(共二十七卷),署"三洞经箓弟子仲励修(或撰)。

  仲励,不知何许人,其所修《真武灵应大醮仪·说戒》,历叙真武显灵事,所记年代,从唐武德三年(620)迄南宋建炎(1127~1130)间,似为南宋初人。将二人之书合为一编,当在南宋或更后。《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

  此书收唐宋道教斋仪甚众。主要的有:生日本命仪,忏禳疾病仪,消灾星曜仪,灵宝太一祈雨醮仪,祈求雨雪仪,文昌注禄拜章仪,运星醮启祝仪,南北二斗同醮仪,北斗延生仪,道士修真谢罪仪,上清升化仙度迁神道场仪,东岳济度拜章大醮仪,灵宝崇神大醮仪(以上为杜光庭删定),祈嗣大醮仪,誓火禳灾仪,安宅解犯仪,解禳星运醮仪,真武灵应大醮仪(以上为仲励所撰)等。各种斋仪,大都分列启坛仪,早朝仪,午朝仪,晚朝仪。各种斋仪繁简虽有不同,但具体仪节不外升坛、鸣鼓、发炉、上香、启请、上章、礼方、奏乐、宣词、说戒、复炉等项。由于上述斋仪出于两个时期,内容便表现出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启请神灵上。两者皆首请三清,但杜光庭斋仪中称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为"太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太上老君",仲励斋仪中则只称"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卷十三至十八为杜光庭所撰者,则有"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之称谓,当为宋代成书时编纂者所改。其次,三清之后,杜光庭仅列有玉皇(或加紫微大帝),而仲励书中则列有完整的四御神灵: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后土皇地祇。此外,仲励还在四御之后,列有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等宋代所出之神灵。

  杜光庭是继陆修静、张万福之后的道教斋醮仪范的集大成者,陆修静、张万福所撰之书留存不多,杜光庭则留存甚富,他所撰的新篇,尚有若干种,如黄箓斋仪等。此书非其新制,而是对唐及唐前斋仪的删定,正因如此,才大体保存了唐及其前多种斋仪的面貌。

  《灵宝毕法》

  《灵宝毕法》,内丹著作。全名《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又名《钟离授吕公灵宝毕法》。相传为吕洞宾之师、五代道士钟离权撰。钟字云房,道号"正阳子"。此书题"正阳真人钟离云房序"云:"仆志慕前贤,心怀大道,不意运起刀兵,时危世乱,始以逃生,寄迹江湖岩谷,退而识性留心,唯在清静希夷。历看丹经,累参道友,止言养命之小端,不说真仙之大道。因于终南山石壁间获收《灵宝经》三十卷,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共数千言。予宵衣吁食,远虑深省,乃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天地升降之宜、日月交合之理。气中生水,水中生气,亦心肾交合之理。比物之象,道不远人。

  ……玄机奥旨,难以尽形方册,灵宝妙理,可用入圣超凡。总而为三乘之法,名《灵宝毕法》。大道圣言,不敢私入一己,用传洞宾足下。"《佛祖统纪》亦言钟离权"将洞宾入终南山,授《灵宝毕法》十二科"。然序言"灵宝经"三十卷数千言,盖系钟吕金丹派所传秘典,非灵宝派之经书。北宋真宗时人华阳子施肩吾编《钟吕传道集》末有"钟曰:仆有《灵宝毕法》凡十卷一十二科,……实五仙之指趣,乃三成之规式,当择日而授于足下(按指吕洞宾--引者注)"等语;又《钟吕传道集》多据此书为说。则此书至晚已于宋真宗时代以前问世,华阳子施肩吾为其传人。

  该书原十卷,始见录于《通志·艺文略》道家类修养目。

  《遂初堂书目》无卷数。《正统道藏》太清部所收十篇,即原卷数,合为上、中下三卷,题"正阳真人钟离权云房著,纯阳真人吕嵓洞宾传"。《道藏精华录》第六集亦三卷。《道枢》卷四十二《灵宝篇》系曾慥节选本,文字多异。重刊《道藏辑要》危集所收,格式同于《正统道藏》,唯不分卷。

  《灵宝毕法》卷上为"小乘安乐延命法四门":匹配阴阳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龙虎第三,烧炼丹药第四。据称,修此小乘法四门,可致人仙。卷中"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

