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200节


〔21〕 后海:峰名。

〔22〕 别焉:与凌虚僧告别。

〔23〕 狮子林:在炼丹峰左,高一千六百八十六米,形如回首窥望之狻猊,故名。

〔24〕 石笋矼:在始信峰上,石如笋,高耸云中,周围也多怪石。

〔25〕 回:曲。攒:簇聚。

〔26〕 藻:文采。缋:同“绘”。形容山下五光十色,令人眼花。

〔27〕 匡庐:即庐山,在江西九江南,为著名风景区。石门:说法颇多,疑指浙江青田西之石门山,石洞幽邃,飞瀑喷泻,道教以为第三十洞天。

〔28〕 具一体:具备黄山的某一体。

〔29〕 缺一面:缺少黄山的某一方面。

〔30〕 上接引崖:登上接引崖。接引崖,山头名。


初六日。别霞光 〔1〕 ,从山坑向丞相原 〔2〕 。下七里,至白沙岭 〔3〕 ,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 〔4〕 ,恐白沙庵无指者 〔5〕 ,追来为导。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涧,直造其下,僧谓棘迷路絶,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 〔6〕 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 〔7〕 。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 〔8〕 ,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 〔9〕 ,而内犹穹然 〔10〕 ,天趣未尽刊 〔11〕 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原,山间一夹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 〔12〕 ,从石涧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 〔13〕 也。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过苦竹滩 〔14〕 ,转循太平县路 〔15〕 ,向东北行。

注释

〔1〕 霞光:僧名。

〔2〕 丞相原:在石门峰、钵盂峰之间,相传宋丞相程元凤在此读书。元凤,字申甫,安徽徽州人,南宋理宗时任右丞相。着有《讷斋文集》。

〔3〕 白沙岭:由皮篷岭至丞相原必经之地,因沙软滑且白,故名。

〔4〕 牌楼石:即“天牌石”,在散花坞;乱石中突兀一石,石色黄,中间緑字,宛然可辨,俗谓“仙人榜”。

〔5〕 白沙庵:在白沙岭下。无指者:没有指引人、向导。

〔6〕 仙灯:洞名,在钵盂峰下,高数十丈,相传洞口有灯,阴天也朗朗如星,故称仙灯。

〔7〕 崇峰:高峰。夹映:南北两峰遥遥映照。

〔8〕 罗汉石:形如罗汉的怪石。

〔9〕 “洞南向”三句:洞口朝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为了便于游人眺望,和尚在洞口前修起了栈道。阴,山北。阁,阁道,栈道。板,墙板,疑为栏杆之类。

〔10〕 穹然:大且深的样子。

〔11〕 天趣:天然之意致。刊:削,失掉。

〔12〕 沸然:状沸腾。

〔13〕 九龙潭:清张佩芳《黄山志》卷二云:“九龙潭,丞相原道中可望,百丈飞泉,从岩巅下注深潭,潭迭为九,或方或圆,水色深碧。”

〔14〕 苦竹滩:即苦竹溪,在九龙潭之下,离汤口五里。

〔15〕 太平:县名,在黄山东北面约百里。  (焦伯华 注)


张溥

张溥(一六○二——一六四一),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进士。他是明末爱国社团——复社的领袖,为人崇尚气节,富于正义感,对于贵族阉党的特务统治深为不满,排击甚力。在文学上,针对明末文人空疏不学的弊病,提出了“兴复古学”的口号,但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所著有《七録斋诗文合集》、《七録斋近集》、《诗经注疏大全合纂》等。


五人墓碑记

张溥在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写的《五人墓碑记》,是一篇记述和表彰当时苏州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向魏忠贤阉党进行斗争的文章,它描绘了五壮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文章夹叙夹议,激昂慷慨,富于感染力。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1〕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3〕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 〔4〕 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 〔5〕 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 〔6〕 ,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7〕 。吾社 〔8〕 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9〕 ,敛 〔10〕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 〔11〕 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 〔12〕 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13〕 ,为魏之私人 〔14〕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混藩 〔15〕 以免。即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 〔16〕 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阳阳 〔17〕 ,呼中丞之名而詈 〔18〕 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19〕 ,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注释

〔1〕 蓼洲周公: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明吴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做过福州推官、文选员外郎等官,为官清廉,归田后,以忤当时朝廷权臣、太监魏忠贤,为其党羽所诬陷,死于狱中,崇祯初年赠谥忠介。

〔2〕 当道:指朝廷。

〔3〕 除魏阉废祠之址:除,授给;魏阉,指宦官魏忠贤,因他是太监,故贬称魏阉。魏忠贤专政时,结纳党羽,排除异己,朋比为奸,其党羽还在全国各地为他建立生祠;作者写此文时,魏党已经失势,魏忠贤的生祠也被废,文中的魏阉废祠,即指被废的魏忠贤生祠。

〔4〕 旌(jīng经):表彰。

〔5〕 湮没:埋没。

〔6〕 皦(jiǎo皎)皦:明亮,显耀。

〔7〕 丁卯:即明熹宗天启七年(一六二七)。三月之望:三月十五日。

〔8〕 吾社:指东林党,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所以称东林党为“吾社”。

〔9〕 声义:声扬正义。
首节 上一节 200/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