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98节
〔1〕 柳麻子:即柳敬亭,因他满脸瘢疤,所以都如此称呼他。他生于泰州(今江苏省泰县),本姓曹,因得罪逃亡在外,改姓柳,说书于盱眙(今安徽省盱眙),受儒生莫后光的启发,精心研摩,艺术造诣日高,曾做马士英、阮大铖的幕客,因憎恨他们的奸邪,离去。又曾在左良玉幕下,颇受左良玉的赏识。左良玉死后,大部份时间在市民中间说书。他为人能辨善恶,爱替人排难解纷,说书时不拘成规定本,爱说梁山泊的英雄好汉,能表达出人民的爱憎。明王朝亡后,更藉说书抒发他胸中的愤慨悲凉情绪。死时,年约九十。他说书的技巧非常高明,黄宗羲在《柳敬亭传》中说:“五方士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当时的著名文人如吴伟业、周容等也给他写过传记。我们通过张岱的这篇记载,也可约略看出他说书的情况。
〔2〕 黧(lí黎):黑黄色;黧黑:面色黄黑。
〔3〕 :同“疤”。癗(lěi儡):外皮小包,疙瘩。
〔4〕 悠悠忽忽:犹随随便便。
〔5〕 土木形骸:木雕泥塑的躯体,意即形如偶像,敦实憨呆。以上两句形容柳敬亭外形面貌平庸,没有斯文气度。
〔6〕 书帕下定:书帕,原是明末官场行赂时的装点,送赂物给对方,配奉上新刻版的书。这里指官僚缙绅要听说书时,将书银同节目一并送到说书人处,约说书人按要求专到家中来说,谓之“下定”。
〔7〕 行(háng航)情人:卖得起价钱的人,即红极一时的人物。
〔8〕 王月生:当时南京的名歌妓。
〔9〕 白文:按南方说书艺术,分“大书”、“小书”,前者说时全是白文,不带唱,用醒木、扇子等作为辅助工具,重在说时的语言、表情、声势。后者连说带唱,相间进行,和以弦索,唱白并重而尤在唱。柳敬亭说的是大书,故称“白文”。
〔10〕 豪:同“毫”。微入豪发:形容柳敬亭说书时描写刻画,维妙维肖,极端细腻。
〔11〕 找:回叙补说上文或另一段情节。截:指说书至紧要处或情节告一段落处,应时煞住。干净:谓其应止即止,应补即补,毫无拖沓松散之病。
〔12〕 夬(bó guài勃怪):形容柳敬亭说书时高昂的声音。
〔13〕 筋节处:关键的地方。
〔14〕 汹汹:许多人叫喊喧哗的声音,这里形容柳敬亭说书时声音、气势巨大。
〔15〕 蓦(mò默):猛然间。
〔16〕 甓(pì譬):瓦器。
〔17〕 瓮瓮:即“嗡嗡”。
〔18〕 闲中着色:于情节微细处从容地加以渲染。
〔19〕 掉舌:动舌,指开口说书。
〔20〕 呫哔(zhébì哲毕):小语。
〔21〕 欠伸:打哈欠,疲倦貌。
〔22〕 丙夜:夜中子时,指深夜。
〔23〕 款款:和缓貌。
〔24〕 齰(zé责)舌:咬舌,意即其他说书人听了柳敬亭说书,都会惊叹愧服,(恨不得)自咬其舌。
〔25〕 口角波俏:波俏,亦作“波峭”,常用来形容妍美可人的样子,此处形容柳敬亭说书的口齿,十分伶俐。
〔26〕 婉娈:美好。 (芦 荻 注)
徐宏祖
徐宏祖(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游记文作家,所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散文集,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霞客处于晚明阉党握权、社会矛盾极其尖鋭的时代,为了摆脱官场的污浊生活,不甘随波逐流,他毅然抛弃功名,走出书斋,奔向大自然,以探索大自然秘密为终身事业,以赞美祖国之山川为毕生乐事。霞客足迹遍于大半个中国,到过云贵、晋冀等地。行经之处,必详细考察山川形势、地质、水源、物产及民俗等,用日记形式记下;惜所记生前多散逸,逝后幸友人搜得部份遗稿,辑为《徐霞客游记》二卷行世。该书为研究地理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之宝贵资料。《徐霞客游记》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作者能抓住各个不同山川的特点,以生动的文笔、细致地描绘出山川的特色,使一山一水活现于读者眼前。由于山川气势不同,数十篇游记也各有不同风格,有的奔放雄伟,有的清秀淡雅。作者的造语极工,能够精确地刻画客观景物。作品的抒情性很浓,感染力很强,在真实的描写中又有丰富的想象,确为山水游记中的优秀作品。
游黄山日记后
黄山为我国皖南著名风景区,海拔一千七百米,有山峰三十六座,层叠错综,烟云弥漫,尤以多松、石闻名。本篇即着重描写其主峰天都、莲花之峻险秀奇。作者以热情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千岩竞秀、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刻画了黄山多松柏、多怪石、多云烟的特色,充分显示出作者对祖国江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本篇系游黄山后记,为重游时作,故初游中已写景色不再重复。
