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9节
三、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不论它的题材、形式和风格,都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国三千年散文发展的历史,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就题材来说,大至历史事件、政治事件,小至日常生活、山水草木,作家们都能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把它们匠心独运地表现出来。就形式来说,我国的散文,有传记、政论、赋、骈体文、书札、游记,以及各式各样的杂记小品等等,简直难以尽数列举。就艺术风格来说,不同的散文作家,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他们在我国的散文史上,就像春天的园林,姹紫嫣红、百花齐放,呈现出与大自然一样绚烂多姿的灿烂面貌。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经验,自然是十分丰富的。上述三方面,不过是极为粗浅的概括而已。然而,即使如此,这些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的。
* * *
对于古代的文学艺术,我们一向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都是该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该时代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有自己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超时代和超阶级的作品是根本不存在的。对古代散文的批判继承,首先要弄清楚作品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然后认真地鉴别它的精华和糟粕。古代散文的作者,自然基本上都是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然而这并不决定他们因此而不能写出具有人民性的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作品来,因此我们在鉴别一个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时候,需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具体的分析。毛泽东同志说: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5〕
这就是我们对待古典遗产的根本方针。违背这个方针,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自然是错误的,我们首先必须坚决地反对;但是,简单地理解这个方针,不用历史主义的态度,而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古典作品,也是不对的。批判继承,是一件极为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正确地认真地进行。
在古典散文中,有一类作品,虽然没有很高的思想内容,但或者是它的艺术性强,或者是它所反映的生活对于我们还有一定的批判认识的意义,对于这一类作品,我们也不应该简单抛弃,它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古典遗产之一。
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经过千百年时间考验的古典文学作品,它在艺术上往往有独特的成就。这些作品,标志着古代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奇思妙想,标志着他们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虽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仍然带着它自己的历史特点,它不可能成为我们今天艺术创作的现成公式。古代作家们的语言,有些也已经对我们不适用了,然而它仍旧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吸取的东西,而且它的艺术技巧,对我们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毛泽东同志说:
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絶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6〕
在我国的古典散文中,这种在艺术上值得借鉴的东西是不少的,我们确实不应该拒絶它。
本书所选的作品,絶大部份是属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也有一部份是艺术性较高而思想内容比较一般的作品。不论上述哪一类作品,都必须用批判继承的精神来对待它,那种把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分别进行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它使我们不能正确地借鉴古人。
本书选注,开始于一九六一年春天,当时除现在参加工作的六位同志外,还有钟贤培同志,后因他工作调动,未能继续参加。本书完成以前,焦伯华同志也参加了部份的注释和校订工作。理应标出,以志两位同志的辛劳。
本书选注过程中,曾得到文学研究所王伯祥先生的指教,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则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参考资料,我们一并致以深切的感谢。
我们的工作一定还有很多缺点,期望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
最后,谢谢书法家谢无量先生为本书题签。
冯其庸
一九六二年六月于人大红楼
注释
〔1〕 关于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见第四三○页该文题解。
〔2〕 参见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知己文章启》,四部丛刊本。
〔3〕 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文章快意》条。
〔4〕 《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一九一七年七月二日钱玄同给胡适的信。
〔5〕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二卷,六七九页,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
〔6〕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三卷,八八二页。
编例
一、本书所选,主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其次是思想性不高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同时也适当地选了少数思想性较高而语言朴素精炼,说理透辟,但文艺性不很强的作品。
二、本书共选近一百五十篇文章,大体上照顾到了各个时代和各时代的重要作家,也照顾到各种不同风格的文章。上册起自先秦,终于南北朝;下册起自唐代,终于清末。
三、本书所选的文章,我们尽可能地作了校勘,但对于有些文字歧异的地方,我们主要从文章的角度来考虑取舍。有些历代传诵的名作,其较早的刻本与后来为人们熟诵的文字,常常有所出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早刻本的文字并不比后来通行本的文字好,我们即从为大家所熟悉的通行本的文字;反之,我们即从早刻本的文字。
四、关于注释方面,因为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青年或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同志,因此对于难字、难句和人名、地名、事件、典故等,我们都作了注释,并偏重于通俗简明。对于有多种解释的地方,我们大都只选取一种解释,也有两说都可通的加以并列。对于典故或成语,尽可能地注明出处。有些难解的句子,也作了必要的串讲。
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和了解作者的时代和身世,我们对每位作家都作了小传,对每篇文章都作了题解。个别作家缺乏传记材料的,则从简。
六、文章先后的排列,基本上按照作者时代或生卒年的先后,其中个别作者生年虽然后于另一位作家而卒年却早得多的,则依他的卒年将他排列在前面。
七、在注释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注释本,得到很多帮助。我们的工作是在他们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本书注释要求简明,所以不便一一注明藉助于他们的地方,谨在这里一并致谢。
