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历代文选

历代文选 第191节

宗臣(一五二五——一五六○),字子相,江苏扬州人。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进士。为人刚正,不肯向权贵阿谀谄媚。当时严嵩专权,奸邪贪污,官僚们都趋炎附势,宗臣独不肯去巴结严嵩,并在给刘一丈的信中,对他们进行讽刺,因此得罪了严嵩,被流放到福建省作参政。后以御倭寇有功,被提升为提学副使,在任上病死,当地百姓们都很悼念他。他是明嘉靖中的“后七子”之一,着有《宗子相集》。


报刘一丈 〔1〕 书

作者在给刘一丈的这封信中,用一种近于漫画化的艺术手法,对当时上层社会的污秽、丑恶的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权奸的赫赫气焰和贪污受贿;门者的狐假虎威、敲诈勒索;干谒求进的人们的谄媚无耻。通过这些描绘,作者辛辣地讽刺了上层集团的黑暗腐朽;同时,也表示了作者自己的耿介态度。

数千里外,得长者 〔2〕 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 〔3〕 ,则不才 〔4〕 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 〔5〕 ,才德称位 〔6〕 ”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 〔7〕 ,候权者之门 〔8〕 。门者 〔9〕 故不入 〔10〕 ,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 〔11〕 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 〔12〕 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 〔13〕 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 〔14〕 ,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15〕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 〔16〕 !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17〕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 〔18〕 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 〔19〕 ,他日来,幸勿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 〔20〕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 〔21〕 ,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 〔22〕 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 〔23〕 哉,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24〕 ,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 〔25〕 已!”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 〔26〕 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 〔27〕 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 〔28〕 哉!

注释

〔1〕 刘一丈:名刘玠,字国珍,号墀石,江苏兴化人。一丈是宗臣对他的尊称。刘玠为人勤学多才,关心国事,耿介不阿,终生不仕。他是宗臣之父宗周的挚友,又与宗臣是忘年之交。

〔2〕 长者:长辈或年高德重的人。

〔3〕 馈遗(kuì wèi愧喂):赠送礼品。

〔4〕 不才:自谦的称呼。

〔5〕 孚:信任。上下相孚:刘一丈信中劝作者取得上级信任。

〔6〕 才德称(chèn衬)位:才智德行和自己的官位相适应。称,适应,相当。上面两句当是刘一丈信中对宗臣勉励的话。

〔7〕 策马:鞭着马。策,马鞭子,此处作动词用。

〔8〕 权者之门:身当权要的人物(指严嵩)的家门。

〔9〕 门者:守门的仆人。

〔10〕 故不入:故意为难,不让进去,以求得一些贿赂。

〔11〕 刺:谒见的名片。

〔12〕 厩(jiù就):马棚。

〔13〕 相公:此处指宰相,即严嵩。

〔14〕 盥栉(ɡuàn zhì贯至):梳洗。

〔15〕 客心耻之:来客心里觉得受到了羞辱。

〔16〕 亡(wú无)奈何矣:即无可奈何之意。亡,同“无”。

〔17〕 上寿金:奉献金银,以为祝寿进见之礼,即纳贿。

〔18〕 内:同“纳”。

〔19〕 官人幸顾我:请你今后对我多照顾。官人,对守门者奉承的称呼。

〔20〕 心计交赞之:同心着力地对他交相称赞。

〔21〕 岁时伏腊:夏天伏日,冬天腊日,古代都举行祭祀,为一年中的重大节日。

〔22〕 跃马:加鞭催马快行。

〔23〕 褊:褊急的心肠,即不肯迎合权贵。

〔24〕 不见悦于长吏:不为上级长官所喜欢。

〔25〕 尔:同“耳”。

〔26〕 迂:迂阔,不通人情。

〔27〕 亡:通“无”。

〔28〕 宁心:安心。  (芦荻 李永祜 注)


李贽

李贽(一五二七——一六○二),字卓吾,晋江(今福建晋江)人。他的祖先,有好几代都是经营海外贸易或作通事(翻译)官的,这对李贽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他是泰州学派王艮的学生,他继承了泰州学派的思想传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要求,向封建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屈服的斗争。他反对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反对虚伪的封建礼教,他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王阳明先生道学钞》)他用提倡杨朱的为我精神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在道德论方面,他的思想,充满了平等自由和尊重个性的精神。李贽的文学思想,也是从反封建的思想出发的,他主张文学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反对虚伪的为封建说教的假道学,他认为只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封建说教的假道学,则古今的文学作品都同样可贵,而不应该贵古贱今。他的这些思想,给明代公安派的领袖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以很大影响,直接影响了以后的公安派的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李贽一生,因为坚决地进行反封建主义的斗争,最后遭统治阶级逮捕入狱迫害而死。着有《藏书》、《焚书》等行世。


杂说

李贽在这篇文章里,对《拜月亭》、《西厢记》和《琵琶记》进行了评论。他对前两种作品极力赞扬,认为是“化工”之笔,而对《琵琶记》,则加以贬抑,认为只是“画工”之笔。其所以如此,因为《拜月亭》、《西厢记》是真实的,是“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而《琵琶记》则“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现在看来,《琵琶记》里,确实有一些人物是比较概念化的,作者通过这个戏来宣传封建道德的目的也比较明显(当然这个戏的内容并不止于这一点)。所以李贽的这种见解,看来与他一贯的反封建思想是有内在的联系的。特别是他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从而赞扬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和《拜月亭》,认为这是“化工”之笔;而批评宣扬了封建思想的《琵琶记》,认为“三弹而向之怨叹无复存者”。李贽的这种评论虽然不见得很全面,但无疑是有见地的,在当时则更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也还值得我们在评价这几部作品时参考。

《拜月》 〔1〕 、《西厢》 〔2〕 ,化工 〔3〕 也;《琵琶》 〔4〕 ,画工 〔5〕 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 〔6〕 ,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 〔7〕 ?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 〔8〕 !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 〔9〕 。文章之事,寸心千古 〔10〕 ,可悲也夫!

且吾闻之:追风逐电之足 〔11〕 ,决不在于牝牡骊黄 〔12〕 之间;声应气求 〔13〕 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 〔14〕 之士;风行水上之文 〔15〕 ,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禅病 〔16〕 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 〔17〕 也。杂剧院本 〔18〕 ,游戏之上乘 〔19〕 也,《西厢》、《拜月》,何工之有!盖工莫工于《琵琶》矣。彼高生 〔20〕 者,固已殚 〔21〕 其力之所能工,而竭吾才于既竭。惟作者穷巧极工,不遗余力,是故语尽而意亦尽,词竭而味索然亦随以竭。吾尝揽《琵琶》而弹 〔22〕 之矣:一弹而叹,再弹而怨,三弹而向之怨叹无复存者。此其故何耶?岂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耶!盖虽工巧之极,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则其感人仅仅如是,何足怪哉!《西厢》、《拜月》,乃不如是。意者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议尔。
首节 上一节 191/221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禅的行囊

下一篇:百业经

推荐阅读