戊午 〔1〕 九月初三日。出白岳 〔2〕 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3〕 。七十里,宿江邨 〔4〕 。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5〕 。五里至汤寺 〔6〕 ,浴于汤池 〔7〕 。扶杖望朱砂庵 〔8〕 而登,十里上黄泥岗,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 〔9〕 ,越天都之胁而下 〔10〕 ,则天都、莲花 〔11〕 二顶,俱秀出天半 〔12〕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 〔13〕 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 〔14〕 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15〕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 〔16〕 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17〕 ,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絶胜处。非再至,焉知 〔18〕 其奇若此?遇游僧 〔19〕 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 〔20〕 ,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 〔21〕 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 〔22〕 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 〔23〕 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 〔24〕 耳。时浓雾半作半止 〔25〕 ,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趆 〔26〕 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 〔27〕 ,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 〔28〕 ,时没为银海 〔29〕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另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30〕 。至险絶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31〕 。度险下至山坳 〔32〕 ,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33〕 。
注释
〔1〕 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是年作者三十二岁。
〔2〕 白岳:山名。在黄山西南。
〔3〕 即旧向黄山路:指丙辰年(一六一六)作者初游黄山所走之道路。
〔4〕 江邨:小镇,在黄山东北。
〔5〕 汤口:镇名,在黄山脚下,为上山所经之处。
〔6〕 汤寺:原名祥符寺,创自唐开元十八年,因靠近汤泉,故俗称汤寺。
〔7〕 汤池:即汤泉。这个温泉中有朱砂。池长丈许,深三尺,水呈朱红色,莹澈见底,时有水泡喷起,蒸气大发,可治病。
〔8〕 朱砂庵:正名慈光寺,创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庵在朱砂峰下,其右为天都等峰,其左为莲花诸峰。
〔9〕 石门:峰名,两壁夹峙如门,故名。
〔10〕 天都:黄山之主峰,高一千九百米,峭岩絶壁,险要难登。胁:两边。从天都峰两边翻过去。
〔2〕 黧(lí黎):黑黄色;黧黑:面色黄黑。
〔3〕 :同“疤”。癗(lěi儡):外皮小包,疙瘩。
〔4〕 悠悠忽忽:犹随随便便。
〔5〕 土木形骸:木雕泥塑的躯体,意即形如偶像,敦实憨呆。以上两句形容柳敬亭外形面貌平庸,没有斯文气度。
〔6〕 书帕下定:书帕,原是明末官场行赂时的装点,送赂物给对方,配奉上新刻版的书。这里指官僚缙绅要听说书时,将书银同节目一并送到说书人处,约说书人按要求专到家中来说,谓之“下定”。
〔7〕 行(háng航)情人:卖得起价钱的人,即红极一时的人物。
〔8〕 王月生:当时南京的名歌妓。
〔9〕 白文:按南方说书艺术,分“大书”、“小书”,前者说时全是白文,不带唱,用醒木、扇子等作为辅助工具,重在说时的语言、表情、声势。后者连说带唱,相间进行,和以弦索,唱白并重而尤在唱。柳敬亭说的是大书,故称“白文”。
〔10〕 豪:同“毫”。微入豪发:形容柳敬亭说书时描写刻画,维妙维肖,极端细腻。
〔11〕 找:回叙补说上文或另一段情节。截:指说书至紧要处或情节告一段落处,应时煞住。干净:谓其应止即止,应补即补,毫无拖沓松散之病。
〔12〕 夬(bó guài勃怪):形容柳敬亭说书时高昂的声音。
〔13〕 筋节处:关键的地方。
〔14〕 汹汹:许多人叫喊喧哗的声音,这里形容柳敬亭说书时声音、气势巨大。
〔15〕 蓦(mò默):猛然间。
〔16〕 甓(pì譬):瓦器。
〔17〕 瓮瓮:即“嗡嗡”。
〔18〕 闲中着色:于情节微细处从容地加以渲染。
〔19〕 掉舌:动舌,指开口说书。
〔20〕 呫哔(zhébì哲毕):小语。
〔21〕 欠伸:打哈欠,疲倦貌。
〔22〕 丙夜:夜中子时,指深夜。
〔23〕 款款:和缓貌。
〔24〕 齰(zé责)舌:咬舌,意即其他说书人听了柳敬亭说书,都会惊叹愧服,(恨不得)自咬其舌。
〔25〕 口角波俏:波俏,亦作“波峭”,常用来形容妍美可人的样子,此处形容柳敬亭说书的口齿,十分伶俐。
〔26〕 婉娈:美好。 (芦 荻 注)
徐宏祖
