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41节
韩非子
韩非(前?——前二三三),是韩国的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以为学问不如韩非。当时,韩王很昏庸,朝政混乱,韩非数次上书进谏,都未被采纳。而韩非的主张,却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重视,出兵攻韩,索求韩非。公元前二三三年,韩非入秦后,李斯、姚贾嫉妒他的才能,在秦王面前进谗言,韩非被害死在狱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总结了诸子学说的一位大思想家。他继承了荀子的儒家学说,吸收了老子的道术,商鞅的法,申不害、尹文一派的形(事实)名(名义、言论)之学,慎到一派的势(凭权位治天下),综合发展为有系统的形名法术之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极端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成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法理学家。
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书,所著《韩非子》一书,《汉书·艺文志》着録共五十五篇,与今本同,其中大部是韩非自着,有些篇章可能为后学所补充。全书十余万言,分《孤愤》、《五蠢》、《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篇。
韩非的文章,笔锋犀利,说理精密。书中还引用了许多传说故事,也创作了许多寓言,寓意深刻,明白易懂,具有文学价值。
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这一则寓言,对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治学方法,作了形象生动的批评。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1〕 ,夜书 〔2〕 ,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 〔3〕 之,曰:“举烛者,尚明 〔4〕 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 〔5〕 。国以治 〔6〕 。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释
〔1〕 郢(yǐnɡ影):地名,战国时楚国都城,旧址在今湖北省江陵之北。遗(wèi未):寄。
〔2〕 书:作动词用,写。
〔3〕 说:解释书意。
〔4〕 尚:崇尚,主张的意思;尚明:主张为政必须明察清廉。
〔5〕 说:同“悦”。
〔6〕 国以治:燕国因而大治。 (芦 荻 注)
矛楯(《难一》)
这篇节自《难一》篇。文中,韩非强调法治的功用,诘难儒家从德政化民的观点出发,对于尧舜的颂扬是自相矛盾的。又进一步指出,像舜的自己吃苦,以身作则来感化人民,既迂缓而又难于做到,不如实行法治,既容易推行而又收效快,从而说明儒家提倡的人治不如法治。
文中除了正面对儒家进行驳斥外,还通过楚人夸娒霕J的寓言来作讽喻,形象生动,比喻精当,成了传诵的寓言之一,我们习用的“矛盾”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文章的词语锋利,逻辑性强,显示了韩非散文的特色。
历山 〔1〕 之农者侵畔 〔2〕 ,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3〕 。河滨之渔者争坻 〔4〕 ,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 〔5〕 。东夷之陶者器苦窳 〔6〕 ,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7〕 也。舜其信仁 〔8〕 乎!乃躬藉处苦 〔9〕 ,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往?”
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 〔10〕 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令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 〔11〕 楯与矛 〔12〕 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 〔13〕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 〔14〕 ,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 〔15〕 ,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 〔16〕 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 〔17〕 ,庸主之所易 〔18〕 也。将治天下,释 〔19〕 庸主之所易,道 〔20〕 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注释
〔1〕 历山:又名舜耕山,在今山东历城南,相传舜曾在此耕地。
〔2〕 侵畔:相互侵夺田界。畔:田界。
〔3〕 甽(quǎn犬)亩正:田界规整。甽:同“畎”,田沟。此句意即:一年后再没有侵夺田界的事发生。
〔4〕 坻(chí池):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
〔5〕 让长:让地方给年长的人。
〔6〕 器苦窳(yǔ雨):制出的陶器苦于不结实。
〔7〕 救败:救正缺陷。
〔8〕 信仁:实在仁德。
〔9〕 躬藉处苦:亲身参加艰苦的劳动。躬:亲自。藉:临,参加。处苦:处身艰苦的环境。
〔10〕 圣尧:尊崇尧为圣人。圣:在这里作动词用。
〔11〕 鬻(yù玉):出售,卖。
〔12〕 楯:同“盾”,盾牌,战时用来防御的兵器。矛:兵器名,长柄有刃。
〔13〕 陷:刺透。
〔14〕 已一过:消除了一个过错。已:停止,终结,消除的意思。
〔15〕 前面的“有尽”二字,据清人顾广昕云当为衍文。
〔16〕 中程:合乎规格。
〔17〕 处势而矫下:身居权势的位置上,用命令矫正人民的错误。
