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选 第194节
注释
〔1〕 小修:袁中道字。他是公安派健将之一,在文学见解上和中郎基本相同,而比中郎更加激烈地反对竟陵派所提倡的作诗要幽峭的主张。但在后期,却对文学语言要通俗浅近的问题,作了修正。他的诗歌创作,一如他的主张,大多直抒胸臆,然内容比较单薄,有《珂雪斋集》。
〔2〕 逸:丢失。
〔3〕 一作《黄山》、《雪》二赋。
〔4〕 刻画 (dìnɡ dòu定豆):细致地铺陈描写,堆砌文字。 ,指宴会时果菜罗列,引申为文字繁琐堆砌。
〔5〕 传:犹配合。相如:汉武帝时宫廷辞赋家司马相如。太冲:指左思,太冲是他的字,西晋时诗人。相如、太冲之法:司马相如、左思作赋的技巧,指他们作的赋,内容空虚,词语堆砌。
〔6〕 矜重以垂不朽者:矜夸、重视自己认为可以永垂不朽的文章。
〔7〕 列御寇:战国时郑人。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乃是后人伪托的作品。
〔8〕 西方之书:自西方传来的书籍,指佛经等。教外之语:儒教以外的学说。
〔9〕 廓:大。
〔10〕 的然:明确地。
〔11〕 “其视妻子”两句:他认为和妻子聚守在一起,等于和鹿豕在一起不相融洽。这一方面表示小修不满意狭隘的家庭生活,也反映了他的封建大男子主义。
〔12〕 乡里小儿:指乡里之中那些见解狭隘、迂腐庸俗的文人。牛马之尾行:行在牛马之后,粪土飞扬,污秽不堪。指小修不堪和那些人为伍。
〔13〕 西陵: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14〕 塞上:指当时西北一带荒寒的边区。
〔15〕 “穷览”句:游览遍了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方。燕:今河北北部。赵:今河北、山西一部份。齐:今山东东北部。鲁:今山东西南部。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东部。
〔16〕 独抒性灵:独具特色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心灵”。“性灵说”是公安派在创作上提出的口号,它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和一味模拟前人的剽袭风气是积极的反抗;另方面,它也是唯心的,它使作家脱离现实,给公安派的创作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17〕 不拘格套:不拘束于一定的规格和常套。
〔18〕 情与境会:作家的感情和客观境界融结一起,即情景交融。
〔19〕 疵处:有毛病的地方。
〔20〕 本色独造语:反映自己真实精神面貌的独创的语言,不是因袭古人,剽窃别人的陈词滥调。
〔21〕 粉饰蹈袭:模仿别人,加以装点。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 〔1〕 。剿袭模拟,影响步趋 〔2〕 。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 〔3〕 。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 〔4〕 ,而法不相沿 〔5〕 ,各极其变 〔6〕 ,各穷其趣 〔7〕 ,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 〔8〕 ;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9〕 。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 〔10〕 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 〔11〕 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 〔12〕 ,不学步于盛唐 〔13〕 ,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撙节 〔14〕 ,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 〔15〕 。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 〔16〕 ,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 〔17〕 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 〔18〕 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謡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 〔19〕 ,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 〔20〕 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复,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 〔21〕 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 〔22〕 而多怼,峭急 〔23〕 而多露,是之谓楚风 〔24〕 ,又何疑焉!
