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26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 !”

曰:“莫春者,者服既成 〔4〕 ,冠者 〔5〕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 。”

三子者出,曾晰后 〔8〕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

注释

〔1〕 “鼓瑟希”三句:瑟:乐器。希:稀疏,指瑟声渐稀。铿(kēnɡ坑)尔:象声词,指鼓瑟的余音。舍瑟而作:把瑟放下,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相同,这是表示尊敬。舍,同“舍”。

〔2〕 撰:具,陈述。

〔3〕 “何伤乎”两句:有什么妨碍呢!也是各人说各人的志向啊。

〔4〕 “莫春”两句:莫:通“暮”。春服:指夹衣。成:定。两句说,春末时分,夹衣已经穿得住了。

〔5〕 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6〕 “浴乎沂”三句:浴:祓濯,古代为消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通常于阴历三月初三日在水边举行,常见的方式是熏香沐浴。沂(yí移):水名,在今山东曲阜以南,那里有温泉,故暮春三月可浴。风:乘凉。舞雩(yú于):求雨台,在沂水边上。雩是求雨的一种仪式,有音乐和舞蹈,故称求雨台为舞雩。咏:唱歌。三句说,在春末时节,同几位青年或少年到沂水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含有不愿求仕的意味。

〔7〕 与:赞同。孔子极想入世行道,但终不得志,他又不肯牺牲自己的主张以求取功名利禄。曾晰所说的话和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一面相符合,所以孔子很赞同他。

〔8〕 曾晰后:曾晰留在后面。

〔9〕 “为国以礼”一段:邦、国、诸侯,三者意思相近,皆指国家。这段是孔子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陈述他的见解,意思是: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子路的话不知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哪有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的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有宗庙,有盟会,不是国家的事是什么呢?公西赤只要做个小司仪,还有谁能做大司仪呢?孔子讲这段话,一方面是说明子路不谦逊所以笑他,同时也指出其他人都比较谦逊,而公西华更见谦逊。  (吴秋滨 钟贤培 注)


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约生在孔子后(前四七九),卒于三家分晋以前(前四○三),曾做过宋国大夫。他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和儒家是两个对立的学派,表现出庶民与士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墨家代表庶民的利益,采用劝说的方法,向统治阶级提出一些要求,希望实现一种“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的生活。统治阶级为利用墨家,也作了些暂时的有限度的让步,换得了墨家对统治阶级的竭诚服务。

《墨子》一书,就是记载墨家的思想政治主张的,汉时有七十一篇,宋时尚存六十三篇,宋以后只剩下五十三篇了。其书大都为墨子弟子和他的后学者写的。

墨家重口说,不重著书;重实践,不重文采。因此,《墨子》这部书,很少文采。但文字通俗朴实,明快通畅,论述问题时,条理严谨,逻辑性很强,同时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非攻(上)

《非攻》是墨家责难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共分上、中、下三篇。这里,我们只选了上篇。春秋末年,各国间的兼并更加剧烈,掠夺性的战争十分频繁。墨家代表庶民“安居乐业”的要求,对于这些不义战争持着厌恶的态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层层的比喻和推论,攻击了侵掠他国的不义行为。全篇的文字简洁通俗,逻辑性很强,展示了墨家文章的一般特色。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1〕 ,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2〕 ,上为政者得 〔3〕 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 〔4〕 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5〕 甚,罪益厚 〔6〕 。至入人栏厩 〔7〕 、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 〔8〕 也,扦 〔9〕 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 〔10〕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 〔11〕 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 〔12〕 ,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 〔13〕 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 〔14〕 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 〔15〕 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 〔16〕 也。

注释

〔1〕 圃:菜园。园圃:指果树园。

〔2〕 非之:反对他。

〔3〕 得:捕到。

〔4〕 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5〕 兹:同“滋”。据清孙诒让说,此句上面应补入“苟亏人愈多”一句。

〔6〕 厚:严重。

〔7〕 栏厩(jiù就):牲口棚。

〔8〕 不辜人:无罪的人。

〔9〕 扦:即“拖”字,夺。

〔10〕 当此:犹“现今”。

〔11〕 据清毕沅说,此处应增“不义”两字。

〔12〕 以此说往:按这个说法推论下去。

〔13〕 情:诚,实在。

〔14〕 奚说:何说,犹言有何理由。

〔15〕 辩:同“辨”,辨别。

〔16〕 乱:意即标准混乱。  (芦 荻 注)
首节 上一节 26/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

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