徐宏祖(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游记文作家,所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散文集,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霞客处于晚明阉党握权、社会矛盾极其尖鋭的时代,为了摆脱官场的污浊生活,不甘随波逐流,他毅然抛弃功名,走出书斋,奔向大自然,以探索大自然秘密为终身事业,以赞美祖国之山川为毕生乐事。霞客足迹遍于大半个中国,到过云贵、晋冀等地。行经之处,必详细考察山川形势、地质、水源、物产及民俗等,用日记形式记下;惜所记生前多散逸,逝后幸友人搜得部份遗稿,辑为《徐霞客游记》二卷行世。该书为研究地理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之宝贵资料。《徐霞客游记》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作者能抓住各个不同山川的特点,以生动的文笔、细致地描绘出山川的特色,使一山一水活现于读者眼前。由于山川气势不同,数十篇游记也各有不同风格,有的奔放雄伟,有的清秀淡雅。作者的造语极工,能够精确地刻画客观景物。作品的抒情性很浓,感染力很强,在真实的描写中又有丰富的想象,确为山水游记中的优秀作品。
游黄山日记后
黄山为我国皖南著名风景区,海拔一千七百米,有山峰三十六座,层叠错综,烟云弥漫,尤以多松、石闻名。本篇即着重描写其主峰天都、莲花之峻险秀奇。作者以热情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千岩竞秀、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刻画了黄山多松柏、多怪石、多云烟的特色,充分显示出作者对祖国江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本篇系游黄山后记,为重游时作,故初游中已写景色不再重复。
戊午 〔1〕 九月初三日。出白岳 〔2〕 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3〕 。七十里,宿江邨 〔4〕 。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5〕 。五里至汤寺 〔6〕 ,浴于汤池 〔7〕 。扶杖望朱砂庵 〔8〕 而登,十里上黄泥岗,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 〔9〕 ,越天都之胁而下 〔10〕 ,则天都、莲花 〔11〕 二顶,俱秀出天半 〔12〕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 〔13〕 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 〔14〕 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15〕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 〔16〕 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 〔17〕 ,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絶胜处。非再至,焉知 〔18〕 其奇若此?遇游僧 〔19〕 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 〔20〕 ,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 〔21〕 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 〔22〕 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 〔23〕 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 〔24〕 耳。时浓雾半作半止 〔25〕 ,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趆 〔26〕 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 〔27〕 ,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 〔28〕 ,时没为银海 〔29〕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另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30〕 。至险絶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31〕 。度险下至山坳 〔32〕 ,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33〕 。
注释
〔1〕 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是年作者三十二岁。
〔2〕 白岳:山名。在黄山西南。
〔3〕 即旧向黄山路:指丙辰年(一六一六)作者初游黄山所走之道路。
〔4〕 江邨:小镇,在黄山东北。
〔5〕 汤口:镇名,在黄山脚下,为上山所经之处。
〔6〕 汤寺:原名祥符寺,创自唐开元十八年,因靠近汤泉,故俗称汤寺。
〔7〕 汤池:即汤泉。这个温泉中有朱砂。池长丈许,深三尺,水呈朱红色,莹澈见底,时有水泡喷起,蒸气大发,可治病。
〔8〕 朱砂庵:正名慈光寺,创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庵在朱砂峰下,其右为天都等峰,其左为莲花诸峰。
〔9〕 石门:峰名,两壁夹峙如门,故名。
〔10〕 天都:黄山之主峰,高一千九百米,峭岩絶壁,险要难登。胁:两边。从天都峰两边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