〔18〕 庸主之所易:平庸的君主也容易做到的事。
韩非(前?——前二三三),是韩国的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以为学问不如韩非。当时,韩王很昏庸,朝政混乱,韩非数次上书进谏,都未被采纳。而韩非的主张,却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重视,出兵攻韩,索求韩非。公元前二三三年,韩非入秦后,李斯、姚贾嫉妒他的才能,在秦王面前进谗言,韩非被害死在狱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总结了诸子学说的一位大思想家。他继承了荀子的儒家学说,吸收了老子的道术,商鞅的法,申不害、尹文一派的形(事实)名(名义、言论)之学,慎到一派的势(凭权位治天下),综合发展为有系统的形名法术之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极端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成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法理学家。
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书,所著《韩非子》一书,《汉书·艺文志》着録共五十五篇,与今本同,其中大部是韩非自着,有些篇章可能为后学所补充。全书十余万言,分《孤愤》、《五蠢》、《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篇。
韩非的文章,笔锋犀利,说理精密。书中还引用了许多传说故事,也创作了许多寓言,寓意深刻,明白易懂,具有文学价值。
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这一则寓言,对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治学方法,作了形象生动的批评。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1〕 ,夜书 〔2〕 ,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 〔3〕 之,曰:“举烛者,尚明 〔4〕 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 〔5〕 。国以治 〔6〕 。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释
〔1〕 郢(yǐnɡ影):地名,战国时楚国都城,旧址在今湖北省江陵之北。遗(wèi未):寄。
〔2〕 书:作动词用,写。
〔3〕 说:解释书意。
〔4〕 尚:崇尚,主张的意思;尚明:主张为政必须明察清廉。
〔5〕 说:同“悦”。
〔6〕 国以治:燕国因而大治。 (芦 荻 注)
矛楯(《难一》)
这篇节自《难一》篇。文中,韩非强调法治的功用,诘难儒家从德政化民的观点出发,对于尧舜的颂扬是自相矛盾的。又进一步指出,像舜的自己吃苦,以身作则来感化人民,既迂缓而又难于做到,不如实行法治,既容易推行而又收效快,从而说明儒家提倡的人治不如法治。
文中除了正面对儒家进行驳斥外,还通过楚人夸娒霕J的寓言来作讽喻,形象生动,比喻精当,成了传诵的寓言之一,我们习用的“矛盾”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文章的词语锋利,逻辑性强,显示了韩非散文的特色。
历山 〔1〕 之农者侵畔 〔2〕 ,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3〕 。河滨之渔者争坻 〔4〕 ,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 〔5〕 。东夷之陶者器苦窳 〔6〕 ,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7〕 也。舜其信仁 〔8〕 乎!乃躬藉处苦 〔9〕 ,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往?”
其人曰:“尧为天子。”
然则仲尼之圣尧 〔10〕 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令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 〔11〕 楯与矛 〔12〕 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 〔13〕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且舜救败,期年已一过 〔14〕 ,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 〔15〕 ,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 〔16〕 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 〔17〕 ,庸主之所易 〔18〕 也。将治天下,释 〔19〕 庸主之所易,道 〔20〕 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注释
〔1〕 历山:又名舜耕山,在今山东历城南,相传舜曾在此耕地。
〔2〕 侵畔:相互侵夺田界。畔:田界。
〔3〕 甽(quǎn犬)亩正:田界规整。甽:同“畎”,田沟。此句意即:一年后再没有侵夺田界的事发生。
〔4〕 坻(chí池):水中高地,渔人立脚的地方。
〔5〕 让长:让地方给年长的人。
〔6〕 器苦窳(yǔ雨):制出的陶器苦于不结实。
〔7〕 救败:救正缺陷。
〔8〕 信仁:实在仁德。
〔9〕 躬藉处苦:亲身参加艰苦的劳动。躬:亲自。藉:临,参加。处苦:处身艰苦的环境。
〔10〕 圣尧:尊崇尧为圣人。圣:在这里作动词用。
〔11〕 鬻(yù玉):出售,卖。
〔12〕 楯:同“盾”,盾牌,战时用来防御的兵器。矛:兵器名,长柄有刃。
〔13〕 陷:刺透。
〔14〕 已一过:消除了一个过错。已:停止,终结,消除的意思。
〔15〕 前面的“有尽”二字,据清人顾广昕云当为衍文。
〔16〕 中程:合乎规格。
〔17〕 处势而矫下:身居权势的位置上,用命令矫正人民的错误。
〔18〕 庸主之所易:平庸的君主也容易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