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92节


注释

〔1〕 《拜月》:即《拜月亭记》,元关汉卿有《闺怨佳人拜月亭》一本,此处系指传为施惠(君美)所作的南戏《拜月亭记》。

〔2〕 《西厢》:即王实甫的《西厢记》。

〔3〕 化工:谓天地间自然生长的万物,各有其特殊的形态,但却毫无人工刻画雕琢的痕迹。

〔4〕 《琵琶》:指高则诚的《琵琶记》。

〔5〕 画工:用意刻画出来的作品,虽然精致工巧,但却露出了雕琢的痕迹,缺少自然真朴、合情合理的自然美。

〔6〕 “以其”句:因为他(指作者)能够模仿天地的化工。夺,夺取,此处当模仿讲。

〔7〕 “而其孰知”句:而他(指作者)哪里知道天地生长万物是根本不露任何雕琢刻画的痕迹的。

〔8〕 “岂其智”句:难道是因为人们的智慧不高,因而看不出它的雕琢痕迹吗!

〔9〕 已落二义矣:已经落在第二等了。

〔10〕 寸心千古:杜甫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11〕 追风逐电:形容马跑得很快;足:即指马足。

〔12〕 牝(pìn聘)牡骊黄:牝,母马,牡,公马;骊,黑马;黄,黄马。《淮南子·道应训》:九方堙为秦穆公相马,三月复命。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回答说:“牡而黄(黄色的公马)。”派人去检验,却是“牝而骊(黑色的母马)”,穆公召伯乐而责之,说九方堙连牝牡骊黄都弄不清。伯乐说这真是他善相马的证明,因为他的相马术已越过牝牡骊黄而深入观察到马的风骨品性,因此他重其内而忘其外。“牝牡骊黄”即从这段故事来。此处是藉指一般的普通马。

〔13〕 声应气求:《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即意气相投的意思。

〔14〕 寻行数墨:《明儒学案》郝楚望语:“博士家终日寻行数墨,灵知蒙闭。”指那些只知终日寻章摘句,拘泥于文字章句而不明道理的迂夫子。

〔15〕 “风行”句:《易·涣》卦象辞:“风行水上涣。”正义曰:“风行水上涣者,风行水上激动波涛,散释之象。”此处是指思想内容入情合理、语言自然朴素的文章。

〔16〕 禅病:指佛教中修禅定(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即僧家的习静)者所招种种之病魔,有《治禅病秘要法》,详说其病相及治法。此处藉指评论文章的一些法则。

〔17〕 至文:最好的文章。

〔18〕 杂剧院本:“杂剧”之名甚古,宋代即有“杂剧”,但此处是指元人“杂剧”,元“杂剧”的体制,通常每本有四折,另有一个楔子。“院本”,金代称剧本为“院本”。

〔19〕 上乘:即“大乘”。佛经分大小二乘,佛家说法因人而异。人有智愚,故其说法亦有深浅,其深者为“大乘”,浅者为“小乘”。此处借用为上等之意。

〔20〕 高生:指《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

〔21〕 殚(dān丹):尽。

〔22〕 弹:此处借用作研读欣赏之意。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1〕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 〔2〕 ;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 〔3〕 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 〔4〕 ,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 〔5〕 ,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余览斯记,想见其为人,当其时必有大不得意于君臣朋友之间者,故藉夫妇离合因缘以发其端 〔6〕 。于是焉喜佳人之难得,羡张生之奇遇,比云雨之翻覆,叹今人之如土 〔7〕 。其尤可笑者:小小风流一事耳,至比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8〕 而又过之。尧夫云:“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 〔9〕 。”夫征诛揖让何等也,而以一杯一局觑之,至眇小矣!

