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96节
〔33〕 江坳:江边洼地。
〔34〕 目力相界:视力所达到的界限。
余笑而语之曰:“第 〔1〕 安之,第安之。吾视夫复嶂重峦,缭青纬碧 〔2〕 ,犹胜于院署之严丽也;吾视夫崩崖倾石,怒涛沸波,犹胜于贵人之颐颊心腑也 〔3〕 ;吾视夫青芜紫茎,怀烟孕露,犹胜于大吏之绛骑彤驺也 〔4〕 ;吾视夫谷响山啸,激壑鸣川,犹胜于高衙之呵殿赞唱也 〔5〕 ;吾视夫藉草坐石,仰瞩云气,俯观重泉,犹胜于拳跽伏谒于尊宦之阶下也。天或者见吾出则伛偻,入则簿书 〔6〕 ,已积两载矣,无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 〔7〕 ,故令风涛阻滞,使此孤 以恣 〔8〕 吾数刻之探讨乎?或兹 壁立路絶,猿徒鼯 〔9〕 党,犹难托寄,若非习金丹火龙之术 〔10〕 ,腾空蹑虚,不能一到。虽处大江之中,飞帆如织,而终无一人肯一泊其下,以发其奇气而着其姓字;天亦哀山灵 〔11〕 之寂寞,伤水伯 〔12〕 之孤清,故特牵柅 〔13〕 余舟,与彼结一日之缘耶?余年少有志,养二龙于水壑 〔14〕 ,调 〔15〕 一鹤于中峰,与羽服思玄之徒 〔16〕 ,上烟驾,登月馆 〔17〕 ,以望四海三山 〔18〕 ,如聚米萦带 〔19〕 ;而心为时夺 〔20〕 ,至堕俗网,往返数千里,徒以充厮养之役,有才无时,甘于下人。今日见此水石,若见好友,犹恐谆芒、卢敖 〔21〕 诸君,诋余以井甃之识 〔22〕 ,而又何事愁苦于兹 之下乎?”
从者皆笑,余乃纳以兹名。
顶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飞来之塔顶也;或曰当是好奇者,跻 〔23〕 是崖之巅,如昌黎不得下 〔24〕 ,乃化而为石云。 侧有二崩石,一大一小,仅可束两缆 〔25〕 。小吏程缨曰:“当黑夜暴风中,舟人安能择此,神引维以奉明府 〔26〕 耳。”语皆不可信,并记之。
注释
〔1〕 第:但。
〔2〕 “复嶂”两句:山峰重叠,青碧(指山色)围繞。
〔3〕 “崩崖”三句:指贵人的脸色和心胸比崖崩涛怒还可怕。颐颊,面颊。心腑,心胸。
〔4〕 “青芜”三句:看到青芜紫茎带云烟,含露水,还胜过大官的穿著红衣的随从骑兵。绛、彤,都指红。
〔5〕 “谷响”三句:山川中的各种声响,还胜过衙门内的呵喝。呵殿,在后吆喝。赞唱,在前喊。
〔6〕 簿书:处理文牍案卷。
〔7〕 浩浩者:博大刚正的胸襟。《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 恣:任随。
〔9〕 鼯(wú吴):鼯鼠。鼠类,两肢间有膜,能在树上飞行,夜晚寻食时叫声如小儿啼。
〔10〕 金丹火龙之术:指道家炼丹飞升的法术。火龙,即赤龙。《列仙传》载:陶安公善冶炼之术,有赤雀向他鸣叫说:“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女(汝)以赤龙。”到时,安公果然骑赤龙而去。
〔11〕 山灵:山神。
〔12〕 水伯:水神。
〔13〕 柅(ní尼):止车的木头,借作“止”。牵柅:牵止、羁绊之意。
〔14〕 养二龙于水壑:神仙有养龙的传说,这是说自己爱好修仙。
〔15〕 调:作“养”解,调养。
〔16〕 羽服思玄之徒:穿着羽毛制的衣服,思想玄妙深奥的人们,即学道求仙的人。
〔17〕 上烟驾,登月馆:驾,此处作名词用,指车驾。烟驾是说以天空缥缈的烟云作为车驾。月馆,即月宫。
〔18〕 三山:指东海仙山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古时称为三神山,以为是神仙居住之处。
〔19〕 聚米萦带:是说升临高空,下视三山景状,起伏蜿蜒,如同聚积的米堆和萦绕的带子一样。
〔20〕 心为时夺:指摆脱污浊政治生活的心思,为时势所强行夺去。
〔21〕 谆芒、卢敖:秦始皇时博士,两人怂恿始皇求仙。
〔22〕 井甃(zhòu宙)之识:平庸短浅的见识。井甃,用砖砌的井。《庄子·秋水》讥笑井蛙识见短小。见本书页六九九注〔一○〕。
〔23〕 跻(jī机):登。
〔24〕 如昌黎不得下:昌黎,指韩愈。韩愈的祖先世居昌黎(今辽宁锦州东),宋熙宁年间,追封韩愈为昌黎伯,故称。相传韩愈登华山顶峰,见山势奇险,惊恐而哭。
〔25〕 缆:船缆,即拴船的绳子。
〔26〕 明府:指本文的作者张明弼,他是揭阳县令;明府是下属对他的尊称。 (李永祜 注)
张岱
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九),字宗子,又字石公,别号陶庵,浙江山阴(绍兴)人。出身官僚家庭,为人傲岸不群,直至明王朝覆灭,也不曾做官,一直过着优闲的生活。
张岱有爱国思想,据他的《自为墓志铭》看,在明王朝崩溃时期,似曾参加过抗清的斗争。但后来,思想却更加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以表示他的民族气节。他在山中过着艰苦的生活,专心从事著述,着有《石匮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等书。
张岱是明末的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都是明王朝灭亡以后写的,追记过去的生活和西湖的旧日风光等,寓托着他的故国之思。文笔十分清丽优美,简洁形象,无论抒情论事,写人写景,无不绘声绘色,活泼生动。但其中多充溢着消极避世思想,和封建士大夫的“高雅”情调。
西湖七月半
本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在文中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当时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风俗,而且通过对各种游客看月的描绘,尖鋭地暴露出封建士大夫和所谓风雅之士的庸俗丑态,不过,作者所自诩的那种高雅生活,也仍然是封建社会所谓高雅的士大夫的情调。
篇中文字简洁、生动,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湖光月色,舟车灯火,人物情态,无不有声有色,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 〔1〕 箫鼓,峨冠 〔2〕 盛筵,灯火优傒 〔3〕 ,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 〔4〕 ,笑啼杂之,还坐露台 〔5〕 ,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6〕 ,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7〕 ,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 〔8〕 ,嘄呼 〔9〕 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 〔10〕 ,净几暖炉,茶铛 〔11〕 旋煮,素瓷 〔12〕 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 〔13〕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 〔14〕 看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 〔15〕 ,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 〔16〕 酒钱,轿夫擎燎 〔17〕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 〔18〕 舟子急放 〔19〕 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 〔20〕 ,如沸如撼 〔21〕 ,如魇如呓 〔22〕 ,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 〔23〕 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 〔24〕 ,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 〔25〕 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26〕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27〕 。
注释
〔1〕 楼船:华贵的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