  肘后飞金晶第五,玉液还丹第六,金液还丹第七。此中乘法三门对应于地仙。卷下"大乘超凡入圣法三门":朝元第八,内观第九,超脱第十。此大乘法三门对应于天仙。又有"十二科"之说,见于《钟吕传道集》,即玉液、金液二门各分还丹和炼形两项,合十篇十二科。各篇又分"六仪",即六种编例:"一曰《金诰》,二曰《玉书》,三曰《真原》,四曰《比喻》,五曰《真诀》,六曰《道要》。"《金诰》《玉书》(或《玉书箓》)、《真原》(或《真源义》)托于三清所说。《比喻》系以此物比他物,晓喻内丹之旨。《真诀》和《道要》为实质性的练功诀要,解说功法,提挈要领。

  书中首言道生万物,有形而后有名。"天地于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完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人之患病由于"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当法卦象,养元气。静坐导引,咽液搓面,服气搐外肾,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又以心肾比天地,以气液比阴阳,以子午比冬夏;谓"肾中生气,气中有真水,心中生液,液中有真气。真水、真气乃真龙、真虎也"。并具体讲述"勒阴关而炼丹药"等法。大致相当于后世所说"筑基"功夫。

  论中乘三门之法,是本书的主干部分。书中次第详说"肘后飞金晶"、"玉液还丹"、"玉液炼形"、"金液还丹"、"金液炼形"诸法,并提出防止"太过"。据称,行到此处,"内志清高","魂神不游","阳精成体,神府坚固";"阴阳变化,人事灾福,神灵而皆能预知"。神通多端,不一而足。

  继而论大乘法三门,谓"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生也"。"天地有五帝而比人之有五脏也","凡春夏秋冬之时不同而心肺肝肾之旺有月","真气随天度运",修炼亦当依时随运。又言:"观乎内而不观乎外,外无不究而内得明;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

  "物物无物,以还本来之象,法法无法,乃全自得之真矣。"认为"道本无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言实者非道也。既为无体,则问应俱不能矣,既为无相,则视听俱不能矣。以玄微为道,玄微亦不离问答之累;以希微为道,亦未免为视听之累。希微、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其释"超脱",谓"须是前功节节见验"而后可行,以致随意出入身躯,"身外有身"。并声称"神出未熟",则"无由再入本躯,神魂不知所在,乃释氏之'坐化'、道流之'尸解'"。

  全书要旨,归于明阴阳互含之理,"配合甲庚,方验金丹之有准;抽添卯酉,自然火候之无差。红铅黑铅,彻底不成大药:金液玉液,到头方是还丹。从无入有,常怀征战之心;

  自下升高,渐入希夷之域。抽铅添汞,致二八之阴消;换骨炼形,使九三之阳长。水源清浊,辨于既济之时;内景真虚,识于坐忘之日",如此即可"超凡入圣"。书中还对部分内丹隐名作了解释。

  此书是钟吕金丹派的基本教典,阐述了钟吕金丹派的教理、哲学观点,奠定了宋元以后内丹学的理论基础。为唐宋内丹学的最高水平,故研习内丹者皆视为必读之要典。

  《崔公入药镜》

  《崔公入药镜》简称《入药镜》,一卷。崔希范撰。崔氏生平无考,据《修真十书·天元入药镜》有崔希范自述,题"唐庚子岁望日至一真人崔希范述",知其为唐人,号至一真人。但唐代有四个"庚子"年,尚不能断定其为哪个"庚子"。但《道枢》卷三十七收有崔希范《入药镜上篇》和《入药镜中篇》,后者篇末云:"其后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据此可以推知,崔希范生当唐末五代道士吕洞宾之前,或与其同时而稍前。

  据宋萧廷芝《解注崔公入药镜》、明王道渊《崔公入药镜注解》,《入药镜》是用诗歌形式写成。三字一句,共八十二句,合二百四十六字。对内丹理论和功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开篇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描写炼精化气"得药"时的感受。丹家以人生之元始祖气为"先天气",呼吸往来之气为"后天气",修炼时,采先天祖气为丹母,引后天呼吸之气归于祖气,"内外混合,结成还丹。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也"。①接着说:"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用四句话讲了内炼的周天功夫(即"运河车")、修炼时辰及意念的重要性等三个问题。第三段:"上鹊桥,下前桥,天应星,地应潮。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强调"鹊桥"的作用。人在出生之后,任督二脉已被中断,气无法作周天运行,崔希范将连接任督二脉之通道称"鹊桥"。鹊桥共有二处,据萧廷芝注,上鹊桥在舌,下鹊桥在阴跷穴。接通上下鹊桥,才能为采药、行火准备条件,直到结成至宝。第四段:"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讲火候,即运用意念煅炼丹药。下面三段续讲内炼的其他功法及掌握原则。全文字数虽少,而内炼功法全讲到了。因其文字简练,易读易记,成为后世丹家常用之口诀。

