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43节

  ①②③《道藏》第20册604页,第6册376页,第2册18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战,1988年

  《清静经》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作者不详。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①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玄依托之作。确否,待考。

  《清静经》仅四百零一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清、静是浊、动的根源。因此,"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道教徒认为:"常清静设教,导俗辅正,扶宗务化,民以归根,使含真而抱一,体洽玄元,炼神合道,羽化飞仙,不为乖谬……乃至千真万圣咸不出于此矣。"②《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注:

  ①②《道藏》第1册819页,第19册81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阴符经》

  《阴符经》全名《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当为假托。

  其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学者看法不一。邵雍、程颐、梁启超等认为是战国时书;姚际恒、全祖望等认为是北魏寇谦之所作;朱熹认为是唐李筌所作;今人余嘉锡认为是杨羲、许谧所作;今人王明认为成书年代的上限为公元531年之后,下限为唐初,作者大抵是北朝一位久经世变的隐者。①《阴符经》之名,据李筌《黄帝阴符经疏》称: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任照一在《阴符经》的注解中也认为: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谓之阴符。盖皆谓人事必须暗合天机,不违自然之道。这是此书所阐述的中心思想。

  《阴符经》本无章次,李筌本将其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人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三章。上章主要讲天道阴阳之理,让人握其机宜,修身炼行以成圣人。强调"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按自然规律处理人事。又把传统的五行说成"五贼",突出了五行相克的一面,指出"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进一步证明按天道行事的必要性。中章主要说明天地、万物与人之间存在相"盗"的关系,只有三盗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所谓"盗"指窃取,人依靠窃取万物以资身,必须知其机宜,合乎自然之理,才能安身立命。下章从用兵之道说起,批评"愚人以天地文理圣",赞赏"我以时物文理哲",最终仍归结到顺应天道,随时应物,天人合一。

  《阴符经》具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它比较充分地说明天道(即自然之道)的客观性。指出天道"无恩"(即"无情"),必定要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人的意志无法加以改变。因而强调人在天道面前,只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即只能认识它、掌握它,而不能违背它。指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即人的认识和行动必须与之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性,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即在认识自然之道的基础上,学会掌握、驾驭它的本领。又说:"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这虽然过于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鼓励人们努力去掌握、驾驭自然规律的精神却是可取的。此外,又以较大篇幅,论述相生相克的道理,强调只有相克才能相生。这些思想,不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此书对后世道教有很大的影响。大约在唐宋以后,一般道教内、外丹家,皆将它和《老子》一起看作炼丹之祖经,用它的思想指导丹术修炼。它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大,许多儒家学者皆为之作注,注家之多,除《老子》外,道教书中只有《周易参同契》才能与之相比。唐以后,各家注代有所出。宋《通志·艺文略》即著录各家注三十九部,五十四卷。今《正统道藏》留存注本二十余种,其中李筌注有较大影响。不过据刘师培考证,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只有注文的作者是李筌,而"疏"则不是。②

  注:

  ①《试论阴符经及其唯物论思想》,1962年《哲学研究》第5期

  ②《道藏精华录》上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一卷。与《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身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合称《五斗经》。托名太上老君所说,张陵所受。考《唐书》《宋史》经籍、艺文志及宋代诸家目录,皆未有此书之著录。《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六十三《真武灵应大醮仪·说戒》云:"宋兴之初,成都有燀灰李,置一阁奉事真君香火,真君降于其家,传以《五斗经》,行于世。"①真君降授,出于道教传说,但宋初已传此经,当是事实。元、明人傅洞真为此书作注,其序文云:

  "有愚者便自臆说云:其文类乎汉唐之作,必杜天师(指杜光庭--引者注)为之耳。若非杜天师,则张天师之所为也。"②表明元、明人已疑此经为汉唐道士所作。视此书思想内容及行文风格,或许出于南北朝至隋唐间。《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本文类。