注释
〔1〕 “文则”两句:当时的复古主义者,提倡作文章必须以秦、汉为标准,作诗必须学盛唐。
〔2〕 影响步趋:形式主义者相互影响,相互追随。
〔3〕 野狐外道:邪道。《传灯録》说,有一人谈佛道,因错说了一句话,后来托生为野狐,禅家因此称外道禅为野狐禅。
〔4〕 代有升降:时代不断地前进演变,意即不断向前发展,新的升上来,旧的降下去。
〔5〕 法不相沿:作诗为文的方法,不能沿照旧的。按:从文艺应该反映时代,不该一味模拟前人来说,中郎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前代遗产,写作技巧,对于后代仍有借鉴的作用,不能一脚踢开,因此,他在此处的看法又是不全面的。
〔6〕 各极其变:各在自己的时代里,创造出不同于前代的作品,并达到新的时代的顶峰。
〔7〕 各穷其趣:各具不同的意趣,达到自己所处时代独特的境地。
〔8〕 “孤行”三句:单独的一门东西,便必不可缺少,必不可缺的东西,虽然要废止它也不可能。意即独具特色的东西,便有它存在的价值,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
〔9〕 “雷同”三句:意即相同的东西,既没有同时保存的必要,想都保存下来也不可能。
〔10〕 闾阎:里门,此处指民间。
〔11〕 《擘破玉》、《打草竿》:均明代流行的民间歌调。
〔12〕 不效颦于汉、魏:不从形式上模仿汉、魏的作品。效颦,《庄子·天运》:“西子病心而颦(颦眉),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
〔13〕 不学步于盛唐:不单纯地模拟盛唐诗歌。《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燕国城市)余子(少年)之学步于邯郸(赵国城市)与?未得国能(赵国之能),又失其故步矣。直匍匐而归耳。”
〔14〕 撙节:控制。
〔15〕 哀生失路:哀叹人生,感到无路可走。
〔16〕 情至之语:抒发真情实感的语言。
〔17〕 太露: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即喜、怒、哀、乐无所隐藏。
〔18〕 忿怼(duì对):气愤怨恨。
〔19〕 “党人偷乐”四句:《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唯有小人们结党为朋,苟安偷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诼谓余以善淫”(小人们嫉妒我的才能,造謡中伤我),“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王不了解我的内心,反而听信小人们的谗言而大怒)。众女:指小人们。謡诼:造謡中伤。揆:度,量;不揆中情:即不察中情。齌(jì剂)怒:盛怒。袁中郎引用这些话,意在说明屈原在《离骚》中的这些话,指斥昏瞶的怀王,揭露苟合营私的小人,感情非常愤懑,用语十分激烈。
〔20〕 怨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为《诗经·周南》篇名。淫、伤,都是过度的意思。“怨而不伤”语即本此,意谓虽怨而不过分。儒家传统的诗教,便是提倡作诗要温柔敦厚,怨而不伤,中郎此处的反驳,表现了他进步的文艺观点。
〔1〕 小修:袁中道字。他是公安派健将之一,在文学见解上和中郎基本相同,而比中郎更加激烈地反对竟陵派所提倡的作诗要幽峭的主张。但在后期,却对文学语言要通俗浅近的问题,作了修正。他的诗歌创作,一如他的主张,大多直抒胸臆,然内容比较单薄,有《珂雪斋集》。
〔2〕 逸:丢失。
〔3〕 一作《黄山》、《雪》二赋。
〔4〕 刻画 (dìnɡ dòu定豆):细致地铺陈描写,堆砌文字。 ,指宴会时果菜罗列,引申为文字繁琐堆砌。
〔5〕 传:犹配合。相如:汉武帝时宫廷辞赋家司马相如。太冲:指左思,太冲是他的字,西晋时诗人。相如、太冲之法:司马相如、左思作赋的技巧,指他们作的赋,内容空虚,词语堆砌。
〔6〕 矜重以垂不朽者:矜夸、重视自己认为可以永垂不朽的文章。
〔7〕 列御寇:战国时郑人。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乃是后人伪托的作品。
〔8〕 西方之书:自西方传来的书籍,指佛经等。教外之语:儒教以外的学说。
〔9〕 廓:大。
〔10〕 的然:明确地。
〔11〕 “其视妻子”两句:他认为和妻子聚守在一起,等于和鹿豕在一起不相融洽。这一方面表示小修不满意狭隘的家庭生活,也反映了他的封建大男子主义。
〔12〕 乡里小儿:指乡里之中那些见解狭隘、迂腐庸俗的文人。牛马之尾行:行在牛马之后,粪土飞扬,污秽不堪。指小修不堪和那些人为伍。
〔13〕 西陵: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14〕 塞上:指当时西北一带荒寒的边区。
〔15〕 “穷览”句:游览遍了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方。燕:今河北北部。赵:今河北、山西一部份。齐:今山东东北部。鲁:今山东西南部。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东部。
〔16〕 独抒性灵:独具特色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心灵”。“性灵说”是公安派在创作上提出的口号,它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和一味模拟前人的剽袭风气是积极的反抗;另方面,它也是唯心的,它使作家脱离现实,给公安派的创作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17〕 不拘格套:不拘束于一定的规格和常套。
〔18〕 情与境会:作家的感情和客观境界融结一起,即情景交融。
〔19〕 疵处:有毛病的地方。
〔20〕 本色独造语:反映自己真实精神面貌的独创的语言,不是因袭古人,剽窃别人的陈词滥调。
〔21〕 粉饰蹈袭:模仿别人,加以装点。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 〔1〕 。剿袭模拟,影响步趋 〔2〕 。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 〔3〕 。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 〔4〕 ,而法不相沿 〔5〕 ,各极其变 〔6〕 ,各穷其趣 〔7〕 ,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 〔8〕 ;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9〕 。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 〔10〕 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 〔11〕 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 〔12〕 ,不学步于盛唐 〔13〕 ,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撙节 〔14〕 ,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 〔15〕 。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 〔16〕 ,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 〔17〕 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且《离骚》一经,忿怼 〔18〕 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謡诼,不揆中情,信谗齌怒 〔19〕 ,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 〔20〕 者乎?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复,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且燥湿 〔21〕 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 〔22〕 而多怼,峭急 〔23〕 而多露,是之谓楚风 〔24〕 ,又何疑焉!