左传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它所叙述的是自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起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四七八)止的春秋各国史事。这部书相传是左丘明根据孔子撰写的《春秋》,并参考了春秋各国的史书编写出来的,称《左氏春秋》。左丘明和孔子同时,是春秋时代人。但也有人认为它不是左丘明作的,是战国时人所作。晋朝杜预把《春秋》和《左氏春秋》合编在一起,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用《左氏春秋》来解释孔子的《春秋》,后因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富于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历史散文自《尚书》、《春秋》以后有了飞跃发展。在这部书里,作者运用他那曲直兼用、严谨多变的笔触,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君主为争夺霸权和互相兼并而斗争的历史面貌,描述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他们富有风采的言词,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糜烂和人民的苦难。作品叙事极其委婉周详,所描述的人物,多性格鲜明,富于形象性,运用的语言也具有生动活泼、明确简洁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复杂事件的处理和战争的描写,更是有条不紊,有声有色,表现了作者高度的组织能力和艺术表现才能。《左传》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作者在叙述历史、褒贬人物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就同时表现于作品之中,这是我们今天读这些作品时必须注意的。
郑伯克段于鄢 〔1〕 (鲁隐公元年)
本篇是叙述郑庄公击败他弟弟共叔段的反叛,以及如何处理他那个曾嗾使共叔段作乱的母亲——武姜和他的关系的历史。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和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并相当生动地刻画出郑庄公伪善伪孝、阴险狠毒的面目。
初 〔2〕 ,郑武公娶于申 〔3〕 ,曰武姜 〔4〕 ,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5〕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 〔6〕 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7〕 。公曰:“制,岩邑 〔8〕 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9〕 。”请京 〔10〕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11〕 。
祭仲 〔12〕 曰:“都城过百雉 〔13〕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14〕 ,非制也,君将不堪 〔15〕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16〕 ?”对曰:“姜氏何厌 〔17〕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18〕 ,无使滋蔓!蔓,难图 〔19〕 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20〕 。子姑待之 〔21〕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22〕 。公子吕 〔23〕 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25〕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6〕 。”公曰:“无庸,将自及 〔27〕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28〕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29〕 。”公曰:“不义不昵 〔30〕 ,厚将崩。”
大叔完聚 〔31〕 ,缮甲兵,具卒乘 〔32〕 ,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33〕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 〔34〕 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35〕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36〕 ,大叔出奔共。
注释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经验,自然是十分丰富的。上述三方面,不过是极为粗浅的概括而已。然而,即使如此,这些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的。
* * *
对于古代的文学艺术,我们一向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都是该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该时代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有自己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超时代和超阶级的作品是根本不存在的。对古代散文的批判继承,首先要弄清楚作品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然后认真地鉴别它的精华和糟粕。古代散文的作者,自然基本上都是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然而这并不决定他们因此而不能写出具有人民性的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作品来,因此我们在鉴别一个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时候,需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具体的分析。毛泽东同志说: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5〕
这就是我们对待古典遗产的根本方针。违背这个方针,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自然是错误的,我们首先必须坚决地反对;但是,简单地理解这个方针,不用历史主义的态度,而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古典作品,也是不对的。批判继承,是一件极为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正确地认真地进行。
在古典散文中,有一类作品,虽然没有很高的思想内容,但或者是它的艺术性强,或者是它所反映的生活对于我们还有一定的批判认识的意义,对于这一类作品,我们也不应该简单抛弃,它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古典遗产之一。
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经过千百年时间考验的古典文学作品,它在艺术上往往有独特的成就。这些作品,标志着古代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奇思妙想,标志着他们运用语言的高度技巧。虽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仍然带着它自己的历史特点,它不可能成为我们今天艺术创作的现成公式。古代作家们的语言,有些也已经对我们不适用了,然而它仍旧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吸取的东西,而且它的艺术技巧,对我们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毛泽东同志说:
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絶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6〕
在我国的古典散文中,这种在艺术上值得借鉴的东西是不少的,我们确实不应该拒絶它。
