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25节
〔21〕 休祲降于天:休,庆瑞;祲,气。指精神感动上天,因而上天降下各种征兆。这种说法虽然是不科学的,对秦王却有一种慑服力量。
〔22〕 缟素:白色丝织品。指秦王被刺后天下将为之穿白挂孝,即表示要刺死秦王。
〔23〕 挠:屈服。
〔24〕 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着足跟上;两膝着地,上身挺直离开足跟曰“跪”。长跪:形容上身耸起跪着。
〔25〕 谕:通“喻”,理解。
〔26〕 徒:但、仅的意思。 (芦 荻 注)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録体散文,是孔子和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行録。孔子(约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里,他对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进步的见解和主张。他提出“仁”,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认为不分贵族和平民都可受教育。这些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是有利的。但同时也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论语》一书,主要就是记録孔子的这许多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的一部作品。
《论语》是语録体散文的典范,其中有不少具有文学价值的篇章。它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是语言精炼,含意丰富,往往通过极简短的一则对话,就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和人物对话时的神情语态简括有力地表现出来。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先进》)
本篇描写了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文章的开始,孔子提出“言志”的问题,接着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哂之”,刻画出了一个十分直率的学生和一个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师长的形象。接着描写冉有、公西华的回答都谦虚而有特色。最生动的是写曾晰回答的情景。“鼓瑟希”三句写出曾晰的从容不迫,造成一种气氛,曾晰的回答和孔子所表示的态度,则简要而又具体地写出曾晰的精神面貌,同时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心情。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 〔1〕 侍坐 〔2〕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 。居则曰:‘不吾知也 〔4〕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 ?”
子路率尔 〔6〕 而对曰:“千乘之国 〔7〕 ,摄乎 〔8〕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9〕 ;由也为 〔10〕 之,比及 〔11〕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2〕 。”
夫子哂 〔13〕 之。
“求 〔14〕 ,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5〕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6〕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7〕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18〕 。宗庙之事 〔19〕 ,如会同 〔20〕 ,端章甫 〔21〕 ,愿为小相 〔22〕 焉。”
“点,尔何如?”
注释
〔1〕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晳(xī西):名点,字晰。冉(rǎn染)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
〔2〕 侍坐:陪伴孔子闲坐。
〔3〕 “以吾”两句:以,因。一日,指岁数稍长,孔子谦虚之辞。乎,于。尔,汝,你们。毋吾以,不我已,不我止,“以”,通“已”。二句说: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但不要因此而不肯表示意见。
〔4〕 “居则曰”两句: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居,平时。则,辄,每每,常常。
〔5〕 “如或知尔”两句: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又将怎样为人所用呢?
〔6〕 率尔:轻遽貌,形容不加考虑就匆忙回答。
〔7〕 千乘之国:周制,指拥有一百平方里土地和一千辆战车的侯国。
〔8〕 摄乎:受胁于。
〔9〕 “加之”两句:加之:加上。师旅:军队。加之以师旅:指受到大国的军事入侵。因之:继之。饥馑:《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10〕 由:子路之名。为:治理。
〔11〕 比及:将近。
〔12〕 “可使有勇”两句:能使人民不但勇于作战,而且懂得礼法。勇:敢于作战。方:指礼法。
〔13〕 哂(shěn审):微笑。
〔14〕 求:指冉有。下文的“赤”与“点”即公西华与曾晰。
〔15〕 “方六七十”两句:方,见方。如,或。此指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16〕 可使足民:可以使人民丰衣足食。
〔17〕 “如其礼乐”两句:至于礼乐教化之事,只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18〕 “非曰能之”两句:我不敢说能够胜任,只是愿意从工作中学习。
〔19〕 宗庙之事:诸侯在祖庙里举行祭祀的事。
〔20〕 如:或是。会同:诸侯之间会盟。
〔21〕 端:玄端,即黑色礼服。章甫:殷时礼冠。端章甫:是穿礼服戴礼帽,是“衣玄端冠章甫”的省略。
〔22〕 相:傧相,诸侯祭祀或盟会时的司仪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小相即傧相中最低的“士”一级,这是公西华的谦词。
