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35节


〔20〕 樗(chū出):树名,叶有臭味,木质粗劣不成材。

〔21〕 大本:树身主干。拥肿:即臃肿。

〔22〕 不中绳墨、不中规矩:工匠以绳墨定曲直,以规矩定方圆;此两句说明樗木不能成材。

〔23〕 涂:同“途”,道路、道旁。

〔24〕 众所同去:为人们共同弃去。

〔25〕 狸:狐属,形似狐而身肥腿短,喜窃食鸡鸭等家禽。狌:黄鼠狼。

〔26〕 卑身:低身。

〔27〕 敖者:指遨翔、奔走的小动物,即鸡鼠之类。敖,通“遨”。


〔28〕 跳梁:窜跳、腾越之意。梁,同“踉”。

〔29〕 辟:通“避”。

〔30〕 机辟:即机弩之类的捕兽器具。

〔31〕 罔罟:网罗之意。罔,同“网”。罟(ɡǔ古),也是网。

〔32〕 斄(lì利),又作“牦”、“牦”。牦牛体躯大,毛、角长,产于我国西南部。

〔33〕 无何有之乡:即乌有之乡,幻想中的、不存在的地方。

〔34〕 广莫之野:广大辽阔的旷野。莫,作“大”解。

〔35〕 “仿徨乎”两句:彷徨,同“徘徊”。两句是写放情任性,无所用心,逍遥自得的状态。这是庄子幻想中的絶对自由的境界。

〔36〕 不夭斤斧:不为刀斧所砍伐。夭,夭折,早死。

〔37〕 物无害者:外物没有伤害它的。

〔38〕 “无所可用”两句:没有什么用途,哪有什么夭伤的困苦。按这与《人间世》篇中“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和《山木》篇中“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的观点是一致的。庄子认为有用于社会,会招来自身的灾难,不如无用能保全自己,无用就是大用。这充分表现了庄子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处世的态度。  (李永祜 注)


庖丁解牛(《养生主》)

《庖丁解牛》是从《庄子》内篇《养生主》里节选出来的。养生主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这与魏晋方士所讲的炼丹服药等养身术不同。庄子在这篇文章的总论部份(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他养生之道的要领——“缘督以为经”(见下注),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把钻空子作为为人处世的经常法则。这样就可以“保身”、“全生”,可以“养亲”、“尽年”。接着,他就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他的论点。他认为,处在复杂的社会里,要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一样,找空隙下刀,避开一切矛盾,不去接触实际;这样就能像保护刀刃一样,不至于使自己受到伤害。这种滑头主义的处世哲学,当然是消极的,应当予以严格批判。

但是,撇开庄子的哲学体系,从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来看,我们却可以赋予它这样的意义: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如果能够掌握它来办事情,就不至于碰钉子。庖丁的“游刃有余”是从长期实践中得来的,只有通过实践 能把握事物的规律。当然,庄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由于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是庄子用来说理的工具,它只是构成观点的材料,并非观点本身。所以我们 能赋予它上述这些内容。但必须注意这种内容和庄子的原意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切不能因此而产生庄子有唯物论思想或辩证观点的错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3〕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4〕 ;缘督以为经 〔5〕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6〕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7〕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8〕 ,砉然向然 〔9〕 ,奏刀騞然 〔10〕 ,莫不中音 〔11〕 :合于《桑林》之舞 〔12〕 ,乃中《经首》之会 〔13〕 。

文惠君曰:“嘻 〔14〕 ,善哉!技盖至此乎 〔15〕 ?”

注释

〔1〕 生:生命。涯:边际,限度。知:知识。

〔2〕 随:追求。殆:困难,危险。已:语尾助词,相当于“啊”。庄子的这种思想是消极的,我们应该批判。

〔3〕 “已而”两句:既然这样还去追求知识的人,那就只有更危险罢了。“已而”的“已”犹“如此”。

〔4〕 “为善”两句:做好事没有不接近名誉的,做坏事没有不触犯刑法的。言外之意是要忘掉善恶,不要有善恶的区分。作恶触犯刑法受戮固然不好,作善得到好名声,名声大了,树大招风也不妙。

〔5〕 缘:顺。督:中。经:常,常法。全句意即:养生之道要“顺乎自然之中道”,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把钻空子取巧作为经常的处世方法。

〔6〕 “可以保身”四句:可以保存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保养精神,可以享尽天年。生:犹“性”,指天赋予人的性情和资质。亲:旧解多作“双亲”讲,指父母,与庄子哲学不符,此疑当指与形骸相对称的“亲君”,即精神。

〔7〕 庖丁:即厨子,一说丁是庖人之名。文惠君:即魏国国君梁惠王。解牛:宰牛。

〔8〕 踦(yǐ倚):一足站立,用膝盖尽力抵住的意思。

〔9〕 砉(huò或)然向然:即砉然而响的意思。砉:皮肉相离声。

〔10〕 騞(huò或):刀解物的声音,其声大于砉。

〔11〕 中(zhònɡ仲)音:合乎音乐节奏。

〔12〕 《桑林》:商汤的乐名,一说是宋舞乐名。这句说:解牛动作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

〔13〕 《经首》:尧乐《咸池》中的一章。会:节奏。这句说:解牛声音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旋律。

〔14〕 嘻:“嘻”的异体字;赞叹声,犹“啊”。

〔15〕 盖:同“盍”,曷,疑问副词。全句意即:你的技术怎么竟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1〕 ,进乎技矣 〔2〕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4〕 ,官知止而神欲行 〔5〕 。依乎天理 〔6〕 ,批大却 〔7〕 ,道大窾 〔8〕 ,因其固然 〔9〕 ;枝经肯綮之未尝 〔10〕 ,而况大軱 〔11〕 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 〔12〕 月更刀,折也 〔13〕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4〕 。彼节者有间 〔15〕 ,而刀刃者无厚 〔1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17〕 其于游刃 〔18〕 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 〔19〕 ,吾见其难为,怵然 〔20〕 为戒,视为止 〔21〕 ,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 〔22〕 已解,如土委地 〔23〕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4〕 ,善刀 〔25〕 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首节 上一节 35/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