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41节

  至于《列子》其书,西汉永始三年(前14),刘向在上所校《列子书录》时称:"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他于内外书二十篇中,校除复重十二篇,定为八篇,即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汉书·艺文志》亦著录《列子》八篇。今传《列子》八篇,与刘向所定之篇目、顺序均相同,系东晋孝武帝(373~396)时,光禄勳张湛收集整理并作注。但从书中多处称"子列子曰"的情况看,当系列子后学所辑。

  《列子》关于万物化生,形神聚散的思想;关于华胥氏之国的自然化理想社会,关于周穆王游昆仑之丘会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故事;关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神话等等,对后世影响颇大,特别受到道教的崇信。注解《冲虚至德真经》的著作,收入《正统道藏》的有:林希逸述《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八卷,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二十卷,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六卷,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即晋张湛、唐卢重玄解;宋政和训;宋范致虚解)二十卷,以及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之《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义》二卷等。

  《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汉书·艺文志》仍刘向《七略》之旧,著录《文子》九篇,并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于是,文子其人和他生活的时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为楚平王(前528~前516)时人,老子弟子(其姓名则有多种说法)。有的道士也持此说,并予以仙化。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云:"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钘,字计然,文子其号。家睢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釿,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

  楚平王聘而问道,范蠡从而师之,勾践位以大夫,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禺之地,登云仙去。"

  今本《文子》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十二卷(篇)。该书以老子之言为教,特别强调以老子之道德论治国。他在楚平王问及淫乱之世能否行老子之道时答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又曰:"故以道莅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莅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仇,虽欲长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据说,"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时天下治"①道教对《文子》一书评价颇高。

  默希子曰:"其书上述皇王帝霸兴亡之兆,次叙道德礼义衰杀之由,莫不上极玄机,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奥,其辞文而真。

  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朴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于自然。"②被认为是治国治身的重要典籍。杜道坚亦称:

  "《文子》归本《老子》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萃万古为一编,诚经世之枢要也。"《正统道藏》所收注本有:唐默希子《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七卷(缺《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五篇),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其自注云:《文子》十二篇,凡一百八十八章,道坚随义析之,增八十一章,章别其旨,题曰《缵义》,以便观览云。

  注:

  ①②③《道藏》第16册673页,673页,75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洞灵真经》

  《洞灵真经》即《庚桑子》,或称《亢仓子》《亢桑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关于庚桑子其人,《庄子·庚桑楚》称庚桑子,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谓:庚桑子,陈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居畏垒之山,其臣去之,其妾远之,居三年,畏垒大穰。后游吴,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

  《亢桑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皆不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士元《亢桑子》二卷,注云:

  天宝元年诏封四子真经,求《亢桑子》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因以《庄子·庚桑楚》篇为基础,取诸子文义相类者编造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然士元亦文士,故其书虽杂剽《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刘向《说苑》《新序》之词,而联络贯通,亦殊亹亹有理致,非他伪书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与卫元嵩元包(经)相类。"

  《亢桑子》全书,以论道为中心,分为《全道》《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贤道》《训道》《农道》《兵道》九篇。

  多方发挥老子思想。《全道》篇论养性全神之道,曰:"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称"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为全道之人"。《用道》篇称高士之道为"咽气谷神,宰思损虑,超遥轻举,日精炼仙。"称人主之道为"清心省念,察验近习,务求才良,以安百姓"。《政道》篇谓:"政烦苛则人奸伪,政省一则人醇朴。"皆与《老子》之旨相合,故为道教一并崇奉。注本有何璨注三卷,收载《正统道藏》。

  《太平经》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东汉后半叶,宫崇,襄楷曾先后分别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或称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于吉或宫崇所作。据近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时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于吉、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计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时,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道士闾丘方远以《太平经》卷帙浩繁,乃节录经文,编成《太平经钞》,仍按天干分为十部,每部一卷,合为十卷。南唐沈汾《续仙传》与宋贾善翔《犹龙传》称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三十篇,宋邓牧《洞霄图志》说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其实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经钞》甲部,乃后人伪补,癸部实际上为甲部,故癸部实阙。癸部内容篇目于敦煌钞本斯坦因第4226号《太平经目录》中可见。闾丘方远还从《太平经》中选辑论述精、气、神之关系及守一之法的内容,编成《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道德真经广圣义》等二十多种道经中,有《太平经》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经》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行文以"真人"与"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

  该经卷帙浩繁,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其主要内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一,"太平世道"的社会政治思想。《太平经》以"太平"名书,有其解释:"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太平经》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

