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第106节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雪肌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其他如《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金人捧露盘》《迷仙引》《潇湘神》《月宫春》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道教蕴含。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诸如柳永、韦骧、晏幾道、苏轼、李之仪、范祖禹、了元、丁仙现、黄裳、黄庭坚、晁端礼、秦观、仲殊、晁补之、周邦彦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例如柳永一阕《巫山一段云》:"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霄。还去访三茅。"⑨该词先写朝夕朝拜西王母之事,接着笔锋一转,引入了求仙人穿着又轻又薄的六铢衣,随着天风摇曳,骑在鹤背上升太空的情景。作者着意刻划了求仙人在鹤背上的心理状态,写出了居高俯视下界的孤危之感;又以贪看仙人刘海蟾"狂戏"而耽误了行程,结果因天门齐闭,不得不从太空中返回,到曲句山访问三茅真君去了。

  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其源盖出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过,它不是专以演述玄理的散文或韵文,而是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为了吸引听众,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第五首:"我昔化胡时,西登太白山。修身岩石里,四向集诸仙。乐女担浆酪,仙人歌玉文。天龙翼从后,白虎口驰劖。玄武负钟鼓,朱雀持幢幡。化胡成佛道,丈六金刚身。时与决口教,后当存经文。吾升九天后,克木作吾身。"AB这里的"我"代表老子,作者以叙事的口吻,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

  在《老子化胡经》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此即属于道教变文之类。所谓"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适应说唱的需要,变文往往是韵散结合。当然,就具体篇目而论,有的以散文为主,有的以韵文为主;有的则纯粹是韵文,如《老君十六变词》便是纯韵文。从描述老君神变的特点看,《老君十六变词》也和"玄歌"一样,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品格。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最终两首,套用晋代丁令威歌,以示一世(五百年为一世)终了,二世还归之意。

  除了上述种种,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歌道曲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道人们便将赞颂与歌咏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

  《无上秘要》卷二十引《道迹经》称:西王母为茅盈作乐,……

  命侍女于善宾、李龙孙歌《玄云之曲》。其辞曰:"大象虽云寥,我把九天户。披云泛八景,倏忽适下土。大帝唱扶宫,何悟风尘苦。"AC尽管西王母为茅盈作乐事乃出于道教传说,但从《道迹经》的描述不难看出魏晋间"仙歌"已在道门中流行。《无上秘要》卷二十尚录有仙歌若干首。其中有"上元无英帝君"所唱《上元洞门变真内章之曲》;"中元黄老帝君"所唱《中元洞化内真章曲》;"下元白元帝君"所唱《下元洞虚化真章句》以及《阳歌九章》《阴歌六章》等等。从体例来看,《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句数不一。表现了早期道教"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与仙歌相媲美的是道曲。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道情。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谓:

  "步虚词,右道观所唱,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AD由此可知,步虚词在内容上亦离不开神仙之事;在形式上,它属于曲调一类。步虚词之缘起,历来传说不一。晁公武《读书志》尝云:"《步虚经》一卷。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之所讽咏,故曰步虚。"AE所谓"太极真人"系指徐来勒;"左仙公"系指葛洪从祖葛玄,为汉末三国人。据此,则三国时期当有步虚词行世。此后,历代皆有人为之。考之典籍,影响较大的步虚词有晋代《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五所列之《步虚》以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的《空洞步虚章》,他如北周庾信所作步虚词,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作为一种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的文学样式,步虚词的歌唱节奏是以《易》的八卦九宫方位的阴阳回复韵律为本的。步虚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在道教斋醮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今所见《金箓斋三洞赞咏仪》与《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如宋真宗的《白鹤赞》《散花词》,宋徽宗的《玉清乐》等。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例如《金箓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太清乐,太清乐,太清乐处以逍遥。太清乐,紫微瑞色驾青龙。……"AF作者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与步虚词有关的道曲还有"道情"。《太和正音谱》把道情与步虚并列,作为唱曲的门类之一。道情多为游方道士所演唱,主要流行于民间。故其言辞较通俗易懂。例如张三丰《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其一曰:"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修?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无边无岸难泊系,长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AG作者通过一系列比喻,以浅显的语言启人悟道,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注:

  ①《太平经合校》62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②③④⑤ACAF《道藏》第20册74页,78页,92页,第18册750~751页,第25册52页,第5册76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曹操集》7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⑦⑧《古诗源》181页,180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⑨AE《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7册55页,第674册40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AB《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册2249页,中华书局,1983年

