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214节
登泰山记
这篇游记,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雄伟的泰山的景物特色。描绘日出时的景色,虽寥寥几笔,却把云、山、海、日的奇妙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泰山之阳 〔1〕 ,汶水 〔2〕 西流,其阴 〔3〕 ,济水 〔4〕 东流。阳谷 〔5〕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 〔6〕 南北分者,古长城 〔7〕 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8〕 ,历齐河、长清 〔9〕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10〕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11〕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12〕 由南麓登 〔13〕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14〕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 〔15〕 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 〔16〕 ,道少半 〔17〕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 〔18〕 山巅崖限 〔19〕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0〕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21〕 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2〕 。
注释
〔1〕 泰山:在山东泰安境内。阳:南面。
〔2〕 汶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流经泰安。
〔3〕 阴:北面。
〔4〕 济水:一称沇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之王屋山,东流至山东。清末,此段河道为黄河所夺。
〔5〕 阳谷:指泰山南面山谷中水流。
〔6〕 其:指阳谷与阴谷。
〔7〕 古长城:指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长城。
〔8〕 自京师乘风雪: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京师,清首都,指北京。
〔9〕 历齐河、长清:经过齐河、长清两县。两县均属山东。
〔10〕 限:界限。
〔11〕 是月丁未:这月(指十二月)二十八日。是,这。
〔12〕 知府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山东历城人,乾隆时进士,官知府,能诗画,颇为姚鼐所推重。
〔13〕 由南麓登:从山南脚登山。麓,山脚。
〔14〕 砌石为磴:用石头砌成台阶。
〔15〕 郦道元:见本书页四五一作者小传。
〔16〕 始循以入:开始沿着中谷进山。
〔17〕 道少半:走了小半段路。
〔18〕 及:到达。
〔19〕 崖限:山崖如同门槛。限,门槛。
〔20〕 “苍山”两句:灰黑色的山上,披满了积雪,照耀着南面的天空。烛,照耀,指雪所反射的白光。
〔21〕 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四十里。
〔22〕 “半山”句:半山腰停留的云雾,恰像一条带子一样。居,积。
戊申晦五鼓 〔1〕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掦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3〕 ,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 〔4〕 ,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5〕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6〕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7〕 ,绛皓驳色 〔8〕 ,而皆若偻 〔9〕 。
亭西有岱祠 〔10〕 ,又有碧霞元君 〔11〕 祠。皇帝行宫 〔12〕 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13〕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4〕 。僻不当道者 〔15〕 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16〕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17〕 ,皆平顶 〔18〕 。冰雪 〔19〕 ,无瀑水 〔20〕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1〕 戊申晦五鼓:二十九日五鼓时分。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二十九日恰是月底。五鼓,五更天。
〔2〕 “亭东”句:日观亭以东,从脚下开始都是迷漫的云雾。
〔3〕 “稍见”句:依稀地可以看见云雾中白如骰子般站立的。摴蒱(chū pú出仆),即“樗蒲”,赌具,犹骰子。这里形容云雾中带雪的山峰,看去像白色的小点。
〔4〕 “极天”两句:远天有一线不同颜色的云。
〔5〕 正赤如丹:纯红如朱砂。
〔6〕 “下有红光”两句:日下有红光,动荡地捧着日头。红光,指海水为日光映照,反射出的光。
〔7〕 或得日,或否:有的得到了日光的照射,有的则没有。
〔8〕 绛皓(hào浩)驳色:红、白颜色相掺杂。绛,红色,指被日光所照的山峰。皓,白色,指未被照到的白雪山头。驳,杂。
〔9〕 若偻:如弯身曲背的样子。
〔10〕 岱祠:封建时代祭祀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庙宇。岱,指泰山。泰山,一名岱宗。
〔11〕 碧霞元君:传说中的女神,东岳大帝之女。
〔12〕 皇帝行宫:指乾隆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古代帝王为夸耀自己的统治“功绩”,麻痹人民和外出游乐,到泰山去进行“封禅”,举行祭祀天地的劳民伤财的隆重仪式。行宫,帝王在外出巡时的住处。