  主张帝王当行道德,黜刑祸,理政应法天地、顺自然。它将帝王分为上君、中君、下君、乱君及凶败之君。认为帝王是天然的统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明君,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满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称天心。它还强调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协调。认为君明、臣良、民顺"三气悉善",是太平长治的根本条件。"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国。还以阴、阳、和比拟君、臣、民,君阳臣阴,应依阳尊阴卑之则,各居其位。阳盛则阴衰,君盛则臣服。阴、阳、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天下立平不移时",太平盛世即可实现。

  《太平经》还主张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下可革谏其上;

  反对贱视和残害妇女,提倡人人应力作以获衣食;反对为富不仁,提倡救穷周急;反对以智欺愚,以强欺弱,提倡孝忠诚信,主张断除金兵武备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即襄楷上疏所称的"兴国广嗣之术",主要反映了当时处于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向往太平盛世思想。

  二,"奉天地顺五行"的神学思想。《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告诫信道者当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顺天意。天可顺不可违,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地者,其治长久,否则当遭天罚。"天人感应"是《太平经》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天人之感应,表现为自然界之变异灾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灾异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谏",若不听从,必降重殃。认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赏善罚恶,具有无上的权威。

  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三,善恶报应思想与承负说。《太平经》谓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使,鉴人善恶,掌人命籍,"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对人之善恶,天皆遣神记录在簿,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恶不止,则减其寿算,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善恶之标准,最要者为孝、忠。行孝者可被荐举,现世荣贵,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诛,天地鬼神皆恶之,令其凶夭,魂神受考。

  《太平经》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何谓承负?"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即为善可遗福子孙,作恶将遗祸后人。

  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国家政治也相承负,前朝纲纪失堕,后朝遂被其灾。但承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力行善,反常得恶;或力行恶,反常得善的现象。《太平经》认为,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所致。承负说是道教立教的理论依据之一。

  四,长寿、成仙、祈禳、治病诸方术。《太平经》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为长寿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须神、气结合,或精、气、神俱备。如长期保守精神与形体的结合,使神不离身,就可达到长生久视。此方法为"守一",也就是守神。"守一"可度世,乃至长生久视。此外,还有食气辟谷、胎息养形、守静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术,以及尸解和白日升天两种成仙形式。

  《太平经》记载的符咒祈禳诸方术有:卜占决吉凶,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头解过,依星宿而推禄命等。《太平经》中所谓"法"、"诀",皆与道术有关。《太平经》载后圣李君授青童大君《灵书紫文》,内有二十四经诀,不外符箓禁咒与服食炼养之术。

  《太平经》还载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术。灸刺即针灸,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病。禽兽蚑行之属谓之生物方。草木能相驱使,谓之草木方。认为动植物内均含有"精",具有疗病之神效。它还阐述静功内养及保健之法,其要旨为:乐和阴阳、守柔不争、安贫无忧、慎用饮食、勿犯风寒、清静存神和内视守一。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义和方术,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注:

  本篇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

  《黄庭经》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央、中空之穴。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唐梁丘子(白履忠)在《黄庭内景玉经》上卷注文中解释内景时称,"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外景"一词,大概是上清派根据"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取与"内景"相对之义。道书分"内""外",代表了传承之异。例如《灵宝升玄内教经》卷八(敦煌遗书S.3722)自称"无上灵宝升玄内教",而称《灵宝五篇真文》为"外教"。《黄庭经》东晋后分为《内景》《外景》或《内经》《外经》,盖与此同意。

  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外景经》早于《内景经》。《外景经》托于太上老君所说,为天师道传承的教本。《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戒令》称"《妙真》自吾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道德》之光华",则《黄庭外景经》当出于魏晋之际。《列仙传·朱璜传》所说《老君黄庭经》(《列仙传》亦为魏晋人托刘向撰)与葛洪《抱朴子内篇》称《黄庭经》者,皆指此书。欧阳修据其所见,谓此书有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刻石本。王羲之为天师道信徒,所书《黄庭经》即此经。《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犹称"《老子黄庭经》一卷"。

  《黄庭内景经》托称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相传系西晋初魏夫人所得,实为上清派传承的教本。其名始见于《真诰》,又见于今本《魏夫人传》(葛洪《神仙传》曾提到范邈撰《魏夫人传》,但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今本为唐人改撰本)。《真诰》卷九《协昌期》第一记言:"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过乃眠,使人魂魄自制。"卷十八《握真辅》第二又记"经云:主诸关镜聪明始",陶弘景注称"此《黄庭经》中语",而此句见于今本《黄庭内景经》。卷二十《翼真检》第二陶弘景自记许翙抄《魏夫人传》中《黄庭经》,盖即此书。但此书首章云:"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上清紫霞虚皇和太上大道玉晨君都是上清派崇奉的尊神,其位在太上老君之上。又此书谓"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洞玄》,白履忠注说指《洞玄灵宝经》,实非。上清派原有《大洞玄经》,即此书所谓《洞玄》。

  《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记"或讽明《洞玄》",陶注:
首节 上一节 41/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