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39节

〔19〕 锲(qiè妾):雕刻,与下文“镂”同解。

〔20〕 螾(yǐn蚓):蚯蚓。

〔21〕 黄泉:地下泉水。

〔22〕 跪:足。螯:节足动物的第一对足,其末端状如钳,为取食兼防御之用。按,原文作“蟹六跪”,疑误。

〔23〕 蟺:同“鳝”,黄鳝。躁:浮躁。

〔24〕 “是故”四句:冥,暗;惛惛,昏。昏暗,不见外物,指做学问用心专一,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昭昭,明亮。赫赫,显著。经过刻苦钻研,才能明白事理,收到显著效果。

〔25〕 衢道:歧道。

〔26〕 聪:听明白。


〔27〕 螣(tè特)蛇:传说中的龙,能兴云驾雾,遨游太空。

〔28〕 鼫(shí石)鼠:头像兔子,有黑、白、褐等色,专食农作物。相传它有五种技能,所以又名五技鼠。五技:指能飞不能上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木(爬到树顶);能游不能渡谷;能穴(掘洞)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技能虽多,却不如螣蛇专一。按,“鼫鼠”原作“梧鼠”,据唐杨倞说校改。

〔29〕 《诗》:指《诗经·曹风· 鸠》篇。

〔30〕 “尸鸠(《诗经》作“ 鸠”)在桑”六句:毛传:“尸鸠之养七子,旦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善人君子,其执义亦当如尸鸠之一,执义一,则用心坚固,故曰:心如结也。”尸鸠:布谷鸟。淑人:心地善良的人。仪:指人的行为举止。一:始终如一。心如结:指用心坚固。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1〕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2〕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3〕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4〕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5〕 ?

学恶乎始?恶乎终 〔6〕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 〔7〕 ,终乎读礼 〔8〕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9〕 。真积力久则入 〔10〕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11〕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顺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12〕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13〕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 〔14〕 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 〔15〕 也,《春秋》之微 〔16〕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17〕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 〔18〕 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19〕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20〕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1〕 瓠巴:楚人,善弹琴。流:同“游”。

〔2〕 伯牙:楚人,亦善鼓琴。六马:天子之车,驾六马,此泛指马。六马仰秣:马正在吃饲料,听见鼓琴声,仰头驻听。

〔3〕 “故声”两句:所以,无论声音多么微弱,都会被人听见,无论行为多么隐秘,都有形迹可寻,终会被人发现。

〔4〕 “玉在山”两句:玉石生在山上,草木也会特别显得滋润,水中生有珍珠,崖岸也不会干枯。

〔5〕 “为善不积邪”两句:为善只怕不能积累吧,哪有能积累而不被人知道的呢?邪:同“耶”。

〔6〕 “学恶乎始”两句:学习从何处开始,到何时结束呢?恶(wū乌)乎,犹何所。

〔7〕 数:术,指治学方法。经:指《诗经》、《尚书》之类。

〔8〕 礼:指典章礼乐之类。

〔9〕 “其义”两句:荀子把修身分三等,即士、君子、圣人;此句指为学的意义在于修身,修身则从士开始,终于为圣人。

〔10〕 真积力久则入:真诚专一地积累,努力持久地实践,就能深入。

〔11〕 没:通“殁”,死。

〔12〕 中声:中和之声,此是与淫荡之声相对而言的醇正悦耳的乐调。止:存的意思。

〔13〕 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度量分界。法:法律。大分:大的原则。类:类例,条例附则之类。纲纪:准则,准绳。三句说:礼是制定一切法律政令的原则和准绳。


〔14〕 敬文:王先谦《荀子集解》:“礼有周旋揖让之敬,车服等级之文。”

〔15〕 博:指内容广博。

〔16〕 《春秋》之微:相传孔子编撰《春秋》,记述从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这二百四十二年间各国的大事,寓褒贬于其中,意甚隐晦,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微言大义”。

〔17〕 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以为人类文化的精华,已完全包括在《诗》、《书》、《礼》、《乐》、《春秋》等书里了,所以说“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18〕 箸:记住。

〔19〕 布:表现。四体:四肢。布乎四体:指举止有礼仪。形:体现。动静:言行。形乎动静:指言行合乎道德标准。

〔20〕 端(chuǎn喘):喘息之貌;端而言,指微言。蝡(ruǎn软):虫之动叫蝡;蝡而动,指微动。一可:都可。三句指君子最细微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为人法则。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2〕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3〕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 〔4〕 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5〕 。《礼》、《乐》法而不说 〔6〕 ,《诗》、《书》故而不切 〔7〕 ,《春秋》约而不速 〔8〕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9〕 ,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10〕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11〕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尔 〔12〕 !则末世穷年 〔13〕 ,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14〕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15〕 。不道礼宪 〔16〕 ,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 〔17〕 ,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 〔18〕 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 〔19〕 也。

注释

〔1〕 为己:为了自己的修身养性,提高品德。为人:为了讨好别人,猎取利禄。

〔2〕 禽犊:乳兽。乳兽为 赠玩好之物,为人喜爱。

〔3〕 傲:指心气浮躁。囋(zàn赞):絮叨烦琐。
首节 上一节 39/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