〔13〕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这篇游记,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雄伟的泰山的景物特色。描绘日出时的景色,虽寥寥几笔,却把云、山、海、日的奇妙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泰山之阳 〔1〕 ,汶水 〔2〕 西流,其阴 〔3〕 ,济水 〔4〕 东流。阳谷 〔5〕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 〔6〕 南北分者,古长城 〔7〕 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8〕 ,历齐河、长清 〔9〕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10〕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11〕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12〕 由南麓登 〔13〕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14〕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 〔15〕 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 〔16〕 ,道少半 〔17〕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 〔18〕 山巅崖限 〔19〕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0〕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21〕 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2〕 。
注释
〔1〕 泰山:在山东泰安境内。阳:南面。
〔2〕 汶水:即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流经泰安。
〔3〕 阴:北面。
〔4〕 济水:一称沇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之王屋山,东流至山东。清末,此段河道为黄河所夺。
〔5〕 阳谷:指泰山南面山谷中水流。
〔6〕 其:指阳谷与阴谷。
〔7〕 古长城:指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长城。
〔8〕 自京师乘风雪: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京师,清首都,指北京。
〔9〕 历齐河、长清:经过齐河、长清两县。两县均属山东。
〔10〕 限:界限。
〔11〕 是月丁未:这月(指十二月)二十八日。是,这。
〔12〕 知府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山东历城人,乾隆时进士,官知府,能诗画,颇为姚鼐所推重。
〔13〕 由南麓登:从山南脚登山。麓,山脚。
〔14〕 砌石为磴:用石头砌成台阶。
〔15〕 郦道元:见本书页四五一作者小传。
〔16〕 始循以入:开始沿着中谷进山。
〔17〕 道少半:走了小半段路。
〔18〕 及:到达。
〔19〕 崖限:山崖如同门槛。限,门槛。
〔20〕 “苍山”两句:灰黑色的山上,披满了积雪,照耀着南面的天空。烛,照耀,指雪所反射的白光。
〔21〕 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四十里。
〔22〕 “半山”句:半山腰停留的云雾,恰像一条带子一样。居,积。
戊申晦五鼓 〔1〕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掦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3〕 ,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 〔4〕 ,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5〕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6〕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7〕 ,绛皓驳色 〔8〕 ,而皆若偻 〔9〕 。
亭西有岱祠 〔10〕 ,又有碧霞元君 〔11〕 祠。皇帝行宫 〔12〕 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13〕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4〕 。僻不当道者 〔15〕 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16〕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17〕 ,皆平顶 〔18〕 。冰雪 〔19〕 ,无瀑水 〔20〕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1〕 戊申晦五鼓:二十九日五鼓时分。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二十九日恰是月底。五鼓,五更天。
〔2〕 “亭东”句:日观亭以东,从脚下开始都是迷漫的云雾。
〔3〕 “稍见”句:依稀地可以看见云雾中白如骰子般站立的。摴蒱(chū pú出仆),即“樗蒲”,赌具,犹骰子。这里形容云雾中带雪的山峰,看去像白色的小点。
〔4〕 “极天”两句:远天有一线不同颜色的云。
〔5〕 正赤如丹:纯红如朱砂。
〔6〕 “下有红光”两句:日下有红光,动荡地捧着日头。红光,指海水为日光映照,反射出的光。
〔7〕 或得日,或否:有的得到了日光的照射,有的则没有。
〔8〕 绛皓(hào浩)驳色:红、白颜色相掺杂。绛,红色,指被日光所照的山峰。皓,白色,指未被照到的白雪山头。驳,杂。
〔9〕 若偻:如弯身曲背的样子。
〔10〕 岱祠:封建时代祭祀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庙宇。岱,指泰山。泰山,一名岱宗。
〔11〕 碧霞元君:传说中的女神,东岳大帝之女。
〔12〕 皇帝行宫:指乾隆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古代帝王为夸耀自己的统治“功绩”,麻痹人民和外出游乐,到泰山去进行“封禅”,举行祭祀天地的劳民伤财的隆重仪式。行宫,帝王在外出巡时的住处。
〔13〕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