  经文不长,首叙老君于永寿(道教传说中之年号)元年正月七日在太清境上太极宫中,看到世人多受轮回之苦,乃生哀悯之心,下降蜀都,授予天师张陵《北斗本命经诀》,命其"广宣要法,普济众生"。③次叙老君教张陵修斋祝愿诵《北斗经》,呼北斗七星君名号之法。中心思想是劝人礼拜北斗,勤诵《北斗经》。谓北辰"为造化之枢机,作人神之主宰,宣威三界,统御万灵",④凡人间之善恶,阴司之是非,以及人之寿夭祸福,皆归其所掌。教人如遇重病、邪妖及其他厄难,"急须投告北斗,醮谢真君,及转真经,认本命真君,方获安泰"。⑤如能勤礼北斗,勤诵此经,必能"外伏魔精,内安真性",消灾得福,保命延年,甚至"渐登妙果,……证虚无道,……出有入无,逍遥云际,升入金门,与圣合真"。⑥此书现存三种注本。一为元统二年(1334)徐道龄所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五卷;二为崆峒山玄元真人所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解》三卷,前、后有李白和苏轼二序,盖为依托。注文有较成熟的内丹思想,且引有《太上感应篇》"善恶无门,唯人自召"句,成书当不早于北宋;三为傅洞真所作《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三卷,注文提到郭子仪和杜光庭,卷中径称赵宋为"宋朝",而不称"大宋","本朝",似为元明时作品。

  注:

  ①②③④⑤⑥《道藏》第31册906页,第17册65页,第11册346页,347页,347页,3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正统道藏》本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

  河上公不知何许人。《史记》提到河上丈人。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①葛玄《河上公注老子序》也说莫知其姓名,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数句,遣使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从诣之,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但葛玄此说后世学者颇不以为然。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说。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河上注中糅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二十七章)。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在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传最广。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河上本与王本比较,以河上本为优。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③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北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北方本优于南方本。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

  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章);

  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双,存在于天地之前,混沌而生成万物。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一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共生万物。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这就是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论。它把道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说道神通广大,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没有危殆,并将道人格化,赋予其意志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河上注是东汉方术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当时哲学、医学和养生学的成果,着重从养生角度解老,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唐时《传授经戒仪注诀》规定它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河上本通行于道教中,为道士广泛使用,不少道士解老都以它为底本。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胜过了王弼注本,保存不少精义,可与王注并行,取长补短。它对老子思想,汉代黄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版本学上也有其重要价值。

  注:

  ①③《道藏》第13册107页,第12册64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老子校释》第1、2页,中华书局,1963年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宋代谢守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都承袭此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传授经戒仪注诀》称:张鲁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构《想尔》,以训初回。也以《想尔》作者为张鲁。《云笈七箓》卷三十三孙思邈《摄养枕中方》曾引《想尔》的话,注称"想尔盖仙人名"。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张陵开其端,陵孙张鲁最终完成并托称其祖所作。

  该书早佚。《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清末敦煌莫高窟所发现的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使其重现于世。但原件已为英国人斯坦因掠走,现藏于伦敦博物馆。今人饶宗颐将敦煌残卷连写的经文与注释分别录出,按《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的次第,分别章次,并作考证,著《老子想尔注校证》,收入选堂丛书之二。据饶宗颐考证:残卷末题"老子道经上",下注"想尔"二字分行;起"则民不争",迄卷终,共五百八十行。

  大体上是老子《道经》的注释本。

  《想尔注》的思想多与《太平经》相同,并汲取河上公解《道德经》的某些内容。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持"道诫",认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道是至高无上的,神秘的,具有人格意志。道就是"一",而"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太上老君由此和至尊之道合二为一,被尊为最高之神。

  "道"能够"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如果人们按道的训诫去做,就可以"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它将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和道教的修仙相结合,对后世道教有深远的影响。《想尔注》特别强调"一"和"守一",从精、气、神去讲修炼长生之道。它指出:精结为神,修道者欲令神不死,就应该"结精自守",以清静为本;又说:精是"道之别气",万物都含"道精",当其"精复"时,都归其根,故人人都应宝慎其"根"。它说:道散形为气,道气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其所以不见,乃"清微"之故,人若奉行道诫,则"微气归之"。可见神仙长生之道是《想尔注》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为了诠释的需要,它在解《老子》时,数处改易原文。如将第十六章"公乃王,王乃天"句中的"王"字改为"生"字,并解释为: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能致长生,则副天也;天能久生,法道故也;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又如将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句中的"私"字改为"尸"字,并解释为: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非道所行,都是尸行。

  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不同于流俗,故能成其尸,得为仙士。这样一改,就使《老子》更接近注者的神仙长生思想。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它和《太平经》一样,强调"太平",认为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就将到来。
首节 上一节 43/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