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99节

〔11〕 莲花:黄山高峰之一,与天都并称黄山两大峰。因山峰峭壁皱如莲花瓣,故名。

〔12〕 天半:半空。

〔13〕 罅(xià吓):裂缝。

〔14〕 级:在山壁上凿出石级来。

〔15〕 悬者植梯接之:悬空的坚起梯子把两下衔接起来。

〔16〕 弗:不。

〔17〕 文殊院:寺名,在天都、莲花两峰之间,后拥玉屏峰,千山万壑,罗列眼底,创于明代普门大师。

〔18〕 焉知:哪儿知道。

〔19〕 游僧:云游僧。

〔20〕 挟:作“携同”解。奴子:僮仆。

〔21〕 流石:当指山石溜滑。蛇行:伏地爬行。

〔22〕 历:越过。

〔23〕 挟:作“扶持”解。

〔24〕 抗:抗衡,对峙不分上下。

〔25〕 半作半止:即忽兴忽止之意。因山间雾气流动,有时云雾忽浓,有时又雾消云散。

〔26〕 趆(dì帝):至。

〔27〕 巨:同“巨”,大。

〔28〕 碧峤:峤,山鋭而高。因遍山布满松柏,青翠蔚然,故称碧峤。

〔29〕 银海:雾气弥漫,有如银海波涛。

〔30〕 “手向后”两句:人坐在地上,两脚伸向前,顶住地,两手向后,紧按地,慢慢向下蠕行。

〔31〕 并:同“并”,同时应用。此句指澄源在下,一面让作者按踏其肩,一面用手接他,帮助他下山。

〔32〕 山坳:山下之低洼处。

〔33〕 栈:栈道。止:过夜。


初五日。平明 〔1〕 ,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2〕 ,其下莲花洞 〔3〕 ,正与前坑石笋 〔4〕 对峙,一坞 〔5〕 幽然,别澄源下山,至前歧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 〔6〕 莲花峰,既陟而磴絶 〔7〕 ,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 〔8〕 ,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 〔9〕 ,中空如室,从其中迭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 〔10〕 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 〔11〕 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 〔12〕 。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 〔13〕 。至歧路侧,过大悲顶 〔14〕 ,上天门 〔15〕 ,三里,至炼丹台 〔16〕 ,循台嘴 〔17〕 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 〔18〕 ,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 〔19〕 ,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矼 〔20〕 ,下后海 〔21〕 ,入智空庵,别焉 〔22〕 。三里,下狮子林 〔23〕 ,趋石笋矼 〔24〕 ,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迥攒 〔25〕 ,藻缋满眼 〔26〕 ,始觉匡庐、石门 〔27〕 ,或具一体 〔28〕 ,或缺一面 〔29〕 ,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 〔30〕 ,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注释

〔1〕 平明:天正明。

〔2〕 岈然:山谷深空。

〔3〕 莲花洞:在莲花峰下,广三丈。

〔4〕 坑:壑。石笋:山峰名,峰作笋状。

〔5〕 坞:同“ ”,山 ,四面高而中央低之山。

〔6〕 跻(jī畸):登。

〔7〕 陟(zhì智):升,登。磴絶:石级断絶了。

〔8〕 隙:两石壁之夹缝。

〔9〕 鼎峙:如鼎之三足而立。

〔10〕 天表:天外,天空中。

〔11〕 把臂:有亲密之意,《后汉书·吕布传》:“相待甚厚,临别把臂言誓。”

〔12〕 廓然:大而空。

〔13〕 相饷:指招待。啜(chuò绰):尝食。盂:盛食物之器。

〔14〕 大悲顶:山峰名。

〔15〕 上天门:在天都峰山脚下。

〔16〕 炼丹台:在炼丹峰上,传说浮丘公于此山顶炼丹,黄帝服用七粒,即升空而去。

〔17〕 台嘴:台的尖鋭突出部份。

〔18〕 玉屏风:峰名,形如玉屏。三海门:在石门峰与炼丹峰之间,石角峥嵘,云烟出没,荡漾如海。

〔19〕 瞰:俯视。翠微:在清潭峰北,松柏青翠,上下一色。

〔20〕 平天矼:在炼丹峰,多怪石、怪松。“矼”字,当地人读虹,谓如虹贯天。
首节 上一节 199/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