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54节
〔13〕 山东:泛指崤山以东广大地区。战国时统称六国为山东。
〔14〕 亡:灭亡。族:宗族,作政权解。
〔15〕 自若:依然如故。
〔16〕 鉏:即锄头。耰(yōu忧):农具,碎土用。棘:同“戟”。矜(jīn),矛柄。意即:用农具的木柄作为戟柄,喻武器质量低劣。
〔17〕 铦(xiān先):锋利。长铩(shā杀):长矛。
〔18〕 谪(zhé折)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9〕 曩(nǎnɡ攮)时:从前的时候,指六国时代。
〔20〕 度:作动词用,意即比量长短。絜:衡量,比较。
〔21〕 万乘(shènɡ圣)之权:帝王的权力;周朝制度,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兵车千乘,后世常以万乘称帝王。
〔22〕 招(qiáo侨):拔举之意。八州:古时分天下为九州,秦据有雍州,此外尚有八州,为诸侯之地。
〔23〕 朝同列:各国同列朝秦。
〔24〕 七庙:即祖庙;封建时代制度,天子的祖庙里奉祀七代祖先,因称七庙。
〔25〕 “仁义”两句:因为不施行仁义,攻和守便面临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势。攻:指秦国历代君王兼并诸侯,攻取天下;守: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保持自己的统治。 (李永祜 注)
鼌错
鼌错(前二○○——前一五四),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少学申、商刑名之学,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以有辩才,号曰“智囊”。景帝即位后,鼌错为内史,对朝廷的法令制度作过许多修改。后升迁为御史大夫,上书景帝,陈述诸王侯实力过大,对朝廷不利,建议削弱他们的封地和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朝廷的地位。这一建议遭到诸王侯的反对和仇恨。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赵等七国反,以诛鼌错为名;政敌袁盎、窦婴等乘机报复,进言景帝杀鼌错以平叛,鼌错遂被斩于东市。鼌错的政治主张在客观上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要求的,它为以后汉武帝消除诸侯割据状态,完成政治、经济的真正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论贵粟疏
本文是鼌错给汉文帝的一个奏议书。他着重分析论证了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娎甘成俳┮捣⒄梗蚧魃倘送痘怖曰汉徒准睹芏还棵竦恼摺U飧稣呤呛撼岳础爸嘏┮稚獭闭叩募绦凰氖敌校娜反碳ち伺┮瞪疃哿瞬屏ξ锪Γ沟镁暗凼背鱿至艘桓錾缁岜冉习捕ā⒕帽冉细蛔愕木置妫何涞凼惫业拇笸骋淮蠓⒄梗⒘顺醪交 U飧稣咚淙辉谝欢ǔ潭壬弦灿欣谂┟窀纳谱约旱钠独ё纯觯谴铀氖敌兄械玫绞芫簟⒓趺庾馑暗壤娴模粗饕堑刂鹘准叮徊⑶宜健叭胨谙毓佟保导噬弦彩欠饨ㄍ持握叩囊恢中碌陌鞣绞健�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肯定农业的重要地位,要求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展开自己的论点,阐明中心思想,作者从历史的和当世的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说明,其中特别揭露了农民的贫困劳苦,抨击了商人骄奢享乐和政府的急征暴敛,呼吁最高统治者加以重视。文章辞意明畅,论述深刻,逻辑严密,语言简练,没有繁缛的铺叙和华丽的词藻,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文章的特点。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 〔1〕 之,织而衣 〔2〕 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3〕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 〔4〕 ,以畜 〔5〕 积多而备先具 〔6〕 也。今海内为一 〔7〕 ,土地人民之众不避 〔8〕 汤、禹,加以亡 〔9〕 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 〔10〕 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 〔11〕 ,不地着则离乡轻农,民如鸟兽 〔12〕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 〔13〕 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14〕 ;其为物轻微易臧 〔15〕 ,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 〔16〕 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 〔17〕 ,亡逃者得轻资 〔18〕 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 〔19〕 ,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20〕 ,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注释
〔1〕 食(sì四):作动词用,给人东西吃。
〔2〕 衣(yì异):作动词用,给人衣服穿。
〔3〕 “圣王在上”五句:老百姓之所以受不到饥寒之苦,不是因为圣王给了他们衣食,而在于实行了开发资财的正确的政策(道)。
〔4〕 捐:捐弃,即死的意思。瘠:瘦病。
〔5〕 畜(xù蓄):“蓄”本字,储藏之意。
〔6〕 备先具:预先准备停当。
〔7〕 海内为一:全国统一。
〔8〕 不避:不让、不亚于、不次于之意。
〔9〕 亡:同“无”。下文中除“亡逃”、“流亡”外,其余“亡择”、“亡饥寒”、“亡日”等词句中的“亡”字,均同“无”。
〔10〕 游食之民:无业坐食的人。
〔11〕 地着:即土著,久居一地而不迁移的人称地着。
〔12〕 民如鸟兽:老百姓的行动像鸟兽一样聚散不定。
〔13〕 牧:统治、管理。
〔14〕 以上用之故也:因为在上者爱好提倡的缘故。
〔15〕 臧:同“藏”。
〔16〕 周海内:走遍全国。
〔17〕 有所劝:被引诱、惑动之意。
〔18〕 轻资:携带轻便的物资,即指珠玉金银。
〔19〕 聚于力:聚在一起需要人力。
〔20〕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连上句,是说数石之重的粟或帛,中等体力的人就不能携带得动。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 〔1〕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 〔2〕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 〔3〕 ,有者半贾 〔4〕 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5〕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 〔6〕 者矣。而商贾 〔7〕 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 〔8〕 ,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9〕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10〕 ,以利相倾,千里游敖 〔11〕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 〔12〕 ,履丝曳缟 〔13〕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14〕 ,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 〔15〕 ,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16〕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17〕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 〔18〕 ,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足用;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19〕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 〔20〕 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 〔21〕 ,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 〔22〕 ,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 〔23〕 ,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 〔24〕 ,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