  AD《乐府古题要解》卷下,《学津讨原》本,上海博古斋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AG《张三丰全集》6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道教戏曲

  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自六朝以来,由于封建帝王颇多信奉道教,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最高目标的神仙,在社会中具有很大的魅力。于是神仙传说被改编成"说唱"形式,"道教变文"就是说唱形式之一。在"敦煌遗书"中有《老君十六变词》一篇,叙述老君变化的神迹,带有故事情节,已具有了戏曲的部分功能。当然,从总体上看,道教变文仍是一种说唱的叙事诗。不过,它却为道教戏曲的创作准备了初步基础。

  道教戏曲发端于宋代,洪迈《夷坚志·优伶箴戏》载:

  "俳优侏儒,固伎之最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于古目蒙诵工谏之义,世目为杂剧者是已。"又说:"尝设三辈为儒、道、释,各称诵其教。儒曰:'吾之所学,仁义礼智信,曰五常。'遂演畅其旨,皆采引经书,不杂媟语。次至道士,曰:'吾之所学,金木水火土,曰五行。'亦说大意。末至僧,僧抵掌曰:'二子腐生常谈,不足听。吾之所学,生老病死苦,曰五化。'……"①洪迈书中所说的"优伶"是一种戏曲角色。从其记载来看,宋代儒、道、释三教都借戏曲形式来张扬自己的教义,其中有唱有白,基本具备戏曲的特点。

  到了元代,许多文人热衷于杂剧的创作。《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称:"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②杂剧有一定的角色和演出程序,其内容风格也有严格定制。由于它具有"说、唱、演"的综合功能,一般民众颇欣赏,一时引为时髦。据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元代的杂剧至少有四百余种。从其所著录的剧目名称来看,以道教活动为题材、以神仙人物为主角的作品约有四十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十。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元杂剧分为十二科。其中第一科"神仙道化"与第二科"隐居乐道"基本属于道教戏曲。

  从明人臧晋叔编《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以及《古本戏剧丛刊》等书中,可知现存之元代道教戏剧作品尚有十七种之多。其中包括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马致远《西华山陈抟高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王子一《刘晨阮肇误入桃源》,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贾仲名《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史九敬先(一作仙)《老庄周一枕蝴蝶梦》,宫大用《严子陵垂钓七里滩》,范子安《陈秀卿误上竹叶舟》,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鱼会》。另外,还有一些作品,诸如《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虽然不是以神仙人物为主角,但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元代道教戏曲的大量产生,有其思想背景和社会条件。元初,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原先那种读书做官的进身之路被堵塞,知识界普遍存在所谓遗民意识。为了抒发心中的不满情绪,不少知识分子遂投身于道教戏曲的创作。

  从题材上看,元代的道教戏剧以"度脱"和隐居求道为主。前者主要是描写道教神仙对凡人以及动植物的"点化"过程;后者则主要是描写道人在洞天福地的隐居生活。剧作者通过已有神仙传说的改编,一方面表现人间的黑暗和无可留恋;另一方面表现神仙世界的美好。这两者构成了元代道教戏曲内容的主要特征。

  道教修炼的目标是要超凡入圣。表现在元代道教戏曲中,超凡入圣的思想追求便进一步具体化了。诸如剧中的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王重阳等都有一套非凡的本领,或能起死回生,或能免灾除难,度脱凡人、点化动植物脱离人间苦海。

  铁拐李(正末)《十二月》唱词有云:"唬的我忘魂丧魄,谢吕洞宾免难除灾。阎罗王饶过我性命,你把岳孔目烧毁了尸骸。一灵儿无处百刂划,空教人两泪盈腮。"③这说的是岳孔目死入阴府,吕洞宾作法相救,使之借李屠儿子尸首还魂之事,表现了吕洞宾的高超法术。像这种情节在元代的道教戏曲中几乎比比皆是。在剧作者的笔下,道教神仙人物不但法术高超,而且居住的场所也是人间所不可比拟的。试看《西华山陈抟高卧》中宋朝使者的一段道白:"这些时不觉来到华山,端的是好山也。则见云台观中,一缕白云,上接丹霄,想必是那先生隐居的去处。"这段文字取材于道教山志,目的在于渲染陈抟的生活环境,刻划陈抟矢志归道的个性,但在客观上却表现了道教洞天福地的美妙宜人。

