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42节

  "《洞玄》即《大洞玄经》,……非今世所传《洞玄灵宝经》也。"

  凡此类例,可证《内景经》至晚出于东晋,是经过杨、许等增益而传世者。此后,才有内、外景经之分,且皆作为上清派重要典籍而流传于世。

  二书传本繁多,卷数各有异同。《黄庭外景经》,唐宋书目多著录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

  《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一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二书皆为七言韵语,在长期传写中,各本文字亦略有差异。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东汉时代,《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已有历观五脏、存思身神的论述。早期五斗米道的教本《老子想尔注》则强调奉道戒,谓守道戒即守一,批评"今世间常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至魏晋之际,天师道徒也转而讲求内观存神之术,《黄庭外景经》的出现即标志着这种转变。《外景经》的思想结构比较松散,主要讲述了胎息、嗽咽、内观、服气、存神、固精等方法。指出黄庭在关元之上,幽阙(肾)居后,命门在前。黄庭收纳津液,产生精气,为人"灵根"("灵根"有时又指命门);丹田或命门(书中说"田下三寸神所居",盖指命门)乃藏积精气之穴,为人生命之根本所在。

  书中提出"观志游神三奇灵","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的修炼法,已略具"三丹田"思想。尤其强调"长生要妙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寸田尺宅可理生",认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书中还形象地描述了"黄庭中人衣朱衣"、"中池有士衣赤衣"等等身神,主张"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其法大致为咽津以养灵根,纳气至丹田又返归黄庭;

  或纳气丹田以生精,上补昆仑(脑),下过十二重楼(咽喉)、绛宫(心)等关窍,还返丹田;又存观五脏六腑之神,使五神朝会中宫(脾),如此"循环无端",谓能通利七窍、老而复壮。《外景经》已初具内丹术的雏型。

  《黄庭内景经》的内容比《外景经》完备,且多发挥。北宋欧阳修认为,此书乃《外景经》疏义。它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三部各有"八景",合为"二十四真"。明确提出"三田"(三丹田)理论,即上部脑中为泥丸,有九宫,九真居之;中部心中为绛宫,主守神有心神丹元;下部二肾之间为命门,"横津三寸灵所居",是藏精之处。"三田之中精气微",人但思一部,即可延寿无穷。又提出人体百节皆有神,《至道章第七》《心神章第八》还给面首五官(发、脑、眼、耳、鼻、舌、齿)及五脏(心、肝、脾、肾、胆)诸神取名,谓"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据称此二章为全经之精要,《黄庭》秘诀皆尽于此。《内景经》的修炼法,主要为"入室东向诵《玉篇》",存思身神,默念其神名,尤其重视存思三丹田之神。以为长诵《玉篇》,默思身神,自可得"不死之道"。《内景经》中某些文句与《外景经》相同,但它更加强调存思身神,因而更能代表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式。

  《黄庭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生理、医理知识。如有关黄庭、命门或脾、肾的观点,与传统医书所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大意相同;他如脾主中央、心典一体、肺气起自三焦、五脏开窍体表,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三阴(少阴、太阴、厥阴)相对应、五行合气本一等等,亦与医理相通。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

  历代为《黄庭经》作注者很多,《崇文总目》著录有关著述八种,《通志·艺文略》道家类专辟"黄庭"一门,著录三十部五十七卷。最有影响的为务成子注《太上黄庭外景经》《上清黄庭内景经》,唐白履忠《黄庭外景玉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皆载《正统道藏》。

  《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西晋道士王浮撰。一卷。以后陆续扩增为十卷。《通志·艺文略》即著录为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六亦录为十卷,并称魏明帝为之序。《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著录十卷,并引裴松之《三国志注》、《新唐书·艺文志》等说明化胡成佛故事的发生及对《化胡经》真伪的争议。敦煌写本有此经十卷本残卷,存一、二、八、十等卷,系唐玄宗时写本。按王浮所撰一卷本《化胡经》,早佚,后经增纂的十卷本,也仅存残卷。主要内容是敷衍老子携关令尹喜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从此才有佛教产生的故事。现存唐玄宗时写本之第一卷,记西域八十一国名称,多与唐代典籍所载相同,当出于初唐。第十卷《老子化胡经玄歌》,则为北魏作品,可见此十卷本非一时一人之作。

  老子化胡的故事最初起于东汉。汉桓帝时,襄楷上书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①三国时,化胡说内容进一步有所发展。《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称:

  "《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②可见《浮屠经》以老子为佛陀之师,为《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西晋惠帝朝(290~306)末年,道佛之争日益加剧,道士祭酒王浮与沙门帛远辩论二教邪正后,遂撮合历史上的老子化胡说,加上自己的引申发挥,创作《老子化胡经》,以证明道在佛先,道教地位应在佛教之上。