  《入药镜》除上面八十二句口诀外,又有《道枢》卷三十七所载《入药镜上篇》《入药镜中篇》和《修真十书》卷二十一所载《天元入药镜》。是用散文形式写就,所述丹法更明白具体。

  唐末五代是道教方术的转折时期。此前,占主导地位的是行气、导引、外丹等古老方术。此后,内丹术逐渐兴起,不久即取代了那些古老方术而居主导地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崔希范的《入药镜》起了重大地促成作用,这从后世许多重要内丹家受它之影响中可以看出。宋曾慥说:"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②吕洞宾曾作诗赞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③宋代著名内丹家刘海蟾、张伯端、石泰、白玉蟾及其门人皆用其学,北宗一派亦援引其论,可见此书影响之深广。

  注:

  ①②③《道藏》第2册881页,第20册812页,第4册65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悟真篇》

  《悟真篇》是内丹术的主要著作之一。北宋熙宁八年(1075)张伯端撰。全部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以及歌曲三十二首。

  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为总论。以"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等来说明光阴易逝,利禄无常,劝世人"修功积德,力行大道"。大道者何?"学仙虽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强调惟有修炼内丹,才是唯一途径。并以"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等语来坚定修炼者的信心。最后阐述内丹修炼种种方法与要点,以为达到"玄珠成象,寿永天地"的目的。

  绝句六十四首为分论。内容虽与总论有所重复,但详略主次不同,且每首诗中各有一二句为重点所指。其一,概述丹功的全过程。指出:"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

  "药"即"真种子",亦即"精、气、神"三宝。"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告诫世人须善用"三宝",切勿枉自抛丢。又以"竹破须将竹补宜,覆鸡当用卵为之"的原则,强调修炼之始,须以先天真一之气同类之物补足已耗损的精、气、神(称"炼己"或"筑基"),然后循序渐进,进入"炼精化气"阶段。其二,记载该书思想渊源。"《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并谓自身"尽从此处达真诠"。

  如取《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归根复命"、"祸福互变"之论,以"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阐发顺行万物化生,暗示逆行归原丹法。又取《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变"之理,强调内丹修炼重在领悟真诀,适时动机,则阴阳施运,脏腑安宁。书中沿用《参同契》术语,排斥旁门小术,否定外丹烧炼,认为只有"群阴剥尽丹成熟","金丹只此是根宗"。其三,阐发丹经要点。首论火候进退。强调"火候"的重要性,严防太过和不及。调其中和,知其"止足",如知进而不知退,知作而不知止,则反受其害。次论"性命之学"。虽是"性命双修",但在功法步骤上要"先命后性":"始于有作人无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性、命本不相离,但"有作(指命功)"是根基,"无为(指性功)"由之发展而来。"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谓希夷大道,本出清静无为,而性命双修,可巧夺生死之权,故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本篇多讲"炼精化气"阶段,但亦多处涉及"炼气化神"阶段功法。如"四象会时玄体就,五方全处紫金明,脱胎入口身通圣,无限龙神尽失惊"。谓内丹之妙在"和合四象,攒簇五行",精、气、神凝为纯阳之体,达通神入圣境界,此诗即概括了"炼气化神"全过程。

  五言一首总括全部功理:"女子着青衣,郎君披素练,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窈冥中有变,一霎光焰飞,真人自出现。"谓阴阳交感,先天真一之气于"恍惚"、"窈冥"之中"无中生有",霎时之间,内丹成就。

  《西江月》十二首,也多是重复律诗八十一首之意。

  书成之后,张伯端认为其中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的传统"命功"阐述较详,而对"炼神还虚"(体现"本源真觉")的"性功"发挥得不够。因此进而深研佛禅之学,然后形成《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专门阐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无为"境界。

  《悟真篇》与《参同契》齐名,被道教推为内丹术之正宗。

  北宋后,道教之主内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张伯端四传弟子白玉蟾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创金丹派南宗,也奉之为祖经。该书广泛流布后,注家蜂起。据元工部尚书张士弘称:"前后注释可见三十余家。"直至明清,此风不衰,蔚然成为一家之学。传世注本甚多。收入《正统道藏》或《道藏辑要》的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宋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以及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的《悟真篇注疏》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等。
首节 上一节 50/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