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40节

〔4〕 君子如响:君子回答别人所问,如声音的回响一样,问一答一,不多不少,恰如其分。

〔5〕 学莫便乎近其人:便,方便;人,指贤师。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方便的了。

〔6〕 “《礼》、《乐》”句:法,成法,指礼有条文,乐有乐谱等。说,详细解说。此句说礼乐虽有一定的法则,但没有人作详细解说,还是很难理解的。指贤师教导的重要。

〔7〕 故:久远之事。切:切合实际。

〔8〕 约:指言词简约隐晦。速:指速晓其义。

〔9〕 “方其人”句:即方其人而习君子之法,仿效君子的为人而学习他的学说。方:同“仿”。其人:指君子。之(第一个):而。

〔10〕 尊:指养成尊贵的人格。遍:指普遍的知识。以:作“与”解。周于世:全面地理解世事。

〔11〕 “学之经”两句:经(jìnɡ径),途径。好,慕悦。隆,重视。学习上最快速的途径莫过于慕悦接近贤师,学习贤师的为人,其次是经常以礼法来约束自己。

〔12〕 “安特”句:仅仅是学些百家杂说,注释诗书罢了。安特,仅仅。学杂识志,当作“学杂志”,学习百家杂说,多一“识”字(据王引之说)。顺,“训”的意思。


〔13〕 末世:即没世,到死为止。穷年:亦没世之义,即所谓年寿终止。

〔14〕 “将原先王”三句:如果想追溯先王施政之源,循仁义之根本,那么从学礼入手是最好的途径。

〔15〕 “若挈裘领”三句:好像提起皮衣领子,用手拂拭它的毛,毛就顺了。挈,提举。诎,同“屈”,弯。顿,整顿。

〔16〕 道:由。礼宪:礼法。

〔17〕 戈:兵器,刃向前,不能用来舂黍。锥:铁锥。飡:同“餐”。壶:古人贮食物的器具,此作盛饭的器具。“以锥飡壶”言用锥子当筷子吃饭。

〔18〕 法士:好礼法之士。

〔19〕 散儒:不自检束之士,即没礼法之士。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 〔1〕 。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 〔2〕 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3〕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4〕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5〕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6〕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7〕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8〕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9〕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 〔10〕 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11〕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 〔12〕 ,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13〕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14〕 。使目非是 〔15〕 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 〔16〕 ,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 〔17〕 也,群众不能移也 〔18〕 ,天下不能荡也 〔19〕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 〔20〕 ,夫是之谓德操 〔21〕 。德操然后能定 〔22〕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23〕 。

注释

〔1〕 “问楛者”四句:楛(kǔ苦),粗野不合礼义。问的内容不合礼义,不应回答。回答的话不合礼义,不要再问。

〔2〕 争气:意气用事,无理取闹。

〔3〕 “故必由其道”两句:所以一定要观察来请教者是否合于礼义,不遵守礼义来的,就避开他。

〔4〕 色:表情。从:顺,作心悦诚服解。致:极致。

〔5〕 瞽:盲目从事。

〔6〕 谨顺其身:其身,指来请教的人。说与不说,应看来请教的人的态度而定。

〔7〕 《诗》曰:见《诗经·小雅·采菽》篇。匪:非。交:同“绞”,急切之意。舒:怠缓之意。予:赞许。

〔8〕 “伦类不通”三句:不能触类旁通,不能专一于仁义的人,不能算是善于学习的。

〔9〕 “一出焉”三句:对学习不能持久,一会儿中止,一会儿继续,这是庸人。涂,同“途”。途巷之人,指庸人。

〔10〕 盗跖:传说是古代大盗,或说是孔子时人。《庄子》书中有《盗跖篇》。

〔11〕 “全之”两句:所学必须全面而彻底,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12〕 诵数:诵说,反复诵读。贯:贯通。下文的“通”,也作贯通解。

〔13〕 为其人:即效法贤师之意。处之:与之相处。

〔14〕 害:指上文不全不粹而言。持养之:指有恒心刻苦学习之意。

〔15〕 是:指全、粹之学。以下三句的“是”皆作此解。

〔16〕 及至其致好之也:到了对学问极其爱好的时候。致,犹极。

〔17〕 权利:权势利禄。倾:倾心变志。

〔18〕 群众不能移也:别人的非议也不能使之有所改变。

〔19〕 天下不能荡也:天下之大也不能打动他的心了。

〔20〕 “生乎由是”两句:努力致志于学问,至死也不动摇。由是,犹如此。

〔21〕 德操:道德情操,是名词。下句的“德操”作道德持久不变,操是动词。

〔22〕 定:指对事物有定见。

〔23〕 “天见其明”三句:俞樾考证,“见”是“贵”之误。“光”,刘台拱说:“光广古通用。”应作“广”解。三句是:天以明为贵,地以广为贵,君子的学问修养则以全为贵。  (钟贤培 焦伯华 注)

首节 上一节 40/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