  《老子化胡经》产生后,很快成为佛道二教斗争的一大公案,双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一千年。道教方面力证此书之真,并以此为基础,相继造作了许多具有明显化胡内容的道书,如《玄妙内篇》《出塞记》《关令尹喜传》《文始内传》《老君开天经》等,以证明道优于佛;佛教方面除力辩此书之伪外,也造作伪经进行反攻,如《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说释迦为孔子、老子之师。至唐高宗、武周时,佛教方面将此事诉诸朝廷,请求禁毁《老子化胡经》,中间虽有较大争议(如八学士奉敕议《老子化胡经》,回言此经不假),终于两次下令焚毁。但是当时焚毁令不严,《老子化胡经》照样流传。直至元宪宗、世祖二朝,全真道侵占了佛教庙宇田产,佛教以《老子化胡经》是伪经为由头,两教再次展开大辩论。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的两次辩论中败北,元朝廷两次下令焚毁道经,《老子化胡经》首当其冲,彻底被焚毁。从此该经亡佚,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皆无存录。

  《老子化胡经》敷衍的老子化胡故事虽属虚构,但在此之前,《后汉书》《三国志》所记老子化胡事,似乎事出有因,或许在两汉前,"老子经"确已在西域流播,因此才有此讹传。

  果真如此,倒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老子化胡经》,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它所谈的内容(老子化胡成佛,自属虚构),而是通过对它的争论回顾佛道二教斗争的一段历史,此书的研究价值也仅在于此。

  注:

  ①《后汉书》第4册108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三国志》第三册859~860页,中华书局,1959年

  《西升经》

  《西升经》为道教阐发《道德经》要义之作。三卷。《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本文类。撰人及成书年代不详。托名周大夫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但此书始见葛洪《神仙传》称引,当是魏晋间道士所假托。现传有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道藏辑要》尾集作一卷),宋陈景元(碧虚子)《西升经集注》六卷。均分三十九章,文字略有不同。

  该经首先论"道"。谓"道"广大悉备,包裹天地,陶育万物,制御一切。且不终不始,万世不绝。称"道"为虚无之本,但"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则虚无、自然与道同出而异名,实为三位一体。又谓"天地物类皆从一","万物共本道之元",即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化生。又以"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以喻人之于道,犹如鱼水关系。又称"道象无形端,恍惚亡若存",即谓"道"无形象,其存在和变化,皆不能为人所把握,故不可以"有"、"无"论其存亡。故云:"道者,虚无之物"。认为:"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强然之,即不然矣!……以其有思念,故与道反矣"。强调修道须清虚无欲,无念而作,淡泊无为,则"大道归也"。反之,若逆其自然,有为强行,则事与愿违。

  其次,论摄养。谓人未生,并无我身,"直至积气聚血",始成身形。但有身、有欲终为大患,故主张"反于未生而无身",清静无为,体同自然。又云婴儿之生,气专志一,悦泽美好,无心而成形。人若仿婴儿之姿,养醇朴之性,抱元守一,葆神啬精,则无念无欲而长生。当论及形神关系时称:

  "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虽云形神相须,不可偏废,且以"形神俱妙"为摄养之上乘,但"神由形用,形为神生",则是更强调"神"的作用。又谓道有真伪,"真道养神,伪道养形"。盖前者指除垢止念,静心守一,无欲无为;后者指滋味充身,有知动行,有欲有为。故重申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而夭折者,"非天地毁,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动故也"。

  故云:"人欲长久,断情去欲,……形神合同,固能长久。"

  再次,该经还论及治国之道。强调"国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民劳国废,本固邦宁。主张:"无为无事,国实民富"。反对统治者争地好贪而用兵。指出:"兵者,天下之凶事,……用之者,有亡国失民之患。"

  宋徽宗认为"是书盖与五千言相为表里",陈景元亦称"其微言妙旨,出入五千言之间"。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一名《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真经》《洞经》,或《三十九章经》。其名始见于东晋时造《紫阳真人内传》和梁陶弘景编次之《真诰》。《真诰·甄命授》篇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盖为东晋杨羲等假托降神所造。

  此经被上清派奉为诸经之首,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上清派的修习方术。全书三十九章,以歌诀形式叙述存神法。每章存思一神,三十九章合三十九神。谓诵经者依次诵此三十九章,存思三十九神(辅以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此三十九神就会相继下降其身中之各"户",即身体的一定部位。人身得此诸神镇守,即可"开生门"、"塞死户",谓之"飞升之道"。《真诰》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后世上清派道士称此书为"仙道之至经"、"道者三奇"(余二奇为《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之第一奇。教徒相传宋代钱塘隐士高云举喜诵此经,忽然升空而隐,即系此经"经德"所致。

  此经原本作一卷三十九章,但在其后的传授写演中逐渐增修,形成多种异本。如《无上秘要》所引,即与今本多有不同。唐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引此书,或称《大洞玉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玉经》《玉经》;或录《大洞真经》(又作《大洞经》)至中、下卷;或摘《大洞玉经注》《大洞玉诀》文,表明唐代除有《大洞玉经》一卷本外,还有《大洞真经》三卷本传世。实际上这种增衍歧异现象,早在梁代陶弘景时即已出现,其《登真隐诀》卷二《经传条例》云:

  "《大洞真经》今世中有两本:一则大卷,前有《回风混合之道》,而辞旨假附,多是浮伪;一本唯有三十九章,其中乃有数语,与右英所说同,而互相混糅,不可分别。唯须亲见真本,乃可遵用。又闻得杨、许《三十九章》者,与世中小本不殊,自既未眼见,不测是非,且宜缮写,以补品目。"

  今存于《正统道藏》者,有收入洞真部本文类之《上清大洞真经》六卷,前有北宋仁宗时人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序,卷末又有南宋咸淳八年(1272)嗣法程公端序和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各卷前题茅山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盖即宋代茅山宗坛本,经南宋末蒋宗瑛整理,由程公瑞付梓刊行。洞真部本文类又收有《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据序知为南宋所传梓潼文昌帝君本,最后编定于元代。洞真部玉诀类又收有《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十卷,为元代卫琪注本,亦属文昌帝君本系统。洞真部本文类还收有《大洞玉经》二卷,据序,是"得茅山宗坛及梓潼文昌经本"后抄撮而成。洞真部玉诀类又收北宋道士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为现存注本之最早者。此外,《道藏辑要》也收有两种《元始大洞玉经》,一种根据明万历刊本,后附清人撰《洞经示读》;一种系清刊本。

  此经在唐宋以前影响很大,其后因内丹术之兴起,影响渐衰。但经中的穴位名称及气血津液、人体结构观念,多与传统医学相通,对研究道教的养生气功有一定参考意义。

  《度人经》

  《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一名《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也有简称《无量经》的。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葛巢甫等人所造《灵宝经》之一。撰人不详。

  东晋中叶以后,不少世家大族信奉道教,他们文化素养较高,为了传播道教教义,以扩大道教影响,而大事制作经典。葛巢甫为两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的从孙,东晋末,他以葛氏家族所传古道经《灵宝五符》为主要思想素材,"造构《灵宝》",于是"风教大行"。①《灵宝经》是以《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为主的一组道经。《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按五方五帝符图模式构造修炼道术,其制作年代稍早。直到南宋末蒋叔舆编次《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仍列居《灵宝经》(斋坛安镇经目)道位。《度人经》则较晚出,亦托称元始天尊所说,其讽诵之章依四方各八天或三界三十二天模式排比,属《灵宝经》中另一系统。据研究者认为,宣说三界罪福、劫运轮回和"普度天人",显系受晋宋间佛教大乘经戒之影响。此书大约自唐代以后,逐渐成为最受重视的经典;宋代以后,又冠于道藏群经之首,而误收于洞真部本文类。按三洞四辅分类法,当入洞玄部。

  《度人经》始见录于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谓"已出"。本一卷。计《云篆度人妙经》本,凡四千五百九十二字。《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谓依宋藏本,加题目计四千五百七十六字。敦煌写本、陈景元集注本、云篆本等较早本子由《道君前序》《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道君中序》《元始灵书中篇》及《道君后序》六部分组成。

  《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所收《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六十一卷白文,卷一为经文,余六十卷为神霄派道士据卷一经文敷衍而成。神霄派道士所撰《高上神霄宗师受经式》著录六十一卷《高上神霄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目,与此本各卷品名大体相同;其述降经本末亦与史传徽宗崇道事迹相合,足证后六十卷为宋代神霄派所造。

  此经主要通过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说经的道教故事,宣传"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经文敷叙元始天尊演说经教,令一国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十方仙真、三十二天帝辅佐天尊,使"死魂受炼,仙化成人,生身受度,劫劫长存,随劫轮转,与天齐年,永度三徒,五苦八难,超凌三界,逍遥上清";三界五帝则监察人们善恶,奏闻上天,以定罪福。又云:《灵宝》"上品妙首,十回度人,百魔隐韵,离合自然,混洞赤文,无无上真。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五文开廓,普植神灵,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生"。并自称"斯经尊妙,独步玉京,度人无量,为万道之宗";宣扬"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进而劝人修斋持戒、诵经立功,"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嫉,言无华绮,口无恶声"。

  劝善度人、斋戒诵经,为灵宝经教最突出的两大特征,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于《度人经》中,对后世道教徒影响甚大。道教的三十二天说,亦始于此经。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更成为道教徒的共同信仰。唐五代道士闾丘方远称《灵宝经》"都五十八卷,其经旨在此《度人经》中",并谓"近代诵咏此经,感应不少"。②宋代传说道士贾善翔为众宣讲《度人经》,"至说经二遍,盲者目明"的故事,即本自此经。故而此书备受推崇,"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是道门必习的功课书,也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

  《度人经》注本甚多,分属两大系统:(一)宋陈景元集齐严东、唐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并附《释音》;元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三卷;明张宇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均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大梵隐语》仅有《灵书中篇》,《释音》极短。(二)宋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五卷;陈椿荣集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五卷;青元真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元陈致虚《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均收入洞真部玉诀类(《道藏辑要》收陈椿荣和陈致虚二注本)。此四种皆有《灵书》上、下篇及《太极真人颂》。诸注各从不同观点解经,至有以易理、内丹义作解者。此外,有唐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等音义,诀法等著作。

  注:
首节 上一节 42/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