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27节
孟子
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名轲,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成《孟子》七篇,记録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 出的儒家大师,在他的时代,杨朱所创“为我”的学说和墨家“兼爱”的学说布满天下,孟子乃以孔子的继承人自任,起而坚决反击杨、墨学说,维护儒家学派,并发展了孔子学说的仁义部份,在当时思想界中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世思想界的影响更是深远。
孟子的学说和思想,是代表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他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滕文公上》),这种政治观点显然是十分反动的,他提倡“性善论”,这也完全是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孟子的思想、主张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少是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如他反对农家的絶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他主张行“仁”政,反对贵族们武力兼并和虐政害民,痛斥桀、纣等暴君为民贼,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民本思想学说,这些主张,是有利于人民的。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富有雄辩力和说服力,而且用辞警辟,比喻精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
这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録。孟子所谈的基本内容,不外乎“富民”、“教民”两点,这是孔子“富而后教”说的继承和发展。它比较集中地具体地发挥了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品。
全文肯定齐宣王不忍牛的发抖是仁心的表现,为实行王道的基础。接着批评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去办而不是办不到,并启发他应当推广仁心,使百姓得到好处。再进一步阐明用武力称霸是靠不住的,行仁政纔可以统一天下。最后提出行仁政的具体办法:“制民之产”和“申之以孝悌之义”。在谈话过程中,孟子通过许多巧妙的比喻和论辩,反复地论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语言生动、形象、畅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一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很好地结合的语録体说理文。
齐宣王 〔1〕 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2〕 ,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3〕 ,是以 〔4〕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5〕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6〕 ?”
曰:“保民 〔7〕 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 〔8〕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9〕 ?’对曰:‘将以衅钟 〔10〕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11〕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12〕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13〕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14〕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15〕 。齐国虽褊小 〔16〕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17〕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8〕 !王若隐 〔19〕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20〕 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 〔21〕 也,是乃仁术 〔22〕 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 〔23〕 曰:“《诗》 〔24〕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5〕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26〕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27〕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 〔28〕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29〕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0〕 ,而不见舆薪 〔31〕 。’则王许 〔32〕 之乎?”
注释
〔1〕 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在位十九年(前三一九——前三○一)。
〔2〕 “齐桓”句:齐桓、晋文公称霸的事。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都曾称霸。
〔3〕 “仲尼之徒”两句:无道,不谈。按:孔子和他的学生是讨论过齐桓、晋文之事的,因为儒家学派尊王贱霸,所以孟子不愿谈,推说孔子的学生也不谈。
〔4〕 是以:以是,因此。
〔5〕 无以:无已,不得已;已,止。则王乎:那就谈王道吧。王道,使天下人归向之道。
〔6〕 “德何如”句:德行怎样纔可以实行王道呢?
〔7〕 保民:爱护百姓,使百姓生活安定。
〔8〕 胡龁(hé何):齐王的近臣。
〔9〕 何之:何往;之,往。
〔10〕 衅(xìn信)钟: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11〕 觳觫(hú sù胡素):恐惧得发抖的样子。
〔12〕 与:同“欤”,犹“吗”。
〔13〕 诸:“之乎”的合音。有诸:即“有之乎”(有这回事吗)。
〔14〕 爱:吝惜。
〔15〕 “诚有”句:实在有这样(看我)的百姓。
〔16〕 褊(biǎn扁)小:狭小。
〔17〕 无异:莫怪。
〔18〕 “以小易大”两句:用小牲口去换大牲口,他们哪能懂得你的心理。恶(wū乌):哪能。
〔19〕 隐: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