〔22〕 缟素:白色丝织品。指秦王被刺后天下将为之穿白挂孝,即表示要刺死秦王。
〔23〕 挠:屈服。
〔24〕 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着足跟上;两膝着地,上身挺直离开足跟曰“跪”。长跪:形容上身耸起跪着。
〔25〕 谕:通“喻”,理解。
〔26〕 徒:但、仅的意思。 (芦 荻 注)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録体散文,是孔子和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行録。孔子(约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里,他对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进步的见解和主张。他提出“仁”,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认为不分贵族和平民都可受教育。这些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是有利的。但同时也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论语》一书,主要就是记録孔子的这许多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的一部作品。
《论语》是语録体散文的典范,其中有不少具有文学价值的篇章。它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是语言精炼,含意丰富,往往通过极简短的一则对话,就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和人物对话时的神情语态简括有力地表现出来。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先进》)
本篇描写了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文章的开始,孔子提出“言志”的问题,接着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哂之”,刻画出了一个十分直率的学生和一个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师长的形象。接着描写冉有、公西华的回答都谦虚而有特色。最生动的是写曾晰回答的情景。“鼓瑟希”三句写出曾晰的从容不迫,造成一种气氛,曾晰的回答和孔子所表示的态度,则简要而又具体地写出曾晰的精神面貌,同时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心情。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 〔1〕 侍坐 〔2〕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 。居则曰:‘不吾知也 〔4〕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 ?”
子路率尔 〔6〕 而对曰:“千乘之国 〔7〕 ,摄乎 〔8〕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9〕 ;由也为 〔10〕 之,比及 〔11〕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2〕 。”
夫子哂 〔13〕 之。
“求 〔14〕 ,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5〕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6〕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7〕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18〕 。宗庙之事 〔19〕 ,如会同 〔20〕 ,端章甫 〔21〕 ,愿为小相 〔22〕 焉。”
“点,尔何如?”
注释
〔1〕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晳(xī西):名点,字晰。冉(rǎn染)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
〔2〕 侍坐:陪伴孔子闲坐。
〔3〕 “以吾”两句:以,因。一日,指岁数稍长,孔子谦虚之辞。乎,于。尔,汝,你们。毋吾以,不我已,不我止,“以”,通“已”。二句说: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但不要因此而不肯表示意见。
〔4〕 “居则曰”两句: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居,平时。则,辄,每每,常常。
〔5〕 “如或知尔”两句: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又将怎样为人所用呢?
〔6〕 率尔:轻遽貌,形容不加考虑就匆忙回答。
〔7〕 千乘之国:周制,指拥有一百平方里土地和一千辆战车的侯国。
〔8〕 摄乎:受胁于。
〔9〕 “加之”两句:加之:加上。师旅:军队。加之以师旅:指受到大国的军事入侵。因之:继之。饥馑:《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10〕 由:子路之名。为:治理。
〔11〕 比及:将近。
〔12〕 “可使有勇”两句:能使人民不但勇于作战,而且懂得礼法。勇:敢于作战。方:指礼法。
〔13〕 哂(shěn审):微笑。
〔14〕 求:指冉有。下文的“赤”与“点”即公西华与曾晰。
〔15〕 “方六七十”两句:方,见方。如,或。此指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16〕 可使足民:可以使人民丰衣足食。
〔17〕 “如其礼乐”两句:至于礼乐教化之事,只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18〕 “非曰能之”两句:我不敢说能够胜任,只是愿意从工作中学习。
〔19〕 宗庙之事:诸侯在祖庙里举行祭祀的事。
〔20〕 如:或是。会同:诸侯之间会盟。
〔21〕 端:玄端,即黑色礼服。章甫:殷时礼冠。端章甫:是穿礼服戴礼帽,是“衣玄端冠章甫”的省略。
〔22〕 相:傧相,诸侯祭祀或盟会时的司仪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小相即傧相中最低的“士”一级,这是公西华的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