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91节
〔47〕 于妻子何如哉:对于妻子是怎样的呢?意指自己并不顾念妻子。
〔48〕 “勇者”三句:勇烈的人容易轻生自杀,不必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如仰慕节义,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为节义牺牲。
〔49〕 颇识去就之分:认识到去生就死的分界,即认识到受辱不如自杀。
〔50〕 沉溺:陷于。缧(léi雷):绳索。绁(xiè谢):拴系。缧绁:即囚系于狱之意。
〔51〕 臧获:古时把从战争中俘虏来作为奴隶的人称臧获,泛指奴隶。
〔52〕 幽:拘禁。粪土:指污浊的环境。
〔53〕 鄙陋:指苦衷。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 〔1〕 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2〕 ;仲尼厄而作《春秋》 〔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6〕 ;不韦迁蜀,世传《吕覧》 〔7〕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8〕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 〔9〕 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0〕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 〔11〕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12〕 ,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13〕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 〔14〕 未易居,下流 〔15〕 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16〕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17〕 ,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 〔18〕 为闺合之臣 〔19〕 ,宁得自引深藏于 穴邪 〔20〕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21〕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 〔22〕 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 〔23〕 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祇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4〕 。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注释
〔1〕 倜傥(tì tǎnɡ涕淌):卓越。
〔2〕 “文王”句:文王,西伯姬昌,相传在他被拘禁于羑里时,演《易经》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周易》。
〔3〕 “仲尼”句:孔子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到处碰壁,在陈、蔡(国名)曾遭困厄,回鲁国后作《春秋》。
〔4〕 “屈原”两句:屈原遭谗言,被楚怀王放逐后,写出伟大的诗篇《离骚》。
〔5〕 “左丘”两句:春秋时,鲁国左丘明,双目失明后,乃着《国语》。
〔6〕 “孙子”两句:孙子,指战国时兵法家孙膑,其同学庞涓仕魏,忌其才能,招他到魏国,并设计陷害,剔去他的膝盖骨,后孙膑到齐国,指挥齐兵破杀庞涓,世传他的兵法。膑:剔去膝盖骨。
〔7〕 “不韦”两句:秦丞相吕不韦,令其门客著书,称《吕氏春秋》,即《吕覧》。后来吕不韦因罪被迁于蜀,饮鸩而死。《吕覧》是在吕不韦迁蜀之先编着成的。
〔8〕 “韩非”两句:韩非,韩国的公子,入秦,被李斯所诬陷,下狱后被药杀。《说难》、《孤愤》等篇是韩非在入秦前写成的。
〔9〕 思:期待。
〔10〕 空文:未能实行的文章。见:同“现”,表现。
〔11〕 放失:散失。
〔12〕 “上计轩辕”二句:司马迁着《史记》,上自轩辕黄帝写起,下至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汉武帝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13〕 其人:指志同道合的人。
〔14〕 负下:负罪受辱之下。
〔15〕 下流:庸俗、卑贱的人。
〔16〕 肠一日而九回:比喻内心极为痛苦。
〔17〕 忽忽若有所亡:恍惚迷离若有所失。
〔18〕 直:与“值”同,担任之意。
〔19〕 闺合之臣:宦官一类的官职。
〔20〕 “宁得”句:岂能出走隐居,深藏于岩穴呢?宁得:岂能。
〔21〕 以通其狂惑:与上文相接意为:因自己不能引决自裁,所以只好随波逐流,与时俯仰,以表现自己的狂放不明。
〔22〕 私指:个人的志趣、态度。谬:违背、相反。
〔23〕 曼辞:美好的言辞,动听的话语。
〔24〕 “要之死日”两句:意与“盖棺论定”相同。要之:总而言之。 (李永祜 注)
桓宽
桓宽,字次公,汝南人。治《公羊春秋》,汉宣帝时(前七三——前四九)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
盐铁论:本议 〔1〕 第一
《盐铁论》是桓宽根据汉昭帝始元六年(前八一)一次盐铁会议的记録写成的一部对话体的书。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以及设官来采办朝廷所需用的物品,即物价低时购进,以免商人垄断抬高物价,这是自武帝以来汉王朝所奉行的财政政策。它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却使当时的商人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受到了限制,同时均输政策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而引起了争讑。昭帝时,召集了贤良、文学之士来与主持推行这一政策的桑弘羊等人举行会议,会议结果是废止了酒类专卖而保留了盐铁国营。贤良、文学之士反对朝廷所奉行的财政政策,他们主张重农抑商,由于均输官向农民征收朝廷所需要的货物,这些货物农民并不生产,这就迫使农民用农产品去换货物来交税,换货时商人官吏乘机剥削农民,损害了农民利益,所以他们要反对。
桓宽站在贤良、文学之士的立场上,把当时参加会议的人物和他们的辩论比较真实地叙述出来,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材料。同时,文字也较生动和形象化,使得这部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文学价值。本篇内容是辩论治国的根本方针。贤良、文学之士主张以仁义治国,反对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大夫则认为实行上述政策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之途。
惟始元六年 〔2〕 ,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 〔3〕 。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 〔4〕 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 〔5〕 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 〔6〕 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 〔7〕 。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 〔8〕 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 〔9〕 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 〔10〕 ,故修障塞 〔11〕 ,饬烽燧 〔12〕 ,屯戍 〔13〕 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 〔14〕 ,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 〔15〕 备之用,使备塞乘城 〔16〕 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7〕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 〔18〕 。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 〔19〕 。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20〕 。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 〔21〕 。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 〔22〕 用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