呜呼!今古豪杰,大抵皆然。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举一毛端建宝王刹 〔10〕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11〕 。此自至理,非干戏论。倘尔不信,中庭月下,木落秋空,寂寞书斋,独自无赖,试取《琴心》 〔12〕 一弹再鼓,其无尽藏 〔13〕 不可思议,工巧固可思也。呜呼!若彼作者,吾安能见之欤!

注释

〔1〕 遏:阻。

〔2〕 垒块:指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世说新语·任诞》篇:“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3〕 数奇:命运不好。见本书页二七○《李将军列传》。

〔4〕 喷玉唾珠:写出了像珠玉一样的好文章。

〔5〕 “昭回云汉”两句:《诗·大雅·棫朴》云:“倬(广大)彼云汉(银河),为章于天。”又《云汉》云:“倬彼云汉,昭(光)回(转)于天。”这里把两诗的话合在一起,说写出来的文章,像光明的银河一样,成为天上的纹彩(文章)。即指写出了极好的文章。

〔6〕 发其端:藉此以开头。

〔7〕 “云雨之翻覆”两句: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作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此诗感慨世人反复无常,不重交谊而重金钱地位。文中即用此意。

〔8〕 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唐代的张旭,字伯高,工草书,嗜酒,每次喝醉后,必大呼狂走,然后下笔,传说他有时还以头濡墨而书,故时人称他为张颠,又称他为“草圣”。晋代的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右军将军,故世称为王右军,他所作的草书,最为后世所珍视。王献之,字子敬,是羲之的次子,也工于书法,后人称他们父子两人为“二王”。上文说:“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云云,恐是暗用张旭及二王的典故。发狂大叫事,已见张旭注;流涕恸哭事,据《世说新语·伤逝门》说:“王子猷(羲之长子徽之,字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絶良久。月余亦卒。”这节故事写出了徽之对献之深厚真挚的感情。本文是否即用此典,未详,録以备考。

〔9〕 尧夫:宋邵雍,字尧夫,精《易经》,自号安乐先生,宗其学者,称为“百源学派”,卒谥康节。这里引的两句诗,用其大中见小的意思。

〔10〕 宝王刹:即宝刹,指佛寺。此句是说:在毛的一端可以建立一座佛寺。这是夸张的说法,意思是在小中可以见大。

〔11〕 大法轮:指佛家的道法;佛家说法,自谓能摧破众生之恶,故以轮为比,称为“法轮”。《维摩经·佛国品》:“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静。”此句是说:坐在一粒微尘里,也可以运转“大法轮”。这也是小中见大的意思。

〔12〕 琴心:即指《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听琴》。

〔13〕 无尽藏:也是佛家语,即无穷尽的意思。《大乘义章》:“广德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回藏。”  (冯其庸 注)


袁宏道

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曾任江苏吴县县令,很有政绩。他是晚明反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健将,和兄伯修、弟小修一起,形成文学的重要流派,因为他们是公安人,所以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领袖。他大力矫正前、后七子所提倡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流弊,主张文学作品要有个性,反对模拟,反对形式主义。这种见解在当时是进步的,对文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为人洒脱不羁,蔑视封建礼法,作品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着有《袁中郎全集》行世。


虎丘记

虎丘山是苏州名胜之一,山岩絶秀,古人称之为江左丘壑之表。这里所写的,是虎丘中秋月夜游人云集的情景,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把中秋月夜的虎丘景色,描写得相当生动逼真,远远看去,红男緑女,遍山漫野,三五成群,有“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色彩瑰丽,虎丘山色,也因之生辉。而游客们狂饮高歌,竞斗歌喉的描绘,更是绘影绘声,十分生动。不过作者的用心所在,主要还不是虎丘山色和游人的歌声笑语,而是藉此抒发胸中的愤郁。作者是怀着与民同乐的心情登游虎丘的,但却因“乌纱之横,皂隶之俗”,使之同群众隔絶开来,作者对此深有感慨。就在这些看来是闲闲着笔的感叹里,透露了封建社会官与民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为官的鄙弃。
首节 上一节 192/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