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204节

〔7〕 “去之”句:推却君位而不愿为君。去,却,推却,拒絶。入,犹“就其位”,指为君。

〔8〕 许由:传说中上古高士。《高士传》载,尧欲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在箕山隐居起来。务光:《列仙传》载,务光,夏人,汤以天下让他,不受,负石自沉于蓼水。

〔9〕 “入而”句:就了君位又想离去的。

〔10〕 “初不欲入”两句:禹为夏开国君主。禹治水有功,舜让天下与禹,禹起初不愿接受,以后终于做了君主,又要让位给益,但最后却由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据说,把君位固定为自家子孙的传递,便是起于这时。

〔11〕 犹夫:好似;夫,语助词。

〔12〕 “某业所就”两句:《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 (玉做的酒杯),起为太上皇(高祖父太公)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冶产业,不如仲力(不如其兄老二勤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现在我的事业的成就,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

〔13〕 溢之于辞:充分地表露于言辞间。

〔14〕 毕世:终生。

〔15〕 “屠毒”句:残忍地杀害天下的百姓。意思是指统治者为争夺帝位,进行残忍的战争,断送了无数百姓的生命。

〔16〕 博:求得。

〔17〕 曾不惨然:竟不觉得悲惨、痛心。

〔18〕 花息:利润。

〔19〕 向使:假使像从前一样。

〔20〕 “人各得”两句:百姓各得以卫护自己,营求私利。意思指奴役天下为一身的君主出现后,百姓再不得顾全自己,完全去为统治者的私利而活着。

〔21〕 “岂设君”句:难道说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如此的吗?这是作者的反面责问语。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1〕 ,固其所也 〔2〕 。而小儒规规焉 〔3〕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4〕 ,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5〕 。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 〔6〕 ,至废孟子而不立 〔7〕 ,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 〔8〕 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 〔9〕 ;摄缄縢,固扃鐍 〔10〕 ,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 〔11〕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 〔12〕 ”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13〕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 〔14〕 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絶尘 〔15〕 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 〔16〕 ,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 〔17〕 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 〔18〕 淫乐,不易 〔19〕 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注释

〔1〕 “视之如寇雠”两句:《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意谓:君主把臣民看成为轻贱的草芥,则臣民就以对待强盗仇敌一样的态度对待君主。又《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意思是:丧仁失义、残害人民的暴君,就是独夫。杀掉了暴君纣,只是杀了个独夫,算不得弒君。

〔2〕 固其所也:这是当然的结局。意即现在的君主,都是残忍地杀害百姓、剥削百姓的暴君,所以臣民看君如仇敌是自然的结果。固,固然,理所当然。所,这里有称代词的作用,即那件事情(怨恶其君)。

〔3〕 小儒规规焉:目光短浅、迂腐顽固的文人,死守儒家忠君的教义。规规焉,死板板地。

〔4〕 “以君臣之义”句:以为君主主宰天下、臣民效忠于君主的伦理关系,是普天下絶对的真理。

〔5〕 “妄传伯夷”句: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种没根据的事。相传伯夷、叔齐是殷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周武王伐纣,他们在马前劝阻,认为臣子不应该伐君。殷亡以后,因为不肯吃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汉以前没有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的说法,这个说法,始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宋代的王安石曾反驳这个说法,认为不可信。本文作者也不相信这一说法。

〔6〕 “不便”句:指统治者感到孟子的话不利于他们的统治。

〔7〕 “废孟子”句:朱元璋因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曾下诏废除孔子庙里孟子的牌位。

〔8〕 使:假使。

〔9〕 谁不如我:哪一个人的心不和我一样。我,指君主。

〔10〕 摄缄縢(téng藤),固扃鐍(jué絶):用绳子捆紧,用锁锁牢。摄,紧收。缄,结。縢,绳子。固,牢固。扃,关钮。鐍,锁钥。

〔11〕 “昔人”句:《南史·王敬则传》记宋顺帝被逼出宫时,“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不再生在帝王家)”。

〔12〕 “毅宗之语”三句:《明史·公主列传》记载崇祯皇帝在起义军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于宫内用袖掩面,拿剑砍他的女儿长平公主,说:“你为什么生在我家!”若,你。

〔13〕 “有不废然”句:还有不颓丧灰心的吗?废然,颓丧貌。摧沮,灰心气馁貌。

〔14〕 唐:尧的国号。虞:舜的国号。

〔15〕 非絶尘:并非是超凡出世。意思是:他们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人。

〔16〕 市井之间:泛指人所在地。

〔17〕 “旷后世”句:直到整个的后代再没听说过。旷,空,引申作“絶”讲。

〔18〕 俄顷:短暂。

〔19〕 不易:不换。  (芦 荻 注)


侯方域

侯方域(一六一八——一六五四),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二十二岁至南京应试,与张溥、陈定生等复社进步人士结交,曾攻击阉党余孽阮大铖、马士英等人,深为阮、马所恨。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崇祯吊死,阮大铖等在南京拥福王为帝,大兴党狱,残酷迫害复社人士。方域为避祸,先后投奔史可法、高杰等部。清兵南下,归故乡。他出身于大官僚地主阶级,动摇妥协性很大,所以终于在清顺治八年应乡试,并曾向清三省督府张存仁献过“剿抚十议”,帮助清代统治者镇压人民的抗清武装。

侯方域善诗文,着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李姬传

本篇着重叙述金陵名妓李姬坚持正义、明辨是非、热爱复社进步人士、反对阉党余孽的事迹。明末,魏忠贤阉党掌握国家大权,残害忠良,祸国殃民,引起广大人民及东林党进步组织之激烈反对。继东林党而起的复社、几社中人继续同阉党进行斗争。当时,金陵为南方重镇,也为进步党人集中地,故政治斗争也多发生于此。因此秦淮河畔的歌妓也受到影响,被卷入这一斗争中去,她们倾向于东林党而坚决反对阉党。李姬能表明自己的坚决、勇敢、不妥协、不受引诱的鲜明态度,充分说明她对侯方域的爱情与一般的儿女之情大不相同。清初的大戏剧家孔尚任曾把他们的故事写成历史剧《桃花扇》,突出地刻画了李香君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

本篇文笔流畅,结构严谨,叙事贴切,所刻画之李姬形象也生动丰满,为晚明传记中的一篇较好的作品。

李姬者,名香 〔1〕 ,母曰贞丽 〔2〕 。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 〔3〕 ;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 〔4〕 善也。姬为其养女 〔5〕 ,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6〕 。少风调皎爽不群 〔7〕 。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 〔8〕 受歌玉茗堂四传奇 〔9〕 ,皆能尽其音节 〔10〕 。尤工琵琶词 〔11〕 ,然不轻发 〔12〕 也。
首节 上一节 204/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