本书所选的作品,絶大部份是属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也有一部份是艺术性较高而思想内容比较一般的作品。不论上述哪一类作品,都必须用批判继承的精神来对待它,那种把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分别进行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它使我们不能正确地借鉴古人。
本书选注,开始于一九六一年春天,当时除现在参加工作的六位同志外,还有钟贤培同志,后因他工作调动,未能继续参加。本书完成以前,焦伯华同志也参加了部份的注释和校订工作。理应标出,以志两位同志的辛劳。
本书选注过程中,曾得到文学研究所王伯祥先生的指教,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则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参考资料,我们一并致以深切的感谢。
我们的工作一定还有很多缺点,期望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
最后,谢谢书法家谢无量先生为本书题签。
冯其庸
一九六二年六月于人大红楼
注释
〔1〕 关于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见第四三○页该文题解。
〔2〕 参见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知己文章启》,四部丛刊本。
〔3〕 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文章快意》条。
〔4〕 《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一九一七年七月二日钱玄同给胡适的信。
〔5〕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二卷,六七九页,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
〔6〕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三卷,八八二页。
编例
一、本书所选,主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其次是思想性不高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同时也适当地选了少数思想性较高而语言朴素精炼,说理透辟,但文艺性不很强的作品。
二、本书共选近一百五十篇文章,大体上照顾到了各个时代和各时代的重要作家,也照顾到各种不同风格的文章。上册起自先秦,终于南北朝;下册起自唐代,终于清末。
三、本书所选的文章,我们尽可能地作了校勘,但对于有些文字歧异的地方,我们主要从文章的角度来考虑取舍。有些历代传诵的名作,其较早的刻本与后来为人们熟诵的文字,常常有所出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早刻本的文字并不比后来通行本的文字好,我们即从为大家所熟悉的通行本的文字;反之,我们即从早刻本的文字。
四、关于注释方面,因为本书的读者对象是青年或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同志,因此对于难字、难句和人名、地名、事件、典故等,我们都作了注释,并偏重于通俗简明。对于有多种解释的地方,我们大都只选取一种解释,也有两说都可通的加以并列。对于典故或成语,尽可能地注明出处。有些难解的句子,也作了必要的串讲。
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和了解作者的时代和身世,我们对每位作家都作了小传,对每篇文章都作了题解。个别作家缺乏传记材料的,则从简。
六、文章先后的排列,基本上按照作者时代或生卒年的先后,其中个别作者生年虽然后于另一位作家而卒年却早得多的,则依他的卒年将他排列在前面。
七、在注释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注释本,得到很多帮助。我们的工作是在他们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本书注释要求简明,所以不便一一注明藉助于他们的地方,谨在这里一并致谢。
左传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它所叙述的是自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起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四七八)止的春秋各国史事。这部书相传是左丘明根据孔子撰写的《春秋》,并参考了春秋各国的史书编写出来的,称《左氏春秋》。左丘明和孔子同时,是春秋时代人。但也有人认为它不是左丘明作的,是战国时人所作。晋朝杜预把《春秋》和《左氏春秋》合编在一起,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用《左氏春秋》来解释孔子的《春秋》,后因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富于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历史散文自《尚书》、《春秋》以后有了飞跃发展。在这部书里,作者运用他那曲直兼用、严谨多变的笔触,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春秋时代诸侯各国君主为争夺霸权和互相兼并而斗争的历史面貌,描述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他们富有风采的言词,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糜烂和人民的苦难。作品叙事极其委婉周详,所描述的人物,多性格鲜明,富于形象性,运用的语言也具有生动活泼、明确简洁的特点。特别是对于复杂事件的处理和战争的描写,更是有条不紊,有声有色,表现了作者高度的组织能力和艺术表现才能。《左传》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作者在叙述历史、褒贬人物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局限性就同时表现于作品之中,这是我们今天读这些作品时必须注意的。
郑伯克段于鄢 〔1〕 (鲁隐公元年)
本篇是叙述郑庄公击败他弟弟共叔段的反叛,以及如何处理他那个曾嗾使共叔段作乱的母亲——武姜和他的关系的历史。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和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并相当生动地刻画出郑庄公伪善伪孝、阴险狠毒的面目。
初 〔2〕 ,郑武公娶于申 〔3〕 ,曰武姜 〔4〕 ,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5〕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 〔6〕 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7〕 。公曰:“制,岩邑 〔8〕 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9〕 。”请京 〔10〕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11〕 。
祭仲 〔12〕 曰:“都城过百雉 〔13〕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14〕 ,非制也,君将不堪 〔15〕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16〕 ?”对曰:“姜氏何厌 〔17〕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18〕 ,无使滋蔓!蔓,难图 〔19〕 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20〕 。子姑待之 〔21〕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22〕 。公子吕 〔23〕 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25〕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6〕 。”公曰:“无庸,将自及 〔27〕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28〕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29〕 。”公曰:“不义不昵 〔30〕 ,厚将崩。”
大叔完聚 〔31〕 ,缮甲兵,具卒乘 〔32〕 ,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33〕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 〔34〕 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35〕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36〕 ,大叔出奔共。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