  为了与对神仙圣界的歌颂相对照,元代道教戏曲中对人世的宦海悲剧也颇多揭露。例如《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剧中即借钟离权的口说出:"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恁虚飘飘半纸功名进,你看这紫塞军黄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自由身。"④在钟离权看来,求功立名不过是半张纸的价值而已。他以黄阁臣的终身忙碌不得安闲为例,劝人早悟人间之烦恼,追求至道之乐。这虽然是藉神仙之口说出,但实际上正反映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此等情况在《西华山陈抟高卧》一剧中更有深刻的表现。陈抟熟知千百年中达官显宦的各种结局,他以总结的口吻说:"三千贯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职,只落得故纸上两行史记,不过是重裀卧列鼎而食,虽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哎!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⑤在这里,剧作家通过隐居道人陈抟对朝廷中的君臣虚伪关系,宦海的残酷斗争作了无情的揭露,与吕洞宾在《赠刘方处士》中所吟咏的"耳闻争战还倾覆,眼见娇华成枯槁。"⑥具有同样的思想内涵。

  元代以后,道教戏曲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丹邱先生撰有《独步大罗天》,朱有火敦撰有《紫阳仙三度常椿寿》《东华仙三度十长生》《群仙庆寿蟠桃会》《瑶池会八仙庆寿》《吕洞宾花月神仙会》《洛阳风月牡丹仙》《张天师明断辰钩月》《南极星度脱海棠仙》,杨慎撰有《洞天玄记》,陈自得撰有《太平仙记》,无名氏撰有《雷泽遇仙记》《许真人拔宅飞升》《孙真人南极登仙会》《吕翁三化邯郸店》《吕纯阳点化度黄龙》《李云卿得悟升真》《太乙仙夜断桃符记》《边洞玄慕道升仙》《时真人四圣锁白猿》。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教坊不仅创作道教戏曲,而且组织演出。现存剧目《众神仙庆赏蟠桃会》《众天仙庆贺长生会》《贺升平群仙祝寿》《庆千秋金母贺延年》《感天地群仙朝圣》可能即出自明教坊。

  与元代中期以前相比,明代以来的道教戏曲对社会矛盾的揭露趋于淡化,剧中情节大体保持原有神仙传说的面貌,在思想上有较明显的说教成分。剧中神仙人物劝人入道,更多地是从宣传人生短促方面着眼。这在元末明清盛行的《吕洞宾桃柳升仙梦》以及《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中已经显露出一定的迹象。这时候的吕洞宾已不像马致远笔下的吕洞宾那样对官场愤愤不平。他劝人入道的理由是:"觑百年浮世,似一梦华胥,信壶里乾坤广阔,叹人间甲子须臾,转眼间白石已烂,转头时沧海重枯……看了这短光阴,则不如且入无何去。"⑦这种人世光阴易逝,仙界永恒的观念完全出自道教求仙的理想。如果说元初作家们创作道教戏曲带有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倾向,那么元末明初以来的道教戏曲,则更多地是从修行的境界上来表现道教的宗旨。

  到了清代,随着道教的衰落等种种原因,道教戏曲的创作遂一蹶不振,作品甚少。

  注:

  ①《夷坚志》第2册822~823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0册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④⑤⑦《元曲选》第2册508页,778页,727页,第3册1188页,中华书局,1979年

  ⑥《道藏》第36册47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道教小说

  道教小说是道教信仰与小说形式的结合,也是道教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内容既有直接以道教生活为题材以神仙思想为宗旨的作品,又有将神仙思想、道教情感融贯于世俗生活题材之中的作品。

  道教小说的形成与演变,不仅与道教组织的发展状况密切关联,而且与中国文学史上小说的发展休戚相关。它经历了汉魏两晋南北朝的草创,隋唐五代两宋的发展,至元明清,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从大体上说,道教小说可分为志怪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大类。

  志怪体在道教小说诸体式中出现最早。"志怪"一词,首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①按照前人的看法,庄子的"志怪"尚未有文体的意义。不过,后世将记异谈怪的小说书称为"志怪",却正由此而来。志怪小说的范围颇广。道教志怪小说是中国志怪小说的一种。就其内容来看,道教志怪小说主要有:神仙道人传记体小说、反映道教思想的地理博物体小说、表现道教观念叙述梦幻奇异现象的杂记体小说。
首节 上一节 106/13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

下一篇:中医内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