注释
〔1〕 “文则”两句:当时的复古主义者,提倡作文章必须以秦、汉为标准,作诗必须学盛唐。
〔2〕 影响步趋:形式主义者相互影响,相互追随。
〔3〕 野狐外道:邪道。《传灯録》说,有一人谈佛道,因错说了一句话,后来托生为野狐,禅家因此称外道禅为野狐禅。
〔4〕 代有升降:时代不断地前进演变,意即不断向前发展,新的升上来,旧的降下去。
〔5〕 法不相沿:作诗为文的方法,不能沿照旧的。按:从文艺应该反映时代,不该一味模拟前人来说,中郎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前代遗产,写作技巧,对于后代仍有借鉴的作用,不能一脚踢开,因此,他在此处的看法又是不全面的。
〔6〕 各极其变:各在自己的时代里,创造出不同于前代的作品,并达到新的时代的顶峰。
〔7〕 各穷其趣:各具不同的意趣,达到自己所处时代独特的境地。
〔8〕 “孤行”三句:单独的一门东西,便必不可缺少,必不可缺的东西,虽然要废止它也不可能。意即独具特色的东西,便有它存在的价值,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
〔9〕 “雷同”三句:意即相同的东西,既没有同时保存的必要,想都保存下来也不可能。
〔10〕 闾阎:里门,此处指民间。
〔11〕 《擘破玉》、《打草竿》:均明代流行的民间歌调。
〔12〕 不效颦于汉、魏:不从形式上模仿汉、魏的作品。效颦,《庄子·天运》:“西子病心而颦(颦眉),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
〔13〕 不学步于盛唐:不单纯地模拟盛唐诗歌。《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寿陵(燕国城市)余子(少年)之学步于邯郸(赵国城市)与?未得国能(赵国之能),又失其故步矣。直匍匐而归耳。”
〔14〕 撙节:控制。
〔15〕 哀生失路:哀叹人生,感到无路可走。
〔16〕 情至之语:抒发真情实感的语言。
〔17〕 太露: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即喜、怒、哀、乐无所隐藏。
〔18〕 忿怼(duì对):气愤怨恨。
〔19〕 “党人偷乐”四句:《离骚》:“惟党人之偷乐兮”(唯有小人们结党为朋,苟安偷乐),“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诼谓余以善淫”(小人们嫉妒我的才能,造謡中伤我),“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王不了解我的内心,反而听信小人们的谗言而大怒)。众女:指小人们。謡诼:造謡中伤。揆:度,量;不揆中情:即不察中情。齌(jì剂)怒:盛怒。袁中郎引用这些话,意在说明屈原在《离骚》中的这些话,指斥昏瞶的怀王,揭露苟合营私的小人,感情非常愤懑,用语十分激烈。
〔20〕 怨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为《诗经·周南》篇名。淫、伤,都是过度的意思。“怨而不伤”语即本此,意谓虽怨而不过分。儒家传统的诗教,便是提倡作诗要温柔敦厚,怨而不伤,中郎此处的反驳,表现了他进步的文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